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周恩来与雷锋精神的大众化

2014-04-09于安龙

关键词:题词学雷锋毛主席

于安龙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300071)

1962年8月,年仅22 周岁的雷锋因公殉职,他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从此,学雷锋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它所蕴藏的内涵,很难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概括,更无法用‘号召’和‘推动’加以解释”。[1]

一 学雷锋活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20 世纪60年代兴起的学雷锋活动,是中国先进性教育的典型。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一) 克服经济困难,重视精神激励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提出了一些超越经济建设规律的目标和规划,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导致社会各领域中浮夸风、共产风盛行。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另一方面也缘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自身的艰巨性、复杂性。尤其是20 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把我国早日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改变长期以来的贫穷落后面貌,迫切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的传统美德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道德准则和精神标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20 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自身决策失误、自然灾害影响和苏联撤走专家等众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难,经济比例失调,粮食大幅减产。为扭转这一局面,党中央做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重大决策,为恢复发展生产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提倡自力更生,勤俭建国为主要内容的增产节约运动。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别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攻坚克难,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雷锋精神所蕴含的无私奉献精神,不避艰苦、不怕困难的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行动以及干一行、爱一行的“螺丝钉”精神,既是对我国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也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它对鼓舞人民斗志,激励群众奋斗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雷锋精神的出现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 统一思想认识,促进党内外团结

为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1962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作了自我批评,他说:“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第一个负责的应当是我。”[2]当时,由于国内经济建设遭受了挫折,党内外出现了一些不同意见。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需要重塑中央权威、促进党内团结,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雷锋同志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很多的。但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是雷锋之所以成为一个伟大战士的最根本、最突出的一条,就是他反反复复地读毛主席的书,老老实实地听毛主席的话,时时刻刻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一心一意做毛主席的好战士。”[3]有些领导人更加明确地表示,这几年的困难,“在某些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由于我们没有照着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的警告、毛主席的思想去做”。[4]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开展起来的学雷锋活动难免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以《人民日报》为例,其第一篇关于雷锋的报道是1961年5月5日发表的《苦孩子成长为优秀战士》的人物通讯,文章简要描述了雷锋的生平事迹及成长过程。但其后的两年时间再没有相关的后续报道,直到1963年3月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公开发表后,雷锋才被真正树立为宣传学习的典型。[5]此后,《人民日报》发表的关于雷锋的文章呈直线式增长。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一文,更加翔实地介绍了雷锋同志的生平。该文的标题比较醒目地表达出了对雷锋的定位,即“毛主席的好战士”,文章内容也始终围绕雷锋是毛主席的好战士、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解放军等方面展开的。5月5日,《人民日报》转发了一篇社论《论雷锋》,文中提出:“我们向雷锋学习……就要像雷锋那样无限热爱党,无限信赖党,坚决跟着党走。为了党,不怕进刀山入火海,为了党,哪怕粉身碎骨永不变心。”[6]文章最后号召青年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在“学毛主席著作”、“听毛主席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的口号下,学雷锋活动被赋予了引导广大群众坚定对党中央的信任,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事业信心的重要意义。所以说,学雷锋活动不仅仅是一场道德教育运动。

(三) 强化思想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逐步确立起其在社会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此,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强化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话语权,鼓励和引导人们学习和践行共产主义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和集体主义原则,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也可以从中央领导人的题词中体现出来,如刘少奇“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邓小平“谁愿意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等。将雷锋塑造成为共产主义精神的化身,事实上是要明确广大群众学雷锋的方向和目标,正如当时共青团中央发出的通知中所明确指出的:“把开展‘学习雷锋’的教育活动作为当前在青年中加强社会主义教育,特别是阶级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7]因此,学雷锋活动就与树立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紧密联系起来,承载着引导全社会学习和践行共产主义精神的重要职责。所以,有学者认为,雷锋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共产主义光辉思想相结合的典范,概括地说,就是一种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其核心是共产主义精神。[8]以1963年的《人民日报》和《解放日报》为例,他们对雷锋精神意蕴的解读也都集中在阐释其共产主义精神方面。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关于雷锋爱憎分明、无私奉献、艰苦朴素的文章所占比重最大。《解放日报》中关于这方面的报道更多,有《学习雷锋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1963年2月8日)、《发扬共产主义思想 做毛主席的好战士》(1963年2月22日)、《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林彪、邓小平同志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共产主义精神》(1963年3月7日)、《一堂生动的共产主义教育课——观众踊跃参观雷锋同志模范事迹展览侧记》(1963年4月24日)等。所以说,学雷锋活动是当时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要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概而言之,作为一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学雷锋活动的发起方式、组织推进、阶级立场、群众参与等,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反映着当时复杂的社会形势。

