APP下载

国内善意谎言研究回顾与展望

2014-04-09杨偃成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谎言角度理论

杨偃成

(湖南科技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永州 425199)

目前国内对谎言的关注度很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也很多,然而关注善意谎言这一具体概念研究的却不多(谎言的研究和善意谎言的研究是不同的研究方法体系),最近10多年人们才逐渐关注这种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如人们开始关注春晚小品《一句话的事儿》中所折射出来的善意谎言现象等[1]。谎言可以分为善意谎言和恶意谎言。善意谎言有时候是表达爱的最佳方式,我们有些时候是很需要的,比如善意谎言可以为这个世界化解矛盾,增添和气;善意谎言也可以用来建立、维系、发展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等。总之,善意谎言是一种有效的认知语用策略,不是简单的言语交际现象,它的识别、生成与理解是极其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我们很有必要对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展望,以此来引起学者们对这种语言现象的重视,从而推动善意谎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学者们提供相关的研究参考。

一、善意谎言的界定和分类

在过去10多年中,国内的学者们曾从不同视角、不同程度地研究了善意谎言这种语言现象,关于善意谎言方面的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然而学者们在善意谎言的定义和分类等基本问题上却一直未达成一致看法。如根据不同的道德规范要求和说话者的利益代表范围来划分这种常见的谎言分类方法,善意谎言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谎言,恶意谎言是代表少数人利益的,这种分类方法明显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把一些善意谎言(夫妻之间的善意谎言等,只代表少数个人,不代表代表广大人民利益)排除在外。

根据已有的国内善意谎言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学者们试图从不同角度来揭示善意谎言的内涵和特征,最具有说服力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4类:

1.善意谎言(白谎)是谎言的一种,善意谎言以利他主义为目的,通常因遵守亲情、爱情、职责、职业道德原则和一些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而发生。这类撒谎是出于礼貌,是接人待物的一种技巧[2]。

2.所谓的善意谎言就是说话者出于好意而撒谎,尽自己最大努力减少对他人的伤害。善意的谎言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1]。

3.意在利他、利集体、利民族、利国家、利社会的善意动机。国外心理学家所谓的“利人谎言”就是一种善意谎言[3,4]。

4.善意性谎言是说谎者出于良善的动机,说出刻意隐瞒事实或提供自认为虚假信息的言语,这种言语至少对于受谎者来说是无害的[5]。

杨偃成的《关于善意谎言界定与分类的探讨》认为善意谎言是平时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必须的交际策略,关于它的界定历来存在一定的争议。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界定善意谎言时正确的方法是要考虑善意谎言所有的必备条件且指出谎言的性质,但应该避免繁琐,剔除一些非本质的、可此可彼的特征[6]。

笔者也曾认为对于善意谎言而言,它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可以从认知语用角度进一步具体阐释为:一个讲话者(S)告诉听话者(A)一个命题(P)是个谎言。善意谎言模型:P是虚假的;S知道P是虚假;S在说P时,有意欺骗A,但不具有重大危害性。

同一事物,分类的标准不同,得到的具体类别自然也不同。分类必须具备理论意义或实践意义,这是我们应遵守的科学的态度。笔者曾在2012年的研究中指出根据说话者的行为方式不同来划分,善意谎言可以分为言语性、非言语性两类(在我们日常交际中,不仅言语能表达善意谎言,一些肢体性语言、面部表情等也可以);根据善意谎言的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安慰类、教育类、圆场类、尊重类等;从言后行为(影响效果)这一角度来划分,善意谎言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主要对听话者有利、主要对讲话者有利、对两者都有利、主要对第三方有利[6]。

二、国内善意谎言研究的现状

笔者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等国内文献,发现近十多年来关于“善意谎言”研究的学术论文共计84篇左右,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数为8篇左右,硕士论文8篇左右,国际会议论文摘要1篇。近10年来发表在核心和一般期刊上的关于善意谎言的学术论文研究层次,其中涉及修辞学角度的有1篇,社会语言学角度的1篇,教育与教学法角度的近20篇,语用学角度的11篇,认知语言学角度的4篇,认知语用学角度的7篇,其他研究40篇(因仅局限于中国知网的统计,难免会漏掉其他的研究,在此仅作大体上的现状回顾和总结)。

