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语境下译者的翻译文化观

2014-04-09孙英旭张雨萌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文化观译者语境

孙英旭,张 琪,张雨萌

(1.黑龙江工程学院 外语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2.哈尔滨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多元文化语境下译者的翻译文化观

孙英旭1,2,张 琪1,张雨萌2

(1.黑龙江工程学院 外语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2.哈尔滨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世界化进程是21世纪具备的显著特征,同时,文化的发展日趋多样性。从译者的角度,通过对当代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与研究,立足多元文化语境命题,寻求一个语际文化间的契合点,增强对文化差异的辨析和认同,建立基于人本主义文化观,并最终服务于翻译这一文化活动。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语境;文化观;语言;翻译

21世纪已进入一个科技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毋庸置疑,300万年的人类史,或是既有的人类文明史已前所未有地揭开了新的一页,踏上了新的台阶,全世界的人们共同面对一个仿佛被文明久违了的、被先知“预言”了的、被哲学家“先验”了的、被科学家“佐证”了的“盛世”或“彼岸”。“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不再寓意于“胸怀天下”而是“游在四方”了。这个和平的时代在竭尽所能地向不同肤色的人们展示世界上林林总总的社会习俗、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山川地貌,而在愉悦了眼球,自由了脚步之后,留下的,一定是比透支的身体还要感到震撼的对文化的敬畏与思考。特别是作为文化间沟通的译者,在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下,理解文化的内涵,树立正确的翻译文化观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文化?

1 文化的悖论

文化,是一个在人类学、社会学、哲学、语言学、艺术等领域被定义次数最多(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有200个之多[1]),又是最具争议的一个名词,一直令无数人高山仰止,却无人敢趋之若鹜。如果文化是思考的结果,等于是以文化作为目的,变成文化主义。若为定义而定义,则文化极易成为逻辑上的悖论。

1.1 定义悖论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最为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2]此处文化的定义包含了人世间物质与精神,以及二者涉及的一切,可谓无所不存,又无所不在,语意重心在前,特点是有形即是无形。

美国人类学家,有着“现代文化学之父”之称的克鲁克洪认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括显型式样又包括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共享”。[3]该叙述既显又隐,既整个又特定,文化的定义包含抽象和具体、主观和客观、整体和部分的哲学思考,语意重心在后,特点是无形即是有形。

国学大师季羡林把文化分为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两类。“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4]其分类语意重心在前,特点是有形胜无形。

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5]该定义的第二部分的“集体人格”突出了既有定义的逻辑怪圈,语意重心在前,特点是有形胜无形。最为关键的是,这个文化的定义直接关于“人”本身,因为一切文化都沉淀为集体人格,也就凝聚了民族精神。

1.2 人本文化观

文化即人,人即文化,任何文化生态或社会的形成,都离不开人的创造与建设,是人类生活的全部体现。文化的“第一个特色就是异于自然,另一个特色就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可以累积、创新、学习、认同,形成传统”[6]。文化一旦形成传统,文化的核心信念便具备特殊价值,需要继承和发扬,“择善而固执论”,“外化而内不化”。中华文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绝于世,一个重要的因素:文化是以“自为中心”且“天人合一”,这里需要译者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侧重西方的批判式思维方式,培养和解构中国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也是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应建立的文化观。翻译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翻译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本文化观的认同程度。

1.3 文化的作用

文化,凝聚着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影响的一定人群。正是这众多的“一定人群”构成了地球的文明史,期间不乏种族灭绝与融合、地域争夺与兼并、国家战争与和平;红与黑、罪与罚、生产与消耗、环保与污染。文化是推动文明向前发展的动力。一个社会无论发达与不发达,表面看起来是经济形态,实际上都是文化心态。文化对人世间的作用,最明智的说法也许是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所说:“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7]

