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智库区域特质的形成机理与发展路径*
——以湖州师范学院农村发展研究院为例
2014-04-09任强
任 强
(湖州师范学院人文社科处,浙江湖州 313000)
地方高校智库区域特质的形成机理与发展路径*
——以湖州师范学院农村发展研究院为例
任 强
(湖州师范学院人文社科处,浙江湖州 313000)
地方高校智库区域特质是在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以湖州师范学院农村发展研究院为例,探讨高校智库的价值与定位,分析在非均衡发展理论下地方高校智库区域特质的形成机理。通过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在地方区位优势基础上培育地方高校智库的优势,促进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倡导跨学科协同研究等途径有效发展地方高校智库的区域特质。
地方高校智库;区域特质;农村发展
智库(Think Tank)在国家和区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智库在全球的发展也是非常迅猛。在全球前40位最佳大学智库的排名中,我国有2家大学智库入选,其中清华大学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位列第7,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位列第13。高校作为人才资源和学术资源的高地,高校智库的独特优势使之与官方智库、民间智库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教育部在2014年2月印发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在高校智库的功能、组织形式、主攻方向、平台载体、成果应用渠道、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地方高校在发展和建设智库的进程中要明确其价值与定位,在结合区域特质的同时选择非均衡差异化发展之路,可以有效避免高校智库的同质化,充分发挥出高校智库的综合性学术人才优势,探索并形成独有的地方高校智库发展模式。本文以湖州师范学院农村发展研究院为个案,对地方高校智库鲜明区域特质的形成机理和发展路径进行阐述。
一、高校智库的价值与定位
智库从二战后开始在美国兴起,最初是指在战争状态中军队的文职人员和军事指挥人员共同制定战争计划和方案。当前对智库的理解,主要是指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以公共利益为研究导向,以社会责任为研究准则的专业研究机构。虽然现代智库的概念源自西方,但是我国知识分子参政的历史却是源远流长,从中国古代社会“门客”、“幕僚”、“师爷”等语词便可窥见一斑,古代士子向来将“治国平天下”作为其学术成就和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在形态上,古代中国最接近现代智库的三种制度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门客、战国至五代的幕府、明清时期特别是晚清时期的幕府,前后两个阶段幕府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在正式行政体制中任职,而后者则以私人身份参与其中。[1]
高校作为当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集结地,应当在国家与区域的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领域发挥重要价值。首先,面临当前复杂多变的形势,政府时常要处理非常复杂和棘手的综合性问题,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往往需要借助多种学科资源背景才能实现,因此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高校的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科研基础设施、科研人才都集中在高校,可以为政府的战略发展规划提供智力支持。第二,高校本身具有事业单位属性和社会公共属性,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可以搭建桥梁,既可以在政策制定中向政府建言,又能够及时引导社会舆论。由于高校的相对独立性,在社会舆论引导方面高校智库比政府智库有更大的优势,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促使社会对相关领域问题或者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加全面,提升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在与社会舆论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更多现实性的问题,更加了解社会公众的意愿,这样就可以促动高校的深入研究,提高研究价值和研究能力。第三,与政府智库、民间智库相比,高校智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既不像党政军等官方智库完全依附于政府机构,又不像民间智库一样完全游离于政府体制之外。恰恰是这样“若即若离”的状态,一方面使得高校智库在学术研究方面能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减少政府或多或少的干预,保证研究问题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又因合作关系、业务衔接等原因与政府保持比较稳定的关系,这样保证了高校智库在研究中的便捷和高效,在数据采集、形势分析等方面容易得到更为全面而准确的信息。第四,高校智库有提升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政府有效决策的能力。早期的高校智库对于自身的定位仅仅停留于影响政府教育行政行为,换句话说,主要在关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发展的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划方面提供决策咨询。随着社会快速转型和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高校智库的职能也逐渐扩大,并不局限于教育政策的咨询,扩展至公共领域。高校智库学者对某一具体问题的长期研究,业已形成大量的基础性成果和基础性数据,在对新问题的走向预测和判断等方面有比较全面和准确的前瞻性,可以为政府的决策行为提供智力支撑。
湖州师范学院农村发展研究院是湖州师范学院与湖州市政府批准成立的专职研究机构,是湖州市第一家致力于农村发展战略研究的新型高校智库,该智库的成立是在地方政府与高校深入合作,全力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成立的,是对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顺应和机遇的把握,有利于总结推广湖州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有利于发挥湖州师范学院的人才优势。[2]该研究院立足湖州“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现状,结合湖州新农村建设的地域优势、湖州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湖州品质农业的资源优势,积聚校内外“三农”研究力量,推动“三农”研究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交叉融合,初步建成湖州市重要的农村发展研究基地,建设成为湖州市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二、非均衡发展与地方高校智库区域特质的形成