和国外善意谎言的研究相比而言,国内的研究尽管起步很晚,但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以前的善意谎言研究虽然各不相同,但大致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

(1)修辞学角度:如张天湘的《善意的谎言的修辞分析》认为善意的谎言和王希杰先生的“修辞立其诚”的原则是不矛盾的,从“修辞立其诚”思想的角度来分析善意的谎言,具有较高的修辞价值,这样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善意的谎言的修辞价值和现实意义,对现实生活来说,这一研究起到了提高交际的表达效果,维护和增进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7];

(2)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如张晓的《“善意的假话”分析》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善意的假话”(也属于善意谎言范畴研究)进行系统分析,表明这一语言现象可以用于言语交际活动,并可以适应多种需要,如用于助人;用于构成礼貌语言;用于一些特殊需要等。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善意的假话”具有很多实用功能,“善意的假话”是人们言语交际活动中并不少见的表达方式,说这种“假话”的人是为了达到良好的目的,这是与纯粹的假话最本质的区别[8];

(3)教育与教学法角度:善意谎言这一语用策略对外语教学来说,其现实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但大多是以中小学老师的教育教学经验性总结为主。如王明琪,赵楠的《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艺术手法》认为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善意谎言是一种有效的艺术形式,对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9];韩金山的《善意谎言的教育魅力—关于“田佳佳事件”的思考》通过对“田佳佳事件”的思考,认为教育有时也是需要善意谎言的,这是因为善意的谎言是激发学生人生信念的“孵化器”;善意的谎言是维护学生人生自尊的“保护伞”;善意的谎言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善意的谎言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善意的谎言是愈合人生不幸的“灵芝草”[10];

(4)语用学的角度:过去的十多年中许多学者曾以语用学中的各种经典理论为理论基础来进行研究,尝试着以生活和影视作品等各种具体的语料来分析善意谎言的各种语用效果和功能。如黄苇的《善意谎言的语用阐释与语用价值》以生活中遇到的善意谎言现象为例进行研究,认为善意谎言违背了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符合礼貌原则和得体原则,具有较高的语用价值[11];王辉的硕士论文《说话人视角下善意谎言的语用分析》在语用学视角下尝试着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研究善意谎言,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礼貌理论(论框架部分包括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Leech等语言学家的礼貌理论),以此来对善意谎言做出分析和具体的解读。认为善意谎言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的一种语用策略,比直率的真话显得更得体、礼貌,重视和应用其语用功能有助于发展和谐、团结和互助的人际关系[2];王辉的学术论文《说话人视角下善意谎言的语用分析》主要也是运用语用学的礼貌理论,并且从说话人视角来描述解释善意谎言的语用功能—产生言外之力和有效言后之果的功能、应酬功能、人际功能,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研究善意谎言这一言语行为如何为人们使用与理解以及其使用的合适性和得体性[12];彭园珍的《善意谎言的语用研究》以语用学中的重要理论——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为理论框架,语料选取的是常见的典型的善意谎言,通过分析与阐释来进一步揭示善意谎言产生机制,从而探讨了善意谎言的其它各种语用功能[13];沈波、王华的《善意的谎言的语用分析》为了帮助人们正确合理地理解和使用善意谎言,从合作原则,会话隐含意义,礼貌原则,顺应论和关联理论这五个方面来对善意谎言进行分析,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日常交际的有效性[14];林书舟的《“善意的谎言”的语用学分析》尝试着以出现在文学作品《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王熙凤所用的善意谎言为例进行分析,目的是想从语用学角度更好地解读和分析作品中的人物[15];胡倩在2012年的硕士论文《善意谎言的语用分析—基于顺应论的研究》中选取维索尔伦的顺应论来分析善意谎言的本质,通过归纳总结善意谎言的语用功能来帮助人们正确合理的使用,从而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16]

