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文化的未来之路
——基于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比较
2014-04-09赵豫云
赵豫云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 723001)
试论中国文化的未来之路
——基于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比较
赵豫云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 723001)
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同为人类历史上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有一些类似的优缺点,在当代都面临着强势的西方文化的挑战,同时也都有各自文化面向未来如何做出抉择的相似困境,然而,二者也有诸多不同之处。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比较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异同,吸收伊斯兰文化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以伊斯兰文化发展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为鉴,对展望中国文化的未来之路有很多有益的启迪。
中华文化;伊斯兰文化;异同比较;发展途径
中国文化、伊斯兰文化同为人类历史上悠久的传统文化,至今仍在东方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学界关于中、伊两种文化的研究成果已有很多,然比较二者之异同进而探讨其对中国文化发展之意义的相关论文和专著还比较少,本文即从这个角度展开论述,以求抛砖引玉于中国文化未来发展途径上带来一些启迪。
一 中国文化、伊斯兰文化概论
文化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1]3广义文化的结构,一般有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1]5一般所称的“文化”应指狭义的文化。
(一)中国文化
按时间来分,中国文化可分为古代文化、近代文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改革开放后的新型文化(可认为是受传统儒家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综合影响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和主体,以释、道为其必要补充。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较少关心宇宙和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其主要内容是政治、伦理学说,“其人生理想以‘学优则仕’的‘官本位’为支柱,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2]儒学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主干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原始儒学本身的多因素多层次结构所具有的包容性质,这使它能不断地吸取融化各家,在现实秩序和心灵生活中构成稳定系统”[3]。到了近代,儒学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近代文化的核心内容即科学和民主”[4]。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渐被中国化,并在1949年以后成为官方的主导思想。李泽厚认为马克思主义相较其他近现代的哲学理论,如分析哲学、存在主义等,更适合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文化传统也更为亲近。
(二)伊斯兰文化
伊斯兰文化,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在吸收、融汇东西方古典文化的基础上共同创造的,具有伊斯兰特点的新文化。伊斯兰文化“学者多为穆斯林,所有著作都用阿拉伯语写成,有显著的伊斯兰色彩”[5],故又称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乃“阿拉伯民族和其他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结晶。”[6]“ 《古兰经》以前的阿拉伯文化,一般靠口头流传,以文字形式留传下来的极少。今天人们常说的阿拉伯文化实际上就是伊斯兰文化。”[7]43伊斯兰文化的最大特点是文化与宗教紧密结合在一起,其他特质还有:具有平等性;重孝慈、尚正义;注重卫生、卫性、健身之道等。伊斯兰文化在世界思想史和文化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也是一种亟待调整和完善的文化。
二 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之异同比较
笔者所指中华文化,主要是指源自中国并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一)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相同点
第一,都是多民族、融合性的文化,在古代自然科学、哲学、文学等方面都有辉煌灿烂的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各民族文化长期和谐共处。阿拉伯地区是人类古老文明的交汇之地,其文明也是阿拉伯和其他众多民族,如波斯等共同创造的。
第二,同为人类历史上悠久的传统文化,都是东方文化,但东方文化(如中国旧儒家、伊朗以及受东方文化影响较深的俄罗斯等)也有重领袖权威、迷信权力的特征,较容易形成独断专权。如二战后的埃及、伊拉克、利比亚等伊斯兰国家和东亚的受中国旧儒家文化影响颇深的朝鲜都出现了专制或较集权的政权。
第三,二者都曾长期不重视自然科学。首先,虽然中国儒家从不缺乏理性精神,但中国人的理性更侧重对社会、对人生的认知。强调从人的内在去挖掘幸福的源泉,推崇的是圣贤般的“孔颜乐处”,认为外物是“奇技淫巧”。孔子就强调“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流露出了对技术理性的轻视。宋明理学更是推崇德性,忽视知识技能。其次,在中国古代,经学涵盖了科学,排斥了科学的充分独立。故而,梁漱溟认为:“科学与民主之不出现……所谓中国只有中古史而无近代史。”[8]19庞朴认为:“阴阳和五行是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架……千万不要用科学来研究五行。”[9]45冯友兰也认为:“中国贫弱的根源是中国没有近代自然科学。”[10]法国文学家雨果曾说中国是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其意为中国古代科学长期处于初级发展水平)。伊斯兰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穆罕默德﹒阿布杜也认为:“不发展科学,不注重理性是伊斯兰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7]226因此,有人认为东方文明是“精神文明”,西方文明是“物质文明”。
