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义缓冲储备”:凯恩斯宏观经济思想新解读

2014-04-09

思想战线 2014年1期
关键词:通论凯恩斯边际

缐 文 ①

长期以来,国内对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解往往局限于《通论》单一的文本,而忽视了凯恩斯其他重要文献与其宏观经济思想的内在关联。例如,在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中,凯恩斯所提出的“短期价格理论”就为其宏观经济思想做出了重要的铺垫;而他基于丰富的投资实践所提出的稳定经济波动的缓冲储备政策也长期被人们所遗忘。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思想是一个前后绵延和内在贯通的体系,如果将上述理论、政策与《通论》相联系,我们会发现它们可以用“广义缓冲储备”的概念作出一种更为简明与独特的解读。

一、短期价格理论与商品缓冲储备

凯恩斯既是一个理论家,也是一个成功的市场投资者。在金融市场特别是在期货市场的投资操作中,凯恩斯切身体验到价格大幅波动对市场造成的冲击。这使其获得了可观的收益,但也蒙受了不小的损失。[注]参见Chua, J. H. and R.S.Woodward.J.M.,“ Keynes' Investment Performance: A Note”, 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38,no.1,1983,pp.232~235.在投资实践中,凯恩斯发现,如果坚持对商品库存波动统计进行长期观察,就能够了解商业周期性运动的内在机制。通过观察各类商品库存统计变化,凯恩斯认为,商品的库存量可视为生产相对于消费是否过剩以及价格波动的重要指标,这一决定因素与经济周期显然有着内在的联系。若出现过剩的库存商品,产出将被迫进行调整——由于市场本身并没有熨平产出波动的直接办法,因此相对于消费的连续性,生产则会出现不连续性的波动。[注]Keynes, J. M.,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ynes (CWK), Donald Moggridge (ed.),Economic Articles and Correspondence: Investment and Editorial,Vol. XII (12),London:Macmillan,1983,p.268.

为了准确地描述这种波动,凯恩斯在《货币论》中提出了一个至今尚未引起重视的“短期价格理论”(theory of short-period prices),分析了市场如何出清过剩产品及其对价格和产出变动的重大影响。令x为单位商品仓储成本所占正常价格中的份额;y表示多余贮存量相对于正常年消费量的比例;p表示价格跌到正常水平以下的最大幅度;q表示由于价格下降,新产量低到正常产量以下的比例。现假定价格从低位匀速地回升到正常价格,且价格低于正常值而引起的消费增量和因相同原因而引起的生产减少量相等。凯恩斯由此得到了以下方程式:

p·q=x·y[注]该方程推导如下:令C表示正常年消费量,A表示经济恢复正常状态所需年份,若产出下降至零,那么多余贮存量将在y=S/C年内消费完。但一般而言,产出为正,即A>y,那么在调整阶段内的消费量为:C-(1-q)Q,其中Q为正常年产出。由假定可知,价格下降的同时引致消费同比例地上升,那么在调整阶段内的消费量将为(1+c)C-(1-q)Q,其中c为因价格下降,消费成比例的上升幅度。令Q=C,q = c,代入上式:(1+c)C-(1-q)Q=(1+q)Q-(1-q)Q=Q(2q) 则有:A=S /Q(2q) 。在调整期之初,多余贮存量的减少率为2q,调整期结束时贮存量减少率为0,那么,整个调整期的平均多余贮存减少量就为2q /2。将y=S/C代入A=S /Q(2q),则有:A=y/(2q/2)=y/q。令p=(P2-P1)/P2,其中P2为商品的正常价格,P1为商品的最低价格。由于商品价格回复到正常值后,对于市场投机者而言囤存费用至少要等于利用价差所获收益,令X为单位商品的年囤存费用,则p=A·X/ P2,即p=A·x,将A=y/q代入p=A·x,得:p·q = x·y。另可参见Kregel J. A.,“ Keynesian Stabilization Policy and Post -War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Explaining Economic Growth, E.Szimai, B. van Ark and D. Pilat(eds.), Asterdam: Elsevier, 1993, pp.429~445. 凯恩斯在《货币论》(下卷)第119页的脚注中对此方程只作出了一些简要的说明。

