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传佛教视阈下坛城沙画研究

2014-04-09倪漫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沙画喇嘛藏传佛教

倪漫

(青海民族大学 艺术系,青海 西宁 810007)

在藏传佛教中,有一种奇特而精湛的宗教艺术。每一个主要的佛教活动中,都会有数百万颗沙粒在寺院喇嘛们手中被用来描绘异国情调的佛教世界,这种奇异的创作过程要经过数十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然而,喇嘛们历经千辛、花费大量时间完成的立体画卷,还没有向人们展示自身藏传佛教独特而精美的艺术创造技能,用沙子作为媒介所描绘的大千世界,就会被喇嘛们不加思索地彻底扫掉,在即将消亡殆尽的一瞬间,沙子会被装入事先准备好好的容器,倒入大江河流中。这就是藏传佛教密教中神秘的坛城沙画,其藏语为dul-tson-kyilkhor,意思是“彩粉之曼陀罗”。 大千世界变幻无穷,然而在藏传佛教中只不过一捧细沙。追溯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根据佛教教义教他的徒弟们用细沙这一平凡而独特的材质制作曼荼罗,自此这门独特精湛的宗教艺术就通过师徒关系世代传承下来,其间毫无间断过,到了公元11世纪,由印度渐渐向西藏北部扩散,保存至今,并以其神秘色彩勾起人们对这一独特宗教艺术形式的无限遐思。这种对艺术追求的态度却恰好隐喻了佛教无欲无求的人生理念,在沙画的创造中,“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并不是对生命历程的悲观,而是一种平和、淡定的人生理想。

一、以沙为媒的艺术构想:坛城的制作及种类

关于坛城沙画,西方素有“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名言。作为藏传佛教的一种典型宗教艺术形式,坛城沙画如同一般的理教一样,将某一具体实物作为理解现实或虚幻世界的一种媒介,如同理学家将气作为构成世界万物的具体元素,而道家也将道这一其信徒理解世界的的根本载体分解为牡、牝等一些具体实物。当藏传佛教以艺术品的形式诠释其宗教哲理时便以沙这一看似细微普通的物体作为信奉理念的的一种自然表达和抒发。坛城沙画所选用的制作材料是极细的小沙颗粒,这些小沙颗粒是经过极其严格筛选的,因为细沙是坛城沙画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沙坛城是很难建成的,但却可以稍纵即逝,在美丽的同时而又显示出脆弱的一面,也能直观地表达世间“变幻无常”的本性。其中选用的白沙,是用特殊的石头经过人工打磨而成,里面有贵金属黄金、玛瑙、珍珠、绿松石等物质,然后经过染色,才能形成做沙坛城前的基本原材料,颜色有白色、黑色、蓝色、红色、黄色、绿色。除白、黑中性色之外,在剩下的三原色和绿色中又可以分为深、中、浅等不同层次的色彩,最终经过喇嘛们手中调配出的颜色加起来有十四种之多。一般来说,红、黄、蓝、绿、白这五种基本颜色,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一一对应的是五方五佛的智慧。其次,由于坛城沙画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因而坛城需要几个甚至几十个寺院的专门喇嘛共同合作完成,在准备制作之前,喇嘛们会在事先已经准备好的台座上打上基线、对角线、方形、圆形等一些基本的几何设计元素,作为一个组合定位。然后描轮廓线,再从中间逐步向外绘制。每一个步骤,全部按照藏传佛教密宗的讲经制度来完成,始终不渝。坛城沙画不是一般喇嘛们都能制作的,制作坛城沙画的喇嘛们都是在寺院受到极其严格的绘画训练,制作时每一个细节之处都要谨记心中,严格按照流传下来的习俗来完成,不可以加入任何主观的意象。再次,一幅坛城沙画的绘制过程是相对复杂和繁琐的,喇嘛们一定要戴着口罩,这样沙子不会因为自己的呼吸而难以成形。他们将事先研磨好的细沙小颗粒预包装在一个长长的用铁制作的锥形容器里面,通过或轻或重的敲打来控制细沙的疏密,将细沙漏在台座上的各种图形之中,层层地堆砌、细细地勾勒。工作时要精神集中,丝毫马虎不得,否则,稍有不慎,一切努力将化为乌有。一个作品的完成,根据不同的尺寸,需要几天到几个月的时间。坛城沙画虽然是追求立体形式的宗教艺术,但其平面布局同样整齐划一,有严格的艺术规范,体现出较强的艺术特性。其布局可分为4种,就是大坛城、三味野坛城、法坛城和羯磨坛城。下面笔者就这几种种类简要说明之。

