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
2014-04-09程广丽
程广丽
(湖州师范学院 政治学院,浙江 湖州313000)
胡锦涛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1](P385)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社会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政治心理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政治的未来走向。正因为此,大学生政治心理问题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和中心问题。一方面,整个社会成员健康科学的政治心理是政治体系极力追求的现实目标之一,大学生程度较高的政治认同的价值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彰显着它与政治体系以及整个社会存在和运作的特殊关联;另一方面,政治心理已成为政治理论研究中与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文明、政治发展等理论和实践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大学生政治心理与整个社会政治文化和政治文明的社会实践无法割裂开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成熟的情况下,大学生政治心理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性,呈现出在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的政治心理现状。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是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心理、社会危机重新塑造大学生政治人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与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境遇的变化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变动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大学生政治心理状态的主要情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也是当代大学生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历程。从整体上看,成长于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大多以高涨的政治热情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追逐自我的政治生活。然而在一些特殊境遇下,大学生又极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其政治参与度降低、政治冷漠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考察大学生政治心理发展,从政治情感、政治文化、政治参与、政治人格和政治发展等核心概念出发,研究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发展的内在逻辑,以达到把握大学生政治心理发展规律,发展大学生政治心理的根本目的。
一、个体、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与人们的政治心理的发生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指出,政治心理“是人们对政治过程、政治生活的一种不系统的、不定型的、感性的反映,表现为一定的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情绪、政治信念等”。[2](P506)无疑,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理的主体。人们创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在与别人的相互交往中进行的。人具有社会性,人的心理也具有社会性。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化生活的过程中才产生的,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因而每一个体心理首先是社会心理。个体心理有其内在的特殊性,每一个体承担的社会角色是不同的,身处的具体环境也是不同的,各自的社会作用也是不同的。因此,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相互独立和分开的。人们通过社会交往,完成各种类型的活动和任务,同时也实现着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以及个体心理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每一个个体都是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具体的人,社会交往的网状结构打破了个体存在的时空限定,扩大了人们的社会交往,使人们把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成果相联结。人的社会性并不是自发生成的,而是在一定社会交往关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对个人的本质的把握离不开其社会交往关系。个体的社会交往关系是何样的,个人就会成为何样的人。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标志在于人能够意识到时自己是社会存在物,是有独特的社会意识和心理的。人的精神世界并不是空洞无物的,它不仅有社会文化的内容,而且还有按社会的方式进行动作的各种形式,而每一个个体无疑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担当着不同的社会责任。个体是多种社会角色的承担者,正是在与他人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着角色转换,同时也是个体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实现自我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社会关系和个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个体,社会关系是由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不同社会角色的形色各异的个体以某种方式整合起来的,是承担各社会角色的人的现实的互动关系。
20世纪初,梁启超面对戊戌变法的惨败,在苦闷中思索着拯救苦难中国的契机。怀着对中国深深的热爱,他将改变苦难中国的希望给予年轻人身上,指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依然在历史的长廊里回响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奋发有为,励精图治。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正经历着人生的重要过渡。大学生是一个与社会有着特殊关系的社会群体,在社会结构中有其独特的地位、特征和活动方式。这样,对大学生的科学认识就确定了两个基本点:第一,它是一种具有清晰的结构特征,可以具体把握的社会实体,而不是在时间上的过渡阶段。受到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的制约,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政治观等逐步形成、发展和定性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群体在年龄、身心发育程度、受教育水平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但在性别、籍贯、家庭出身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每一个体也具有身心发展的特殊性;第二,它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广泛社会关联性后果的社会群体。意思是说,个体大学生的言行对整个社会影响很小,不过他的言行达到一定的规模的时候,对社会的影响就很大。正如人们通常所形容的,可以称作是一次“结构性震荡”。因此,与个体的境遇相比较,群体的境遇显然不是组成群体的个体境遇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更新的特点。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等院校,其管理制度、教育制度也相应地作出调整,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这种环境的作用下,大学生的意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日渐由精英意识转向平民意识。