从这一方程式可以看出,如果只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自发性调节,那么:决定于利率、保险等因素的仓储成本x越大,决定于多余贮存量与正常消费量之比的y越大(即市场出清时间越长),那么用p、q所表示的产出和价格的波动就越大。如果x·y较大,同时决定于产出变动率的q较小,那么价格变动率p就会以更大幅度波动;反之,若价格变动率p不大,那么产出变动率q就会以更大幅度波动。短期价格理论揭示出价格和产出波动的深幅和宽幅,凯恩斯分析道:“如果由于从前的估计错误而产生了剩余的贮存品,那么这种货品的价格就会继续下跌,一直到消费量增加或生产量削减足以把它消纳下去为止。……一般说来,在贮存品没有全部消纳以前,经济复苏是不可能开始的。”从基本方程式可以看出,如果等式两边都是市场机制,那么从产出大量过剩转换到市场出清,将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短期结构的机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必然会使多余的贮存量对价格、从而对新的产量发生过分的影响:这种贮存量对市场产生非常大的压力,使自身尽快被吸收。”[注][英]凯恩斯:《货币论》(下卷),蔡 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18页。其间,市场的残酷性更是显露无遗:“市场随时准备不带任何怜悯地将生产体系撕成碎片并竭力将它们清除,而不是包容它们。”[注]Keynes, J. M.,CWK,Donald Moggridge (ed.),Activities 1940~1946:Shaping the Post-war World:Employment and Commodities, Vol.XXVII (27),London:Macmillan,1980,p.131.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资本主义大萧条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将牛奶白白倒掉这一看似不合常理的现象。事实上,只有用这种极端的减少仓储成本、压缩产量、尽快出清过剩商品的方式,才能使价格在短时期内恢复到正常状态,然而这种极端行为反而更会加剧市场的萧条。

但令凯恩斯感到遗憾的是,短期价格理论“一向被大大地忽视了,以至据我所知道,(人们)连这个有助于解释主要商品相对价格变动的剧烈程度的简单方程式,都很陌生”。[注][英]凯恩斯:《货币论》(下卷),蔡 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19页。在《货币论》中,凯恩斯并没有基于短期价格理论系统地提出熨平价格波动和商业周期的政策建议。但从一种经济思想、政策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演变过程来看,短期价格理论为凯恩斯于1942~1943年提出的内容详尽的“缓冲储备计划”(见下文相关讨论)铺垫了理论基础——不难发现,如果在基本方程式p·q=x·y中引入政府因素,主动地影响或干预方程式p·q=x·y中的相关变量,我们就能够获得极富价值的政策启示。例如,通过减少仓储成本的方式降低x值以及通过增加消费量的方式降低y值,就可以使p、q减少波动幅度。这其中,一个最直接的政策手段就是政府建立商品缓冲储备双向调控机制:在价格跌到某一低位(下限)时,政府介入市场收储过剩商品形成价格支撑,构建“蓄水池”;在价格涨到某一高位(上限)时政府向市场释放储备商品形成价格限抑,构建“防火墙”,这样就可以将价格和供求稳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之内。