(一)大坛城:用绿色、黄色、红色、白色和黑色五种颜色进行着色,总体描绘了藏传佛教各诸尊的坛城以及各诸尊的形象和身体,细致地描绘诸尊的每一个细节。

(二)三昧耶坛城:即示现诸尊的本誓三昧耶,也就是将本尊的法器、持物以图示象征的三昧耶图绘表示,称为三昧耶曼荼罗,相当于金刚界曼荼罗的三昧耶会。因此,可以直接读取表示敬意的誓言。这种化繁为简的艺术构造也正是藏传佛教一直以来唯简至尊理念的表达。

(三)法曼坛城:这是诸尊的种子及真言,或书写种子梵字于诸尊的本位,或以法身三摩地以及一切经论的文义等来表现,称为法曼荼罗(种子曼荼罗),相当于金刚界的微细会。

(四)羯磨曼荼罗:将诸尊的威仪事业铸造成像,形成立体、行为的三度乃至四度空间的行动性曼荼罗,称为羯磨曼荼罗,相当于金刚界的供养会。

曾几何时,因为在藏传佛教中各宗派修法的内容是不同的,因而决定了每个宗派所绘制的坛城也有各自的讲究,所绘制的内容、布局形式以及所供奉的物品也各不相同,但都是工序严格而复杂。后来为了便于人们的修行,后人用金、泥(土)、木、石等不同的材料制作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千姿百态的坛城,借此形式来表达不一样的佛陀世界,供奉于佛堂之上,以供修行僧侣观赏和顶礼膜拜。

既然坛城是以沙这一十分细微的物质进行艺术创造,我们可以想见其创造技法的繁复与细致。目前可考的坛城的制作方法种类多达十余种,可以通过平面或立体的不同布局形式来表现,有用手工绘制、用铜铸造、用沙堆砌、用木头雕刻的,都各具自己不同的艺术特色。其组成有序,方圆相互交叉,几何结构精密,是众生的一种缩影。一般来说,在坛城的中央安奉的是释迦牟尼佛的主尊佛像,在释迦牟尼佛的左侧供奉的母续本尊,如绿度母;右边供奉的是父续本尊,如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和舍利塔等。在色彩的表现上绚丽多彩,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就坛城沙画的取材来说,材料往往是常见而单一的,甚至可以说是简陋,但是在喇嘛们妙手的制作下,我们可以看到大坛城、三味野坛城、法坛城和羯磨坛城等不同形式的平面布局,并出现手工绘制、铜铸造、沙堆砌、木头雕刻等不同的组合描绘和版块搭配在一起的画面形态,形成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藏传佛教艺术画卷,也显示了细沙平凡而不庸俗的特殊材料的内涵。

二、方寸之间尽显世界本真:巧妙艺术构思突显佛学本质

坛城最初起源于印度佛教中的密宗,属于密宗本尊及眷属聚集的道场,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时必须供奉的。换句话说坛城就是佛最终心灵归宿的港湾和家园,在藏语中被称为“集阔”,指密乘本尊及其眷属聚集的场合,本智为主尊,道果功德为眷众,眷众环绕本尊游戏庄严,称为轮圆。因此,坛城有“圆轮”、“发生”、“聚集”等之意,圆备众德,发生诸佛,聚集十方三世诸圣于一处。

