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女子排球运动研究文献综述

2014-04-09韩盼星

关键词:强队中国女排女排

韩盼星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公共体育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1150)

国内女子排球运动研究文献综述

韩盼星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公共体育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1150)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女子排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网上高度,以及攻防技术、攻防技术链进行文献综述,为中国女子排球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身体形态;网上高度;攻防;攻防链

1 国外排球运动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对于女子排球运动的研究资料很少,可能是保密的原因,公开的不多.意大利队的主教练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先进的理论创立了“排球场上没有防不起的球”这一训练指导思想,并提出防对手重扣的方法,使意大利队在世界大赛中防起率达到64.3%.灵活多变的进攻打法、空中占据优势和技术全面是现代顶尖水平的排球队伍取得比赛胜利的3个法宝.2001年俄罗斯队教练员尤金·切斯科诺夫指出,身高是获得胜利的基础之一,而且随着规则不断修改,自由人的使用,后排进攻大量出现,也抵消了排球队员身高过高带来的麻烦,身材高大化是排球运动的一个发展趋势.

2 国内女子排球运动研究现状

通过中国期刊网以及郑州大学图书馆查阅文献发现,国内女子排球运动研究的结果大致可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2.1 关于女子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和网上高度的研究

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网上高度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女子排球比赛取胜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世界女子排球水平不断提升,当今排球运动正朝身体形态、技战术和心理素质等方向综合发展,运动员的身高指标、体重指标和网上高度指标等[1]非技术性指标,组成了技战术不可替代的前提条件.

倪伟[2]研究了近十年世界优秀女排运动员身体形态的发展态势,指出世界女排的平均身高、体重和克托莱指数呈增长趋势,中国女排增长速度慢于世界优秀女排队员,解决中国女排队员的力量素质尤其是身体的充实度是当务之急.张冉[3]统计了第26届奥运会女排决赛队员的身体形态和弹跳能力的数据,指出了世界顶尖女排队员的基本特征,为中国女排科学地训练以及选材提供了参考.高松龄[4]对第27和28届奥运会女排队员5项非技术指标进行对比,发现队伍的身高有增长的态势,比赛的名次和队员的5项非技术指标关系密切,亚洲队伍的网上高度和欧美球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丁智鹏[5]统计了2008年的世锦赛六强国家女排队员的身体形态与网上高度等5项指标,并经过对比分析,指出5项指标均是世界顶尖水平,但是年龄偏大,需培养新一代接班人,增强部分主力的身高,增加与欧美女排强队的激烈对抗.

贾清秀[6]对参加2006年世界女排锦标赛的254名运动员进行统计分析,指出不同的地域和场上不同位置的运动员在身体形态和网上高度上存在不同的特点.谭金亮等[7]研究第27、28和29届奥运会,指出身体形态和网上高度总体上没有变化,但球员的身高呈递增的趋势.钟远等[8]对2007年世界杯欧美女排的年龄指标、身高指标、体重指标、扣球高度指标、拦网高度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指出欧美队员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体重偏向于“粗壮型”,中国女排应学习欧美国家先进的训练力量方法和科学饮食,使队员的力量有一定的提高.冯金玲等[9]对当今世界女排八强不同位置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网上高度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指出中国女排的身高指标、扣球指标和拦网高度存在优势,但体重指标和克托莱指数指标与强队存在差距,有待加强队员的力量素质训练.金春植[10]通过对第15和16届世锦赛的女排排名前十队员的非技术数据指标进行对比,指出两届世锦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球员的整体身高有增加的趋势,中国女排年龄结构偏小,但是其他非技术指标处于世界一流水平.

2.2 关于排球运动攻防技术研究

2.2.1 针对进攻或者防守单方面的研究

张美红[11]对第29届奥运会女排四强16场比赛通过录像观察统计自由人技术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中国女排垫球垫过率较高,吊球和拦回球水平低,推攻中到位率都是100%,中国女排自由人接球次数最多,但到位率需进一步提高.吴粉茹[12]对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与世界八强的强攻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中国女排与强队相比,扣不到位球的能力较差,进攻单一,主攻手技战术全面能力与强队的主攻手存在一定的差距.尹沛等[13]通过对中国女子排球参加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05年世界女子排球联赛10场比赛的进攻技术进行分类统计,认为中国女排的整体进攻扣死率较高,快攻在运用上一攻多于防攻,后排进攻扣死率和二次进攻扣死率较高.