缓冲储备是凯恩斯宏观经济政策菜单中的重要选项,但由于没有在《通论》中直接涉及且分散在凯恩斯的各类经济理论、策论、政论相混杂的著述之中,以至于被人们忽视了。1924年6月,凯恩斯在“主要商品贮存量”备忘录中指出:“许多商品产量和消费量之间相对很小的失调都会使短期价格变得十分敏感”,他由此提出通过增强储备功能以应对商品价格波动的政策:“如果某个组织能够为大规模的储备提供适当的仓储成本,那么相对价格似乎可以保持得更为稳定。”[注]Keynes,J.M.,CWK,Donald Moggridge (ed.),Economic Articles and Correspondence:Investment and Editorial,Vol.XII(12),London:Macmillan,1983,p.315.1926年,在《国民周刊》上撰写的《原材料的政府控制》一文中,凯恩斯指出,价格的剧烈震荡与市场难以大量持有过剩存货有着莫大关系,“有关市场的统计表明,即便是投机者,在市场不景气时,如果没有10%的年利润,他们也很少冒险持有存货。”这样,政府“不可避免的且应该对市场进行干预,而若采取相反的自由放任政策将是疯狂之举”。[注]Keynes,J. M.,CWK,Donald Moggridge (ed.),Activities 1922~1929,the Return to Gold and Industrial Policy,Vol.XIX(19),Part II,London:Macmillan,1981,p.549,p.550.1930年,凯恩斯重要的学术著作《货币论》出版,其中虽未讨论缓冲储备政策,但正如上文所分析,短期价格方程式显然构成了这一稳定机制的理论基础,它是凯恩斯投资实践和理论思考一个合乎逻辑的延伸。

1938年9月,凯恩斯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粮食与原材料的政府储备政策》,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储备观点。凯恩斯认为:自由市场体系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即它无法激励企业独自贮存超过正常储备的原材料,从而使产出尽可能地在需求高低波动之间连续地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因此:“政府应向我国所有厂商所需的重要原材料提供储备服务。如果他们将剩余产品运输到国内许可的仓栈,政府应免除贮存和利息费用,或象征性地收取费用。”[注]Keynes,J.M.,“The Policy of Government Storage of Food-Stuffs and Raw Materials”,The Economics Journal,vol.48,no.191,1938,p.455.凯恩斯强调,这一建议不应只是战时的一种特殊政策,在和平时期储备计划将有助于熨平商业周期中供给、需求的波动,它不仅不会干预正常的经济活动,而且还有利于创造商品的持续流动性。1941年底,凯恩斯开始关注国际缓冲储备计划的构建,1942年1月到1943年2月间,凯恩斯付出极大精力完成了9个不同版本的相关文稿,以备英美商讨战后重建问题。[注]参见Luca Fantacci,Maria Cristina Marcuzzo,Annalisa Rosselli and Eleonora Sanfilippo,“Speculation and Buffer Stocks:The Legacy of Keynes and Kahn”,The Europea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vol.19,no.3,2012,p.461.在这些文稿中,第五稿(“原材料的国际控制”)是一个经过不断讨论与完善的文本,其中对缓冲储备的基本原则、操作机制、国际合作、资金来源、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的解决等各类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说明。[注]后面几个版本的草案在内容上的一系列变化更多地包含了政治上的让步和妥协,并非是凯恩斯所期望的结果。参见Hirai,T.,“Aimed at the Stabilization of Commodity Prices- Keynes's Hopes Betrayed and the Transmutation Proc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trol Scheme”,ESHET 13th Conference Paper,2009.在第五稿中凯恩斯指出缓冲储备是一种调控商业周期的有效措施,对于稳定经济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缓冲储备计划)是一种能够快速行动且能产生显著效果的利器。作为一种发挥稳定功能的因素,它能够在经济萧条和繁荣时进行双向调控。通过持有或释放储备,商品控制机构可以一定规模迅速地进行复杂操作完成公共工程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注]Keynes,J.M.,CWK,Donald Moggridge (ed.),Activities 1940~1946:Shaping the Post-war World:Employment and Commodities,Vol.XXVII (27),London:Macmillan,1980,pp.112~129.

凯恩斯力图将政府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第五稿完成之际,他向理查德·霍普金斯爵士表明:“我旨在采取一种中间道路,它既不是在自由放任条件下无所拘牵的竞争,也不是一种将商业体系固化为单一运作模式的计划性控制。”[注]Keynes,J.M.,CWK,Donald Moggridge (ed.),Activities 1940~1946:Shaping the Post-war World:Employment and Commodities,Vol.XXVII (27),London:Macmillan,1980,p.111.然而事与愿违,凯恩斯的缓冲储备计划虽费尽心力数易其稿,但其最终没有被采纳。衰落的英国此时已无法与力图主导世界的美国抗衡,凯恩斯的缓冲储备方案与另一项计划皆以流产而告终。[注]该计划就是凯恩斯拟定的“国际清算同盟”(International Clearing Union),但它被美国提出的“怀特计划”(White Plan)所取代,后者奠定了战后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但耐人寻味的是,凯恩斯的短期价格理论和缓冲储备思想在《通论》中以另一种经济学的表达方式“活”了下来。[注][英]参见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页。