第四,二者都有崇古、守旧的特征,所以造成了近代的衰落。中国的旧儒家文化和伊斯兰的宗教神话统治(特别是政教合一国家)本质上都是维护旧的阶级或阶层的统治。中国文化尤其是古代文化有严重的崇古情结,无论是文学还是政治。文学上从中唐的古文运动到明清的诗词文,尚古传统一直存在。当代中国的影视作品也较多地关注古代,古装戏、清宫戏大行其道,却较少地关注和面向未来。政治上中国古代文化也一致以尧舜之治为标榜。伊斯兰文化几乎一切社会生活习俗皆以《古兰经》为规范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守旧的表现。
第五,二者在价值取向上都是群体性的。伊斯兰文化敬畏安拉(阿拉),采取群体性的价值取向。中国儒家文化也以集体利益为重,使得中华文化形成了伦理性的范式。中国人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非常重视群体观念,特别是重视地缘和血缘。就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创作传统而言,重视流派、重视地域、重视家族创作一直是一重要特色,如“以文学群体言,唐代颇为发达,其中或以政治派别而形成,或以文学旨趣相近而形成,或以时地相近、酬唱寄答而形成。然在形态各异的唐代文学群体中,家族化的文学群体最为独特。”[11]2中、伊两种文化都以集体为价值取向,其正价值是使得民族凝聚力强劲,较注重道德修养,注重人际之间的互助友爱,这些较之西方涣散的个人主义有其优势,但也有其弊端,由于更看重集体利益而相对忽略了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这也是文化的二重性。
第六,都崇尚和平,都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中华文明中,早有“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伟大思想。伊斯兰文明也蕴含着崇尚和平、倡导宽容的理念,如“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顺从与和平。”[12]《古兰经》有一百多处讲到和平。可见,伊斯兰文化是一种主张和平的文化。此外,伊斯兰文化还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伊斯兰教认为,人与自然都是真主创造的,穆斯林既要改造利用自然,又要坚决反对滥用自然。中国儒家文化也持相同的主张,如“天人合一”等。
第七,两者都是统一文化和韧性文化,在面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挑战中都不同程度上表现了某种“顽固”的坚守。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经常提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主张。当今伊斯兰文化也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法律和习俗,包括一些不人道的习俗、做法,如男子多妻制和绞刑、石刑仍然在部分伊斯兰国家存在。
第八,二者都有各自文化面向未来如何做出抉择的相似困境。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都有着辉煌的过去和近代的落后,如“伊斯兰文化从近代以来缺乏与外界的对话、交流与宣传”[12],这和中国近代落后于世界强国有相似的原因。当今社会,女权运动、同性恋权体争取合法婚姻等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高潮,都考验着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文化。
(二)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不同
第一,经学传统对宗教以及宗教对文化的影响不同。在中国之外的世界诸文化体系中,宗教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伊斯兰教在中东阿拉伯地区、佛教在东南亚、基督教在欧洲,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但中国自古以来宗教的影响相对而言就比较薄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为主体的经学对宗教发展的制约(如儒家典籍远多于佛道典籍),佛道二教始终未能占据中国文化的主导或居于国教的地位。伊斯兰文化则是单一宗教,神话统治。中国“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8]12,“中国以道德代宗教”[8]98,道德的依傍便是礼,是为礼教。伊斯兰文化过于强调宗教的作用,教派分歧必然导致党同伐异和以宗教信仰为旗帜的宗教战争,如两伊战争就部分起因于伊斯兰教内部的教派矛盾:“宗教在这场战争中起了很突出的作用,这也是使这场战争有别于当代其他战争的显著不同之处——两伊战争是一场宗教色彩十分浓厚的战争。”[7]241
伊斯兰文化严格按宗教法律治理社会,虽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但难免有忽视人权、人性的存在(如伊斯兰革命后,“伊朗在社会生活中实行‘全面伊斯兰化’。按宗教法律治理社会,如偷盗者将被砍手,通奸者将被乱石砸死;妇女必须戴面纱穿长袍,禁止银行付利息;等等”[7]240。中国则推行宗教信仰自由和多元宗教,在调和与包容中达到和谐,并无希伯来人、印度人、阿拉伯人那样的宗教狂热。此外,中国宗教,如道教在禁欲、绝亲等与世俗人伦相关的方面,总是留有充分的余地。汉译佛典也在尽孝、尽忠伦理观念上对原典加以修正。
第二,两种文明历史上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方式不同。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靠文化的先进对周围民族和国家形成向心力。伊斯兰文明在它的形成阶段则主要是游牧民族,靠“圣战”的宗教战争扩大影响力。
第三,中华文化是唯一的在一国没有中断的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文化同为世界上历史悠久、影响广远的为数不多的文化体系之一,但中华文化是唯一的在一个国家没有中断过的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在地球上只有我们一份。”[9]63
第四,中华文化注重现世今生,伊斯兰文化既重现世又重来生。构成中国主体文化的儒家和道家文化,尽管其思想渊源上充分汲取了各哲学流派甚至医方家、星象家、谶纬家的思想资料,但其一致的思想趋向是重现世、重现实,这和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较关注“人死后如何”有很大不同。
第五,中华文化在民主传统上较不如伊斯兰文化。梁漱溟认为:“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为中国文化第九特征。”[8]19《古兰经》的内容则有注重民主的一面,如“倡导民主,反对独裁(古兰经中有:他们的事务是由协商决定的)”[13]。中国旧儒家文化中有“三纲”、“五常”思想,人根据身份的不同分为三六九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入仕与婚姻皆讲求门第。”[11]55“门当户对”的婚嫁观至今仍有影响。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坚持人人平等,认为人不分部落、民族、种族、肤色、地域、阶层、身份、贫富、强弱及智愚,在人格上一律平等。”[14]