非均衡发展的理论源于西方经济学,均衡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一个过程,而非结果。非均衡发展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非均衡是一种动态均衡的过程,在一个经济系统内部随着时间的变化各种背景变量也发生变化,在不确定条件下处于相对稳定的倾向。非均衡理论被引入到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之后,出现了三种不同模式的研究理路:第一,将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视为最终发展的目标,通过调查数据来描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剖析不均衡的多重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第二,将区域高等教育多元发展视为高等教育的应然状态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使命,从非均衡理论视域出发深度解析多元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并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阐释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的策略;[3]第三,承认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不是稳定的现实状态,而是动态生成的历史事实,解析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形成机制,检视非均衡发展中“差序格局”形成背后国家意志的合理性与合法性。[4]地方高校智库作为高校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的重要机构,其发展之路必然裹挟于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进程当中。教育部社科司负责人张东刚在解读《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时明确指出“以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为抓手,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智库,带动高校智库总体建设”,可以说从国家层面上看,高校智库主要还是聚焦于“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而湖州师范学院作为生于湖州、长于湖州的地方性综合大学,在不具备“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条件的前提下,在业已形成的高等教育“差序格局”基础之上,在非均衡发展的理念指引下,理应创建具有校本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高校智库,对湖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所应答,这正是湖州师范学院这所地方高校区域特质形成的源头。
湖州师范学院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区域特质是在非均衡发展理论视域下通过特色化发展、内涵发展、差异性发展而形成的。第一,为湖州农村社会经济建设的提供智力支持与服务是研究院的特色化特质。农业是湖州传统的优势产业,在长三角具有相当的知名度,而从农业衍生出来的涉农产业更是湖州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要求从理论高度进行阐释并提供问题解决方案,农村发展研究院应该关注湖州的“三农”问题,将湖州的农业特色转化为农村发展研究院的研究特色。第二,推动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是研究院的内涵特质。地方性高校的使命之一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012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发文,决定联合开展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多功能优势,更好地服务区域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可依托农村发展研究院这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将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成为浙江省应用对策类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学校人文社科发展提供建设载体。第三,培育和凸显与同类涉农高校智库优势学科的区分度是研究院的差异性特质。湖州市是浙江省和国内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美丽乡村发源地,也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改革先行先试的地区之一,深入研究湖州,走向全省全国,从实践到理论再指导实践,努力打造农村发展研究的差异性特质。长三角地区及省内以浙江大学卡特中心(CARD)、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龙头,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涉农研究各有侧重。从地域分布来看,湖州师范学院地处浙北,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研究具有广阔的空间,湖州生态文明建设、湖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经济发展为研究院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个案。
三、地方高校智库区域特质的发展路径
第一,借鉴西方智库的“旋转门”机制,加强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旋转门”是美国智库最重要的特色之一,随着每次选举结束,大批官员从政府退出,转而进入各类智库从事政策研究,同样也有智库学者进入政府担任要职,智库学者与政府官员身份转换,从执政者变成研究者,这种转换机制就是美国政坛的“旋转门”机制。“旋转门”机制重要功能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构建人际传播网络,人际网络的建立直接促进智库学者与政府官员之间多层面多角度的沟通交流,最终影响到政府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二是搭建知识与权力的桥梁,智库学者不仅具备大量的专业知识,借助人际传播网络,他们也非常熟悉政治环境和政策环境,通过“旋转门”可以使得具备专业知识的智库学者将知识有效转化为“权力”,兼具专业知识也熟悉政策环境。[5]地方高校智库在建设过程中应该看到“旋转门”的重要价值,要增强高校智库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现实中,一方面选派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学者采用多种方式到浙江省内、湖州市县区等政府交流任职,常见的方式比如“挂职锻炼”,既可以帮助学者熟悉政府运行机制,将农业经济管理等的专业知识应用的实际中,也可以促进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过程中发现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聘请政府官员到农村研究院来担任智库学者,政府官员在政策制定与执行方面具有丰富经验,这也是高校智库的重要财富。此外,我国当前政治体制中的官员基本依靠政府内部培养,适当时候也可以考虑通过农村发展研究院向地方政府输送人才,既能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也能提升研究院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深入挖掘区域社会特色,在区域优势基础上培育高校智库特色。近年来,湖州深入实施“生态优市”战略,在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14年5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浙江省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的通知》,决定在湖州市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这是浙江省第一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市也是全国首个获批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地级市。农村发展研究院在业已确立的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创新发展研究重点的基础之上,还要进一步主动挖掘湖州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优势,围绕湖州在打造绿色发展先导区、生态宜居模范区、合作交流先行区、制度创新实验区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从理论高度进行阐释并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方案,将湖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优势,逐渐内化转变成为湖州师范学院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智库特质。