二、“长期资本边际效率”与“有组织的直接投资”

在《通论》中,凯恩斯对经济周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经济周期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而资本边际效率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现有的资本品数量的多寡和生产它所需要的成本,而且也取决于对资本品未来收益的预期。但是,预期的依据是非常捉摸不定的,在受到以情绪、冲动为主要特点的动物精神的影响下,它会发生突然和剧烈的变动。[注]凯恩斯在《通论》中指出:“不论在个人事务、还是在政治和经济问题中,影响着将来的人的决策都不可能单纯取决于精确的数学期望值,因为,进行这种计算的基础并不存在。推动社会的车轮运行的正是我们内在进行活动的冲动,而我们的理智则在我们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在能计算的时候,加以计算,以便做出最好的选择;但以动机而论,我们的理智却往往退回到依赖于我们的兴致、感情和机缘的地步。”参见[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66页。因此,对危机更加典型的、而且往往是决定性的解释,是因为预期而造成的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注][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27页。

凯恩斯分析到,当经济处于繁荣阶段特别是繁荣阶段的后期时,人们对资本品未来的收益非常乐观,以至于这种乐观足以抵挡对资本品数量增多、生产成本上涨以及对利率提高的担忧。然而,由于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对市场认识得并不清楚,当有关未来收益的可靠性突然受到怀疑,并使过度乐观和过度购买的幻想破灭时,市场价格会以突然和灾难性的巨大力量下降。同时,伴随着资本边际效率崩溃而产生的对未来的惶恐不安和不确定性情绪的迅速蔓延,会促使流动性偏好急剧增长,并导致利率的上升。这样,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加上随之而来的利息率的上升,会进一步加剧投资的下降。[注][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26~328页。

那么,当经济陷入萧条后为什么通常需要经历一段比较固定的时间?凯恩斯在短期价格理论中早已有所分析:高昂的贮存费像一双无形的手将过多的存货推向市场,而市场机制则通过价格大幅下降让存货在一段时间内被残酷地消化掉,从而使生产在未来得以重新进行。在《通论》中,凯恩斯几乎复述了《货币论》中的这一思路:

存货的保管费很少会少于年率10%。由于保管费的存在,存货的价格必须下降到足够的程度,以便使它能在(譬如说)3到5年的期间的限制内被吸收完毕。……只有当吸收过程结束时,就业量才会有明显的改善。[注][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29页。

除此之外,凯恩斯还引入了对已投入耐久性资产的分析:

在萧条状态开始,很可能存在着过多的资本设备,其边际效率已经变得微不足道,甚至为负数。但要想通过磨损、腐蚀和老化来重新造成资本设备的短缺则需要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的长短大致决定于既定时代特点下的资本设备的平均寿命。[注][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30页。

由此看来,不论是设备还是存货,资本品的不断增加通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累积出对未来收益的悲观预期,并最终导致了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所以,只有经历一个“痛苦”的消耗过程和“负投资”过程并重新造成“短缺”局面时,对资本边际效率的信心才会逐渐恢复。所不同的是,存货的消耗是一个借助价格大幅下降将其逐渐消费(甚至浪费)的过程,而设备的消耗则是一个通过闲置(减少产出)将其逐渐报废的过程。以预期落空或资本效率崩溃为特点的经济萧条无疑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浪费,凯恩斯提示到,繁荣阶段的典型状态并不是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过度,即资本并不是充沛到使整个社会对资本不再有任何合理的使用方法。因为,投资的决策是在不稳定的条件下做出的,它不可能持续不变。说到底,投资系由市场预期所推动,而这种预期受动物精神影响并不稳定,且迟早会不能如愿,同时还会把投资引入不正确的方向。[注][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33页。基于这样的认识,凯恩斯认为:

