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视角下群众体育社团组织发展路径
2014-04-09鲍东东张华伦
鲍东东, 张华伦, 宋 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安徽合肥230026)
社会资本视角下群众体育社团组织发展路径
鲍东东, 张华伦, 宋 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安徽合肥230026)
对群众体育社团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将其划分为事业型和自治型两类。分析社会资本的结构、关系和认知维度对群众体育社团发展的影响,并在厘清群众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缺失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发展路径:健全社会网络联结机制,规范和完善信任治理机制,构建高效的沟通机制,建立共享式社会规范和激励机制。
社会资本;群众体育;体育社团;发展路径
Author's addressSchool of Public A ffairs,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Hefei230026,China
200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以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体育大国。同时,与竞技体育相比群众体育发展相对滞后,全面发展体育事业的呼声日益高涨。各地体育行政部门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发展群众体育的思想指导下,创新体育管理工作,体育社团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者。
体育社团组织是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是联系政府与群众体育的纽带,因此,体育社团组织对开展体育服务与群众体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体育社团的快速发展以及地方对体育社团发展的日益重视,体育社团成为研究热点。林显鹏、黄亚玲、卢元镇、肖嵘、王旭光等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然而,关于体育社团及群众体育社团的研究目前以概念、性质、分类、功能、现状及发展对策等为主,偏重描述和总结工作,理论性研究不足,整体上尚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1-2]。由于社会资本理论较合理地解释了组织结果,相对于市场与层级机制它更有利于组织运用内外部资源,因此,近年来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成为社会学领域颇受关注的内容。社会资本理论包含的社会网络关系、信任与互惠规范等与体育社团发展需要较匹配,为体育社团组织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分析框架。
1 群众体育社团组织的界定与分类
1.1 体育社团组织的界定社团指社会群体,简称为社群或团体等。韦伯认为,社团是与国家机构等相区别的自主组织。桑德拉则认为,社团的主要特征在于参与者具有某种共同的认识。社团事实上是由拥有共同认识的参与者构成的,并按一定的制度形式实现某种安排。以上2位学者均强调社团是不同于政府机构的自主组织,这为体育社团组织的界定提供了依据。
在我国,1989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全国性体育社会团体管理暂行办法》均未对社团、体育社团以及群体体育社团进行定义,无法为我们提供权威的参照。考虑到群众体育社团组织的复杂和多样性,本文综合先前学者的研究和我国群众体育社团发展的现状,将群众体育社团作如下界定:与体育活动相关的并以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为主要目的,由群众体育爱好者自愿参与、自发组建的非营利性登记或未登记的群众性体育自治组织。这一定义具有以下内涵:①社团组织建立的主要目标是开展群众体育健身活动;②由体育爱好者自愿、自发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③社团包括在体育社团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正式组织和未登记注册的非正式组织;④在管理上,社团组织具有自主和自治属性。
1.2 群众体育社团组织的分类我国学术界对体育社团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划分法:卢元镇[3]依据社团性质和构成主体,将体育社团分为竞技运动类、社团体育、体育科学学术、体育观众和体育娱乐享受型社团5类;宛丽[4]从是否合法的视角,将体育社团划分为社会、行政、政治和法律合法性体育社团4类;顾渊彦[5]从2个角度,对体育社团进行了划分,一是从体育社团性质划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社团,二是从体育活动性质划分为群众、学校和竞技体育社团;崔丽丽[6]则从行政级别视角,将体育社团划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体育社团2大类;黄亚玲[7]将体育社团划分为公益性、互益性和调节性体育社团,其分类法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和引用。
上述文献为群众体育社团组织的分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然而目前鲜有关于群众体育社团组织的分类。本文参考体育社团的分类和我国群众体育社团的现状以及研究的需要,按照与行政机构或事业单位的关系,将群众体育社团划分为事业型和自治型群众体育社团组织。事业型群众体育社团组织是指与政府行政机构、事业单位联系密切,更易获得行政资源的支持,具有一定官办色彩的群众体育社团组织。事业型群众体育社团均经过依法登记,有法定的组织机构以及具有法律意义的规章制度。自治型体育社团组织则与政府行政机构关系较为疏远,大多属于民间自发组织,包括未经注册部门登记的非正式体育组织。