彭利民[14]对中国女排2006年参加世界大型比赛26场的单脚背飞技术后拦网防守进行数据统计比较分析,认为中国女排背飞技术扣球成功率高,采用背飞被对方防起后拦网失误率高,中国女排背飞进攻战术与对方正常进攻无显著差异.展更豪[15]对中国女排参加第28届奥运会和第9届世界杯比赛的后排进攻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认为中国女排后排进攻数量与强队存在较大的差距,后排进攻技术需进一步改进,其后排进攻比2003年世界杯有了很大的提高,后排进攻扣死率接近前排的水平,主动运用后排进攻扣死率更高于前排,中国女排在今后的比赛中要更多地运用后排进攻.徐江东[16]对中国女排参加世界锦标赛和前12名队伍从进攻效果进行对比,认为非技术指标和发球达到一流水平,两名主攻得分率和拦网率低于其他11支队伍,接发球成功率处于中下等水平,二传各指标位列第一,但是调整能力稍欠缺,防守能力弱于其他队伍.

2.2.2 对进攻和防守两方面的整体研究

姜晓玉[17]对2009年世界女排大奖赛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认为中国女排的技战术发球成功率低于其他队伍,破攻率排名靠后,中国女排快速多变进攻战术被其他强队适应,在比赛中受到限制,应重视强攻,重点培养主攻手,并结合后排攻和立体进攻.防守失误多是中国女排出现的严重问题,应科学训练减少伤病,在平时训练中注意对队员的心理素质训练.雷艳艳[18]认为中国女排曾经是世界一流强队,但随着竞技体育运动的开展,中国女排全攻全守和快速多变的快攻打法已不存在优势,与世界强队的差距越拉越大,找出中国女排与强队技战术的差距是亟须解决的问题.钟贵钦等[19]对第29届奥运会女排比赛进行技术数据分析研究,认为中国女排在扣球方面对阵强队是个“软肋”,拦网技术有待提高,进一步强化大力发球,中国女排在防守和接发球指标方面做得较好.刘宁凌等[20]对第29届奥运会中国与巴西、美国女排的2场比赛进行技术数据统计对比分析,认为中国女排总体较好,但是强攻不强、后排进攻次数少是女排与强队之间存在的差距,中国女排总体实力与美国、巴西女排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李臻[21]对第29届奥运会女排比赛进行技术统计对比,认为中国女排年龄结构不合理,身体形态和发球指标处于一流水平,总体垫球水平较高,进攻与强队相比较弱,拦网指标与传球指标偏差,对运动员的全面能力要求较高.许瑞勋等[22]对2009年和2010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中国女排参与的7场比赛与世界强队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中国女排技术链的运用效果在4个进攻系统上,强攻成功率、战术攻成功率和两次攻成功率均低于世界强队,而失误率又比较高,整体实力与世界强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2.3 关于排球攻防技术链的研究

2.3.1 对抗技术链的基础理论研究

技术链一词于2000年被田麦久正式编入教材《运动训练学》,在教材中研究技术结构时指出了具有动作基本结构和技术组合双重含义.研究动作基本结构强调了技术动作环节之间的顺序和相互联系.

刘建和认为技术组合是运动训练当中最为常见、最为普遍的问题,并指出技术组合具有双重含义:从微观上讲是某种技术内部各个具体技术环节的连接方式,从宏观上讲是在专项运动技术群中各个技术的连接组合方式.在研究中把技术组合的逻辑关系称为技术链.钟秉枢等[23]认为排球项目是多项技术按特定的时间进行串联组合,组成了具有攻防两重性的“攻防对抗技术链”,在排球比赛中,对手之间在优化自身“攻防链”的前提下重点突出某一环节,并将突破对手“攻防链”的某一环节作为最终目的.靳小雨[24]认为竞技排球比赛“攻防技术链”的起点是发球,是整个“攻防技术链”系统的关键环节,科学指导发球训练,明确发球重要地位的观念.杨大本[25]认为在竞技排球中,研究排球技战术应从整体出发,不可分割,技术链的运用对于整体排球很有意义,有利于更好地分析整体排球,增强团队意识,这就是排球运动的魅力.岳新坡[26]将技术链定义为在体育运动过程当中,某个技术环节或者动作按照特定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形成的具有逻辑关系的链条式关系,并把技术链分为宏观衔接层、微观衔接层和微观宏观衔接层,技术链思想在柔道训练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技术链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需要不断发展,随着体育运动研究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地更新.

2.3.2 关于排球攻防对抗技术链的实证研究

岳新坡等[27]对第28届奥运会中国女排攻防技术链的运用情况和巴西、俄罗斯、美国、古巴女排进行比较,认为中国女排的一攻是前提,防反是保证,无论是2点攻或是3点攻,进攻技术链数目较少,技术链需进一步优化,提高个人能力使技术链多样化.吴勇[28]认为当今的排球技术统计过于简单,无法深层次研究排球运动规律,为此将关联技术引入模型化技术统计中去,建立了排球关联的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模型,该模型能对排球比赛的技术效果进行临场统计.王贺振[29]把整个排球攻防链分为发球、一攻链、防反链、保攻链和推攻链5个阶段.通过中国女排在2009—2010世界大奖赛上的攻防链情况与世界强队进行对比发现,中国女排发球失误多,每个技术链的衔接与强队存在一定的差距,从攻防链上看,中国女排失误率较高,中国女排总体实力和世界强队的差距正在加大.苏华成[30]对中国、美国、巴西和意大利女排参加2007年世界女排大奖赛决赛和女排世界杯的单项技术和攻防链进行T检验,认为中国女排在发球和吊球上分别与意大利、巴西存在显著性差异,和美国女排有显著差异的单项技术是接发球、吊球和有效拦回,中国女排的攻防链与强队对比不均衡.

