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与转型:对当下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的思考

2014-04-09徐桂林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影视媒介专业

许 苏,徐桂林,严 英

(井冈山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井冈山343009)

影视传媒由于视听兼备、时空综合、艺术与技术的互相融合的传播特点而发展勃兴。在新媒体时代和全球化语境的强势推动下,以卫星、网络、计算机、数字成像为技术背景的不断演变,影视文化已成为当代最受人们青睐和关注的大众文化。它所辐射出来的审美、教育、娱乐等方面的强大的传播效应,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人们的精神生活,影视传媒成为当下最为热门的行业。这给我国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契机,同时,也使得影视教育本身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生活的世界和传媒行业在发生着剧变,国际国内影视传媒竞争日趋白热化,许多传统的、陈旧的概念纷纷解构,新生事物和新观念不断涌现,为了适应这一时代的变动,我们亟须更新观念。高校影视教育该如何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自身的课程设置,合理、科学、有效地来建设自己的办学模式,寻求高等院校影视教育的突破和转型,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上,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传媒行业需求的高质量的影视传媒的从业人员。

一、“融媒时代”下高校影视教育理念的更新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当今的大众传播媒介呈现出不断融合的趋势,杂志、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数字和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极大地影响了媒介生态,不同媒介彼此之间的交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空前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社会需要具有媒介融合思维和融媒创新能力的影视专业人才,那么,对于高校影视教育而言,将现代媒介化引入影视教育将是取代传统模式的重要途径。“融媒时代”下的影视教育理应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全新形式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首先,影视教育应根据“融媒时代”的特点进行观念调整,如注重影视人才的整体性的、兼容性的、多元性的思维感知的培养,强调非线性思维和“虚拟感知”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专业教育根据影视思维方式的新特点,切实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需要。其次,影视教育要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善于利用数字和网络技术,不断更新教学形式和方法,不只满足于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应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全面拓展影视教育的途径,培养学生从各个不同媒介系统获取、传播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使影视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和现代化。最后,影像是艺术与技术的产物,因此在影视教育中应特别注重交叉学科的作用和效能,如平衡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二者的比重,既要强化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又必须保证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制作水平。

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安华教授曾经提出,21世纪的影视教育,其核心不是“影视艺术教育”,也不是“影视技术教育”,而是“影视媒介教育”。[1]传统的课堂授课的单一模式受到了挑战,这是时代的进步。随着外部环境的巨变,影视教育本身也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机遇。“融媒时代”对影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业界更需要的是“既懂广电新闻业务以及文艺,又懂影视艺术与数字技术,还懂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全能型人才,或者说更需要的是基于媒介融合形态下的能够同时从事文艺编创、新闻业务、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多功能并举的专门人才。”[2]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影视教育在观念上必然要有所更新和调整,以适应“融媒时代”所带来的变化。

二、全球化语境下我国影视教育的学习与借鉴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曾经认为“全球化”的本质是流动的现代性,这种流动是物质产品、人口、标志、符号,以及信息的跨时间和空间的运动,“一个以全球化为主导的时代已经来临”。全球化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全球化,更意味着文化全球化,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发展高校影视教育无法回避与国外影视教育的参照、学习和借鉴。

美国影视产业可谓世界领先,每年不仅好莱坞出品影片在全球票房市场称霸,美国电视剧和电视节目也成为美国在全球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这固然与美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水平和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美国影视教育的先进理念所造就输送的影视产业的高端人才,我们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不能回避向国外先进的影视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经验、培养模式进行认真学习和合理借鉴。

美国影视教育立足于发达的产业背景与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学科模式,在实现了教育与产业良性互动的同时,形成了完备成熟的学科体系。如美国中等后的影视教育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建立了从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完备的培养体系,非学位课程则承担通识和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向,美国综合大学在本科阶段的影视教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专业影视教育与非专业影视教育,专业的影视教育形成通识教育和专业进阶的课程组合,集创作、历史、批评、美学一体的课程种类,以及对实践训练的强调,而非专业的影视教育则作为人文学科课程或辅修专业而存在,有主体也有补充,专业培养和素质教育并重。[3]

美国的电影教育可以视为典型的个案,如以MFA 为重点的培养方式首先体现在本科电影教育对外院系课程的强调上面。学院建议并鼓励电影专业的本科生到外院外系,特别是人文与科学学院选修课程,以便开阔视野,最大程度地从传统人文学科中汲取知识、训练批判性思维。[4]再如哥伦比亚大学以开放姿态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学校内部建立了一所学生自己运营的供学生实践的公司——大学生电影公司(CUFP),这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和创业发展的积极性。[5]再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戏剧影视学院充分利用地处好莱坞的优势,加强与大型电影公司合作,其电影制片专业的兼职教师都是好莱坞的大师级人物或者公司CEO,美国电影公司的许多新决策,学生甚至先于公司内部人员知道。[6]这些成功的教学模式和经验,可尝试借鉴并移用到国内高校。另外,应当积极尝试建构国内与国外影视教育界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和平台,比如举办国际性的影视学术研讨会议,邀请业内的海外知名专家学者等前来参加,将先进的理念和优质的资源引入中国,这既有利于吸收国外影视教育的精髓理念,提升自身办学内涵,也有助于提升国内高校的国际影响力。