2 社会资本与群众体育社团的关联性分析
Bourdieu在1980年发表的《社会资本随笔》一文中首先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并将其引入社会学领域研究。Coleman在其基础上对社会资本进行了全面的界定和分析。之后,Putnam、Portes、Fukuyama等人进一步发展了社会资本理论,使社会资本理论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潮[8]。Nahapiet等[9]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社会资本是通过个人或组织的关系网络,能够获得的现实或潜在的资源总和。据此,他们又构造了社会资本理论模型,将社会资本划分为结构、关系和认知3个维度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群众体育社团植根于其所在的广泛社会关系网络中,欲寻求有益的发展,必然要进行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开发。社会资本与群众体育社团的关联分析主要从社会资本的结构、关系和认识维度对群众体育社团的影响展开。
2.1 社会资本结构维度对群众体育社团发展的影响社会资本结构维度主要表现为网络联系和网络结构,网络联系又包括网络联系数量和强度两方面。群众体育社团的发展需要获取政策、信息、知识、经费等社会资源,其能够获取社会资源的数量和强度直接关系到发展规模,社会资源的层次则影响群众体育社团发展的质量和效率。群众体育社团的社会资本结构维度水平越高,越能够获得有益的社会资源,从而使自身实现健康快速的发展。此外,由于结构洞的普遍存在,群众体育社团在联系政府和社会方面处于核心位置;因此,占据了结构洞位置的群众体育社团更易获得异质信息流,从而形成信息优势。
2.2 社会资本关系维度对群众体育社团发展的影响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是指产生于关系并依赖关系产生作用的资源,它主要包括信任与惩罚、道德与规范、义务与期望等,其中信任是社会资本关系维度中最核心的要素。对于群众体育社团,其获得的内外部社会网络及资源的信任度越高,越能够与内外部资源建立良好而长久的合作关系,这是因为信任不仅可以降低合作成本,还能够在扩大共识的同时增进相互间的交流与互动。在信任的氛围下,群众体育团体与其社会网络的交流更加真诚,容易获得其他人员或组织对其诉求和价值取向的尊重,从而拓展了群众体育社团与外界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2.3 社会资本认知维度对群众体育社团发展的影响社会资本的认知性维度既包括网络成员共享的语言、符号、目标、使命、文化习惯和隐性知识,也包括价值观和其他意义体系。共享的语言和符号是互动交往的基础,共享的目标和使命是协作的关键,而文化习惯、隐性知识以及价值观能够提高网络成员对资源和信息交换组合的能力。长期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使得群众体育发展相对滞后,群众体育社团受到的重视不足。当前,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对群众体育社团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对于群众体育社团组织的地位、发展和管理尚未形成广泛的共识。此外,由于群众体育社团组织尤其是自治型群众体育社团长期的自我封闭而导致与政府、其他社团和群众缺乏相似的意识体系,在价值取向、创新管理和发展观念上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使得自治型体育社团仍缺乏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3 群众体育社团发展的社会资本缺失
群众体育社团组织的社会资本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社会资本。群众体育社团内部网络关系包括信任、协调和规范,是组织内部社会资本运作的核心要素。群众体育社团的外部社会资本是指其外部存在的、有助于自身发展的各种资源及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
3.1 群众体育社团内部社会资本缺失首先,群众体育社团存在信任缺失。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正如Putnam等[10]所说,信任能够促成组织成员的合作,降低交流和沟通成本,提高组织效率。我国事业型体育社团大多是根据政府需要,由政府组织建立或协助成立,导致群众体育社团官办色彩浓厚,行政化或准行政化较强,民间性和自主性不足。社团负责人大多忙于政府指派工作而不是聚焦成员的需求和期望,导致了群众体育社团在成员中缺乏公信力。此外,在群众体育社团的日常运营中,信息公开和财务情况等方面不够透明,被信任感降低。
其次,群众体育社团内部资源有限。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国家及地方政府对群众体育和体育组织的发展重视不足。事业型体育社团与政府关系紧密:在经费方面,可以获得政府的资助,也较易获得企业赞助;人员配备和办公条件相对较好,有30%左右的负责人曾在行政部门任职,与行政及其他事业单位联系密切,社会关系丰富。自治型体育社团80%的经费源自组织成员会费,基本没有办公设备和场所,成员基本为志愿者,负责人通常是组织发起人和体育爱好者,缺乏有能力和号召力的精英之士作为中坚力量,阻碍其自身发展。
再次,缺乏活跃的体育文化氛围。共同的体育文化氛围能够提高成员交流和互动的机会,提升获取信息的能力。我国群众体育社团组织缺乏活跃的体育文化氛围,集中体现在组织规范缺乏、归属感欠缺、信任缺失和参与程度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组织成员主体意识缺乏。目前群众体育社团或由政府发起建立,或由体育爱好者发起成立,组织成员往往被动参与,参与热情不高,无法形成自主意识。②行政化色彩浓厚。群众体育社团大多属于官方或半官方性质,主要交流、宣传、提供信息,群众性体育活动偏少。③组织松散。自治型、群众型体育社团基本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工作人员几乎全是志愿者,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体育活动多以负责人的意愿为主,组织成员多是被动参与,参与热情不足。
