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逻辑与生态文明——基于熵定律的分析

2014-04-09陆雪飞

社科纵横 2014年3期
关键词:逻辑马克思资本

陆雪飞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 200433;徐州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随着现代化进程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和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有关矛盾日益突出。十八大报告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化解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追求全社会的共同福祉、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熵定律,即热力学第二定律,是解决生态危机,建构生态文明的可几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是守恒的。熵定律揭示物质与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转化,即“从可以用向不可利用,从有效到无效,从有序到无序”[1](P4)。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作为对资本主义农业进行热力学批判提供了必要的成分”[2](P148),熵定律“最终将作为历史的组织机制取代牛顿的机械论世界观”[1](P3)。爱因斯坦誉之为整个科学的首要定律。

一、生态危机的理论根源:机械论世界观与熵

生态危机本质性地根源于,同时也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断裂,而造成这一断裂的理念根源在于机械论世界观。“机械论世界观只以运动中的物体为研究对象,因为运动中的物体是唯一可以用数学来衡量的东西。”[1](P18)这不是人的世界观,而是机器的世界观。机械论模式的建筑师们把万物的质从它们的量中分离出来,并排除在考虑之外,从而使他们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物质组成的冷冰冰的世界。[1](P18)机械论世界观的形成要归因于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勒奈·笛卡尔(Descartes)和伊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P16)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3](P331),他给经院哲学世界观狠狠一击,认为它只是“神学和哲学的混合物”[4](P321)。经院哲学家“面向神,极端蔑视自然,扼杀自然科学的真理科学”[4](P321);培根却试图建立一种用于知其然的科学,在17世纪曾提出一个刻板的自然认识论,旨在把自然割裂为不同的试验区域,剥夺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笛卡尔是“欧洲近代机械唯物论的最早代表之一”[4](P403)。在笛卡尔那里,“物质的性质是数学的、力学的性质,事物之间数量的产别、排列组合的不同,忽略了物质的多样性,表现了机械论的特点”[4](P404),同时他成功地把自然界转化成了运动中的简单物体,把质量完全地变成了数量,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只有空间与地点,“给我物质和运动,我将为你们创造出世界来”[4](P405)。而牛顿把自然视为一个无生命力的元素组合,人们可以对其进行独立的试验,他发明了描述机械运动的数学方法,牛顿的三大定律告诉我们,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静止的物体仍处于静止,运动中的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与运动力成正比,方向与作用力方向一致;每一个作用力都产生于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目前的牛顿力学世界模式忽视了熵定律所反映出来的现实,从而制造了一个假象,似乎时间是能脱离自然的运行而独立存在。这种时间对自然的异化始于笛卡尔的设想,即世界是通过人与自然彻底隔离开来而组成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关键就是在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建立起桥梁,以便操纵自然,使之服务于人类的物质利益。在这种理念下,洛克宣称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必须将人们有效地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洛克以及其他机械论世界观的大师们鼓吹我们的世界正从混乱状态走向有序状态。他们的时间观宣称,人们改造自然的速度越快,人类的进步越大。这是一种完全颠倒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地球上物质的熵不断在增大,并最终达致最大值。“这是因为地球相对于宇宙来说是个封闭的系统”[1](P32),地球虽然和周围的环境交换能量,“但它却不与之交换物质”[1](P32)。经济学家尼古拉·乔治斯库-罗伊根在回答那些错误地认为太阳传递给我们的能量能产生物质的人时说:“即使是宇宙间最奇妙的机器也不能‘仅仅’从能量中大量产生物质来;相反地,大量的物质倒是在不断地转化成能量。”[1](P32)而这种相互作用本身恰恰加快了地球有限物质的耗散。

另一方面,基于系统的封闭性,熵定律说明了“在一个封闭系统里,所有的能量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的转化。当熵处于最小值,即能量集中程度最高、有效能量处于最大值时,整个系统处于最有序状态。相反,熵为最大值、有效能量完全耗散的状态,也即混乱度最大的状态。”[1](P39)

二、生态危机的世俗性根源:资本逻辑与熵

生态危机的世俗性根源乃是在人类历史演进的一定阶段出现的具有无限增值本性的“资本”,资本在不断追逐剩余价值过程中,必然要不断进行资本扩张,从而不断侵占生态空间。生态空间的不断被侵占,使得资本扩张的空间不断压缩,进而限制了资本的扩张,彼此往复循环作用,形成了“资本——生态”正反馈怪圈。资本逻辑加剧生态系统熵增。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社会的发展有了极大的进步,同时社会经济方面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其背后的运行也越来越复杂化。马克思的《资本论》深刻地阐述了这一资本背后社会运行的机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是在资本扩张、在资本逻辑支配下的劳动,吮吸了物的自然力,产生了生态枯竭的后果,正如马克思所说“不费资本的分文”[5](P424),为了自身的增殖,疯狂吸收物的自然力,不负任何代价。资本逻辑在马克思那里被深刻地揭示了出来。资本逻辑就是资本在追求扩张的过程中,形成的物化劳动对人的支配和服从的规律。