就我自己而论,我现在有些怀疑仅仅利用货币政策来影响利息率就能够获得成功。我希望看到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计算出长期资本边际效率并担负起更大的责任进行有组织的直接投资。因为……市场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本计算而出的资本边际效率似乎有太大的波动,以至于无法通过利率的任何调整来抵消这种波动。[注][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67页。笔者依据纽约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36年英文版《通论》对此段译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按照凯恩斯的理解,当经济处于衰退阶段,由于存在流动性偏好陷阱,利率对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能够设定一个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长期资本边际效率,那么当市场基于不稳定的预期而形成的资本边际效率处于一个高位时,“有组织的直接投资”将填补市场资本边际效率和长期资本边际效率之间的投资缺口。“有组织的直接投资”就是人们对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政策选择的另一种表达:“社会化投资”。细读文本,除了泛泛而论的“公共工程”之外,凯恩斯并没有在《通论》中讨论有关“社会化投资”的具体建议和规划,这正如他本人所说,《通论》的“主要目的在于论述有关理论的困难问题,而这一理论的应用在本书中则仅处于次要的地位”。[注][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序之第1页。但毫无疑问,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之“体”与政策之“用”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而对“凯恩斯革命”的认识亦不能局限于1936年出版的《通论》。考察历史背景就会发现,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出现的长期萧条已为凯恩斯寻找有效的政策路向埋下了种子,斯基德尔斯基在《凯恩斯传》中分析道:“促使凯恩斯走上‘凯恩斯革命’道路的原因是自1920~1922年的经济萧条之后,英国一直未能完全恢复元气。……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歇其间,英国一直没有达到成分就业的水平。”[注][英]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凯恩斯传》,相蓝欣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367页。

由此看来,“凯恩斯革命”是一个从20世纪20~40年代逐渐酝酿和发展的连续过程。而以这样的认识再来审视凯恩斯在《通论》出版的十几年以前就已提出的缓冲储备政策以及由此发展而出的短期价格理论就别有一番深意了。

三、“广义缓冲储备”:宏观经济的稳定器

将“短期价格理论——缓冲储备政策”与“长期资本边际效率——有组织的直接投资”相联系后我们发现,政府营建缓冲储备其实就是凯恩斯主张的“有组织的直接投资”的一个具体方案:在稳定价格和产出的背后,缓冲储备阻止了“货弃于地”的极端状态发生,这种基于长期经济社会效益的价格稳定政策稳定了不稳定的投资预期,避免了资本边际效率的大幅波动,并使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趋势。在凯恩斯看来,当前价格并不包含预测未来所需要的全部信息,而“有组织的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减少个体投资的不确定性,使企业能够处于一个具有更高成功可能性的环境中。进一步地,如果价格得以稳定,企业在计算未来的需求和成本时会处于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注]John F.Henry,“Keynes' Economic Program, Social Institutions, Ideology, and Property Rights”,Journal of Economics Issues,vol.35,no.3,2001,p.640.当然,缓冲储备并不仅有利于投资者,由于投资、产出、消费、价格、就业、供给、需求等变量本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所以缓冲储备政策的基础——短期价格理论也就有了更广义的内涵。

首先从方程式中的p和q来考察。在凯恩斯的建议中,缓冲储备的对象主要是大宗货物(包括基本农产品和基本工业原材料)。具有广泛的关联性是这些商品的一个显著特点,而缓冲储备就好比一个“价格锚”,它通过稳定一系列重要商品的价格变动率p间接地锚定了整体价格水平。[注]例如,石油、钢铁是在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重要商品,如果稳定了这两种商品的价格,相关工业产品的价格就能够被有效地稳定住。另一方面,由于表示产量波动率的q又是投资和就业的函数,因此缓冲储备借助稳定p进而调控q就能发挥出稳定投资和就业的功效,而稳定就业又可以创造较为稳定的消费需求,这将进一步有助于减少y的比例数值。

