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古代淡水豚类资源研究综述

2014-04-09于帅

关键词:江豚安利大禹

于帅

(南京农业大学 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5)

我国古代淡水豚类资源,主要指白臈豚和江豚。古籍和地方志中对白臈豚和江豚有大量的记载。广大学者和科学家分别在其论文以及著作中对古代淡水豚类资源的历史做了一定的研究。这其中沙大禹和杨秀英做了与古代豚类资源直接相关的研究,其余学者从生态学、诗词学、名物考证等不同侧面做出了一定的研究。本文就这些研究分别从名称、与相似豚类的辨析、地理分布、生活习性及利用方式这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1 关于名称的研究

古籍中对江豚的名称有着大量的记载,今人也对古籍中对江豚名称的不同记载有着诸多的考释和研究。南京师范大学鲸类研究室的高安利和周开亚在《关于江豚的古籍记载和现代研究》一文中指出,关于江豚的最早记载,出自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鱼也……从鱼,匊声。”晋代郭璞在《江赋》中写道:“鱼则江豚、海僿……。”高安利认为这是“江豚”一词在文献中的最早出现。通过考证,高安利指出房玄龄、皮日休、顾野王等人都曾对江豚的名称有“”的记载,并且在《南方异物志》中称江豚为“水猪”,又名“馋鱼”[1]。

清代王念孙在其所著《广雅疏证》中对江豚的名称作了更为详细的考证,引证了自《说文解字》以来十余部书中关于江豚的记载。高安利根据对这些记载进行研究,认为江豚在古代还有“鱼”的名称。

沙大禹在《清代地方之中的鲸鱼资源研究》一文中,通过研究清代诸多黄渤海区域地方志中关于江豚的记载,认为“懒妇”即指江豚[2]。杨秀英在《鲸鱼考》一文中也持有相同观点[3]。

中医史学专家、本草文献学专家尚志钧在《〈五十二病方〉“彘鱼”考释》一文中,研究大量关于江豚记载的古文献,从侧面对江豚的古代名称进行研究,认为鱼、 、溥浮都是江豚的异名。并且推测“彘鱼”所指的就是江豚[4]。

关于白臈豚的名称,周开亚在《白臈豚的分布调查》一文中,认为最早见于西汉时的《尔雅》:“臈,是鱁。”而古文献中白臈豚名称的确切记载较为稳定,只有“臈”“白臈”。而1955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编订的《脊椎动物名称》中将它称作白鳍豚。实际上白臈豚的背鳍、尾鳍及鳍肢背面均呈青灰色或灰色。用白鳍豚之名易对其鳍色产生误解。《江豚诗》的作者孔武仲之所以称“白臈”,是因为其颜色比江豚浅,便于区别于“黑者江豚”[5]。

王建莉在《〈尔雅〉同义词考论》一文中,对臈归于《释鱼》的问题进行考论,同时对《尔雅》中关于“臈,是鱁”的记载进行研究,认为“是鱁”为“臈”之异名,“鱁”声符为“逐”,寓白臈豚雌雄追逐交配之义[6]。

2 关于与相似豚类辨析的研究

由于古人对豚类的科学认识有限,因此不免在记载中有许多讹误,今人对这些误解及混淆做出了相应的辨析研究。

清代方旭在《虫荟》中记载“海豚,一名臈……大腹尖喙……今江中时有之。”并将白臈豚的外形与生活习性的记载张冠李戴地归结为海豚。周开亚在《白臈豚分布调查》一文中认为方旭没有把白臈豚与其他海豚相区别,但他所记载的长江中的海豚确实是白臈豚无疑。

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和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均曾把臈作为江豚的同物异名,清代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指出了他们的错误。周开亚认同了郝懿行的观点。

郭璞的《江赋》中有“鱼则江豚海僿”的记载。沙大禹对此进行研究,认为当时人们已经认识了海豚和江豚的区别,但古人根据其外表,仍然把它列为鱼类。杨秀英对此也有相同的观点。沙大禹还通过对鲸、海豚以及江豚这三者背鳍和喙的研究来进行区分[2]。

宋正海在《中国古代海洋学史》一书中认为《江赋》中明确记载了水产豚类有海僿和江豚的区别。宋正海通过研究明代胡世安的《异鱼图赞补》,认为他将海豚、江豚及河豚三者加以区别,使前者不致与后两者相混淆。然而,海豚类名虽从豕,古代却将它列入鱼类,究其原因,在于胡世安是从外表形态分类,还未从本质上去区别[7]。