第三,重视社科研究问题导向意识,促进人文社科成果的应用与转化。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机构的主要功能是学术累积而非学术成果应用与转化,这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两种不同的学术逻辑密切相关,分别是学科逻辑和问题逻辑,前者从学科概念起始,演绎下位概念,通过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来建构学科理论体系,后者则从分析社会实践中各类问题开始,寻求具体问题的解决,基于问题建构知识框架。[6]作为湖州地区的智库,农村发展研究应当重视问题导向意识,重视在湖州地域发生、发展的与农业相关的具体问题,基础研究选题可能自由灵活,但是应用研究一定要重视特定使用者的需求,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的研究逻辑,做到立论公允、材料详实、逻辑严密、结论可信,通过重视湖州地域的实践问题,优化成果评价机制,注重将成果在湖州落地,才有可能进一步形成农村发展研究院鲜明的区域特质。[7]
第四,整合校内外资源,跨学科协同培育成果生长点。高校具有多学科的优势,这是高校智库比官方智库、民间智库的优势之一。政府决策不像学术研究一样,政府决策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决策问题从学术视角来看,大多是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综合性问题,高校智库在实践中就一定要考虑到跨学科、跨专业问题的综合研究。[8]当前,湖州师范学院综合性大学的框架已经基本搭就。农村发展研究院在成立之初,就担负依托学校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来组建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团队的职责,打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引进校外优质研究资源协同创新,拓宽研究视角培育科研成果的生长点。在校内,构建以研究院和商学院为核心的农业金融、农产品贸易、农村服务业为主的农村经济与管理研究团队、以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农村社会管理与保障体系研究团队、以体育学院和艺术学院为核心的农村文艺、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研究团队、以教育学院为核心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流动农民的城市化问题研究团队,共同培育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成果新的生长点。在校外,加强与浙江大学卡特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研究团队的协同研究,争取形成科研人才的聚集效应。
[1]周静,卢敦基.中国智库:历史渊源与当代发展[J].浙江社会科学,2014(7).
[2]赵兴泉.湖州农村发展研究的战略定位——湖州师范学院“三农”沙龙暨农村发展研究战略研讨会发言选登[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1).
[3]刘剑虹,熊和平.区域经济结构与区域高等教育的多元发展[J].教育研究,2013(4).
[4]徐永.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形成机制及其检视:一个“国家行动”的解释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13(9).
[5]王莉丽.美国智库的“旋转门”机制[J].国际问题研究,2010(2).
[6]王莉,吴文清.地方高校智库建设的逻辑分析——基于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的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6).
[7]劳凯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8]杜宝贵,隋立民,任立云.我国高校智库协同建设路径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4(4).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Approaches of the Regional Featuresof Local University Think Tanks with Rural Development School of HU as an Example
REN Qiang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Huzhou University,Huzhou 313000,China)
Regional features of local university think tanks have evolved gradually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disequilibrium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This thesis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value and orientation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s,and analyz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regional features of local university think tanks in the view of disequilibrium theory by taking Rural Development School of Hu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The approaches to cultivate the advantages of local university think tanks are to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local government constantly,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humanities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social sciences,and to establish the platform of inter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local university think tanks;regional feature;rural development
G644
A
1009-1734(2014)12-0020-04
2014-10-09
2014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项目编号:KT2014028);2014年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项目编号:JA017)的阶段性成果。
任强,讲师,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教育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