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区研究

2014-04-09

四川体育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文化区体育项目少数民族

闫 艺

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也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一种传统文化的灭绝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消失。西北地区作为我国国土面积最大的地区(30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1/3),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和独特的文化特性,据不完全统计,西北五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达到了598项,占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679项)的4/5之多,仅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有278项。目前,学术界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区研究的几乎没有。本研究选择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进行体育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其主要目的是要廓清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格局、形成背景及其体育文化区的特点,揭示西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区域的形成机制提供实证依据。

1 西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区划分的原则

1.1 文化区理论

文化区是美国人类学家威斯勒R.H.罗维和科罗伯等人在文化圈理论的影响下提出来的,进而在美国民族文化区域研究中发展的一个学术概念。它是一个文化的地理空间概念,根据影响文化的地理环境、生物环境和历史背景三个要素,对一个民族文化进行地域上的划分[1]。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属于某一文化系统的人在空间上的分布。是根据生产方式、语言、宗教、政治形态、日常生活、房屋构造、风俗以及对自然的适应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差别所划分的地域,一个文化区拥有各种各样的行为系统,明显的居住形式,特殊的语言,一定的经济体系,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以及某一种宗教信仰和仪式等[2]。

1.2 西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区划分的类型、标准和依据

关于文化区的划分,不同的文化类型,标准和依据有所不同。一般从民族的分布特征、民族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特质作为依据,也有依据文化的发展模式、民族的分布范围、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等因素进行分类的。本研究根据历史时期文化景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依据发生学原则和区域共轭原则将西北民族地区分为文化区和文化亚区二级,其中文化区主要是根据自然景观的相似性、文化的发达程度和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致性划分的,文化亚区的划分是根据方言与民族的差异性,并参照行政区划分而进行分类的。

1.3 西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区划分的因子选择

体育文化区域划分的目的是对具有相同性质的体育文化进行空间描述。因此,只有从体育文化因子入手,将着力点放在寻求文化因子的共性特征之上,将具有共性特征的体育文化再绘制在地理空间范围,才能够较好地总结出文化的区域性[3]。依据文化因子的共同特征,笔者认为可将西北五省地区划分成不同的体育文化区。首先将西北地区定义为西北文化大区,然后将西北五省的每一个省定义为一个文化区,即三秦文化区、甘陇文化区、宁夏文化区、青海文化区和新疆文化区,每个区再可以划分为不同的亚区。西北体育文化区主要以西北五省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文化因子,西北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代表了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如“达瓦孜”项目代表了维吾尔族,“姑娘追”项目代表了哈萨克族,“那达慕”代表了蒙古族,“押加”项目代表了藏族,“轮子秋”项目代表了土族,“踏脚”项目代表了回族,“夺腰刀”项目代表了保安族等。

2 西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区的形成背景

西北民族传统体育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浓郁的民族风情及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所赋予的独特文化内涵,呈现出了西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鲜明的地域特征,构成了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人文地理资源与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良好配置[4]。西北地区以独特的地形和地貌特征闻名于世,可以划分为三大高原地带,即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西北地区主要为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降水稀少,高原、山川、盆地、草原、沙漠、戈壁分布较广。

2.1 黄土高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背景

黄土高原包括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宁夏南部的部分地区。黄土高原西起祁连山脉东端,东到太行山麓,北邻内蒙古高原,以长城为界,南到秦岭。黄土高原从地貌上来看,基本由平原、高原与台地、丘陵和山地等 4种基本形态所组成,其中还有沙漠、戈壁等较小的形态叠加于这四种形态之上,使黄土高原地形与地貌更具有多样性。在这块多样性的区域里,由所处的地理环境、大自然的赋予造化、民族演进、长期积淀的民族文化,使黄土高原区回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以伊斯兰教、藏传佛教为文化背景,选择了富有黄土地色彩的民族体育项目[5]。如宁夏回族的踏脚、木球、西夏拳术,甘肃独有的民族东乡族的三连石击目标、牛羊皮筏竞渡,保安族的夺腰刀、抱腰、拔腰、甩抛尕,裕固族的祭鄂博、射箭、赛马、赛骆驼等项目都是黄土高原少数民族群众在生产、娱乐、防身健身活动中演变发展而来的传统体育项目。

