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糯扎渡自然保护区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4-04-09雷桂林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野生动物

雷桂林 郑 重

(1.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2.国家濒危物种管理办公室昆明办事处,云南 昆明 650021)

云南糯扎渡自然保护区是1996年批准建立的云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原翠云区)和澜沧拉祜自治县的结合部。保护区由两个片区构成,总面积18 997hm2(2004年糯扎渡电站建设前总面积为21 679hm2),其中思茅片区122.3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4.2%,澜沧片区6 794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5.8%。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省南部低纬度地区,热带北缘与南亚热带过渡地带,主要是保护热带北缘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热性竹林等生态系统;保护桫椤、榆绿木和印度野牛、亚洲象等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的中国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1 保护区基本概况

1.1 自然环境概况[1]

糯扎渡自然保护区介于东经100°22'~100°30',北纬22°35'~22°47'。保护区内澜沧江由西北向东南贯穿其中,形成“V”字型地貌,其最高山峰为西南部的仙顶营,海拔1 873.2m,最低处在小田村保护区界与澜沧江交界的江面上,海拔高度为580m,相对高差1 293.2m。

糯扎渡自然保护区地处澜沧江下段,地理环境复杂,气候类型基带为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因山川间垂直高差大的影响,气候和土壤的垂直变化显著,从河谷到山顶依次有北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三种性质的气候类型。因此保护区受西南季风的强烈影响,干湿季十分明显,年温差小,降雨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8.3℃,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3.0℃,最冷月平均气温12.5℃。年平均降雨量1 601.5mm。降雨的季节性分配极不均匀。雨季(5—10月)降水量1 399.6mm,占全年降水的87.1%,蒸发量774.8mm,降水量远远大于蒸发量;旱季(11月至翌年4月)降水量193.4mm,仅占全年的12.9%,蒸发量825.4mm,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保护区内澜沧江支流较多,呈羽状水系。较大的河流有位于澜沧县的芒卡河、芒汇河、复房河、南甸河、南挡河、南们河,以及位于思茅市的南爬河、堪界河、燕子窝河、芒坝河、弯手寨河等,较小的溪流难计其数。保护区的土壤除有垂直地带性的砖红壤、赤红壤、红壤等种类,还有非地带性的紫色土和新积土。

1.2 生物资源概况

1.2.1 植物资源[1~3]

糯扎渡自然保护区位于热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区,立体气候明显,植物种类丰富。保护区内分布有季节雨林、山地雨林、落叶季雨林和大石灰山季雨林4 种热带林植被亚型,总面积958.7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1%,是一个热带林较少的自然保护区。植被区系属澜沧江、把边江中游中山山原红锥(Castanopsis hysrtix)、栲类(Castanopsis)林、思茅松(Pinus var langbianensis)林亚区,其中包括8 个植被型、13 个植被亚型、27 个群系、37 个群落。保护区的水平地带性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面积达11 037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0.9%。目前为止,已记录种子植物169 科843 属1 914种。分布有思茅野桐(Malllotus esquirolii)、阔叶毛蕊木(Stemonurus latifolius)、小叶山香圆(Turpinia microphilla)、线叶娃儿藤(Tylophora linifolia)、滇南香果树(Emmenopterys austro-yunnanensis)、心叶忍冬(Lonicera strigosiflora)、白花山牵牛(Thunbergia alba)和小叶龙竹(Dendrocalamus barbatus)8 种当地特有种,分别属8 个科8 个属,多为木本,表现出强烈的亚热带特色。

