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阶段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重读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2014-04-09刘芳
刘 芳
(安徽外国语学院思政部,合肥 231201)
关于现阶段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重读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刘 芳
(安徽外国语学院思政部,合肥 231201)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战略部署,城镇化牵动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中反映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重要规律和重要思想,对我们当今进行城镇化建设仍极具借鉴和指导意义。《论十大关系》所体现出的实事求是精神、以人为本原则和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应该成为我们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关键问题。而《论十大关系》中没有提到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个问题,则更加折射出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城镇化;论十大关系;思考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城镇化事关小康社会的建设,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战略部署,城镇化牵动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但现阶段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负面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必将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是毛泽东同志及其领导集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探索,其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些重要规律和重要思想,对我们进行城镇化建设极具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 实事求是精神——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实事求是,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我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开展各项重大战略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锐利思想武器。城镇化建设只有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为指导思想,才能不走弯路、不走偏路。
从1956年2月开始,毛泽东集中听取国务院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结合毛本人的调研内容,以苏联经验为借鉴,主要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十个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反思,并于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了名为《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不难发现,《论十大关系》从诞生历程、覆盖内容等各方面,无不体现出实事求是的精神,而用这种精神,正是现阶段我国某些地方在进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所急缺的。
第一,盲目城镇化,不结合各地区区情。对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中国而言,城镇化,不是农转非,也不是圈地、盖楼和“造城”。由于我国地域宽广、人口构成复杂,每个地区的区情有很大区别,城镇化建设的速度、质量也就不可能一样。各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应按照本地区的区情因地制宜并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总体规划来展开。只有这样的城镇化,才可能实现质和量的统一,才可能成为我国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磅武器。现阶段某些地区脱离实际的城镇化,导致的“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中村”、“城市贫民区”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我国城镇化进程和质量。
第二,现阶段城镇化率的真实性有待考证。城镇化率的基本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列。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城镇化率为36.22%,此后每年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并在2011年首次超过50%。2012年达到52.6%,即2012年中国城镇人口大约为71182万人[1]。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变化比较惊人的数据,但也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数据。2012年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中指出,当前我国城镇化虽超过50%,但城镇流动人口规模也达到历史新高,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这就意味着在7亿多城镇人口中有近2.3亿的流动人口[2]。在这部分人看似是城市人,但他们的医疗、住房、教育等各项福利都达不到城镇人应享有的水平,不能完全融入城镇之中,“被城镇化”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户籍制度的存在,造成城市外来人口归属感的严重缺失,无法真正成为“城镇人”。因此,我国的城镇化率应远达不到52.57%,相关专家学者认为我国的真实城镇化率应在35%-40%之间。不符合实际的数据,不客观反映现实的资料,只能拼凑出“伪城镇化”,这显然会让我们对城镇化今后的预测、发展、决策产生误导,导致更深层次的问题产生。所以让实事求是的精神成为我们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才能让我们的城镇建设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才能让城镇化真正成为现阶段中国发展的引擎。
二 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明确了发展依靠人,发展为了人。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着整个《论十大关系》,成为该文的思想灵魂、基本原则。毛泽东在开篇明确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3]661。讨论十个问题是为了“调动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不受人家欺负”、“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也需要更多第注意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3]662-665等等,字数不多的一篇报告,关于维护人民的利益、解决人民需要的字眼却屡屡出现,足可见毛泽东在回答依靠谁发展、发展为了谁这个问题上一语破的,抓住关键。如今我们发展城镇化,同样也需要恪守这个基本原则。
首先,城镇化建设必须以紧紧围绕民生问题而展开。李克强总理一再强调:城镇化应该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各方面能为民谋利,为民解忧。在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一直存在,导致农民进城面临的障碍和困难尤其明显,如何让进程农村人口真正享有城市人的“幸福”,就必须在民生问题上下大功夫。
其次,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必须树立人本思想,避免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显著特征是行政主导力推城镇化。虽然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政府统筹、规划、干预和助推不可避免,但我国的城镇化自始至终政府主导过于明显,市场对资源的调节和配置相对较弱。这一方面虽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宏观调控,但另一方面却极易与市场脱节,不能充分发挥人才物的最大价值,更容易导致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出现,腐败现象丛生。正因如此,我们才要求各级政府在执政过程中,必须树立人本思想、恪守人本原则,真正心系百姓、情牵百姓、利关百姓,真正是去替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出台后,以“十二五”规划纲要为指导,各省地区相继出台本地区城镇化体系建设规划方案,高调发布城镇化目标。在这些目标里可以发现众多省区的城镇化都还是侧重于基础建设、城镇群建设等城镇化硬性指标的完成,比如江西省住建厅提出“建筑业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而关于户籍制度、公共资源配置、生态环境等涉及老百姓最关心、最迫切的利益问题,所采取的举措相对滞后。按这种思路发展的城镇化最终只会导致更多的“伪城镇化”、“半城镇化”出现。只有将以人为本原则贯彻整个城镇化发展过程,让城镇化成为解决百姓民生问题、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有利契机,我们的城镇化才可能是高质量的城镇化,才可能是新型城镇化。
三 城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三农”问题
