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2014-04-09刘丽红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现实马克思主义

刘丽红

(青岛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山东 青岛266109)①

习近平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高校思政课担负着向大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任务,要发出好声音,形成正能量。严峻的就业形势、功利主义思潮的蔓延、大学生自身认识的局限,对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提出了严重挑战。帮助大学生认清时代特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理论本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改变世界”的理论

根据沃尔特·艾萨克森执笔的《史蒂夫·乔布斯传》改编的电影《乔布斯》使得当代大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了他们的偶像——苹果公司创办人和前总裁乔布斯的辉煌一生:活着只为改变世界。乔布斯的火爆使当代大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改变世界”的意义和人生努力的方向。然而,很少有同学知道“改变世界”来自马克思“新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天才文件”(恩格斯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就是写在马克思墓碑上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502面对当代大学生只知乔布斯、不知马克思的现状,高校思政教育迫切需要阐明马克思主义是“改变世界”的理论,既是“实践的理论”,又是“理论的实践”。

马克思的伟大源于其“改变世界”的哲学世界观,源于其理论所固有的现实力量。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哲学是“理想国”,黑格尔哲学宣称“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源于其理论在我们实践和斗争中的证明[2]50-51。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对现实的描述“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是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考察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而离开了现实的历史,这些抽象本身就没有任何价值[1]526。由于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对自己理论的现实力量深信不疑。“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11马克思主义理论切中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揭示了人们的生存方式,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是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高校思政教育只有阐明马克思主义的“改变世界”的理论本质,大学生才能切实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

二、理论价值:当今时代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到的时代

1.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形态作了如下划分:前资本主义社会是人对人的依赖性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未来社会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3]10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启的“人对物的依赖性”,极大地超越了人对人的依赖性的人类历史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了资本主义对人类解放、人的独立性的贡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中国人民深切地理解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占统治地位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依赖于物”的“人的独立性”必然造成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2.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是历史的任务,揭穿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以后,哲学的迫切任务是批判“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1]4。作为非神圣形象的“物”——金钱和资本对人的统治,造成了社会中人的自我异化。人依赖于物的直接结果是个人在有能力时成为赚钱的机器,是资本增殖的工具和手段;没有能力的情况下只能沦为社会的底层,因为金钱是衡量个人能力最重要的标准。资本和金钱不断增殖的本性导致人与劳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异化状态。“物”控制了人的生活,控制了人的精神,人们无暇顾及内心的召唤。“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4]34

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的两极分化和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是资本不断增殖的必然结果。全球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资本占有者手中,现代资本家也发现了资本逻辑带来的这一问题。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底层人们的相对贫困,只能是新时代的空想社会主义。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人们也深刻地感受到资本逻辑的巨大冲击力。马克思主义认为,自我异化的状态不是人的本质要求,未来的社会需要获得一种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和趋势。

3.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在《致卢格的信》中说,我们需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我们一般称马克思所理解的新世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那么到底如何理解共产主义?在致力于“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看来,共产主义是人们趋向于新社会的运动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区别在于,以往的哲学家是“神”,总是企图给出人类社会的规划和蓝图;而马克思主义不再用一个统一的、本质的、绝对的标准来看待人和人类社会,从现实的、历史的、感性的人出发,从实践出发,致力于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逻辑的展开和自我异化产生着扬弃自身的感性力量。宾克莱在《理想的冲突》中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提出的最美好的社会理想。只要人类社会依然存在着阶级对立和社会分层,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过时。

高校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和时代发展,具有参与社会建设的强烈愿望。高校思政教育从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物的依赖性”和“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解决大学生关于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的各种困惑,可以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三、理论活力: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

1.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恒久魅力体现在其理论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恩格斯说,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5]691。中国梦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表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近百年的浴血奋战,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是几代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中国梦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直接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的具体要求和最新发展。

2.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梦是理想,又是现实。中国梦不是脱离实际的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中国人民的理想和现实的统一。马克思指出,仅仅思想力求成为现实还不够,现实也应当力求趋向思想[1]13。中国梦是奠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指导思想召唤着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在追梦的过程中,全国人民确定了努力的方向,才能更好地体味生活意义和现实幸福。在对新社会的期盼和梦想中,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变为现实;在对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追梦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使社会主义新中国变为现实。我们坚信,中国人民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追求,也必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成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自信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3.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个人与社会的统一。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能脱离其现实性,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01。中国梦是国家和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也是亿万人民的个人理想。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爱国、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和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是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的具体统一。在特殊性与普遍性、共性与个性的结合中,中国梦具有了鲜活的时代内容和真实意义。

四、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是当代大学生立足社会的理论资源

1.感受个人幸福,实现人生规划。社会转型和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凸显了正确的价值信念对于人生幸福的重要作用,感知幸福的能力是生活幸福的前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感受个人幸福、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幸福生活和人生规划不是个人漫无目的的空想,而是与社会、时代的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幸福、快乐、成功的生活,需要从马克思主义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哲学思维方式中汲取力量,在自我否定中获得发展,在自我超越中实现生命的跃迁,在理想和现实的张力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中实现人生幸福。

2.发觉社会良知,担当社会责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独特的“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奠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者从不掩饰自己的阶级性,因为改变劳动大众的命运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高校大学生最关切自己的未来,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渴望成才。那么,判断大学生成才的标准是什么?——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实现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无非是看一个人在多大范围和多大程度上改善了自身和他人的生活状况,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要求。脱离社会、脱离人民、脱离时代,就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

3.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和理论的实践的统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当下的社会现实。中国大学生成才和发展的轨迹无法脱离这一伟大事业。实现幸福的人生,担当应有的社会责任,都必须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路可走,仍然需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高校大学生走出校园、踏上工作岗位,需要对社会现实保持良好的感知,努力把握和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高校思政教育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和当代价值,有助于大学生自觉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

4.体验高尚、远大的精神境界。任何伟大的思想家都意味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精神境界达到了极高的维度,人类历史和精神发展的历程,是以伟大导师的头脑和著作为路标的。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一些“现成的知识”和条条框框,而是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和逻辑,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精神素养和人生境界。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大学生可以从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事业和人格那里感受“为全人类而工作”的恢弘大气和精神高度,感受“有许多敌人,但没有一个私敌”的光明磊落和坦荡胸怀。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高校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息息相关。高校思政教育只有正确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大学生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自我成长的关联,主动拓宽自身理论视野,自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马克思现实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