(不足:研究仅从功能角度来研究善意谎言,没有考虑到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局限与说话人角度,未涉及到听话人角度);姜佳婧2013年的硕士论文《善意谎言的语用功能研究》也是从语用学角度出发的,选用语料和例子的来源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研究者的亲身经历与观察以及能反映人们常交际的中英文影视文学作品(力求在相对真实的语境中对善意谎言进行分析和研究),借助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及礼貌理论对善意谎言进行解释和分析,最终目的也是想探索善意谎言在日常生活中的语用功能。最终表明善意谎言违反了合作原则,却遵守了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并具备改善人际关系,表达情感,提供心理安慰、教化、寒暄和带来幽默效果等多种语用功能[17]。(不足:该研究也没有考虑到不同文化因素对善意谎言理解的影响;也没注意到善意谎言的意义并不总是积极的。)

总体而言,以上语用方面研究的不足是大多研究仅从语用功能角度研究善意谎言,却没有考虑到不同文化因素对善意谎言理解的影响;局限与说话人角度研究,却未涉及到听话人角度。但有一点我们要清楚,从语用角度对善意谎言展开研究,不仅要讨论善意谎言的积极作用,而且也要注意到善意谎言的消极方面。比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里,朱丽叶处于热恋中,为了和爱的人走到一起,她本想以诈死哄骗自己的父母亲,却没料到这同时也骗了罗密欧,最终酿成一个悲剧的发生。这个例子使我们在研究中不得不想到在某些特殊的场合里善意谎言也是有消极意义的[18]。

(5)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语言是认知过程的产物和结果,善意谎言也不例外。最近有些学者也试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关注善意谎言。如高树钦的《社会谎言的理想认知模型分析》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选取报刊、杂志以及日常交流的真实语料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以莱可夫的理想认知模型为理论基础对社会谎言(社会谎言也是善意谎言的一种)进行了定量研究分析[19];杨偃成的《影片《假结婚》中的谎言认知机制探究——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分析》选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整合理论来探究电影《假结婚》中善意谎言产生及说谎者心理空间的动态变化过程,重点分析其产生机制。通过对影片中女主人公善意谎言认知机制的分析,旨在为其产生机制提供认知机制和认知动力,并为探究说谎者在说谎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思维认知活动提供一个重要线索[20];高树钦,赵莲月的《社会谎言的理想认知模型的构建及其意义》也是以Lakoff的理想认知模型为理论基础,在Coleman和Kay及Sweetser的研究基础上,对社会谎言进行了定量分析,试图来探究其认知机制。研究的过程中指出在Sweetser的谎言理想认知模型中,如果能够加入社会经验这一新的参数,就会建构社会谎言的理想认知模型,这对社会谎言(违背事实的陈述却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言语交际中)具有很好的解释力[21,22];杨偃成在2011年7月11-17日的第11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上,宣读交流会议论文《善意谎言的认知机制研究》,以生活中的善意谎言现象为例,提出了善意谎言运作的认知机制。

(6)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如杨海霞,杨偃成的《善意谎言的认知语用理据》以莱可夫的理想化认知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语用学中的重要理论——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Leech等语言学家的礼貌理论等为理论框架,提出了一种新的善意谎言认知语用理据[23];杨偃成的硕士论文《善意谎言的认知语用研究》针对以前善意谎言研究中尚未涉及到的建构机制问题,从认知语用这一新角度,基于关联论和ICM理论,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先提出ICM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狭义的理论上善意谎言认知框架,而关联理论可以具体把这种理论上认知框架应用到善意谎言实际分析中,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来解释具体现象的假设,并进一步试图提出:1)怎样从认知语用角度解决善意谎言的生成与理解机制的问题。2)一个切实可行的新型认知模型即把ICM运作到相关动态语境中,通过关联原则从而达到最佳关联的RT-ICM兼容模式。3)把RT-ICM认知模型尝试着应用于对善意谎言现象的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24];杨偃成的第十二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会议论文《教学中的善意谎言的认知语用研究》以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成功案例为例,对其进行认知语用分析和总结,从而解读教学中的善意谎言;杨偃成的《春晚小品一句话的事儿中的善意谎言》试以关联理论(RT)和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ICM)理论为视角来探讨春晚小品《一句话的事儿》中折射出的善意谎言现象,分析其解读过程中的心理机制问题[1];杨偃成《善意谎言的认知语用探究》尝试着从认知语用视角来探讨善意谎言解读过程中的心理机制,提出了一个具体的RT-ICM认知语用工作模型[25];杨偃成在第四届国际认知语义学研讨会上论述了RT与ICM理论在对善意谎言的解读中具有互补性,两者结合起来对善意谎言更具有阐释力[26];杨偃成《再议影片《手机》中善意谎言为什么成为可能——基于认知语用视角的分析》试以关联——顺应模式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影片《手机》中几个不得不说的“善意谎言”的认知语用分析,来探讨解读善意谎言为什么成为可能:关联——顺应心理机制模型的存在,从而说明有些善意谎言在一定的场合中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不得不说的[27];杨偃成在2013年10月30日-11月3日河南大学举行的第八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上积极参与分组讨论,交流的会议论文《关联——顺应模式下的善意谎言研究》,从关联——顺应模式来解读善意谎言的认知语用机制,曾得到张辉教授、程琪龙教授、白解红教授、刘辰诞教授等多位专家的肯定和悉心指导。