二 周恩来推动雷锋精神大众化的主要举措

“雷锋精神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周恩来正是拨动时代脉搏的历史伟人。”[9]在整个学雷锋活动中,周恩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不仅高度认同雷锋的精神风范,而且通过各种方式,独辟蹊径地推动着雷锋精神的大众化。

(一) 概括提炼雷锋精神,准确阐释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

任何学习活动都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否则必然会陷入空泛化、形式化的窠臼。尤其是雷锋的模范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后,及时总结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对于学雷锋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周恩来无疑发挥了巨大作用。1962年2月8日,在首都文化艺术工作者元宵节联欢会上,周恩来号召文艺界要捕捉时代精神,表现典型人物,歌颂新人新事。他表示,对最近报纸所载雷锋等先进人物的事迹,看了很感动,并鼓励文艺工作者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在这次会上他还提出文艺工作者要过“五关”(思想关、政治关、生活关、家庭关、社会关),学到老,改造到老,对自己的思想言谈要经常反省。他强调指出:“雷锋日记反映了全心全意为集体的思想,是一部很好的日记体文学。……过生活关就是要全心全意为集体,要求我们先公后私,有时公而忘私。”[10]531-532正确处理公私关系是雷锋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这并不是雷锋精神的全部内涵。2月26日,周恩来又在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和解放军政治工作会议联合举行的报告会上进一步阐发了雷锋精神的基本内容。他指出:“雷锋同志的高贵品质,可以总结成这样几句话:坚定的阶级立场,表现在爱憎分明上;充沛的革命精神,表现在学习和工作上;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表现在公而忘私上;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表现在奋不顾身上。”[10]536这就比较全面地概括出了雷锋精神的基本方面。他强调,像雷锋同志这样,在和平时期,长期奋斗,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需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更值得提倡和学习的,并表示他自己也从雷锋同志身上得到了教育。

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发表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几天后,周恩来也为雷锋题词,即“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并发表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上。这是周恩来为雷锋同志的第一次题词,也是中央领导人中较早为雷锋同志题词的。不久,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也都为雷锋题词,学雷锋活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几天之后,周恩来又应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请求,再次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的题词。这一概括将雷锋精神的本质更加鲜明地表达了出来,从根本上解决了向雷锋“学什么”的问题,从而将毛泽东的号召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行动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指明了学雷锋活动的方向。不仅如此,对于雷锋精神,周恩来还一直抱着谦虚学习的态度,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你们年轻人要向雷锋学习,我同样要向雷锋学习。向雷锋学习,没有哪些人该学哪些人不该学的问题。向雷锋学习,就是要为人民而加倍地工作,这就是我的理解。”[10]539在这里,周恩来将学习雷锋精神与为人民服务联系起来,准确抓住了雷锋精神的实质。他还表示,毛主席代表党中央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不光是对青年人讲的,而是对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讲的。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刚开始不久,虽然有毛主席的领导,但还要靠我们全体人民增砖添瓦。你们年轻人要加倍工作,我们走过来的人也要加倍工作,社会主义建设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