3 结论

有关女子排球比赛技术统计分析的研究较多,尤其是对重大排球赛事强队之间的比较研究[31].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和观点对排球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学者们全面的研究和准确透彻的分析为我国排球技战术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对该研究的设计方案和具体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绝大多数研究只是将某项技术或者战术运用情况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逻辑分析.这种研究方法把排球项目运动的各种技战术相互关联的特点进行了割裂分析,不能完整地反映排球项目技战术的运用状况,所以得出的结果是无法揭示其运动内部规律的.

[1]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36-237.

[2] 倪伟.对世界女排优秀运动员身体形态的动态分析与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5,19(S2):9-12.

[3] 张冉.26届奥运会女排选手身体形态与弹跳特征[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18(1):99-103,108.

[4] 高松龄.第27、28届奥运会女排运动员身体形态和网上高度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5):700-702.

[5] 丁智鹏.2008奥运会中国女排与世界女排强队身体形态与网上高度的比较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S1):108-112.

[6] 贾清秀.女排运动员身体形态与网上高度的比较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8(4):402-405.

[7] 谭金亮,钟明宝.第29届奥运会女排四强运动员非技术性指标对比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1):64-67.

[8] 钟远,王恒.女排身体形态与扣发拦技术比较分析——以2007年世界杯意大利、巴西、美国队为例[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9,23(4):72-75.

[9] 冯金玲,赵宝椿.2010世界女排大奖赛中国队与前3名球队技术统计的比较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1,32(3):17-20.

[10]金春植.第15、16届世锦赛女排队员身体形态与网上高度的比较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3):274-277.

[11]张美红.第29届奥运会女排四强自由人技术运用效果的比较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0.

[12]吴粉茹.第29届奥运会中国女排与世界女排八强强攻效果比较分析[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0.

[13]尹沛,王霞.对2004年奥运会和2005年冠军杯赛中国女排进攻效果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 436-1 439.

[14]彭利民.对中国女排单脚背飞扣球后拦网及防守体系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7.

[15]展更豪.我国女排在第28届奥运会排球赛上后排进攻技术运用现状的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3):53-55,62.

[16]徐江东.中国女排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17]姜晓玉.2009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中外女排攻防技战术对比分析[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1.

[18]雷艳艳.2010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北仑赛区)中外女排进攻技术的比较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19]钟贵钦,焦峪平.从第29届奥运会女排赛单项技术统计分析看中国女排的优势与差距[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1):69-72.

[20]刘宁凌,周剑锋.第29届奥运会中巴美女排进攻战术项群的比较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9,29(3):102-106.

[21]李臻.第29届奥运会中国女排技术运用效果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22]许瑞勋,王贺振.中国与世界女排强队四攻战术效果对比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6):161-163.

[23]钟秉枢,黄辅周,梁文,等.排球运动科学的发展及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18(2):47-51.

[24]靳小雨.“攻防链”理论解读发球在竞技排球比赛中的作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39(1):101-103.

[25]杨大本.论技术链在竞技排球中的价值地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186-187.

[26]岳新坡.运动技术链概念及其应用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41(2):235-239.

[27]岳新坡,王恒.技术链在竞技排球中的应用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40(3):367-370,374.

[28]吴勇.排球比赛中关联技术统计分析模型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6.

[29]王贺振.中国与世界女排强队攻防技术链对比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1.

[30]苏华成.中国与意大利、巴西、美国女排攻防对抗技术链的比较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31]肖涛, 韩盼星,刘坤鹏,等.第30届奥运会中国女排与奥运四强的若干非技术指标对比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3):67-69.

Review on Research Literature of China Women Volleyball

HAN Pan-xing

(DepartmentofPublicPhysicalEducation,Zheng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Industry,Zhengzhou451150,China)

By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literatures related body shape and net height of volleyball players, as well as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techniques, and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technology chain are reviewed. The review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olleyball.

body shape; net height; offence and defense; offence and defense chain

2014-08-28

河南省社科联课题(SKL-2013-2826)

韩盼星(1987—),男,河南濮阳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教师.

10.3969/j.issn.1007-0834.2014.04.023

G842

A

1007-0834(2014)04-0089-04

猜你喜欢

强队中国女排女排
第18届篮球世界杯视角下的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差距审视
红楼女排
中国女排《夺冠》之路
男篮世界杯中国队与世界强队的攻防对比分析
中国女排:唯有拼搏,方能致远
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当球事撞上肥市
中国女排:争夺奖牌往上冲
永远拼搏的女排精神
传承中国女排精神: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