简单地讲,坛城就是一个向心点,四周由各带一门的围墙环绕,四个门形成一个对称的四边形,在四边形的周围又有许多矩形环绕,布局巧妙,线条清晰分明。中心的向心点象征宇宙的核心和人体的中心,四边形的宫殿、城墙、城市,相当于人体的各个不同的部位,尤其是四门分别代表人体面部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触根代表了整座坛城,在四门中经常有守门人。中央一般是藏传佛教中常见的须弥山或妙高山,也象征人体本身的垂直轴心脊椎,同时也象征一个世界中心,一种超意识的凝聚力量。

四方之城格局有如北京皇城一般,方正之形外套整圆,颇有天圆地方之意,讲求对称,代表着一种对秩序的尊崇。显然,坛城是中国儒家无为而治当中“治”的象征,相反“治”的对立面就是“乱”。恶劣的自然坏境、身体的不同疾病、野蛮的种族、异教徒之国家,这些都是“乱”的内在体现。在佛教徒们的心中,通过建立一个坛城可以使“乱”变为“治”,相信世间所有真实的万物都囊括在坛城之中,包括人的躯体、一座城市、一个团体、一片大陆或一片虚幻的景象。

坛城最初在场地选择上是完全封闭的的一个区域,就其内在的意义应该是摆脱任何局外的干扰和影响,遵循密宗修行的佛教仪轨。这种封闭格局也正是佛教摆脱红尘干扰,追求清净修行的空间要求。据佛经记载,印度密教在修行佛法时,为了防止外道魔鬼的入侵而干扰自己的修行,每个佛教徒在修佛法时要明确自己的界限,这种界限的表现就是在此修建土法坛,供奉诸佛像,用来表示诸佛聚集或轮圆具足。随后,在佛教徒们修法当中所绘制的这条界限和修建的土坛就被人们称之为坛城或者是曼荼罗。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是以立体的或者是平面的几何形体的方、圆等来绘制的神像法器,来表现佛陀们心中各自的坛城和宫殿,用这样的艺术形式来比喻藏传佛教理想的佛国世界。

通过对以上几种坛城深层次的理解,可以得知,世界上任何事情在藏传佛教的哲理中都是根据一个坛城的基本形象的原始结构塑造而成的,这种结构是潜在意识的一种形态,是虚无的、飘渺的,是人们通过心中对佛虔诚而表现出来的。这种潜在的佛语真言是一般不信教者难以想象的,即使是一般的修行者也无法达到这种境界。在宗教气氛比较浓郁的背景下,整个西藏就是一副大的坛城,拉萨坐落在坛城的中心位置,四周雪山环绕,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大的地域坛城。同样我们可以看出拉萨也是一个坛城,以大昭寺为中心,所有的房屋布局都是围绕大昭寺,这和藏族民众的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以宗教建筑为中心的坛城。然而大昭寺本身又是一个坛城,以主祭坛为中心,各佛殿围绕四周,形成了一个宗教信仰的坛城。不仅是这些,仔细研究不难发现,其实西藏的政治结构也是一个坛城,以达赖喇嘛和班禅两支活佛系统为中心,其他活佛系统环绕四周。在带有政治色彩的西藏,坛城就是整个藏传佛教信徒们心中一股必不可少的信仰动力,其深层次的宗教哲理是代表世间万物的一切基本状态。

从艺术构图的角度看,成品的坛城沙画在最终的构图以及绘制过程上,步步严谨,环环相扣,色彩绚丽多彩,喇嘛们通过这种细小沙粒创作出来的坛城不仅富有层次感和厚重感,更能彰显其宗教意义。端坐于正中间的佛,围绕在主佛周围的其他神态各异的诸佛众生,围绕在坛城世界周围那一层层飘缈的云气,都恰到好处地表现着不同的艺术风采,同时又能和谐地构成了象征圆满的大同无为的世界。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在整幅坛城沙画绘制的时候没有改动的机会,因此整个坛城必须一气呵成,喇叭们将自己已经滚瓜烂熟记在脑中的世界模型如默写出来一般。在佛教中用如此至高至密的精湛艺术,通过成千上万颗沙粒构成的世界让我们叹为观止,也感叹僧侣胸怀天下苍生、回馈大地万物的济人利世的宽广情怀。