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对理论范畴与人类活动方式的关系进行了经典性论述:“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3](P142)正因为此,必须把“这些人既当成他们本身的历史剧的剧作者又当成剧中人物”[3](P147)置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维度进行认识和解读。作为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政治心理是政治思想与历史、现实的关系的内在性显现。同时,大学生政治心理优化在全球化时代势必要受到各种文化的深刻影响。全球化是在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全方位的历史进程,始终伴随着文化渗透、价值变迁、制度移植等内容。正如亨廷顿所说:“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输入”[4](P38)。实际上,西方文化或者通过资本的力量,或者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网络技术,或者通过话语霸权,或者利用全球贸易,或者通过消费文化等各种方式向我国大学生渗透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理念。因此,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发展现状是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历史变迁的结果,是大学生政治心理发展的逻辑必然。
二、大学生政治心理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之一。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意识,大学生政治心理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反作用,而这种反作用包括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大学生政治心理是指大学生在社会政治环境因素和教育影响下,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现象、体系、制度等政治生活的一种自然产生的心理反应,表现为大学生对社会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政治动机、政治感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信念、政治态度、政治人格等;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体体现为国家民族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参政意识、权利责任意识等。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时代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的风貌,他们自身的思考与社会实践,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价值观念的变化起着反作用。
轰轰烈烈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已经整整过去三年的时间了,一些重要媒体都刊登了纪念性的文章,当然这当中大多数人是当时直接参与这一运动或者这一运动的支持者。并且有一些示威者再次走上街头,以“抗议”的方式来庆祝这一时间虽然不长但影响久远的青年运动。街头抗议的方式反抗美国以及欧洲现时的政治经济体制,已成为当今西方诸多国家年轻人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表现。因而,由“占领华尔街运动”回想到20世纪60年代那场著名的文化革命——“五月风暴”——那场“因造反而造反”的运动被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所称谓的“蔷薇革命”。虽然时隔半个世纪,历史的尘烟已渐渐淡去,但这场文化运动却意味悠长地影响到这个世纪,以及这个世纪的和他们有着同样知识背景、同样渴望改变的年轻的面孔——青年大学生们——他们精力旺盛,情绪饱满,激情丰富,渴望改变的愿望强烈,对未来充满憧憬与遐想,最为根本的是,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因而他们的政治行为表现与思想文化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从时间上看,1968年发生在法国的“五月风暴”已经过去,但是从影响上看,它所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和它所创造的运动形式以及新的价值观仍然在继续,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获得了新发展。勒庞认为,发生在文明变革之前的大动荡,是因为人们思想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而引起,“真正的历史大动荡,并不是那些以其宏大而暴烈的场面让我们吃惊的事情。造成文明洗心革面的唯一重要的变化,是影响到思想、观念和信仰的变化。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不过是人类思想不露痕迹的变化所造成的可见后果而已”。[5](P5)之所以会发生思想转型,是因为宗教、政治和社会信仰的毁灭,导致传统社会存在的根基动摇;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物质生活条件,可以建构起和谐的社会。
这表明,大学生个体意识的发展在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变化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变化与政治社会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进步、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具有多元化特点是他们演绎政治现实的主观条件。一名参与“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大四学生自述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民众,美国目前的体制已经行不通了,必须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显然,大家的抗议只是一种声音,目的就是要整个社会关心不被重视的群体,同时唤起更多的人和团体参与。只要人们团结起来,让政府真正代表我们99%普通美国民众的利益,相信这场抗议活动会为美国社会带来变化。
因此,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政治多极化时代境遇的变化成为影响构成了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变动的重要因素,是决定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优良与否的主要基础。同时,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发展变化又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现实的政治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即大学生政治心理对社会发展起着典型的反作用。
三、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政治心理的一致与背离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认为,群体是指“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它无疑是暂时的,然而它确实表现出了一些非常明确的特点。”[5](P11)社会生活中,社会成员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其角色行为和角色心理也会不同。这种不同是个体在社会分工日益精密化、多元化条件下个体心理社会性的充分表现。不同的角色之所以会有不同的角色心理,其终极因素就在于不同个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在社会关系网中的地位是不同的。角色心理是同类角色的个体共同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角色种类不同,角色心理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而使承担社会角色的个体既有社会性心理又有个体性心理,二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客观的社会环境,而且还依赖于大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