(二) 重视雷锋宣传工作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1963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3 篇关于雷锋的文章,分别为《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爱憎分明立场坚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像雷锋那样忠于革命事业》和《雷锋日记摘抄》,这些文章深刻反映了雷锋为了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体现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核,对于了解和学习雷锋的先进事迹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刊出当晚,周恩来就对《人民日报》编辑部表示,雷锋是个好战士,应该估计到雷锋同志的社会价值,大力宣传好这个典型。同时,他要求报社应该对雷锋日记进行认真核对,对于日记中摘录的别人的话,应该注明出处。原来雷锋在1960年1月的一篇日记中,记载了《唱支山歌给党听》一诗,但这并不是雷锋的原创,而是改编自别人的作品。按照周恩来“搞清楚”和“注明出处”的要求,编辑部仔细核查了雷锋日记,并对其中一些内容做了妥善处理。这件事情不仅反映出周恩来一贯的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而且也充分体现了他对宣传和学习雷锋活动的高度重视。也正是周恩来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才避免了在宣传雷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纰漏。当时,新华社的领导关系,党的领导归中央宣传部,行政领导归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临时性的重要问题归总理办公室,许多“重要问题”都要在夜间决定。[11]可见,在周恩来看来,如何宣传和学习雷锋无疑属于“重要问题”。

学雷锋活动在全国广泛开展后,周恩来一直在思考如何使学雷锋活动深入到百姓生活中,实现入脑入心。为此,他不仅重视通过报纸、杂志等传统渠道进行宣传,还鼓励采取话剧、诗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灵活多样的手段,以提高学雷锋活动的实际效果。1963年1月24日,周恩来在接见上海文艺界人士时,鼓励这些作家们应该大量地反映我们时代的英雄人物。他说东北有一个战士叫雷锋,他的事迹可以写一写。他认为作家们应该把雷锋同志作为英雄人物来宣传。2月初,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代表到北京参加元宵节文艺工作者联欢会时,周恩来鼓励他们把雷锋的事迹搬上舞台和银幕。在周恩来的提议和号召下,该话剧团很快就创作完成了五幕八场的话剧《雷锋》,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并于1963年6月底开始在北京上演。周恩来在观看该剧后非常高兴,他指出:“今后要多反映我们的革命历史和光荣传统,多歌颂新的英雄人物,《雷锋》这个戏在北京多演几场。”[10]5628月1日,周恩来陪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南海怀仁堂剧场再次观看了该剧。当天的演出非常成功,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对话剧所塑造的雷锋形象给予了充分肯定。可以说,话剧《雷锋》是周恩来亲自点题创作的,如果没有周恩来的重视和支持,就不可能有该剧的诞生和成功演出。

1963年10月18日晚,周恩来应邀出席纪念《中国青年》杂志社创刊40 周年晚会,并参观反映《中国青年》杂志历史和现状的展览。展览中,有一份手抄的《中国青年》“雷锋专辑”引起了周恩来的注意。该专辑是一位青年在买不到当期刊物的情况下,借来别人的刊物并抄录了其中关于雷锋的文章,后又将该手抄本寄给《中国青年》杂志社的。周恩来在了解了相关情况后表示,一方面要增加刊物的发行份数,另一方面要把青年中这类动人的材料经常向社会各方面宣传。[12]他还指示杂志社的同志要做好《中国青年》的发行工作,宣传好雷锋这个典型。他强调:“杂志要‘面向农村,面向城市’……文章要短些,要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通俗易懂。”[10]588这对于提高杂志的宣传效果,增强先进人物感染力、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总体来看,在整个宣传、学习雷锋活动中,包括《中国青年》在内的报刊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当然,这离不开周恩来的指导和重视。

周恩来之所以能灵活运用多种形式推进雷锋精神大众化并收到良好效果,不仅与他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高超的领导艺术有关,更在于他能深刻把握雷锋精神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他在推进雷锋精神大众化方面的成功探索,不仅为我们宣传和学习雷锋树立了典范,而且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有益的启示。