从行为的角度看,构思精巧的沙画就是僧侣内心构筑完美世界的同步呈现,并体现在其漫长而又繁复的创造过程中。漫长的创作没有带来喇嘛们最终长久的喜悦,在短暂喜悦之后,会毫不犹豫地毁灭在自己曾经为之付出艰辛的手上。在某些特定的要求下,这种以沙为媒介制作的坛城在法会过后,将会被擦散。擦散的过程不是任一而为之,也是要遵循藏传佛教的宗教教义,擦散的过程必须是从外层的沙擦散向内层,这样做的寓意是指世间一切生老病死之后就又回到它原来本初的中心状态。与此同时,它也表达了世间万物的无常性和私空性,表现出藏传佛教悲天闵人的慈悲情怀。在绘画仪式结束后,坛城沙画会被有意地破坏,这些在绘制坛城所用的彩色细沙将不会保留,喇嘛们会清扫并赶紧倒入附近的河流或者小溪之中,因此有宗教行为艺术之盛誉。

三、具体而微精准传达万物理念:见微知著,一沙一世界

每幅坛城沙画在整个创作过程都有其深奥的佛教哲理,因次显得极其神秘和宝贵,只有在灌顶过程中才给受法弟子观看,一般人则与之无缘一见,只是在后来才有选择性地对社会大众公开,但始终覆盖着一种神秘而传奇的面纱,充满着神秘的色彩。修行者用沙这种特殊的媒介来制作坛城,绘制佛理图案,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在灌顶修法和平常的修行中,往往是借助坛城来协助他们去观想诸佛本尊的立体宫殿。相传,有一定修为的修行者,如果在坛城沙画面前仔细观想,就可以获到一种藏传佛学的观念和内在心灵的洗礼和净化。凡是有缘见到坛城沙画的人都可以与诸佛本尊建立很深厚的藏传佛教因缘,藉此此来忘却了自己平时的烦劳,抚慰人世间的一切悲欢离合。

通俗地讲,坛城就是修行者们脑海中一种想象的和谐宫殿。如果我们要对它进行分类的话,它其实就是在一个四方的平台上或正方形织物上绘制的外圆内方的立体绘画,选用的材料大都是七彩的沙子或一些岩石粉末以及一些平常谷物,这些材料大都是不易保存长久的,用手可以轻轻捻撒。整个过程是极其严密和规整的,构图结构是否合理、宫殿位置是否恰当、比例长度是否适中、具体名字是否合适等关键的地方都不能有任何的马虎。制作坛城沙画的喇嘛们不是随意挑选的,是在寺院画僧中选出的,是经过严格的训练之后才能担此重任的。当然每年的绘制人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各大寺院在用人上也是不相同的,一般都是由四名绘画和佛学造诣非常深厚的喇嘛们绘制,人员会在四年之后有所变动。在绘制好之后,有的坛城边上还缀有复杂的锦缎作装饰,起到了烘托主题画面的作用。坛城沙画在绘制的尺幅大小上并不是统一的,大的有一米见方,更大的坛城有五六平方,都是色彩鲜艳明亮,竖起来就像一幅挂毯,平铺开来又像是精美的建筑模型,堪称藏传佛教宗教艺术一绝。

在坛城沙画的创作过程中我们能看到僧侣们的一气呵成,也能看到他们将坛城付之一炬或付之东流。因为佛理的意念,促使喇嘛们耐心地完成这样宏伟的创作,过程是传教,但结果才是正真的佛理所在。

在沉浸于坛城沙画完成之后的短暂喜悦之后,信徒们会争先地顶礼膜拜,随后就会将沙子有外向内收集起来,一分为二,一半会交给参加了仪式的信徒们拿回去供奉,另一半则是由喇嘛们洒入附近的江河之中,让江河流水把绘制的祝福带到普天世界。人们对于一个消失在眼前的世界,做着不同的凭吊和评价。而喇叭们手中缓缓流逝的细沙,已不再有那惊艳的容貌,也不再有那些漫天飞舞的诸神佛,也不再有那些欣欣向荣的生命,那些宏伟的庙宇,那些千姿百态的繁华。一切都随风飘入溪水,慢慢地沉淀,渐渐地褪色,永不再返。

