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04-09王瑞萍
王瑞萍
(甘肃政法学院行政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为“三个倡导”包括12个词、24个字,简明易记,内涵丰富。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我国文化建设的规律和我国国情所决定。
一、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强国建设涉及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覆盖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在社会主义文化旗帜引领下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关于文化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对文化经典定义,认为文化是一个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组成的由社会成员习得的包括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从泰勒以后,对文化的定义虽然呈现不同时代、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特色,但是,在文化的基本含义方面,人们已经达成共识。即: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概而言之,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文化即大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狭义文化即小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自然的本质区分,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指人类普遍具有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规定着国家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体现国家、社会与个体各方面利益的内在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制度、社会发展模式赖以立足和演进的价值导向,通过塑造国家形象、彰显制度精神来获得人们的认同,并用以引导、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凝聚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向着共同的目标迈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先进的、根本的价值导向和理想信念,提供明确的、稳定的价值依据和评判标准,从而影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领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具体价值观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灵魂和统帅作用。
1.普遍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华民族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价值评估和价值取向,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揭示了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不仅仅为短期目标服务,而且同时关照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
2.民族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反对价值观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两种风险和两种错误,努力建设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价值观。
3.崇高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具有崇高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弘扬民族精神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质上既属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环节,又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和目标指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符合人类最美好的价值追求,具有人类共性和自身个性的双重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并保持其独特的个性,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自觉追求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致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
我们建设的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最鲜明特征就是具有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的性质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性质决定和表现。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征。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是区别于其它类型文化的显著标志。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不仅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的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等不同的文明形态,而且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文明形态。马克思主义有一条基本原理,这就是社会主义不仅应该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而且应该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文化形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要求就是以社会主义文化为旗帜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特征。我们判断社会主义文化是否先进就要看社会主义是否凝练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导向。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发展形态,与其他社会形态相比有着自身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这种本质属性在价值层面的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价值观、凝聚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代表了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与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其他社会形态的对比中抓住最关键、最根本、最核心的精要,凝聚了人类思想精华,代表了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理想,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导向作用,可以激励、鼓舞和鞭策人们为了人类的未来和前途、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前途而努力奋斗。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本质是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具有实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是最能够表现社会主义价值的实践成果。
(四)以社会主义文化为旗帜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是姓社的价值观。因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文化为旗帜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这样的凝练,可以做到三个表明。
1.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性质上区别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是良莠并存、糟粕与精华同在的统一体。在学习、引用、借鉴时,既要看到在社会意识形态属性上的本质差别,在时代、历史和阶级上的局限性。更要看到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本质上精华与糟粕并存,需不断地扬弃、改造、更新和发展,加进时代特色和营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凝练及表述时走出了复古、西化的误区。
2.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就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功能方面必须注意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3.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明,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起到重要保证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了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战略任务,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的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需要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强国建设更需要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价值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社会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从最深层次、最高意义上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富强”,即富足强盛,其实质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其实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文明”,即先进文化,其实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明”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高,文化软实力强,能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和谐”,即和睦协调,其实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分别强调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优越性的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最核心的价值导向。“富强”是基础,“民主”是保障,“文明”是灵魂,“和谐”是目标,四者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一脉相承而又更加凝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是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自由”,即由自己作主,其实质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保障人民群众的充分自由和个性化发展,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平等”,即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方面享有相等地位和待遇,其实质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公平正义,其实质是要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法治”,即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其实质是要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坚决防止以言代法、以权代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诉诸于社会管理实践而形成的基本价值导向,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和新境界。