2.2 青藏高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背景

青藏高原以其山峰雄伟和盆地辽阔而闻名于世。由于青藏高原高海拔的严寒气候,昼夜温差大,冬春漫长,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青藏高原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趋向于同大自然的较量,催生了赛牦牛、赛马、射箭、藏跤、马术、大象拔河等具有雪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是在这种游牧文化的影响下,雪域高原的民族体育趋向于同大自然的较量,向“生命禁飞”区域挑战,寺院体育、赛牦牛、赛马、射箭、藏跤、马术、腰带拔河、俄多等项目在经过同化、移植、吸纳发展的之后,使民族体育形态从低级走向高级,从简单走向复杂,加之人权政治的人文环境,雪域游牧民族体育生活方式显得与一般游牧文化不一样,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格局,既有严格鲜明的规则,又饱含着浓郁的雪域色彩和民族特性[6]。

2.3 帕米尔高原(西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背景

帕米尔高原代表的是西域(新疆)地形特点。“三山夹两盆”是新疆自治区地形地貌的真实写照,新疆由于是古今东西部文化交汇的地区,古文明“丝绸之路”的存在,使得这里的文化经过碰撞、冲突、融合后,产生出一种神秘而瑰丽的异域色彩,这种复合型的草原游牧文化,使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锡伯族、蒙古族等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种类位居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首。新疆少数民族由于生活在高原、盆地、大川、草原、沙漠、绿洲之中,在生产和劳动过程需要与大自然较量,崇尚力量,由此在这些游牧民族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催生了许多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紧密相关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达瓦孜、赛马、叼羊、姑娘追、摔跤、套马、射箭、打瓦等项目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成为现代新疆少数民族所盛行的体育项目。

3 西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区的地理分布特征

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五省(区)。依据文化区因子和行政规划等因素,可将西北文化区分为三秦(陕西)文化、甘陇(甘肃)文化、宁夏文化、青海文化和新疆文化五个区。

3.1 陕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地理分布特征

陕西整个区域地型复杂多变,既有高原、丘陵地带,又有平原和盆地,且河流较多。全省分为陕北、陕南、关中三大地区,南北地区明显高于中间地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是陕西主要的气候特征。陕北地区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干燥少雨,关中平原是陕西的中部地区,陕南地区是以山川和河流为主的地型,湿润多雨。全省地理环境和人文自然环境南北差异很大,可以分为陕北亚区、关中亚区、陕南亚区,分别属于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和长江流域,陕北地区以汉族居多,陕北的典型文化是黄土高原体育文化。陕北文化亚区以汉族为代表,代表性项目为武术、骑射、举石、摔跤等为主。陕北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其“强悍尚武”的民风民俗的展示,对其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的积极生活态度的展示。因此,催生了陕北文化区主要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骑射、举石、摔跤、游泳等。关中地区以回族居多,关中的典型文化是农耕体育文化。关中亚区以回族为代表,代表性项目为木球、武术、方棋等。关中地区体育文化特征既体现了关中“风气刚劲,俗尚武节”的民风,也体现了战争给人们留下的深深烙印,同时也体现了关中广大地区人民勤于思考、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生活作风[7]。陕南地区以汉族居多,陕南的典型文化是龙舟体育文化。陕南亚区代表性项目以龙舟、游泳等为主。

3.2 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地理分布特征

甘肃省地域狭长,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条件复杂,基本涵盖了平原、高原、台地、丘陵与山地四种形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具有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甘肃全省(甘陇文化区)可分为肃北、肃南两个文化亚区,肃北地区以哈萨克族居多,肃北典型文化为哈萨克族游牧文化,肃南地区以回族居多,肃南典型文化为回族农耕文化。肃北地区的哈萨克族是由新疆(西域)迁移到甘肃的少数民族,因此也承袭了哈萨克族的赛马、叼羊、姑娘追、库热斯(摔跤)等传统体育项目;肃南的少数民族以回族为主,信仰伊斯兰教的保安族和东乡族以及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和裕固族等少数民族在当地的生活(少数民族群众利用牛或羊的整皮充足了气体来摆渡人)中和生产中创造了牛羊皮筏竞渡、回族武术、木球等项目。