1.2.2 野生动物资源

保护区已记录脊椎动物312 种,包括兽类84 种、鸟类184 种、爬行类25 种、两栖类19 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熊猴(Macaca assamensis)、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印度野牛(Bos gaurus)、绿孔雀(Pavo muticus)、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巨蜥(Varanus salvator)、蟒蛇(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等12 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国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黑熊(Ursus thibetanus)、黑翅鸢(Elanus caeruls)、蛇雕(Spilornis cheela)、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山瑞鳖(Palea steindachneri)等42 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的黑熊、马来熊(Helarctos malayanus)、亚洲象、印度野牛、黑颈长尾雉、巨蟒(Varavus salvator)等12 种,附录Ⅱ有蜂猴(Nycticebus coucang)、熊猴、中国穿山甲、绿孔雀、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 albinostrips)、眼镜蛇(Naja naja)和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等15 种;列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种有金钱豹(Panthera pardus)、亚洲象和平胸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3 种,易危种有金猫(Catopuma temmincki)、黑熊、豚尾猴(Macaca nemestrina)、黑颈长尾雉、蟒蛇等12 种。

兽类区系分布的主要特点是东洋界动物区系为主,无特有种,具有华南区动物区系特色,本地区特有成分少,森林和林缘种类多及垂直分布不明显。

鸟类区系组成有东洋界(110 种)、古北界(2 种)和广布种(46 种),以东洋界种为主;留鸟135 种,夏候鸟12 种,冬候鸟21 种,旅鸟5 种,鸟类居留类型组成以留鸟为主,候鸟次之。鸟类种类以热带种类居多,体现了保护区地处热带和南亚热带过渡地带的特点。

两栖、爬行类动物全部属于东洋界物种,其物种组成特点是热带种较为丰富;具有少量西南山地物种。这也充分反映出糯扎渡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处于北回归线以南,是华南区、西南区的过渡地带,物种区系成分热带特色突出。

1.3 社会经济情况[1]

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共涉及普洱市思茅区(原翠云区)和澜沧拉祜自治县的2 个乡(镇),8 个行政村,36 个自然村8 981口人。主要居住着汉、拉祜、哈尼、布朗、彝、佤等民族。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群众文化程度不高,有些成年人是文盲或半文盲,因而社区经济落后,家庭收入单一,农业是最主要的产业,占家庭收入的80%左右。土地结构差,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加之落后的耕作方式,致使农作物产量低,品种少,收入较少。

1.4 管理现状[1]

保护区批准成立后,分别在翠云管理所下设茨竹林和南爬河2 个管理站,在澜沧片下设虎跳石和勐况2 个管理站。即保护区现设有2 个管理所、4 个管理站。现有编制26 人,编制外聘请专职护林员6 人协助工作。在保护区实施的中荷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通过实施生物资源调查、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社区发展等项目,保护区的综合管理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社区公众的保护意识普遍提高,打猎、采伐薪材、采集非木材林产品、放牧等活动减少。

2 存在问题

2.1 管理体制不完善,无法有效管理

糯扎渡保护区共有2 个管理所、4 个管理站26 名工作人员,但其中翠云片区的20 名工作人员中只有10 名工作人员是保护区编制,而另外的10 人是思茅港镇林业站,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进行管理,这样名义上是20 人编制,实际上只有10 人,另10 人是兼职,因此使保护区人手不足。所以应尽快完善机构编制,使保护区工作得以正常有效开展。

糯扎渡保护区仅设立了2 所4 站管理级别,没有成立保护区管理局,由市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办协调管理,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在行政上2 个管理所归属各自市(县)林业局,业务上受保护办指导,缺乏独立的组织协调能力。由于各管理所行政归属不同,他们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难以对保护区实施有效管理。

2.2 保护区以集体土地为主,难以管理

糯扎渡保护区的土地面积按权属分,国有土地7 462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9.3%;集体土地11 535 hm2,占60.7%,是一个以集体土地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2]。土地权属大部分归各行政村集体所有,如此难以对保护区的土地资源进行统一、有效管理。如周边社区群众在保护区大量采割松脂,保护区人为活动频繁,不利于管理。

2.3 科研不足,保护区难以深入发展

保护区建立时间短,仅开展了生物资源调查,基本摸清了保护区的本底资源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以保护对象为中心的自然资源等都在不断变化中,所以有必要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延期资源进行科学、详细的调查和评估。保护区资源监测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需采取先进技术,系统监测野生动植物种群的变动情况、发展趋势。这些都制约着保护区的深入发展。