(三) 知行合一,自觉践行雷锋精神

开展学雷锋活动以来,周恩来多次表示他自己也要向雷锋同志学习。他曾说过,虽然自己不能像雷锋同志那样推那么多的砖,但要像雷锋同志那样,加倍地为党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纵观周恩来的一生,他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当作他最挂念的亲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深融进自己生命的每一分钟,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情他总是毫不犹豫,全力以赴。1964年8月9日,周恩来在与几个亲属聊天时,深刻表达了他对广大人民的阶级感情。他说,我们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是站在反动的立场,还是我们的立场,是反动的立场就谈不到一起了……政治上我们第一要帮助别人,第二要经常检查自己是不是站稳立场了,共产党员自己要经常考验自己是否站稳立场了……我现在就要带领你们投降无产阶级。[13]周恩来的一生,是为无产阶级事业不懈奋斗和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其立场始终是坚定的,言行一直是一致的。

周恩来一生中始终倡导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反对浮夸与说假话。1958年夏天,周恩来到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看了师生演出的一个话剧。由于受到当时社会上共产风气的影响,该剧错误地宣传共产主义很快就要到来。周恩来看后严肃地指出:“五年后就实现了共产主义?那么容易啊?!你们不要这样宣传,你们这个戏太浪漫,脱离实际。”[14]25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针对当时干部中普遍存在的浮夸风气,周恩来又指出,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的现象,我们提倡说真话。要提倡讲真话,即使是讲过火了也要听。他还借用唐太宗和魏征的例子鼓励广大干部兼听则明,说唐太宗和魏征是君臣关系,还能做到这样,我们是同志关系,就更应该能听真话了。他还从理论高度指出:“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话归纳起来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一句成语,毛泽东同志做了新的解释,它代表了毛泽东同志的一个根本思想。”[15]倡导言行一致,理论联系实际,这不仅是党一直提倡的优良作风,更是周恩来个人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

在工作方面,周恩来总是忘我无私,日夜操劳,不舍昼夜。邓小平曾说:“周总理是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的人。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十二小时,有时在十六小时以上,一生如此。”[16]为了节省工作时间,他挤掉了休息或吃饭时间,经常用饼干充饥;机关部门趁他外出的机会维修了破旧的住房,他回来后三番五次作检讨;为了研究农村食堂问题,他与社员同吃一锅饭,类似的事例数不胜数。几十年间,他对工作的无私奉献和不吝付出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建国后,周恩来坚持每天都要翻阅《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和《光明日报》等。看报纸是他每天起床后首先要做的事情,而大部分报纸是他在卫生间里看的。这种多年养成的习惯,直到最后住院时也没有改变。1975年底,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刻,他已经被病魔折磨得时而昏迷,时而清醒,但每次醒来他都要报纸看。在生命最后的时光中,他依然兢兢业业地为党工作。“从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在他生命最后的587 天里,我们的总理约人谈话220 人次,这里面包括他主动约请别人和别的领导人要求来谈话的。有时会见外宾后,还留下主要陪见人谈话。谈话时间最长时一次可达4 小时20 分钟,会见外宾65 次(含港澳人士3 次),每次时间大都在一个小时左右,最短的一次也有15 分钟;开会32 次,一次会最长可开3 小时45 分钟;去医院外看人5 次;出席了建国25 周年国庆招待会,还参加了贺龙的骨灰安放仪式和李富春的追悼会;去长沙一次,时间5 天。而看文字材料、批阅文件、看书等所用的时间就没法统计。”[17]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周恩来根本没有时间治病休息,一直在透支着自己的生命。他心里始终装着人民,而唯独没有他自己。他曾说:“一个人应该不怕死。如果打起仗来,要死就死在战场上,同敌人拼到底,中弹身亡,就是死得其所。如果没有战争,就要努力工作,拼命地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4]254

三 思考与启示

周恩来在领导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雷锋精神大众化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良好的范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也应当把学雷锋与学习、纪念周恩来结合起来,更加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和思想境界。