(7)其他角度:如杜永豪、闫柳柏的《论“善意谎言”的工具性作用》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善意谎言,认为善意谎言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我们要尽可能避免或降低已然身处或者可能蹈向危机境地的主体之生命与财产所面临的诸般威胁。同时也指出其工具价值可以为善,也可为恶,必须慎用[28];朱秀清《非善意谎言的语用分析》鉴于对善意的谎言的研究较多,而对非善意的谎言的研究较少,尝试着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非善意的谎言,包括会话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顺应——关联理论等。认为善意的谎言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可以帮助交际的顺利进行,并可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为了实现自己的一定目的,有时人们又会使用非善意的谎言。然而非善意谎言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是不真实的,其真实意义不在其话语的字面意思上[29];石超在其2012年的硕士论文《论作为道德判断的“善意谎言”》中从近代功利主义视角来研究作为道德判断的“善意谎言”,试图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伦理观和道德理性的观点,站在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角度,采用横向与纵向对比的方法,对“善意谎言”的道德判断进行综合分析[30]。

通过前期的这七个方面研究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往大多善意谎言的研究集中在语用功能分析和教育教学实践上面,但很少学者真正从认知、心理推理方面来探讨善意谎言的本质,另外关于善意谎言的识别研究、善意谎言的言语指征和副言语指征研究也很少。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善意谎言在交际中的本质和使用规律等问题一直还没有彻底弄清楚。这样给未来的研究方面带来诸多问题和障碍,同时也给更多学者留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三、善意谎言研究的研究展望

(1)我国目前善意谎言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善意谎言研究方面,国内学者近十多年来虽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与国外善意谎言的研究比较,一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研究的重复性太大,研究的拓展性缺乏。一些研究善意谎言的学者只顾满足于跟风,未能对善意谎言现象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观察与思考问题的视野也不够开阔,特别是国际化视野不够,许多研究还是停留在低层次的重复劳动上,如国内学者从语用角度进行分析现象的研究过多,好多研究还是重复性的,没有实质性的根本转变,更没有创新能力而言,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的创新能力。

2.研究的层次低。目前国内善意谎言的研究成果很少发表于代表我国语言学研究水平的语言类核心期刊中,大多还是发表于省级期刊或本专科层次学报上。而善意谎言的研究在国外一些国家已形成规模和气候,有专门的研究论坛等,在一些大学研究机构和司法系统还建有专门的实验研究室等。

3.研究的深度不够。如以往的有些研究只停留在对语言表面现象和教育教学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未能触及进而探明善意谎言的本质和认知心理机制问题,这样的研究费时费力,难有成果[31,32]。

4.研究的方法不够完善。研究方法和手段单一,缺乏相关的实证记录和实验证明(这一点在2013年的中国认知语言学会议上张辉、程琪龙、刘辰诞等多位教授也曾给笔者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如善意谎言是否能被识别和理解,是有群体和文化背景等的差别的,这就急需做相关的问卷调查等实证记录和相关的实验证明等。

(2)对未来善意谎言研究的建议

1.设置新的研究目标和问题。如研究中要多考虑善意谎言的识别、形成机制、理解机制、善意谎言的本质等问题。

2.要考虑不同文化、语境因素对善意谎言研究的影响。如同一个善意谎言,有些人容易理解和识别,有些人不容易理解和识别等,最好从具体语料中取样和调查,限定几个研究类型到不同文化人群中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等。

