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与发展
——从时代变迁的视角
2014-04-09周洪军
周洪军
(山东省临沂市委党校,山东 临沂 276000)
论以人为本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与发展
——从时代变迁的视角
周洪军
(山东省临沂市委党校,山东 临沂 276000)
作为我们党所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的政治路线——群众路线的具体表述与表现形式不是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而丰富与发展的。究其实质,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就是契合历史使命、贴近时代主题的群众路线。鉴于人民群众生存所需物质生活资料得以基本保障的现实,以人为本将群众路线的主体从人民群众拓展至全人类,并将终极价值目标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出于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不科学发展观的矫正,以人为本将为了人民群众的方式指认为科学发展;为了切实地推进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倡导践行人民共享理念。正是在推动科学发展的现实实践中,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得以不断推进。由此,以人为本实现了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与发展。
以人为本;党的群众路线;改革开放;丰富与发展
就其本质而言,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及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应坚持的核心立场,我们党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形势而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与党的群众路线是根本一致的。主要在于:一方面,二者的理论架构是完全一致的。一则表述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一则表述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的以人为本,其所关涉的都是中国共产党“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如何为了和依靠”等问题。另一方面,二者的主体是基本一致的。在我们党的政治话语系统中,作为党的群众路线之主体的“群众”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群众”泛指“人民大众”,与“人民”同义;而狭义的“群众”则是指与“党员干部”相对的一个范畴,是“人民”的主干部分。显而易见,党的群众路线中的“群众”概念是一个广义的群众概念,它与“人民”或“人民群众”不过是我们党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用语。因而可以说,以人为本是一个富有时代内涵的党的群众路线,是对它的丰富与发展。
一 充实了价值维度
在价值论维度上,即在“为了谁”的问题上,党的群众路线表述为“一切为了群众”;而以人为本则主张“发展为了人民”,强调“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1]15可见,以人为本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当代阐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拓展了价值主体外延。恩格斯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使整个社会直接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土地、铁路、矿山、机器等等,让它们供全体成员共同使用,并为了全体成员的利益而共同使用”[2]319。而在他所展望的作为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3]689可见,马克思主义不是以个别群体为价值关照对象,而是以一般意义上的人——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全体成员——为终极价值主体的。在这里,一般意义上的人不再具有阶级或政治属性:就质而言,作为一个非政治化的主体概念,它不同于在与“敌人”相对意义上的“人民群众”;就量而言,远远超出了人民群众的范畴,外延已扩及全人类。
当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路线,党的群众路线无疑也是以一般意义上的人为终极价值主体的。然而,在从党的群众路线创立之初至共产主义基本实现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与“人民群众”相对的“敌人”还广泛存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还没有获得政治解放,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敌我矛盾;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固然在国内作为一个阶级的敌人已不复存在,但在国际上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对立的各种私有制度——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仍大量存在。因而,我们党的直接价值主体必然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与政治性,必然将其指认为与敌人相对意义上的人民群众。以人为本不仅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从而将人民群众作为直接价值主体;而且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将一般意义上的人作为终极价值主体。由此,它不仅与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价值取向相一致,而且将其终极价值关怀彰显出来。可见,单就表述而言,与党的群众路线相比,以人为本趋近于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理想。
另一方面,明晰了终极价值目标。事实上,马克思与恩格斯之所以推崇共产主义社会,是因为它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4]可见,马克思主义是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的。
值得强调的是,人要想获得全面发展,首先必须活着,而作为一种“……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3]210,人要想活着,“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3]531然而,在党的路线创立之初,乃至于迟至改革开放,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我们党还未能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吃喝住穿”的基本需要,因而此时人的全面发展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这样,尽管党的群众路线借由对“一切为了群众”的坚持而将人民群众置于价值主体地位,但并没有对“为了人民群众的什么”即价值目标问题做出明确厘定,更没有提出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价值目标。然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解放,物质财富得以极大丰富,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已不再是一个问题。鉴于此,胡锦涛同志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5]在十七大报告中,更是将这一目标首次写入党的全会报告,使得党的群众路线之终极价值目标愈加明晰地彰显出来。
可见,以人为本在党的群众路线将人民群众置于价值主体的基础上,与马克思主义终极价值关怀相一致,将终极价值主体置于“人”,并将终极价值目标定位于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构成了价值论意义上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与发展。
二 厘定了实践方式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由于群众的利益追求不同,我们党“为了群众”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革命战争年代,群众的利益追求在于获得政治解放,实现翻身做主人;因而此时实现人民利益的方式主要是政治斗争。由于政治斗争的对象主要是人,而与人斗争的主要策略是人多力量大;因而此时“为了群众”的方法主要是借由“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发动起来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事实上,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娴熟地运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以及学生运动等各种形式的群众运动,才最终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建立了全新的社会制度。