三 中国文化的未来之路
基于上文关于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之异同的比较和诸多文化学者的研究成果,展望中国文化的未来之路,我们大致可以得出: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中国本土学者也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其思维方式)特别是传统儒学的缺点并进行了批判。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的“两大古怪点是:一,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二,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8]12。牟宗三认为在“三统”(道统、学统、政统)中,中国儒家在学统和政统上有重大欠缺,儒学要多吸收学统和政统。李泽厚在他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书中也谈到了中国固有文化传统中的“五行图式宇宙论”、“系统论”思维的问题,他认为(五行图式)这种封闭、循环、讲求秩序的宇宙论系统图式可以给人们心理上以某些积极的东西,有吸收消化外物以成长自己的宽容性和灵活性,但另一方面又有排斥外物的封闭性,成了一种极为顽固的传统观念和思维习惯,拒绝了真正的、科学的经验观察、实验论证和超越经验的理论思辨与抽象思维。
(二)学界关于中国文化未来发展途径的理论探讨和结论
第一,必须认识文化的两重性。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儒学上,人们往往存在两种偏向:或是全盘否定,或是全盘肯定。这两种偏向,从认识上都是没有全面正确地认识文化的两重性及其相互关系。“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的错误,是在于只看到传统文化形成于农业经济基础上的等级制社会的时代的特殊性,不懂得在封建时代的文化中也包含着超越时代的普遍性内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错误,则在于只看到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普遍性,忘记了传统文化在其发展的不同时代有其不同的时代性。”[15]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民本主义思想”[16],这种以民为本的儒家情怀就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
第二,多位学者都指出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未来。民国时的辜鸿铭就比较中西文化后,认为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梁漱溟说:“质而言之,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有似希腊文化在近世的复兴那样”[10]202、“批评的把中国原来态度重新拿出来”[10]204。李泽厚认为中国文化有可能同化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当代著名文化学者王康认为印度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的“向后转身”的路径太过虚无和消极,而西方文化的一味向前追逐又会产生很多的烦恼和危机,只有中国的持中调和的儒家态度才是最合理的。
第三,有关学者对中国未来文化走向所采用的具体模式的理论阐述。牟宗三提出儒学要多吸收学统和政统,他认为中国儒家,尤其是在宋明理学之后,道统(道德和人生实践的“内圣”方面,即道德本体)已经确立,但在学统(知识分子的学习传统,即知识本体)和政统(政治本体)上还有重大欠缺,必须把“内圣”和“外王”结合起来,三统合一,中国文化才有出路。张岱年提出了“综合创新”论,他认为:“‘综合创新’论是在学习、继承毛泽东‘古今中外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立足于多维广阔的文化背景,超越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简单思维模式,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展示了中国新文化建设的可供操作的具体思路,体现了正确的理论导向。”[1]363单从结合儒家与西方文化的角度,台湾、韩国、新加坡可说是“综合创新”论成功的例子。
(三)从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比较中可获得对中国文化未来发展途径的启示
首先,在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上伊斯兰文化可作为一个反面的例子。21世纪世界格局的动荡、国际形势的云谲波诡,让中、伊这两种同属于变化进程中的文化越来越走在一起,都遭遇到了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但中国文化更具开放性、融合性和文化吸纳性,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其价值观等,或被分离,或被吸收成为中国文化的元素之一,或并不极端排斥(如建国后中国法律条文在关于同性恋问题上所做的几次修改)。因此,中国文化在新的际遇当中有了新的突破。反观今天的伊斯兰文化,其表现出的保守性和排斥外来文化已经成为伊斯兰文化适应当今世界主流文化(如尊重妇女权益、注重人权等)的阻力,其文化中的许多元素也与世界主流文化不相适应。
其次,适应、互补、融合、创新型的文化才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正途,从人类以往文化史的轨迹来看,有生命力的文化也大多是融合性和包容性强的文化。如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就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原欲型文化)与希伯莱基督教文化(理性型文化)融合、互补的产物,文艺复兴运动正是利用重新选择文化模式的契机加以文化上的综合创新才导向更好的发展的。中世纪的伊斯兰文化也是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消化了希腊哲学思想和科学成就以及印度和波斯文化,再加以创造才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伊斯兰文化。历史上的中国文化,儒法结合,儒道互补,佛道相通,儒佛相融,援阴阳五行入儒,儒佛道三教合流,以至对外来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容忍和吸收,才有了盛唐这样的繁盛局面。或许任何一种单一的文化范式都不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反映,故而也不是人类发展所需要的合理的文化模式,只有两者或者更多文化范式的融合与互补才有可能导向正确的发展。