首先,物化劳动对人的支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者只需要出卖劳动力。资本家通过掌握生产资料来支配劳动者劳动,并占有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即资本。资本作为社会关系力量,被资本家所掌握,凝结在生产资料中,使劳动者对其产生依赖。我们可以看出,在资本逻辑下,劳动者的劳动就是物化的劳动同时支配着人。

其次,资本逻辑具有正面的作用,即资本的动力机制。[6](P108)第一,资本不断地追求自身价值的增殖,是一种正反馈式的、动力十足的社会关系力量;第二,资本有外在的竞争压力的要求,因此,不断迫使资本自身增值;第三,资本的集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第四,资本形成规模可以使社会有跃迁式发展。总之,资本动力十足,它不断驱动着物质生产系统向前发展。因此,“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7](P36)

再次,资本逻辑的时空展现撕裂生态逻辑循环圈。资本在追求扩张的过程中却不断地消灭自己赖以不断发展的空间,从而阻碍了资本的进一步的发展,引起了生态危机。[6](P111)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社会生产,要求不断允吸物的自然力,不断改变物的生态结构与时空坐标,资本逻辑时空的不断展现,撕裂了生态的自有逻辑,导致资本逻辑结构与生态逻辑结构的不一致,出现生态逻辑的裂缝,资本的不平均分布打破生态的平衡,破坏了生态应有的逻辑循环。这种平衡的打破根源在于资本对自然力利用“不费分文”?(自然力本身不含有人与人的关系,其价值等于零。对自然力的使用所要付出的费用是人为的所有权的设置,而不是自然力本身的价值所致。因此在纯市场力量的条件下,资本对自然力利用“不费分文”是这种“无偿的自然力”[8](P843)。

一般来讲,自然力本身不含有人与人的关系,其价值为零。对自然力的使用所要付出的费用是人为的所有权的设置,而不是自然力本身的价值所导致。换言之,有了所有权,资本利用自然力就得付费了。因此,资本可以不费分文地利用自然力,只存在于纯市场力量(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具体来说,首先,对于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包括科学和技术),马克思以机器为例子说明“像不变资本的任何其他组成部分一样,机器不创造价值,但它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由它的服务所生产的产品上。就机器具有价值,从而把价值转给产品来说,它是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9](P444)。因此,它是不费资本分文的,充其量只是暂时“垫付”了事后价格而已。其次,人自身的自然力,即劳动力本身也有所有权(租),且往往有政府法令来保护。只是在马克思时代,这种所有权很小,所以马克思这样认为“假如工人能靠空气过活,那用任何价格也不能购买他们了。因此,工人不费分文是一个数学意义上的极限,虽然可以逐渐接近,但永远无法达到。资本的经常趋势是使工人降到这种不费分文的地步”[9](P692)。再次,对于自然界的自然力,马克思用瀑布和煤对比。“煤本身是劳动的产品,所以具有价值,必须用一个等价物来支付,需要一定的费用。瀑布却是一种自然的生产要素,它的产生不需要任何劳动”[8](P724)。因此,瀑布等自然力,和“由协作、分工等引起的劳动的社会自然力完全一样,是被资本垄断的”[8](P725),因而是不费分文的。

“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一个国家,例如北美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9](P579)在这里,马克思强调的是资本对“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掠夺,然而他所根据的理论完全适应于所有自然资源。[6](P152)但是,如果这些自然力被设置了所有权之后,对它们的利用就得付费了。

“资本利用自然力不费分文”的命题深刻地表明了资本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力量的强大驱动力,资本家为了追逐最大利润,便无限制地吮吸自然力(资源),导致自然力(资源)的无限制开发和利用。资本逻辑加剧生态系统熵增。

三、生态文明的建构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文明的建构需要以熵减为抓手:时间之“矢”单向性——资本逻辑与时间的统一;生态系统的熵减;生态逻辑的均衡态。