然而,群众运动是夺取革命斗争胜利的有效方式,但不是完成“为了群众”之历史使命的唯一方式。遗憾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巨大成功促成了这样一种思想:“以为有了党的领导,有了社会主义制度,有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群众运动的方法,我们就有了万能的法宝。”[6]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在领导广大人民夺取政权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惯性地、一味地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来解决经济、文化等方面非政治对抗性问题,结果造成了诸多消极后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此时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敌我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7],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式不再是斗争,而是发展。为此,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2月,邓小平首次将搞经济建设确立为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1992年南巡讲话中,邓小平更是明确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8]的科学论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与党的群众路线关于“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相适应,作为当今时代的党的群众路线,以人为本主张“发展依靠人民”,从而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方式确立为“发展”。
当然,这里的发展首先是指经济发展;唯有借由经济发展,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然而,人的生存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基础与社会条件。这是因为,一方面,人具有自然属性。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9]324而“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甚至可以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0]45。因而,要想保障人的生存,就必须切实保证人处于其中的生态自然处于持续的宜居状态。另一方面,人具有社会属性。在马克思看来,人不仅是一种自然存在物,而且还是一种“……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11]、一种“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3]335的动物,从而是一种社会性动物。这就是说,人要成其为人,还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因而,要想保障人的生存,就必须使社会处于可持续状态。
可见,鉴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要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需求,就必须统筹兼顾经济发展、生态良好与社会和谐,切实保障在生态可持续基础上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但却出现了一种与发展经济的初衷不相协调的不良倾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经济主义,即,为了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这种经济主义全然忘却了恩格斯对我们的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2]事实也的确如此。作为对我们对自然过度掠夺的报复,生态危机与资源枯竭等现象,严重危及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同时,由于对经济的过度强调,社会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匮乏、道德滑坡等现象,社会环境极其恶化;尤为严重的是,生态的不可持续性及其所引发的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更是直接危及社会的持存。凡此种种,从根本上悖离了“为了人民”这一价值取向。
为了纠正这种状况,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论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时,“以人为本”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而首次被提出。其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生态失衡以及社会失序等现象愈加严重。鉴于此,我们党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概念,并将以人为本确立为其核心。在这里,与单纯而片面地强调经济发展的不科学发展相对,科学发展就是指兼顾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一种可持续发展。
简言之,以人为本不仅与党的群众路线“为了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相一致,而且还根据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方式指认为科学发展,从而正确厘定了“为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方式。
三 彰显了共享意蕴
为了切实做到“为了群众”和“依靠群众”,党的群众路线主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当代情势下,以人为本将这一工作方法阐释为“三问”——“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只有问需于民,才能有效地解民忧、解民怨、解民困;只有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才能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
然而,要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仅仅处理好我们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妥善处理人民群众内部不同个体、群体以及阶层等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0]18因而,要处理好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其关键与重点无疑在于调解好他们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切实做到人民共享。值得强调的是,“人民共享”作为共产主义之“公有”的应有之义和另类表述,当然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理念之一;但由于时代情势的影响,这一意蕴在其中是隐而未显的。而以人为本通过对人民共享的强调,将这一意蕴鲜明而突出地彰显出来。
一方面,主张共时意义上的人民共享。自党的群众路线创立之初直至改革开放,由于实行的是整齐划一的社会体制以及高度均一的分配制度,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分化不大,人民共享问题还不成其为一个问题。因而,在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视野中,还没有涉及这一问题。当然,那时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的是贫穷。然而,正如邓小平所明确强调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3]225要彰显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效途径就是解放并发展生产力,“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14]“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374这就要求进行改革开放,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尽管经济总量得以巨大增长,但由于分配机制还不健全,导致了收入水平差距拉大的消极后果。收入水平差距的拉大必然导致社会关系的恶化以及社会冲突的加剧,从而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全面发展所必须的和谐的社会环境,进而有悖于“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鉴于此,我们党提出了以人为本,强调人民共享和共同富裕,注重统筹人民群众中不同群体的利益,主要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1]16这样,以人为本就将在党的群众路线中“同代人民共享”这一隐而未显的意蕴彰显出来。
另一方面,强调历时意义上的人民共享。历时意义上的人民共享,涉及的主要是生态和资源问题。改革开放前,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对自然的破坏程度还不太严重,自然资源消耗量还不太大,对后代人生存与发展的影响还不明显。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生产规模的增大,生态危机与资源枯竭状况日趋严峻,严重削弱了后代人生产与发展的自然基础。鉴于此,我们党强调要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1]16提倡不同时代的人民共享。这就是要实现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科学发展。为此,我们党不仅主张通过转方式、调结构来实现经济增长科学化,尽可能减少资源耗费,为后代人留下尽可能多的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基础;还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可持续性,为后代创造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条件。由此,以人为本将党的群众路线中“不同时代人民共享”这一隐而未显的意蕴彰显出来。