3.要尝试着从听话者等多个角度来全面客观地研究善意谎言。说话者和听话者是交际的主体,甚至有些具体的场合还会有第三方出现等复杂情况,站的角度不同,解读的效果也可能会出现不同,这点还有待以后的具体研究。

4.完善善意谎言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如把善意谎言应用于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研究等。目前关于善意谎言应用于教学中的研究逐渐多起来,尤其是在中小学的课堂和日常生活教育中,但要加以规范和理论指导。

5.建立完整科学的研究体系。善意谎言的研究应通过全面深入的探讨,在科学确定定义与研究范围的基础上,形成全面阐明善意谎言本质和认知机制方面的理论体系。

总而言之,近10多年来国内关于善意谎言的研究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但从目前研究的现状看,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还需要重新认识和思考,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结语

笔者在现有的国内文献资源搜集和整理中,大致综述了中国近10多年关于善意谎言的研究(因本人学术水平和现有资源有限,可能有些相关研究也会有所遗漏,甚至有些回顾可能会有主观色彩,不够客观科学,以偏概全,在此表示歉意,仅供学者们参考)。总而言之,笔者通过整理和分析善意谎言研究现状,归类了国内主要刊物上关于善意谎言研究的论文,着重总结了国内学者从各个角度来研究善意谎言的经验,最后指出该领域研究中的不足和未来值得研究的问题,希望能为未来善意谎言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引导和参考。

[1]杨偃成.春晚小品《一句话的事儿》中的善意谎言[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0):154-156.

[2]王辉.说话人视角下善意谎言的语用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羊芙葳.谎言的多视角分类体系及其意义[J].语言研究,2012,(3):122-126.

[4]羊芙葳.论谎言的道德价值[J].长沙大学学报,2013,(1):97-99.

[5]马琳娇.关联理论下的谎言研究[D].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杨偃成.关于善意谎言的界定与分类的探讨[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2,(1):67-70.

[7]张天湘.善意的谎言的修辞分析[J].西安社会科学,2010,(1):183-184.

[8]张晓.“善意的假话”分析[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8,(5):56-60.

[9]王明琪,赵楠.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艺术手法[J].大家,2010,(17):57.

[10]韩金山.善意谎言的教育魅力——关于“田佳佳事件”的思考[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6,(10):36-38.

[11]黄苇.善意谎言的语用阐释与语用价值[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72-74.

[12]王辉.说话人视角下善意谎言的语用分析[J].语文建设,2012,(12):44-45.

[13]彭园珍.善意谎言的语用研究[J].作家杂志,2010,(7):138-139.

[14]沈波,王华.善意的谎言的语用分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4):142-144.

[15]林书舟.王熙凤“善意的谎言”的语用学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2-114.

[16]胡倩.善意谎言的语用分析——基于顺应论的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7]姜佳婧.善意谎言的语用功能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8]王慧.隐意谎言的语用分析[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9]高树钦.社会谎言的理想认知模型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0]杨偃成.影片《假结婚》中的谎言认知机制探究——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9):83-85.

[21]高树钦,赵莲月.社会谎言理想认知模式的构建及其意义[J].科技信息,2010,(3):401-402.

[22]高树钦,岳贞.从认知角度探讨社会谎言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10,(1):35-36.

[23]杨海霞,杨偃成.善意谎言的认知语用理据[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8):31-33.

[24]杨偃成.善意谎言的认知语用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25]杨偃成.善意谎言的认知语用探究[J].贵州大学学报,2013,(1):144-149.

[26]杨偃成.善意谎言的认知语用探究_兼论RT与ICM的互补性[C].第四届国际认知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长沙,2013.

[27]杨偃成.再议影片《手机》中的善意谎言为什么成为可能[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3,(1):66-69.

[28]杜永豪,闫柳柏.论“善意谎言”的工具性作用[J].西藏发展论坛,2011,(5):59-62.

[29]朱秀清.非善意谎言的语用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6):142.

[30]石超.论作为道德判断的“善意谎言”[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1]张国富.善意谎言及其言后行为的语用分析[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8):28-30.

[32]张杏肖.善意的谎言[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6,(4):35-36.

猜你喜欢

谎言角度理论
神奇的角度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真实的谎言
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