1.4 文化的普同性

文化之交流,语言之沟通,对身处“盛世”或“彼岸”的人来说,对这被定义了的时代而言,是如此之迫在眉睫。世界文化的崇高理想自古以来致力于超越边界和国界,适用一些普世的原则,如早期的神灵与图腾崇拜、种族血统与伦理、近代的民族精神与气节、宗教信仰与认同、现世的科学与技术标准、自由与平等的法制观等等。如今,“高新技术迅速普及,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使各地域各国人民相互接近,各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生活差距逐渐缩小,各地域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正在慢慢消融,民族特点正在淡化,整个世界文化趋于普同”[8]。

1.5 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化进程已对文化的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为,唯有文化的多样性才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才有不同肤色、种族、民族、文明的兴、盛、衰、亡。所以,文化虽具备普同性,起决定性的,却是其多样性,看似语言的“悖论”,却符合哲学意义上矛盾观。文化可以决定社会的类型,政治可以影响文化的发展,而文化所孕育的文明,政治所代言的国家,是人类存在和进步的动力和保障,是不可能消亡的。文化的多样性及所带来的“文明的冲突”[9],是不可能被历史终结的。

2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本地化

当代科学技术主要在两大领域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通讯业和信息传播业。从宏观角度来看,经济上已初步形成了“地球村”,国与国间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互为影响,资本的本质就是逐利,它可跨越文化的障碍;从微观角度来看,互联网平台的普及和应用,使人人如老子所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结四海之朋,文化间的比较与差异突显其重要性,文化因多样化更趋同于本地化,不能模仿和替代。因此,可得出另一个语言的“悖论”:经济全球化把世界放大了,文化本地化把世界又缩小了。在身披能共享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外衣时,却难以遮蔽祖祖辈辈留下的刻满文化图腾的躯体。

既然全球化进程是大势所趋,是世界的进步,是人类文明的使然,那么作为跨文化交流的译者能否在适应其浪潮的同时,又能秉持自身的文化?能否在秉持自身的文化同时,又能使其发展、变化而去促进和影响这个进程呢?解决这一问题,即经济全球化和文化本地化的平衡问题,一定要侧重理解文化与语言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依存关系、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就语言的社会意义,尤金·奈达认为:“文化学习同语言习得有着相似的一面,文化的解读取决于对母语的高度熟练和对于译入文化的充分了解。”[10]

3 语言与文化

杨永林认为:“语言是一个社会群体个性的突出表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风格与特性。每一种语言又都代表着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11]语言是文化的生命之源,文化是语言寄生的本体。

3.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指出:“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但是它本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12]在对外交流当中,就从事翻译的人员而言,语言很容易被简单认为是一种工具,而忽视了语言本身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和映像。尤其是我国外语教育在教与学各个层次里面,一直存在着忽视或回避语言本身的文化特性,语言所映射的文化作为文明的核心,是国家、民族、种族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演变进化的源泉。

3.2 语言也是一种世界观

不同的语言表达了对世界的不同认识方式,揭示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特性。因此,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是语言的多样性,而语言的迷失乃至消亡,意味着使用这一语言的人们理解自然方式的消失,其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消失,也无异于这个民族存在方式的消失。正确认识语言所具备的世界观属性,正确认识语言的翻译所具备的文化属性,将有助于更自信地坚持文化的多样性,警惕“语言霸权主义”的倾向,更自信地融入当代的全球化进程。

4 翻译在权衡经济全球化和文化本地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4.1 翻译与文化

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可基于译者自身的需求,译文在不同语境间交际的需求,对翻译方法、形式和策略的需求等。文化是翻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职能所绕不开的“戈德斯之结”,但文化是难以或不应“世界化”的。目前,关于翻译方面的学术研究已趋向于脱离语言理论的学派之争,更侧重于语际转换的等效、等值,或全译、变译实用论之争,而其中语际间文化的作用和意义能否像“亚历山大手中的剑”一样,砍开这个结呢?