事实上,两重意蕴的人民共享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同时代的人民共享是以不同时代的人民共享为基础的。如上所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生态自然的健康持存为前提的;而只有实现不同时代的人民共享,才能确保自然生态的健康持存,同时代的人民共享利益才具有自然基础。另一方面,不同时代的人民共享是以同时代的人民共享为条件的。正如马克思所言,“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3]187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社会为中介的。因此,只有借由同时代人民共享而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生态自然才可望得以有效保护,生态可持续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事实上,正是在两重意蕴上的人民共享的交互影响中,科学发展才得以不断推进。
概言之,以人为本不仅重视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关系的处理,而且还从当今社会利益分化与群体分化的现实出发,强调人民群众内部不同个体、群体以及阶层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从而指明了实现科学发展进而为了人民群众的具体路径。
四 结语
与党的群众路线相一致,以人为本不仅将人民群众指认为推进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还将其确立为根本价值主体。因而,以人为本主张“发展依靠群众”,不仅依靠群众推动科学发展,还注重通过人民共享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9]303其实质就在于人从自然、社会和自己的关系中获得解放。[15]
事实上,人民群众在推进科学发展时,推进不同时代人民共享的过程,同时也是与自然形成和谐关系,从与自然的关系中解放出来的过程;推进同时代人民共享的过程,同时也是与他人形成和谐关系,从与社会的关系中解放出来的过程。
然而,人的全面发展,说到底终归是人自身的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凭空实现的,而是在与自然及社会发生现实实践关系的过程中实现的。人作为一种“有思想的存在物”,[16]其实践无一不是在思想观念的支配下进行的。人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改变着外界,也使得自己思想意识得以改变与升华,进而不断增强自身发展的全面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断言,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是一致的。
就我们的论题而言,人民群众与自然及社会发生全面关系的过程,就是推进科学发展的过程。在生态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生态文明理念和社会和谐理念;而在这两个理念的指导下,又更加深入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地增强自身发展的全面性。可见,发展依靠人民,不仅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终极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
可见,以人为本不仅秉承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与方法,还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变化新形势,借由一个更为完备的理论逻辑,将其隐而未显的诸多维度彰显出来,从而实现了对它的丰富与发展。就此而言,我们说以人为本是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党的群众路线。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
[5]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
[6]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720.
[7]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4.
[8]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C]//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26.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1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 万里.万里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7.
[15] 张学书.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J].生态经济,2005(7):111.
[1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7.
(责任编辑:胡素萍)
OntheEnrichmentandDevelopmentofthePeople-orientedConcepttotheMassLineoftheChineseCommunistParty:fromthePerspectiveofChangingTimes
ZHOU Hong-jun
(PartySchoolofLinyiMunicipalPartyCommitteeofShandong,Linyi276000,China)
As the fundamental political line always adhered to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mass line will enrich and develop along with the constant advancement of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stead of being static in its specific presentation and manifestation pattern. In its essence,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put forth by our Party following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is a mass line geared to the historical mission and tailored to the theme of the times. In view of the reality that the material life of the people need to survive has been guaranteed basically, the people-oriented idea expands the subject of the mass line from the masses to all mankind, and regard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s as its ultimate value target. Moreover, to redress the non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centered on the one-sided pursui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eople-oriented idea deems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s a means to realize the masses’ interests, and it advocates practicing the people-share idea so a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t is in the actual practice of promot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at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masses can be conducted. As such, the people-centered concept has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mass lin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the mass lin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reform and opening-up;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2014-04-23
周洪军(1969- ),男,山东费县人,山东临沂市委党校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A8
A
1674-5310(2014)-06-00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