其次,从短期价格方程式中的x和y来考察。减小x和y的手段其实是多样的,例如:降低利率就可以使企业减少贮存费率x,但这一货币政策在面对资本效率崩溃和流动性偏好极高之时的效果并不显著。因此,当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利用财政政策进行“有组织的直接投资”减小x和y就变得十分重要,这一点也正是凯恩斯所强调的。其中最直接或是说最简易的方案,就是建立商品缓冲储备,但它也有明显的缺陷:虽然政府组织大规模的商品收蓄有助于稳定市场,但在储备期内,缓冲机制只能贮存商品而不能有效地使用商品并让其发挥功效。如果考虑到损耗以至技术进步等因素,一些贮存商品经过一段储备期再进入市场,就可能会面临着无法被市场或企业接受的情况,由此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事实上,凯恩斯治理萧条的另一种方案更为人们所熟知——政府投资于公共工程,通过增加财政支出的方式稳定宏观经济。饶有意味的是,如果我们对缓冲储备做出广义的理解,那么公共工程可被视为一种“变通”的缓冲机制——由于兴建公共工程创造了对大宗商品的大量需求,所以当政府购买这些商品实施公共建设时,实际上就等于把这些商品以缓冲的方式“收蓄”了起来。所不同的是,“收蓄”的方式是对商品的“使用”而不是简单的“贮存”,并最终将过剩商品转化为公共产品,从而发挥出提高经济社会运作效率、改善民生的功能。虽然这种“变通”的缓冲储备只具有从市场收蓄而不具备向市场再释放的功能,但它正适合治理市场经济生产过剩这一通病。重要的是,这种收蓄并不是简单的“死”储备,而是将过剩商品通过某种组合转变为公共产品从而将储备“激活”并使用起来。而整个过程又是一个创造就业、让乘数效应发挥作用的过程。因此,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缓冲储备,公共工程是一种“多功能”的缓冲储备,它包含了更多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内涵。

分析至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政府基于长期资本边际效率进行有组织的直接投资,其实就是在建构一个广义的缓冲储备机制。只不过从《通论》的理论层面来理解,这一缓冲储备更为抽象,它可分解、变通为不同形式的“储备”形式,它或是传统的商品缓冲储备,或是多功能的公共工程缓冲储备。而若将这一认识进一步与短期价格理论相联系,p·q=x·y就转换为一个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广义缓冲储备方程式”:市场在方程式的左边发挥作用,政府在等式的右边发挥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中,资本边际效率的变动内生于对未来不稳定的预期,在因资本边际效率变动而使经济由稳定向不稳定转换的过程中,政府应发挥逆向调节的缓冲储备功能:当市场“弃”时,政府基于长期资本边际效率来“取”;当市场“取”时,政府即“弃”,或是协助、规范市场来“取”。这一简单而又巧妙的“配合”借助广义的缓冲储备确保了人、财、物持续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恰如凯恩斯在讨论投资市场时所比喻的:“像婚姻一样,除了死亡和其他严重原因以外,不能解约。”它“迫使投资者考虑长期的前景”,[注][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63~164页。形成合理的长期预期,从而使有效需求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之上。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广义缓冲储备不仅是指收蓄形式的多样化,而且还包括收储商品的多元化,这其中既有大宗“硬”商品,还包括一种特殊的“软”商品——劳动力。以缓冲机制收蓄劳动力,无疑是凯恩斯的核心关注,他用一套与“就业”、“创造就业”相关的话语体系表达了出来。而一些后凯恩斯经济学家则沿着凯恩斯的理路,明确提出了“就业缓冲储备”思想,[注]参见Mosler, Warren,“Full Employment and Price Stability”,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vol.20,no.2,Winter,1997~1998,pp.167~182;Michell,William,“The Buffer Stock Employment Model and the NAIRU:The Path to Full Employment”,Journal of Economics Issues,vol.32,no. 2,1998,pp.547~555.其主旨是:政府通过积极创造公共就业岗位的方式为失业劳动力营建缓冲储备池,在经济衰退和高涨的周期波动中,储备池或从市场收蓄劳动力,或向市场释放劳动力。通过逆周期的缓冲操作,“人”这一最重要且能动的生产要素被稳定住,这样宏观经济的稳定也就有了最可靠的保障。[注]参见缐 文,张媛君《宏观需求管理政策的实际因应及其现实转型》,《改革》2012年第10期。