回答这个问题,显然需要的不仅仅是源自象牙塔的自信甚或勇气,更是基于对文化的反思乃至解构。学者侯林平对翻译的定义做了历史性的划分:“传统语言学阶段,现代语言学阶段和当代多学科阶段”。[13]第三个阶段已使翻译处于语言学、文化学、符号学、心理学研究等多个领域,揭示了翻译脱离单纯的语言学的学习与研究,即狭义的文化范畴,开始进入了广义的文化范畴。爱德华·萨丕尔在《语言论》中专门讨论了语言流变(linquistic drift)[14]问题,即社会中的语言,如文化大海中的潮汐一样,按照客观规律,不断变化,永不止息。因此,翻译就其根本是翻译意义,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决不应该是字面层次的语言转换,而应是思想的过度,是文化的移植。

有关翻译与文化的系统化、科学化、国际化的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语际间的翻译,不应拘泥于语言本身,视文化而不见,翻译学不应狭义为语言学科,可广义为人文学科。

翻译至少涉及两种语言,亦即两种文化,语际间的交流就是文化的交流,翻译的障碍就是文化的障碍,而解决文化的障碍才是翻译行为最为真实的目的。

4.2 翻译与译者

文化的多样性和语言的多样性,带给翻译的困境自不赘言,如何在多元文化语境下认识翻译对译者的影响?或者说,有什么样的因素影响翻译的活动?

学者许筠在《翻译概论》中总结了4个方面:“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意识形态与政治因素,翻译动机与翻译观念,语言关系与翻译能力”。[15]其中文化语境,亦即文化因素,包括一个国家所处的文化空间或一个时代的文化环境、文化立场、文化心理对翻译的影响,值得译者思考、借鉴和研究。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文化交流也是翻译的根本目标。译者是翻译与文化交流的媒介,译者自身文化观的形成与塑造,对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日趋重要,这是一个不能被忽视和淡化的问题。对从事外语教学、学习和应用的中国人,基于语际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差异,认同翻译与译者之间的文化联系,以及该种联系的不可或缺性,这是尤为重要的。

5 结束语

翻译活动涉及语言学、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信息学、数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因此,翻译不仅是语际行为,更应是一种跨文化行为。在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下,如何建立基于人本的翻译文化观,坚持双语文化的比较研究,做到翻译行为的完成,对译者而言,任重而道远,也更趋于复杂化。

[1]殷莉,韩晓玲.英汉习语与民俗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2]顾嘉祖,陈升.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2.

[3]克鲁克洪.文化与个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8.

[4]季羡林.季羡林全集[M].三河:华艺出版社,2009:5-7.

[5]余秋雨.何谓文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19.

[6]傅佩荣.哲学与人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267.

[7]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8.

[8]麦上莉.文化的概念及文化的六大属性[EB/OL].http://res.hersp.com/content/2980626.2012-11-02.

[9]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传统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12.

[10]NIDA,Eugene.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on[J].外国语,1998(3):29-32.

[11]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12]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3]侯林平.翻译定义初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9-63.

[14]SAPIR.Edward.Language[M].New York:Harcourt,Brace,1921.

[15]许筠.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28-161.

Translator’s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translation under multi-cultural contextualization

SUN Ying-xu1,2,ZHANG Qi1,ZHANG Yu-meng2

(1.Dept.of Foreign Languages,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50,China;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00,China)

The 21stcentury has been characterized with globalization process.Meanwhile,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tends to be of great diversity.For a translator,the connotation of modern culture needs to be analyzed and studied,and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multi-cultural context the link between languages and between cultures is supposed to be focused,in order to make sense and recogniz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form a humanism-specific cultural perspective that in turn will serve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activity.

economic globalization;cultural diversity;contextualization;cultural perspective;language;translation

2014-03-28

孙英旭(1973-),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H059

B

1671-4679(2014)03-0065-04

郝丽英]

猜你喜欢

文化观译者语境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
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