2.4 野生动物肇事危害损失补偿不到位,影响周边社区居民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

近年来,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加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多,野生动物肇事造成的损失加重,但实际补偿却是杯水车薪。首先,补偿资金与实际损失差距较大。《云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补偿办法》规定:补偿费由“省财政和州市县财政各负担一半”,并每年下拨省级负担的经费,但由于财政困难,无力完全配套,加之野生动物肇事损失有增无减,兑现给受害群众的补偿金额较低。2006年云南省财政增加野生动物肇事危害的补偿资金较多,但也只占应补额的六分之一,每年筹集的补偿金仅为该项实际应付补偿金的十分之一[4]。其次,非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失未纳入补偿。根据相关规定,只对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进行补偿,受到严格保护的野猪、豪猪等非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却没有列入补偿范围。所以非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伤害补偿部分无法落实,群众反映较大,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周边群众损失较严重,应该纳入补偿范围给予补偿。因此严重影响周边社区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相关的上访时常发生。

2.5 糯扎渡电站建设的影响

2004年开始建设的糯扎渡电站,淹没区面积1 447hm2。淹没区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淹没区是典型的森林生态敏感区。淹没区涉及的森林类型主要是落叶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和热性竹林。落叶季雨林被生态学家们认为是全球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在这些区域开发建设要特别给予重视,如果开发过度或不当,将会导致整个区域的生态退化或崩溃[5]。电站的修建将损失西南紫薇林、千果榄仁林、绒毛番龙眼林等一些重要的自然植被和蓖齿苏铁、黑黄檀和喜树等保护植物,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植被的正常演替,被淹没的主干道改建工程将使植被受到破坏,局部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6]。同时施工阶段带来噪音等污染,对动物的栖息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造成种群的转移,这种转移最终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则很难预料[5]。

3 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健全行政管理体制

保护区应尽早设立保护区管理局,统一协调各管理所的管理工作。同时,完善保护区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投资、总体规划的专项行政法规和技术法规,从政策上和制度上保证保护区的良好发展。

3.2 加强周边社区的宣传管理,减少保护区内的人员活动

保护区生态环境优良,多样性丰富,而保护区以集体土地为主,周边社区每年采集的非木材林产品大部分来自保护区(如松脂、松明子、栲胶树皮等),而且在采集过程中只顾眼前利益,甚至采取杀鸡取卵的方式,造成资源极大浪费,严重破坏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应加强对周边社区群众的农业技术培训,提高种植、养殖技术,推广有较好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经济林果、经济动物养殖,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社区发展经济,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减少周围群众对保护区的依赖程度,同时完善社区共管。

3.3 开展相关合作,进行科学研究

保护区应大力寻求国际、国内的各种合作项目,进行学术交流,提高保护区的科研水平,培养科研人员,并及时了解研究动态和信息,提高保护区的知名度,获取技术、资金和设备等方面的资助,更有效地进行科学研究,大力监测,为保护区提供较详尽的物种变化动态数据和资料,为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合理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

3.4 加强糯扎渡电站建设施工管理,尽量减少因施工对保护区造成的威胁

开展水淹区生物多样性详查工作,对珍稀濒危动植物采取迁地保护措施,拯救珍稀物种。同时对生态系统进行系统的监测,以分析电站建设对整个保护区及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为进一步保护和管理糯扎渡自然保护区提供科学依据。

[1]云南省林业厅,等.糯扎渡自然保护区[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3~6,8~25,255~258,277~279,294~295,258~374.

[2]卢双珍,喻国庆,曹顺伟.云南糯扎渡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技,2008,36(2) :704~706.

[3]曹顺.云南糯扎渡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特点[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24(2) :11~15.

[4]陈德照.云南野生动物肇事危害情况及对策探讨[J].西部林业科技,2007,36(3) :92~96.

[5]莫傲.糯扎渡电站建设对自然保护区景观影响浅析[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32(5) :24~26.

[6]陆鸿.糯扎渡电站建设对糯扎渡自然保护区植被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林业建设,2008,(4) :10~12.

猜你喜欢

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野生动物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