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黄梅戏创造性表演人才的培养

2014-04-09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黄梅戏创造性人才

丁 山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戏剧系,安徽 合肥233001)

创造性人才是新世纪以来科学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社会各领域所普遍呼唤渴求的一种人才,这种人才的特质是:“能够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或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1]中国戏曲是一种以表演为中心的艺术样式,戏曲艺术的历史和现状都告诉我们,它的辉煌与失落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演员在观众中号召力的强与弱。人们对黄梅戏喜爱与否也多体现为对“名角”的追捧与漠视。当我们骄傲于黄梅戏的辉煌时代时,总是绕不开严凤英、王少舫等表演艺术家的名字,当我们焦虑于黄梅戏的危机时,又总是为马兰、吴琼等著名演员离开黄梅戏舞台而耿耿于怀。同样,当我们积极为黄梅戏的振兴而努力时,首当其冲的措施就是力推一批有前途的演员,无论是评选“新世纪五朵金花”,还是举办“寻找七仙女”大赛,都是在为黄梅戏找寻一个或一批具有标志性的人物。由此可见,表演人才对于一个地方剧种的重要性——它既是艺术的根本,又是艺术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梅戏表演人才的培养已有50多年,成绩斐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显得步履蹒跚,振兴黄梅戏应该整合政府部门、学校教育和剧团工作,培养富于创造性的黄梅戏表演人才。

一、政府部门的措施

黄梅戏创造性表演人才的培养既要考虑未来人才的教育,又要考虑现有人才的素质改善,因为,“创造性”不是对哪一个人的期望,而是新世纪对所有人的要求。所以,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从三方面入手:

(一)进一步提升黄梅戏表演专业的教育层次 这既是时代发展对黄梅戏的要求,也是黄梅戏艺术开始向新高度迈进的标志。从2007年开始,安徽安庆师范学院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黄梅戏表演专业学生,使黄梅戏成为继京剧、越剧之后第三个拥有本科教育的剧种。但不能停留于此,还应尽快规划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要考虑黄梅戏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最好把这种高层次的教育设置在安徽的中心城市,设置在教育资源更优秀的大学,来保证黄梅戏人才接受长期性、连续性的教育,彻底改变人们印象中认为戏曲演员文化层次低、知识修养差的不良状况,大力培养学者型、专家型的高、精、尖表演人才。

(二)在培养表演人才的同时,还要培养编剧、音乐、导演、舞美等相关人才,形成一个创造性人才群体,来共同支撑起黄梅戏这棵大树 黄梅戏是综合性艺术,再优秀的演员也无法仅仅凭借个人力量在舞台上完成一台演出。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王兆乾、陆洪非、王文治、时白林……这样一批优秀的编剧作曲,还有没有《天仙配》、《女驸马》这样经典的作品,严凤英、王少舫等优秀演员还能不能获得全国的声誉。那么,所谓“梅开一度”还能不能成立?

二、学校的教育

培养黄梅戏创造性表演人才,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特别是在教学环节,更要精心设计,全面准备。

(一)必须打造一支具有创造能力的师资力量

创造型的教师应具有创造性教育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特别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这是能否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关键之一。长期以来,黄梅戏教育受地域和教学层次的限制,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因此,广开门路,面向全国乃至海外,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是当前最急迫的一项工作。另外,不拘一格,不唯学历职称是从,大胆选用艺术经验丰富热爱教育的黄梅界资深人员,也是一条可用之策。

(二)要设计有利于培养黄梅戏创造性表演人才的课程体系 当前,黄梅戏的教学比较注重传统戏,缺少对新作品的研究和传授,更缺少对专业之外其他领域的关注。而要培养创造性的表演人才,理应在不削弱对传统学习的基础上,适当安排对新作品的钻研,并设置编剧、导演等相关专业课设。同时,还应当突破专业和剧种的局限,大胆开设如“音乐剧鉴赏”这类相关前沿课程,使学生既立足黄梅戏,又放开视野,真正如海绵一般广泛汲取营养,从而实现由单纯的技艺传承到不断吸纳积累,最终自然自发创造的新的艺术形象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加大对学生非专业因素的培养 毋庸讳言,黄梅戏作为一种传统艺术,正面临越来越多的现代艺术的竞争和挑战,从事黄梅戏表演的工作者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诱惑,这种局面至少暂时还看不到改善的迹象,因此,困惑和矛盾将可能长期伴随学习以及从事黄梅戏表演艺术的人员。这是传统黄梅戏教学中没有遇到的问题,现代黄梅戏教育则必须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考虑如何留住人才,否则即使培养得再多、再优秀,对黄梅戏来说,意义都不是很大。

(四)要重视黄梅戏表演理论的研究 像大多数地方剧种一样,黄梅戏有着丰富的表演实践,却没有系统的表演理论,很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能演不能写,很多优秀的理论家能写不能演,致使黄梅戏的表演始终是一条腿走路,既形成发展上的障碍,又造成教学上的困难——教师只知道如何演,却说不清为什么,学生也只知道照样子做,却不明白其中的艺术原理和方法。所以,黄梅戏表演教学要像普通高等院校学习,做到教学与科研比翼齐飞,双轮同行。

三、剧团的工作

黄梅戏创造性表演人才,不能单靠学校的培养,学校只能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想真正成为一个创造性表演人才,还必须通过剧团不断的舞台实践来塑造。为此,剧团应当制造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机制。

首先,要重视创造性表演人才,真正做到艺术上支持,生活上照顾,为他们营造宽松、和谐的艺术氛围,提供大量的、高水平的实践机会,并且允许实验、允许失败,鼓励大胆走适合自己的创新之路,促使他们尽早成为剧团的代表、剧种的代表,并进而带动一般演员以他们为荣,向他们学习。

其次,积极探索“拔尖人才+创新团队”的汇聚模式。这是1998年教育部启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中倡导的模式,也是特别适合戏曲艺术发展的模式。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戏曲演员犹如金字塔的塔尖,需要众多的、优秀的幕后人员作为塔基来支持。无论是过去的梅兰芳、程砚秋等一代艺术大师,还是当今的于魁智、茅威涛等戏曲名家都是这种模式的成功案例。黄梅戏新一代创造性表演人才的推出同样要依赖于这种模式的运作。

再者,制订创造性人才的奖励制度,科学合理的设计创造性人才的工资报酬,尽快提高创造性人才的收入水平,设立创造成果奖,提高有突出贡献人才的重奖水平。奖励方式不局限于货币,还应包括住房、企业补充养老金、保险金及其他福利待遇等形式。

此外,对于创造性表演人才更要加强继续教育培训,形式上可以是灵活多样的,脱产或半脱产,定期或不定期,走出去或请进来都可以,当今艺术发展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吸收和借鉴,才能不断提高,不断与时俱进,从而保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不至于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1]崔志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教育探索,2000,(01).

猜你喜欢

黄梅戏创造性人才
人才云
黄梅戏《中国梦》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黄梅戏《祝福》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