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的思维和视角审视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发展

2014-04-09王郁葱

市场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资源经济活动

王郁葱

从新的思维和视角审视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发展

王郁葱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等特征。本文力图从循环经济应体现一种哲学观、价值观和组织文化观,循环经济活动不可忽视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循环经济应重视优秀文化的传承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等新的视角,来审视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发展。

循环经济;内涵;发展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发展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所谓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s Cycle)经济的简称,即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的方法,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和低排放。但在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活动过程中,我们常常忽视循环经济的一些本质规律,导致循环经济的具体运作和操作管理进入误区,成为阻碍循环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从循环经济是一种哲学观、价值观和组织文化观,循环经济活动不可忽视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循环经济应重视文化传承和精神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观等新的视角,来审视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内涵。

一、循环经济活动应体现一种哲学观、价值观和组织文化观

就好像自然界中存在万有引力定律一样,趋利避害也成为市场经济领域中的“万有引力定律”。由于受功利思想影响和经济利益指标驱动,一些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者对循环经济活动关注更多的是数字化、图表化的经济指标以及具体项目和资本运作,比如:企业的产量(值)、成本与利润;国家和区域的GDP、GNP、NI、CPI;一些污染控制与环境治理、节能技术与产品服务、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与清洁技术、汽车节能技术等方面的具体项目。对循环经济活动来说,以上这些重点关注也是理所当然。但在循环经济活动中,有时往往缺乏一种科学发展的哲学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与和谐合作的组织文化观。

没有科学发展的哲学观作为指导,循环经济的科学理念无法深入扎根,导致循环经济活动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系统的优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和教育。从思想实质上看,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即人类与自然界共同进化的思想、世代伦理思想、效率与公平目标思想。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作为核心,导致循环经济活动缺乏操作和行动的思想和灵魂,循环经济活动就只有停留在某些人追求的“政绩”和“形象”工程上,无法真正实现循环经济的终极目标——实现社会目标(满足人的需要)、经济目标(创造最佳利益)和环境目标(保持生态与环境平衡)的和谐一致。没有和谐共处、精诚合作的组织文化观,企业组织的员工,尤其是一些中高层经营管理者,就会因为追逐短期的经济利润或一己私利,而产生短视盲目或急功近利的不良心理,甚至滋生一些新型、隐性的经济内耗和经济腐败。

可以说,在循环经济活动中,如果组织成员不能真正认同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也就无法真正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种组织精神和文化层面的缺失,甚至比物质资源(包括能源)的匮乏更可怕,其潜在影响力不可忽视,带来的负面后果表现为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人际冲突和组织不和谐,企业无法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企业在开展循环经济活动中无法实现其真正目标的根本所在。

二、循环经济活动不可忽视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整个系统中,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由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形成及技术变革的加速,使得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模式也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转变,产生了一种新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即围绕着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达消费者,并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的一个整体的功能性网链结构模式。这种供应链管理模式和“虚拟企业”组织形式,需要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离不开有用的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将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但是,在21世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量信息的飞速产生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迫使企业把工作重心从如何迅速获得信息转到如何准确地过滤和有效利用各种信息。因此,循环经济活动决不能只关注物质资源的循环、有效利用,更应关注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共享和良性发展。IT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推进知识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节省组织信息交换的时间,提高组织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减少或避免在循环经济活动中的人为错误,降低由于失误而导致的时间浪费和经济损失,提高循环经济的运行效率。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利用,就成为了循环经济活动实现其目标的关键。

同时,在循环经济活动中,如果忽视知识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科学利用,除了直接导致有用知识和信息资源的浪费,甚至还会产生知识和信息污染,即通常所说的网络污染、文化污染、精神污染等,作者在此称之为“软污染”(或“隐性污染”)。自然环境污染会带来对人身体健康的损害、生态平衡的破坏、各种自然灾难的产生等影响,但这种“软污染”比自然环境污染影响更深、更大,它损害的是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侵害的是人们的思想和灵魂,破坏的是人们的法律意识,其带来的危害是导致人们信仰的缺失、人情的冷漠、精神的颓废、道德的沦落、诚信的丧失和法律意识的淡薄,祸害无穷。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提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在上述“五化”中,“信息化”的提出更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更体现了在循环经济活动中不可忽视知识和信息资源的深刻影响和有效利用。

三、循环经济应重视优秀文化的传承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传统的经济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它通过把资源开发和利用,持续不断地产生废弃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从而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枯竭,甚至酿成了可怕的灾难性后果。而循环经济模式则提出,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循环经济模式的运用,极大地消解了长期以来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尖锐冲突。但是,人类社会的极大发展不单是解决人类在地球上(物质世界)的生存、繁衍和发展问题,更应该关注人类在文化上(精神世界)的沉淀、升华和传承问题。在古代经济活动中,我们尚且能看到“循环经济”的影子及其一些朴素的观点,比如,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其强调人类向大自然索取资源时,必须采取节制的态度才能维持生态平衡,维持大自然资源不致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易传》提出“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系辞上》)的思想,即节制、调整自然的变化而又不违反其本性,普遍成就万物而无所遗漏。其一方面强调尊重自然规律,“顺天休命”、“辅相天地之宜”,另一方面又强调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裁成天地之道”、“范围天地之化”,在大自然面前有所作为,《易传》认为人生的理想应当是与天地相合,达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那么,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不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简单的“靠天吃饭”和“对自然的掠夺”,因而提出循环经济的科学理论和发展模式,可见,文化的传承与自然资源的积累相比,更是决定着人类社会生生不息和极大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如果只强调自然资源的节约和自然环境的保护,而忽略文化的传承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将会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失去发展的原动力。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转变,人们消费不只局限于衣、食、住、行等物质产品的消费,更注重文化、知识和信息等精神产品的消费。这种消费变化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真正标志。因此,在循环经济活动中,不仅要强调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更应关注文化、知识和信息产品的生产和共享。在循环经济活动中,要避免生产垃圾文化和垃圾信息产品,也不能让这些产品进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领域,而导致优秀传统文化的扭曲、西方腐朽文化的盛行和社会环境的腐化。在循环经济活动中,应该高度重视优秀文化的传承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为优秀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环境的净化提供物质条件,这也是循环经济得以真正发展的不竭源泉。对于每一个经济组织和经营管理者,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应理直气壮地牢记和坚持这种传承优秀文化和建设精神家园的责任和使命。

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0-41.

(作者单位: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资源经济活动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