再次,“整合创新”或“综合创新”是中国文化的未来之路。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同为东方文化,有诸多一致的优点,如都注重群体秩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等,这些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文化时需要继承的。二者也有一些相似缺点,如较无科学思维、崇古守旧等,这是我们需要摈弃的。二者之异也很多,其中不乏伊斯兰文化的优点,如注重平等,注重卫生、卫性、健身之道,这些是我们可以“洋为中用”的。二者另有一些不同则是中华文化的独特长处。如相较伊斯兰文化,中华文化是一种更高程度上的包容文化,实行伦理统治而非神话统治等。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整合创新”的文化特质,事实上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到今天其轨迹也一直是遵照这样的规律而发展变化的。
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都是颇为复杂的系统,涉及多重价值关系,有着多样的价值理想,都是人类历史上有着双重意义的遗产,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也不能毫无批判地现成地拿来。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教)不仅关乎中国的民族团结而且仍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在潜力可供开掘,如反对好逸恶劳,主张诚实劳动,反对受贿、诈骗、以假乱真等恶习,可以作为一种经济伦理和商业道德,为维护正常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现代化提供某种精神动力和心理支撑。总之,充分借鉴伊斯兰文化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参考。
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心理、民族习惯、民族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继承性。因此,自“五四”以来的全盘西化论、彻底重建论是不现实的也是错误的,复兴儒学论则是一种历史倒退。我们今天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批判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旧文化,同时又要善于从人类创造过的一切文化成果中吸取有用的东西,采取中国马克思主义派的辩证综合的文化观,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文化主张。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535﹒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97﹒
[4]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4:9﹒
[5]杨怀中,余振贵﹒伊斯兰与中国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24﹒
[6]纳忠﹒阿拉伯通史(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30﹒
[7]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伊斯兰教文化面面观[M]﹒济南:齐鲁书社,1991﹒
[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庞朴﹒中国文化十一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0]冯友兰﹒冯友兰自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65﹒
[11]王伟﹒唐代关中本土文学群体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2]海俊亮﹒关于伊斯兰文化的思考与展望[J]﹒中国穆斯林, 2007,(4)﹒[13]刘桢.解读古兰经[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36.
[14]马明良.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和谐理念[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3).
[15]钱逊.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9.
[16]付兴林.白居易《策林》的精神特质[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7]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责任编辑自正发]
Exploration on the Future of Chinese Culture——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slamic Culture
ZHAO Yu-yun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1,China)
Both Chinese culture and Islamic culture are a lo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uman history.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slamic culture is similar. In the contemporary faces a strong challenge of western culture. Also have the similar plight how to make a choice for the future of their own culture. However, they also have many differences. In today's multicultural coexistence.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Islamic culture,for the path to look to the future of the Chinese culture has a lot of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Chinese culture;Islamic culture;comparision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development path
G04
:A
:1008-9128(2014)01-0090-04
2013-06-18
赵豫云(1982 —),男,河南确山人,硕士,研究方向:唐宋文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