社会变革制约着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变迁。当代中国社会积极推进的社会改革和全面转型对于大学生的政治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它有助于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发展,是大学生政治角色转变的推动力量,也促进了大学生政治心理培育方式的积极转变。社会变革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影响也会有消极的一面,比如社会变革会引发社会角色的冲突和混乱,导致社会角色的偏离和迷失。因而,要以辩证的科学态度来看待二者的关系。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变化,而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变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客观的社会环境的变化,然而,从根本上看,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政治心理的变化并不总是一致和契合的,即是说,二者存在着一致的一面,也存在着背离的状况。
第一,大学生政治心理对社会心理的选择性。社会心理作为外部因素,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变化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大学生作为社会环境的作用对象,并非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是有一个自主选择的过程。外部因素只有通过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大学生政治思想变化的内在因素包括其成长经历、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基于自身内在差异的大学生其政治心理在接受外部社会心理的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也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体现出大学生政治心理变化对社会心理的选择性。比如,1989年政治风波对大学生的政治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对党的执政地位做出了多种评价,但在这一事件过后,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中间很大一部分人对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还是认同的。当然,这种认同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教育作用,但主要还是归结于大学生的自主选择,作为成年人,他们本身有着自己的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大学生政治心理变化对社会心理变化的适应性。在经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段大学生政治思想变化的追踪以及社会现实、社会心理出现的变化的分析后,可以说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变化基本适应了社会心理的变化。从大学生自身政治心理变化的轨迹看,社会心理作为影响大学生政治思想变化的外部环境因素,是一个动态的、多维的、开放的、复杂的环境,其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影响是多重的、是无处不在的、无时不有的;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每一个体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走向成熟和独立,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重要阶段,因而这一阶段其社会化程度关涉着他们未来的发展。大学生社会化包括知识技能的社会化、政治的社会化以及道德的社会化等等,而社会心理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着多维的、深层次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思想和行为在社会群体中会受到暗示、模仿等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会产生追求时尚、接受舆论的倾向。大学生思想活跃、有激情而且又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因而比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风尚。因此,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变化和社会心理的变化是基本相适应的。
第三,大学生政治心理与社会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一致性的背离。从大学生政治心理发展的整体轨迹上看,大学生政治心理是基本适合社会心理变化的,但也不容否认的是有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背离。现代化的发展,法制的建立和完善,使人们的规则意识、规范意识越来越强,诚信体系的建立更是加速了人们对公平公正的行为准则的追求。然而在大学生这一群体当中,却还存在着诚信缺失的现象。在一个追求诚信的社会心理的社会环境中,还有一部分大学生采取考试作弊的方法来获取自身利益,并给作弊找寻各种理由,这从某种意上反映了其心理与社会心理的不一致性。这种现象的发生,也并不是凭空的,它与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有关。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虽然多年学校教育使他们获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他们少于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实践,因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眼界、境界也不够开阔,看待事物过于片面化。社会生活充满了竞争,在这样的状况下大学生就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作出的某些背离社会要求的行为。因而,对于高校的思政工作者来说,就应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育内容及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大幅提高。面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大学生们也遇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绪的反复和政治参与的不顺,这些都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从总体来看,大学生正是在不断的挫折中、失败的教训中成长和完善的,他们逐渐实现了心理上的适应、调整和转变,逐步趋于成熟,呈现出理性化、现实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建设征程中,我们看到,大学生乐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信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努力积累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认识价值,体现自己的各种能力。
总之,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发展变化是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历史变迁的结果,是大学生政治心理发展变化的逻辑必然。政治心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由一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所决定,但同时它又会反作用于该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制度;它深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的发展促使大学生对自己进行合理的、理性的定位,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政治心理,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倾向与发展趋势。当代大学政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能动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心理、社会危机重新塑造大学生政治人的过程。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美]马可·扬西蒂,胡乔木,等.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8.
[5][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