十大关系之首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三大产业该如何协调发展,中国的工业化该如何走,毛泽东强调:“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加重的结果,一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二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积累,因而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3]662,从论述中可见,毛泽东对农业的基础地位的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事关重大,无农不稳,无粮则乱。重工业的发展需要农业的稳定做保障,中国的现代化也需要农业的稳定做后盾。而关系到农民利益问题,毛泽东明确指出苏联的错误做法并反思1954年国内在粮食问题上曾犯的错误,要求“……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3]666。毛泽东在50年代对农业、农民的重视,不仅是出于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考虑,更是对中国工业化道路如何长久发展的深入探索。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4]。 这段重要论述不仅阐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也明确指出工业、农业与城镇化的密切联系。从《论十大关系》到十八大报告,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可以说是与日俱增。但在现阶段的新型“四化”建设中,农业的现代化却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迅猛发展相比,呈现不协调的逆向倒退,一些农村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败和萧条。
首先,在城镇化的汹涌浪潮下,农村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威胁我国粮食安全。根据《201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12年全年批准建设用地61.52万公顷,其中转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42.91万公顷,其中耕地25.94万公顷[5]。毫无疑问,建设用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城镇化的发展,但如果按照这个土地利用比列进行城镇建设,若干年后我们的农村将无田可耕,无地可用,18亿亩耕地红线也将无法保障。
其次,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流动,农田闲置、荒废的现象越来越明显。相对进城务工,务农成本高回报低,且比较辛苦,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已完全放弃务农,改为进城打工或做生意。笔者在皖南很多村庄进行调研时,发现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众多农村人口在城镇买房置业成为“城里人”,农村人口锐减,耕地则被闲置、荒废、转做宅基地或建设用地,衰败、萧条之象蔓延在众多村庄。与此同时,在进城、回乡的互动下,吃喝嫖赌不正之风也开始蔓延,与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极不协调。这种情况若在全国普遍存在,不仅“三农”问题的解决难上加难,长此以往更会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如果农业的现代化如果无法顺利进行,那我们的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建设也将失去物质保障。
农业、农村、农民,无论是在建国初期,还是在改革开放继续加大、深入的现代,都应该成为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城镇化从形式上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农村转变城市、农民转变市民、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三农”问题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四 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论十大关系》没有直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解释这个问题就需先简单回顾一下《论十大关系》诞生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当时国内外政治局势对新生政权形成巨大挑战,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问题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经济建设成为国家工作重心。经过几年艰苦奋斗,1956年,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关键的这一年里,我们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在经济领域实现了众多零的突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是在这一年,我们打破对斯大林和苏联模式的迷信,开始走自己的路。《论十大关系》就是毛泽东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中国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论十大关系》产生的时代,是我国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起步阶段,基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条件,不会也不可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提出“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探索,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从《论十大关系》的无到十八大报告“五位一体”总布局,即体现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的不断升华和深入,更体现出我们经济建设过程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现象的普遍和严重,以至于我们必须把它提到国家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的高度来对待。
在《论十大关系》里,毛泽东同志不断强调要统筹管理,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这种思考方式也急需应用到城镇化建设上来。在调研中笔者发现,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速,中国农村在近年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现象呈不断加重之势,而造成这种恶果原因有主观上环保意识的淡薄,更有客观上一些高污染的企业、工厂在农村及城乡交界处的大肆进入,给中国农村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破坏,也给当地村民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癌症村”的屡屡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镇化建设必须是科学、统筹兼顾、可持续和可协调地推进。在这场涉及到人、自然、社会的人口大迁徙运动中,如何协调好发展的速度和环境的可承受度,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
]是我们现阶段城镇化迅猛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镇与乡村统筹兼顾,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论十大关系》这篇光辉著作里,毛泽东及其领导集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本思想,同我们当前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这些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和思想财富必将继续给我们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发。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 t20130221_402874525.htm.
[2]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EB/OL].http:// www.gov.cn/jrzg/2012-08/07/content_2199409.htm.
[3]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21,
[5]中国国土资源部.2012中国国土资源公报[EB/OL].http://www. mlr.gov.cn/zwgk/tjxx/201304/P020130420316544303241.pdf.
[责任编辑贺良林]
Thinking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Re-reading Mao Zedong’s On The Ten Major Relationships
LIU Fang
(Department of Thoughts and Politics Study, Anhui College of Foerign Studies,Hefei,231201,China)
As a great strategic disposition in the process of our country’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urbanization affects every aspect of the China’s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important rules and thoughts that reflect in Mao Zedong’s On The Ten Major Relationship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m w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ve extremely lesions and directive function for our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great intelligences that are demonstrated in this work, such as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three rural issues, should be guiding thought, basic principle, key problem for our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n The Ten Major Relationships doesn’t mention the probl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owever, that fully proves the high significance and urgency of moder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urbanization;seeking truth from facts;thinking
D616
:A
:1008-9128(2014)01-0067-03
2013-06-14
安徽外国语学院2013年度校级项目(AWSK2013015)
刘芳(1983—),女,安徽宁园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