(一)时间之“矢”单向性——资本逻辑与时间的统一

熵定律的最重要之处莫过于其对于时间的定义。经典物理学的时间是可以沿着两个方向中的任一方向运行。既然牛顿的原理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之上的,那么运动物体的任意变化,至少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也就是说,如果只考虑牛顿概念中的简单的物体运动,那么就有正的时间和负的时间。[1](P44)事实,却是相反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流逝的方向只有一个,就是向前。这种向前的运动,也体现了熵的变化的性质,即不可逆。

熵定律明确表明自然万物只能从有效状态转化成无效状态,从有序到无序的状态,耗散。已经逝去的时间的数值是已被耗尽了能量的直接反应。世界熵的那个能量消耗越快,可能发生的事情剩下的也就越少,世界上所剩下的时间也就越少。[1](P46)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增加能量的耗费,我们不但不能节约时间,反而更快地失去时间。存在的物理学中时间是可逆的,即“过去与未来是对称的”[10](P187),演化的物理学中时间是不可逆的,即“过去和未来是不对称的”[10](P187)。

“时间之矢没有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相反,它强调把人类嵌入变化的宇宙之中,而我们在一切层次的描述中发掘着这个变化的宇宙。”[10](P144)洛克以及其他机械论世界观的大师们鼓吹我们的世界正从混乱状态走向有序状态。他们的时间观宣称,人们改造自然的速度越快,人类的进步越大。这是一种完全颠倒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便是时间是可逆的。而现代物理学,天文学和化学,都证明了“时间不可逆”的理论。“时间不可逆”理论,对科学研究对象、科学方法论、自然和科学图景的巨大变革,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影响,“只要我们一问‘存在’与‘演化’的含义,我们就已经通过这个问题引入了时间的方向。”[10](P144)“破缺的时间对称性是我们认识自然的一个根本要素”[10](P144)。

资本逻辑的时间间结构,与生态逻辑、生态结构不一致,造成生态逻辑的“裂缝”。基于对时间不可逆的理解,对于生态危机的解决,先污染、再治理,先增长、后治理不可能再继续。饱尝“先污染、后治理”范式苦果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本扩张本性的驱使下,利用经济全球化,把大量高耗能、高污染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来说,是磨难的开始。当下,雾霾等问题的出现,我们已经进入了“不治理,便不能增长”的历史时期,只能向“治理中增长,增长中治理”的范式转变。

另一方面,生态逻辑循环时间长,而有的行业不适合资本主义生产。如林业自然周期长,资本周期将林业的自然周期割裂,为解决此矛盾,可以采用资本证券化的方法。从全球范围来看,作为公司融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债券融资,将成为今后我国资本市场乃至林业融资的发展方向。在目前所发行的有限的企业债券中,林业企业还未涉及。即使在林业建设项目中,也只单单运用了国债的一部分,基本上还没有单独发行债券。因此,我们认为国家有必要发行林业重点建设债券或某种专项债券。对一些符合条件、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林业企业,可适当允许发行一些企业债券。[11]

(二)生态系统与熵

生态系统是社会系统的自然过程方面。社会系统包括了人与人以及人与其支配的物质系统。社会系统从正反两个层面完全融合:其一,从社会角度来看,它是人与人的关系系统,又通过物质来表现。如人的利益、观念、情感;其二,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社会系统本身就是生态系统。因为生态系统包括了内生态系统与外生态系统。内生态系统生活性排泄物外生态系统不属于生产、交换系统。内生态系统与经济生活直接相关。包括车间、车间生产的产品、生产性排泄物。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反映了早期的生态问题,“伦敦所有厕所都通过人工的隐蔽管道把人体的脏物排到泰晤士河里。同样地,这座世界首都也通过一系列鹅毛笔管把它所有的社会脏物都排到一个纸制的藏污纳垢大中心——《每日电讯》里。李比希正确地谴责了前一种毫无意义的浪费,它污染了泰晤士河水,又夺走了英国土地的肥料”。[12](P329)

“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当自然界发生变化,一定的能量就被转化成了不能再做功的无效能量。”[1](P30)处于无效状态的能量便是我们所说的污染。一般说来,我们将污染理解成生产的副产品,而事实上它只是世界上转化成无效能量的全部有效能量的总和。“耗散了的能量就是污染。”根据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总的熵是不断增加的。能量既不能被产生又不能被消灭,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即耗散的方向——转化,那么“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1](P30),它仅仅是某一系统中存在的一定单位的无效能量。