(一) 周恩来精神与雷锋精神具有相通性

应该说,周恩来为雷锋同志写的题词,既是对雷锋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他自己的人生写照,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历久而弥坚。1976年,周恩来逝世后不久,发生了因周恩来为雷锋的题词而引发的“《文汇报》事件”。是年3月5日,新华社发表文章纪念毛泽东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13 周年,周恩来给雷锋同志的题词也出现在了文章当中。但《文汇报》在转发该文时,公然删掉了周恩来的题词,并且对周恩来进行含沙射影地攻击,这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愤慨。不久,《文汇报》收到的各地抗议电话一千多个,函件四百多个。不仅如此,3月下旬开始,南京几所高校师生自发举行活动,深切悼念周恩来。几天后,北京也爆发了上百万群众自发悼念周恩来的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雷锋同志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人民群众对周恩来的爱戴与怀念,为日后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一年之后,《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署名为“雷锋生前所在连”的文章,题目为《周恩来的题词永放光芒》。文章明确指出:“‘四人帮’可以利用他们窃取的权力,砍掉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光辉题词,但是他们绝对阻挡不了我们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和实践周总理的光辉题词,深入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的坚定步伐。”[18]文章作者表示,要坚决遵循周总理的光辉题词,更加自觉地学习雷锋,用实际行动纪念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一周年。

有人说,雷锋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周恩来的精神。2008年2月,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 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将周恩来精神概括为六个方面: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集中表现为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集中表现为他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始终顾全大局、光明磊落,集中表现为他高度珍视和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精神;始终实事求是、严谨细致,集中表现为他求真务实的精神;始终虚怀若谷、戒骄戒躁,集中表现为他谦虚谨慎的精神;始终严以律己、廉洁奉公,集中表现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19]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雷锋精神和周恩来精神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人民服务视为最大的价值旨趣,都将奉献大众视为人生的最高追求。

(二) 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应注重实效性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并在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雷锋到焦裕禄、杨善洲、郭明义等,先进道德模范不断涌现。这一方面说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成果丰硕,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即以往“运动式学习活动”是否取得了应有的效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20]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而不是停留于口号上。学习雷锋活动不仅要入脑入耳,更重要的是要入心。只有将雷锋精神化为实际行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向善的“森林效应”。在这方面,周恩来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对雷锋同志的题词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号召力和吸引力,就在于他并没有空洞地宣讲雷锋精神,而是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与生活中,时时处处践行着雷锋精神。因此,如何避免将雷锋精神符号化,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平实化,应该是我们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N].人民日报,2012 -03 -26.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6.

[3]罗瑞卿.学习雷锋——写给《中国青年》[N].人民日报,1963 -03 -05.

[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107 -108.

[5]靳赫.党报学雷锋活动的报道[D].西宁: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2.

[6]中国青年报发表纪念“五四”中国青年节的社论论雷锋[N].人民日报,1963 -05 -05.

[7]共青团中央发出通知,号召全国青少年学习雷锋[N].青年报,1963 -02 -16.

[8]高新.从理性的高度把握雷锋精神——关于雷锋精神的探讨综述[J].理论探讨,1990(2) .

[9]杨明伟.周恩来与雷锋精神[J].党校论坛,1992(3) .

[10]周恩来年谱(1949 -1976) :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1]李静,李琦.实话实说西花厅[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24.

[12]邢方群.周总理与《中国青年》杂志[J].炎黄春秋,2004(6) .

[13]周秉德.我的伯父周恩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4.

[14]马永顺,毛国强.人民公仆周恩来[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

[15]周恩来选集(1949 -1976) :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50.

[16]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8.

[17]高振普.周恩来卫士回忆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69.

[18]雷锋生前所在连,周总理的题词永放光芒[N].人民日报,1977 -01 -09.

[19]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 -03 -01.

[20]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 -10 -26.

猜你喜欢

题词学雷锋毛主席
“八大”上我为毛主席做了同声传译
题词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题词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啊,我们永远怀念您!
首页题词
学雷锋,他们一直在路上
学雷锋 知感恩
他们二十四年学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