需要补充的是,美国影视教育系统的负责人和绝大多数教授都是资深的影视专业人员,他们实践经验尤为丰富,形成自身独创性的理论。在美国甚至直接聘请专业人士作为大学的教授,在美国影视艺术教材中我们常常能够遇到著者设计的具体的情景,将知识具体化、情景化,学生不仅能够记住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以后能够灵活的运用。[7]我国影视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此类问题,在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学过程中,应力图让学生了解影视制作中的总体策划框架,训练学生的分镜头剧本写作能力,学习从分镜头剪接、转厂到节目输出,这些宝贵的经验无疑都值得我们去反思、学习和借鉴。

三、当下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办学的问题与思考

鉴于我国“四级办台”的独特模式,加上有线电视、卫星电视、数字电视等,从中央、省、市一直到县,都有一至数家电视台的行政建制,全国拥有数千家注册电视台。同时,近年来,随着民族电影市场不断繁荣,风起云涌的影视制作、发行单位的出现,专业视频网站的市场运营,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涌现,国际化和媒介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社会上对影视专门人才存在大量需求。而且,伴随新媒介技术的广泛开发与应用,影视设备的购置成本迅速下降,影视教育的办学门槛大幅降低,影视教育成为诸多综合性院校开办的专业方向之一,许多高等院校大干快上,影视教育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发展。据粗略统计,目前全国1000多家高校中,有600多所高校开设影视或与之有关的专业方向。不能否认,我国影视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度繁荣背景下也遮蔽着许多不足。

由于21世纪的影视教育自身具备的特殊性,我们必须考虑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培养模式如何适应传媒行业的时代要求,需要思考如何平衡普及性的素质教育同培养影视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相结合,需要摸索如何将实践教育注入课堂教育的模式,如何从封闭的校园迈向开放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各种层次的媒介组织进行亲密合作,如何平衡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专业与通识、素质与技能等多重理念的碰撞与冲突,如何立足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合理、有效地设计和安排影视专业教育,是我们需要思考解决的重点。

高校影视教育应该寻找自身合适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如上海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则是一个成功案例,上海大学于1995年成立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是中国最早在综合性大学开设的影视教育学院,经过近20年的筚路蓝缕,影视专业的学历教育层次逐渐发展完备,从大学本科的影视学学历教育,到影视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目前已同时招收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了,分别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培养方向进行发展。据原常务副院长金冠军(已故)介绍,学院从专业定位上倡导“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和“培养具有人文精神、艺术素养、实务技能的影视和传播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大众化的社会需求。影视学院高度重视与西方影视学界的接触和学习,连续多次主办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议,努力打造海派影视教育品牌,提升学院影视教育的影响力。[8]

当然,发展影视教育的各高校情况不一,应根据自身的历史沿袭、学术氛围、硬件设施、办学基础来给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编排进行合理定位,寻找自身特色优势所在,结合地域文化背景,努力跳出影视教育培养的泛文学授课模式的窠臼,在媒介时代和技术更新的背景中,树立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出社会所急需的影视专门人才。

影视既是一种技术,又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任何将影视视为单一特性的认识都是一种误读,正是由于影视这种“多元复合”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发展影视教育不能局限于简单的线性思维,而更需要整体性考量,既要考虑构建传统艺术学科理论研究的平台,也要考虑建立与影视传媒互动的可能性尝试,影视教育的自身突破需要置放于社会这个宏大语境中才能得以成立。全球化与媒介化的时代语境为影视传媒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的影视教育应抓住机遇,乘风破浪,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影视人才。

[1]周安华.建构民族影视的核心竞争力——从传媒变革看当代影视教育的方向[J].现代传播,2008,(4).

[2]刘迅.融媒时代广播影视人才培养对策初探[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王宜文,李璠玎.美国影视教育学科模式研究[J].现代传播,2009,(6).

[4]孙绍谊.美国的学府电影教育[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4).

[5]刘旸.美国影视教育特点及启示——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J].电影文学,2011,(4).

[6]陈作平.美国高校传媒教育考察报告[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6).

[7]李兴国.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影视艺术教育,http://news.sina.com.cn/o/2005-07-19/12306473871s.shtml

[8]金冠军,崔斌箴,许苏.中国高教影视教育研究会2004年年会暨影视艺术发展与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高校社科信息,2005,(1).

猜你喜欢

影视媒介专业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书,最优雅的媒介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影视风起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