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涵。2001年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信,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党的十八大在此基础上凝练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8个字,体现了公民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提出了每个公民对国家、对工作、对社会、对他人应持的态度和应尽的责任。“爱国”,即热爱祖国,要求人们自觉维护祖国的独立、统一、尊严、荣誉和利益,关注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时刻听从祖国的召唤,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优良传统。“敬业”,即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工作态度,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干一行、爱一行,忠于职守、认真负责,提高技能、精益求精,敢闯敢干、开拓创新。“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道德准则,要求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以信立业,以质取胜,讲信誉、重合同、守诺言,坚决杜绝责任缺失、见利忘义、制假售假、隐瞒欺诈等行为。“友善”,即友好善良,要求人们修身律己,从好心出发、与人为善,尊老爱幼、互谅互让、扶危济困、助人为乐,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为提升广大人民群众道德修养达到更高境界提供了最核心的价值导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的根本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任何一种价值观一样,绝不是空穴来风,随意产生,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1.解决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判断、价值评估和价值取向。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能够被人们认识、理解和接受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社会主义道路问题解决了,人们才能自觉、自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凝聚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识,引导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解决价值观的科学、开放与人民性的统一。党的十八大凝练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融合,符合时代要求,顺应人民愿望。这个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的。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体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三个层次,各个内涵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形成为一个科学系统的整体。这个核心价值观是开放的。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植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思想文化成果。这个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的。表述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来自于人民、发展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有利于人民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解决价值观的普及问题。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性、人民性和时代性特点,使其具备了普及的潜在条件和良好历史时机。一是中国正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进程中,这可以消除狭隘的地域身份限制,并有助于人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中国市场经济需要统一的公共价值观。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主导作用创造了条件;三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有助于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大众媒体和政治民主的发展,使国家政治文化和公共文化得到迅速传播,这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我们必须抓住目前工业化、市场化和义务教育普及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机,通过公民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文化强国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如下。
(一)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引领作用。
1.方向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之魂,兴国之魄,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指导。
2.思想观念的引领。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巨大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巩固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社会思想观念越是多样化,就越是需要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3.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引领。复杂的、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是改革时代的显著特点,是中国社会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只有善于做到“尊重”和“包容”,才能扩大社会认同,增进思想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对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坚持战略与策略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先进和层次的统一,普遍与特殊的统一,主流与多样的统一。
(二)是文化强国建设之“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是文化强国建设之“魂”,有以下三个原因。
1.解决文化发展繁荣问题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在文化建设中,增加资金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文化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完全必要的,舍此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就不能充分地表现和发挥作用。但是这种建设还只是文化载体的建设,仅仅是文化建设的硬件,还必须在文化载体建设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软硬结合,双管齐下,真正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所以,文化强国建设必须把文化的载体建设和文化的价值观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
2.解决文化问题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我国存在着经济增长与文化发展失衡的问题。这种失衡,不仅仅表现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建设投资的数字失衡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信仰缺乏、道德失范、诚信下降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种状况更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认真解决这方面问题,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文化软实力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强国是与经济强国相对应的概念。与经济硬实力相比,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化强国指的是一个国家具有与经济硬实力相对应的文化软实力。这个软实力不像经济硬实力那样容易表达和阐释,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风尚、精神气质紧密结合,较为隐蔽又无处不在。这个文化软实力是科学发展的软实力,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一个国家长期积累下来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精神财富。二是指与物质文明相对的精神文明建设达到的水平,表现为社会和个人文明水平。三是指文化艺术活动的结构和层次。这三个方面的的整合和配合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离不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当务之急
文化强国建设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形成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思想氛围。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强国建设的观念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引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这个观念创新,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解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现在妨碍文化强国建设的阻力和困难很多,但是,最主要的阻力和困难来自与科学发展相抵触的旧思想、旧观念。科学发展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思想观念转变和解放的问题。只有大胆破除与科学发展不符合、相抵触的旧思想、旧观念,才能开创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局面。因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解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归属。文化强国建设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是为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精神品位,给人一个精神家园。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精神寻找一个安身之所,每个民族、每个国家也要确立一个精神上的归属之所,这是社会稳定、社会和谐和国家具有凝聚力、人民具有创造力的根本条件。确立一种精神归属,应当看作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强国之魂,而且是人民的精神归属。只有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才能使人民精神有归属,思想有依托、发展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