既然宇宙的能量总和是常数,那么我们如何从地球之外引进负熵,使得熵的总和小于零。生态系统是一个“既开放又封闭的系统”,“相对于稳定的太阳能量流、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以及宇宙射线,它是开放的。相对于生化资源的潜力(当然是站在人类行动力所及的视平线,因为这些能源的阳光起源可以追溯到几亿年前),以及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空气资源,它是封闭的。”[13](P5)一方面,基于其系统的开放性,它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可能输入熵流des(可正、可负、可零)于是系统的总熵为ds=dis+des当系统从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流des的绝对值大于系统内部的熵产生dis时,总熵ds<0,出现熵减机制,系统有了生机。因此,出路之一便是和宇宙交换能量,利用太阳能。前提是太阳本身并不能创造生命,它是在与地球上由物质组成的封闭系统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将地球的原有物质转化为生命以及生命所需的养料。

因此,我们倡导循环经济,在资本系统内处理生态问题。“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环境中摄取低熵值物质(自然资源);第二阶段,转化物质使之满足人类的需要和欲望,这个转化过程需要功和能量,并且形成的产品比原始资源具有更低的熵值;第三阶段,高熵值物质(即废物)被排放到环境中去。”[14](P82)科斯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中提出建立外部效应市场,是外部效应内部化。按照科斯的理论,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便可以建立外部效应市场,是外部效应内部化而得到有效的控制。[6](P111)排泄物、废弃物可在资本逻辑框架下,纳入到资本循环中再利用,其中,有三个条件需要注意:第一,考虑到原材料的价格的上涨,可以利用废料;第二,这些废料要集中利用;第三,要介入和创新技术、更要更新观念,比如,可以借鉴香港的模式将地沟油可以集中处理变为工业用油。

(三)生态逻辑之均衡态

从本质上来说,资本逻辑具有反生态性。资本是权力放大器。资本主义社会三种危机:经济危机,生态危机,人的发展危机。首先,经济危机产生于资本内部扩张中,即在扩张动力与市场空间的矛盾中,内部空间不足,是系统内部的危机。其次,内部扩张转移至外部,向自然扩张,利用自然的力量。自然力是隐藏在自然内部的力量,包括人的自然力,自然的自然力(物的自然力),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内部发展越好,外部危机越严重。一方面产生生态危机,另一方面产生人的发展危机。对物的自然力的掠夺,产生生态危机。“资本扩张过程必然是资本向自然界的扩张,向自然资源的扩张。”[6](P111)

资本逻辑的扩张性与反生态性导致了生态逻辑的断裂,因此建构生态文明必须重新达成生态逻辑的均衡态。均衡意味着“对外开放”(交换)和“对内搞活”(流动),它是耗散结构的宏观特征,并且是自组织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第一要素。组织是指系统的要素之间形成了某种固定的联系。哈肯通过它的协同学明确识别出两类组织——自组织和(他)组织。自组织和(他)组织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活力或者效率。有些组织虽然受到外来的干预,但这种干预在提高系统有序程度的同时不影响(甚至是提高了)系统自身的活力,这种组织仍然属于自组织。自然属于第二自然。普里戈金之所以把非均衡有序结构称之为耗散结构,“为的是强调在这样的情形中,一方面是结构和有序,另一方面是耗散或消费,这二者之间有着初看上去是悖理的密切联系。”[15](P187)耗散系统具有不可逆性。自然界有一类耗散系统,由于它们和环境有着经常的联系,系统可以从环境汲取负熵而自我发展。耗散结构,就是使自组织系统仅能和它们的环境共存,开放的边界连同系统内部的熵产生都是形成和维持活的结构所必须的元素。[16](P63)

亚当·斯密的经济哲学思想假设社会经济系统是趋向于均衡态的系统,趋向均衡是经济系统的本性,而马克思的资本哲学既承认经济系统的均衡过程,更强调资本扩张所引起的非均衡过程。该非均衡过程产生的根源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在矛盾。[6](P15)

为消解生态危机,需要扬弃、规避资本逻辑。当前,我们在实现其他的目标,比如生产的发展,现代化的建设,还要利用资本逻辑。因此,我们在资本逻辑视阈下,恢复生态逻辑的均衡态,成为势之必然。

[1][美]里夫金.熵——一种新的世界观[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李世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冒从虎等.欧洲哲学通史(上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现实——经济发展观的哲学沉思[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比]伊·普里戈金.从存在到演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冯洁.我国林业产业化中的融资问题探讨[J].金融经济,2012(3):78-80.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德]赫尔曼·舍尔.阳光经济——生态的现代战略[M].三联书店,2000.

[14]Michael Common,Sigrid Stagl著,金志农等译.生态经济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5][比]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6]张彦.求真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逻辑马克思资本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逻辑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创新的逻辑
VR 资本之路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