3.2 群众体育社团外部社会资本缺失
3.2.1 支持群众体育社团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缺失据调查,在我国体育社团组织中,官办体育社团占7%,事业性体育社团多达65%,群众体育社团仅占28%。其中,履行登记程序的体育社团占68.3%,挂靠在合法登记的其他社会团体下面的体育社团占20.5%,此外,仍有11.2%的体育社团未进行登记[11]。当前,我国体育社团适用于1998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对社会团体的会员人数、财产数额、发起人和拟任负责人要求较高,阻碍了群众体育社团的发展。2001年颁布的《全国性体育社会团体管理暂行办法》旨在加强对全国性体育社团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对地方性体育社团并不适用。此外,目前的体育社团管理条例或办法,对未注册登记的非正式体育社团不支持,这一点也需要改变,以促进群众体育社团的快速发展;因此,急需加强体育社团尤其是覆盖地方群众体育社团的法规的制订和实施,出台鼓励群众体育社团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
3.2.2 群众体育社团的社会网络发展相对滞后 自上而下的事业型群众体育社团普遍缺乏自主性和使命感,主要工作多是承接政府指派性工作如交流、宣传、信息和体育服务等,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较少,不易获得大众的认同和接受。自治型群众体育社团开展工作和组织活动较为随意,不注重和维护成员的权益,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意识和专业性有待提高。自治型群众体育社团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很难吸收优秀人员加入。由于事业型体育社团缺乏使命感和自主性,导致与群众联系不够广泛,组织较为封闭;由于目前的管理体制缺陷,使得自治型体育社团与地方政府联系较少;由于群众体育社团未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致使其与企业等联系不足。群众体育社团应加强与社会力量的联系,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有待进一步拓展。
4 以社会资本构建推动群众体育社团发展的路径
社会资本的重构和拓展是推动群众体育社团发展的重要手段,体制和机制建设是群众体育社团健康发展的核心环节,因此,通过重构社会资本创建合理有效的体制、机制,推动群众体育社团的发展是可行的路径。
4.1 健全社会网络联结机制群众体育社团处于联系政府与群众的关键环节,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构建促进群众体育社团发展的社会网络时,在注重建立强联结的同时还要搭建全方位的弱联结。根据社会资本结构维度原理,强联结能帮助群众体育社团获得其发展所需的信息和资源,有利于群众体育社团的发展。群众体育社团在理顺内部关系,处理好内部事务,开展好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应着重加强与其他体育社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密切联系,通过联合举办活动、共同交流,建立长久稳定的强联系。弱联系是组织超越边界获取信息和资源的纽带,是实现组织探索式发展和突破的前提。群众体育社团还需要加强与社区、高校以及其他相关组织机构的联系,构建丰富而广泛的弱联系。只有如此,才能尽可能地拓展群众体育社团自身的社会网络。
4.2 规范和完善信任治理机制良好的规范和信任机制有利于增强内外部社会网络对组织的信任感,从而推动社会网络资源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网络协同,甚至有可能出现其他行为主体的让利行为和价值让渡。首先,要规范群众体育社团负责人的选举流程和规则,采用灵活的选举方式,争取组织成员参与选举的积极性。选举的体育社团负责人应具备诚实可信、热心公益、富有活力等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体育社团在其负责人的领导下,团结大多数组织成员,关注成员的需求并维护利益,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及相关事宜。其次,在群众体育社团内部应当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财务、奖惩制度,按制度、章程办事。其中,透明的财务制度尤其重要,这直接关系到社团的社会合法性,同时,将有助于建立组织成员、社会群众、管理部门等对群众体育社团的信任感。
4.3 构建高效的沟通机制依据社会资本认知维度原理,文化融合(软力量)与沟通界面顺畅(硬力量)是构建网络节点沟通机制的重要方面。群众体育社团组织虽然与政府和社会大众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但是仍需通过建立沟通机制进一步密切联系,以便更好地获取和利用外部信息和资源。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加强体育与健身宣传,做好服务工作,群众体育社团参与创建浓郁的体育健身氛围。只有形成关于体育健身的共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方能提升群众体育社团与其社会网络的沟通效率,进而促进群众体育社团健康、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社会网络结点沟通界面的管理。在与其他社会网络节点对接的过程中,保障沟通界面的顺利和通畅。群众体育社团可以通过联合举办体育、宣传、培训活动以及交流会等增加交流机会,还可以创造机会促进组织成员与外界的交流,拓宽沟通渠道、提升沟通效率。