凯恩斯虽未明确地提出就业缓冲储备理论,但在其政策体系中显然隐含着这一思路。如果我们将公共工程做一个简单的区分就会有所发现:按照人力投入和物料投入的比例关系来分类,公共工程可分为“料多工少”的工程和“工多料少”的工程。“料多工少”的工程侧重于“物”(过剩商品)的缓冲储备,这非常类似于传统缓冲储备的收蓄功能;“工多料少”的工程则侧重于“人”(过剩劳动力)的缓冲储备。短期来看,“料多工少”的工程对于治理衰退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工多料少”的工程由于侧重于创造就业,所以更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而后者,正是一些后凯恩斯经济学家所强调的——这类公共工程是一种特殊的缓冲储备,在经济衰退—高涨的波动中,它能有效地收蓄劳动力、涵养劳动力、释放劳动力。事实上,凯恩斯在那个持续的萧条时代已深刻地认识到,他所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能提供充分就业的显著弊端,[注][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86页。他因此而主张政府通过直接创造公共就业岗位的方式稳定经济社会的发展。[注]相关讨论参见Tcherneva,R.Pavlina,“ Keynes's Approach to Full Employment:Aggregate or Targeted Demand?”,The Levy Economics Institutes of Bard College Working Paper,no.542,August,2008.

由此看来,凯恩斯的广义缓冲储备还可作出进一步的理解——即只有重视就业需求,以人为本,缓冲机制方可真正发挥出宏观经济稳定器的功效,而这又构成了凯恩斯经济学的哲学基础:“经济学不是‘科学’,而是伦理学的一种应用。”[注][英]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凯恩斯传》,相蓝欣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905页。因此,凯恩斯经济学非为萧条经济学,它既关注短期亦关注长期。其间,只有始终盯住就业并建构就业缓冲储备,经济发展才可能内生出持续的稳定机制。

四、结 论

在现代社会中,货币是整个经济体系运行的核心构件,一旦投资者预期不佳、持币观望,掉入流动性偏好陷阱,那么一部分原本处于流动状态的人、财、物都将陷入“失业陷阱”,因此在货币政策难以奏效的情况下,保持投资流动性的最佳选择,就是政府以投资缓冲投资,以投资弥补投资,以投资引导投资,让各种生产要素始终处于被“充分雇用”的状态。而维持这种状态的政策出口,就是建构一个广义的缓冲储备机制——在生产要素的“弃”与“取”之间,市场与政府达成了动态的互补与互动格局,在确保各要素充分流动,特别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动态稳定。以这样的视角重新审视凯恩斯经济学,我们获得了一种更为简易而又不失其要义的解读方式。事实上,凯恩斯在《通论》中就曾指出:“本书以如此复杂的方式所表达的思想却是很简单的。”然而,“困难之处并不在于新思想,而在于旧学说。这些旧学说,对于我们这些大多数受其哺育而成长起来的人而论,已经深入到我们头脑中的每一个角落”。[注][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序之第3~4页。“凯恩斯革命”已过去70余年,在“革命”思想的几起几落之间,如何认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依然是一个争辩不已的问题。“广义缓冲储备”或许能够对深入理解凯恩斯经济学并探求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辟出一条新路径。

鸣谢:感谢Jan Kregel教授在“宏观金融学”讲座中的重要启示。

猜你喜欢

通论凯恩斯边际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超可加对策的边际等分集
多赚两颗蛋的钱
追求骑行训练的边际收益
社会治理的边际成本分析
安全通论(16)——黑客生态学
安全通论(16)——黑客生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