3.3 宁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地理分布特征

宁夏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自北向南依次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六盘山地等。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南北地区气候不同,南部地区较为寒冷和湿润,北部地区较为暖和干燥。冬长夏短,南部地区降水较多,北部地区较为干旱。宁夏文化区分为宁北平原与宁南黄土高原两个亚区。宁北地区以贺兰山和宁夏平原等地为主,以回族居多,宁北典型文化为游牧体育文化;宁南地区以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六盘山地为主,以汉族居多,宁南典型文化为黄土高原体育文化。宁南农耕体育文化以汉族为代表,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为武术、踢毽子、拔河等项目,宁北平原游牧体育文化以回族为代表,代表性的项目有木球、踏脚和方棋等项目。

3.4 青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地理分布特征

青海的地型地貌大部分属于高原地区,地型复杂,地貌多样化,西部地区海拔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向东海拔依次下降,呈阶梯型的走势。全省可分为三块不同的区域,北部是高海拔的祁连山——阿尔金山山地,中部是较低海拔的柴达木盆地及黄河、湟水河域谷地,南部为高海拔的青南高原。高原大陆性气候是青海的典型气候特征,由于山多海拔高,空气寒冷、干燥、风大、缺氧,昼夜温差较大。青海文化区分为海北亚区和海南亚区,海北亚区以蒙古族居多,海北的典型文化是雪域高原体育文化,海南亚区以藏族居多,海南的典型文化为藏传佛教体育文化。海北亚区传统体育文化以蒙古族为代表,代表性项目为赛马、摔跤和射箭;海南亚区传统体育文化以藏族为代表,代表性项目为押加、射箭、射碧秀和摔跤。由于藏族群众生活在高寒高海拔的地区,受到当地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影响,在生产、生活和农闲节庆中产生了自娱自乐的传统体育项目押加(大象拔河)和摔跤等民族特色项目来祛除当地寒冷气候和恶劣环境带来的影响,在宗教仪式、农闲和节庆活动当中,以望果节、射碧秀等项目来对当年的庄稼收成带来美好的祝愿。

3.5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地理分布特征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境内多高山与盆地。北面是苍翠秀丽的阿尔泰山,南面是巍峨陡峭的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横贯中部的是层峦叠嶂、山体宽厚的天山山脉。天山和昆仑山之间的是塔里木盆地,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的是准格尔盆地。气候为典型的温带大陆型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主要特点为气温变化剧烈,干燥少雨。这一地貌和气候特点决定了新疆南北疆具有不同的经济结构类型和气候,即北疆以畜牧业为主,南疆以农耕业为主;南疆气候温暖干燥,北疆气候偏冷湿润。新疆文化区可分为南疆、北疆两个亚区。南疆的喀什、和田、阿克苏地区以维吾尔族居多,南疆的典型文化是维吾尔族绿洲文化;北疆的伊犁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以哈萨克族居多,北疆的典型文化是哈萨克族的草原文化。新疆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呈现出各区不同的文化特征。其中,北疆草原体育文化是以游牧为主的“动态体育文化”,崇拜尚力,具有较强的竞技性,以北疆的哈萨克族为代表,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为赛马、赛走马、叼羊、摔跤、姑娘追等。南疆绿洲体育文化是以土地为中心的“静态体育文化”,具有明显的游戏、娱乐、趣味、生活化的特点[7]。以南疆的维吾尔族为代表,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为达瓦孜(高空走大绳)、沙哈尔地(空中转轮)、摔跤、叼羊、赛驴、斗鸡、斗羊、斗狗等。

4 结 语

西北少数民族群众在大西北这块充满神秘色彩与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创造了各式各样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他们利用传统体育项目表达了自身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一些传统体育项目随着少数民族群众的自发活动而流传下来,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被其他现代体育项目所取代,这也是民族文化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的自然发展规律,笔者认为:应站在全球化趋势下文化多元化的视角下,保护、弘扬和传承我们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1]杨建设,李建国.我国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44~49.

[2]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1.

[3]王 震,史 兵.关于构建中国体育文化区的讨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4):1~4.

[4]姜 明,庞元宁.西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区域分布及其特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2):26~31.

[5]芦平生,冯 平.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性化的自然选择与定位[J].体育学刊,2003(1):70~72.

[6]闫 艺,孙世明.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维吾尔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4):31~36.

[7]朱梅新,张新辉,李进国,等.新疆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地理特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1):49~51.

猜你喜欢

文化区体育项目少数民族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再论边疆地区的中心化与边缘化
东汉洛阳城南:中国古代第一个都城文化区的形成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两湖文学:作为整体感觉文化区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桂东南民族体育项目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