4.4 建立共享式社会规范和激励机制群众体育社团的发展离不开合理有效的共享式社会规范和激励机制,社会规范能够保证群众体育社团组织的有序发展,激励机制是激发社团发展的动力。首先,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尽快转变体育发展思维,开展民生体育事业,制订有利于群众体育社团尤其是自治型体育社团组织发展的法规和政策,降低体育社团准入门槛并允许甚至鼓励非正式群众体育社团的存在。其次,政府要把加大对群众体育社团的资金投入作为激励机制的重要环节,调动体育社团组织发展的积极性。在激励方式上采用灵活的方式,既有物质奖励,也有精神激励,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导群众体育社团组织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思路的转变,各地政府日益重视群众体育的发展。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群众体育社团尤其是自治型群众体育社团将会得到空前的发展。这也要求学术界和体育管理部门人员更加关注群众体育社团的发展问题,为我国群众体育社团的健康、快速发展献计献策。首先,应聚焦群众体育社团现状进行合理分类。其次,针对群众体育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对策,为体育管理部门开展群众体育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1] 叶国雄,刘远祥.我国体育社团研究述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1-4
[2] 王传平.体育社团研究现状与述评[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8(3):66-67
[3] 卢元镇.论中国体育社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3-4
[4] 宛丽,罗林.体育社团的合法性分类及发展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156
[5] 顾渊彦.体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5-97
[6] 崔丽丽,张志勇.社会转型期体育社会化与体育社团建设[C]∥北京:第7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1):2-4
[7] 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变下的体育社团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53
[8] 郑剑.社会资本论[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4-11
[9] Nahapiet,Ghoshal J.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3-8
[10] Putnam,Robert D.Bow ling Alone: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J].Journal of Democracy,1995,6(1):65
[11] 胡耀华.“长三角”体育社团管理现状及改革研究[J].运动,2010(5):136-138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M ass Sports Orga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apita l
BAO Dongdong,ZHANG Hualun,SONGWei
This paper firstly classifies the definition ofmass sports organization into two types—the business type and autonomy type. It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e,relationship and cognition of the social capital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organization. Also,it proposes to build a mature social network syste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ocial capital deficiency for mass sports organization.A well-developed trust administration system and an efficient communication system should be regulated and completed.Finally,a shared social norms and inventive mechanism should be established as well.
social capital;mass sport;sports organization;development path
G80- 05 文献标志码 A
1000- 5498(2014)04- 0031- 04
2014- 03- 05;
2014- 05- 20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655SS12048)
鲍东东(1958-),男,山东莱州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Tel.:(0512)65235342,E- mail:wgdzrc@mail.ust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