关于为什么坛城做完之后要毁灭的说法众说纷纭,说的最多的一种对毁灭坛城的低级而庸俗的解释是:为了表现尘世间的虚幻。被毁灭的不仅仅是喇嘛们所绘制的坛城沙画,更是一种物质层面的表达,然而在喇嘛们的意念之中,通过这种绘制立体画卷艺术的修炼,他们可以从中吸取更多的能量,意念中的坛城世界就会越来越坚固,也就更能接近超凡脱俗的理想境界。也有人这样认为,喇嘛们创作的坛城沙画是为了表达人生命的短暂和世间的一切变幻无常,难以停留,似乎在告诫我们生活就是一种漫长的付出和等待,短暂的收获和喜悦的往往会引来痛苦和悲伤。然而对于坛城沙画的真正理解,藏传佛教界人士是这样解释的:“此举是为了昭示佛之事业始於一无所有,而以此能建立具足庄严之坛城,进而展开化渡之力用,终究还归一无所得。如此完全符合宇宙间不断经历生、住、异、灭之迁演,而无有停滞、执取,却能使传扬正觉之法脉无尽地延续,以便不停地开展救渡众生的大事业。”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世间万物的众多繁华,不过一掬细沙。也许,坛城沙画就是以手轻拂即归空,最能呼应“无常、幻化、不执着、空性”的佛法的宗教本质。

四、结语

有研究者对藏传佛教的教义这样解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调伏心性’为修行原则,发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重放生、忌杀生,提倡教徒出家苦行,解脱世俗苦海。坚持灵魂转生思想,认为人因贪嗔痴等欲望,生活于天、阿修罗、人、畜牲、饿鬼、地狱‘六道轮回’,要通过弘发菩提之心,清净修炼而到达涅槃境界,才算觉悟成佛,解脱轮回之苦,获得‘常、乐、我、净’四德。考察坛城沙画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造型艺术等,我们不难发现这一藏传佛教的典型艺术形式表征出其母教的基本教义,是喇叭们对其教义信奉尊崇的表现。正是这一沙画形式讲究方圆对称尊崇秩序、弃乱求治的状态追求和删繁就简、归于平淡的境界的信奉正是藏传佛教教义的完美诠释。我们考察这一神秘独特的宗教艺术形式正是为了深化对藏传佛教教义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为研究这一教派对坛城艺术形式的影响做出自己的贡献。

[1]黄建国.用镜头记录坛城[J].旅游,2013,(1)

[2]丛丛.难建易毁的坛城沙画[J].旅游纵览,2012,(9)

[3]张克成等.“一沙一世界”——论秩序感在坛城沙画艺术中的应用[J].文学与艺术,2011

[4]藏传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信条[EB/OL].http://www. fjdh.com

[5]坛城是西藏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时必须供奉的一种对象[EB/OL].http://www.57tibet.com

[6]最独特、最精致的宗教艺术:西藏坛城沙画[EB/ OL].http://www.ifeng.com

[7]独特的宗教艺术:藏传佛教坛城沙画[EB/OL].http:// www.mzb.com.cn

[8]一沙一世界西藏坛城沙画讲述[EB/OL].http:// www.tibet.cn

[9]西藏坛城沙画:“彩粉之曼陀罗”.寺庙新闻[EB/OL]. http://simiao.simiao.net

[10]坛城沙画——生命瞬间[EB/OL].http://www.beihai chanyuan.org/chan/beihaichanyuan/fashi/2009-12-05/251.html

猜你喜欢

沙画喇嘛藏传佛教
“沙画仙子”何素丹
贺春丽沙画作品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拉喇嘛益西沃广传》译注(三)
中东铁路与三喇嘛借款
浅谈沙画在中国的现状
喇嘛洞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喇嘛“斗法”考——兼论忽必烈及元皇室独尊藏传佛教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