通过对清代地方志中鲸类资源的广泛深入研究,沙大禹认为在其中一些地方志中以“在江为江豚,在海为海僿”的方法辨析海豚与江豚是不正确的,因为江豚在海里和淡水里都有分布,并且喜欢栖于咸淡水交界的海域。沙大禹认为清代编写地方志的作者,对海洋生物并不是十分了解,只不过比寻常百姓略好一些,再加上清代对于鲸目的淡水豚科、尖嘴海豚科、鼠海豚科、海豚科分类不是十分明确,造成了海豚、江豚经常互相混淆。但是,他认为清代的琼州地区已经能较为准确地分清海豚和江豚的区别。

不少古籍和地方志中都记载江豚“有两乳”“双乳垂腹”,如《说文解字》以及清代地方志,周开亚、沙大禹等人均认为这是古人将江豚的一对胸鳍误以为两乳。

陆云荪在《古籍中鱼部字释义的科学性问题》一文中对江豚与河豚进行辨析研究,认为《本草纲目》中通过解释 为河豚而引证江豚很不恰当,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混乱。同时他通过研究郭璞对《山海经·北山经》中 鱼的注解,认为其也将江豚与河豚弄混淆了[8]。

黄亚平在《〈说文解字〉鱼部名物词词义研究》一文中认为 是被《说文·鱼部》中误归为鱼类的名物词,并且认为江豚是对海水、淡水均适应的小型豚类[9]。

综上,从这些学者的研究中可以认识到:随着历史的演进以及古代人民认识水平的提高,豚类资源之间以及与其他相似资源之间的混淆越来越少,人们对其区分越来越明晰。

3 关于地理分布的研究

关于我国古代豚类资源的地理分布,大量古籍以及地方志中均有诸多记载,学者们也依据这些资料,对我国古代豚类资源的分布做了一定的研究。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江豚“出乐浪潘国”“出九江”,乐浪即今天的朝鲜平壤,九江指长江流域鄱阳湖至洞庭湖一带包括各支流。周开亚通过对这一记载的研究,认为古人认识江豚是从长江中游和朝鲜的江豚开始的。

高安利通过研究《魏武四时食制》中对江豚的记载,认为魏时除长江流域几大湖泊外,淮河中亦有江豚[1]。

尚志钧通过对《说文解字》《玉篇》《本草拾遗》《太平御览》等文献的研究,认为江豚分布于我国长江口,有时溯江至洞庭湖[4]。

杨秀英在《鲸鱼考》一文中,通过对清代《滦州志》《昌黎县志》《永平府志》等地方志的考察研究,认为在山东、河北、天津等沿海地区,是江豚经常出没的地方[3]。沙大禹对此也有相同的看法。

沙大禹在《清代地方志中的鲸鱼资源研究》一文中,对清代地方志中的江豚分布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地方志,他认为江豚既能在咸淡水交界的海域,也能在大小河川的下游地带等淡水中生活,在河流的入海口分布居多。我国的长江中就存在一定数量的江豚,黄渤海区域多地也对江豚有过大量的记载。由于江豚喜欢在咸淡水交界的地方,所以在长江口、杭州湾是其常驻足的区域[2]。

晋代郭璞的《尔雅注》中记载:“臈……江中多有之。”周开亚依此认为,白臈豚分布于长江及其支流中[5]。

综上,我国古代的豚类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主要支流、湖泊,以及黄海、渤海、南海的近陆地海域。

4 关于生活习性及利用方式的研究

古代文献中对豚类资源的生活习性有着大量的记载和描述,同时豚类资源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被劳动人民所利用。

高安利、沙大禹等人通过研究,认为江豚和白臈豚有数枚同行、遇风则踊、沉浮自如等生活习性,因此,当地渔民利用白臈豚和江豚这一活动特性预测风雨,因此“可验潮长落故,又名拜江猪”。通过江豚在水面上跳跃的壮观场面,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江豚数量很多[1,2]。

柴国生在《唐宋时期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研究》一文中,认为江豚膏等野生动物油脂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并引用孔武仲《江豚诗》中“又多豚油,以助汝工”二句[10]。

沙大禹、杨秀英等通过研究清代大量关于江豚记载的地方志,认为江豚的肉不可食用,但脂肪较多,可以煎油当做燃料,作燃灯之用。沙大禹还从侧面认为清代捕获并屠杀江豚是比较猖獗的。

综上,古代豚类的生活习性较早地被人们熟知,利用方式也被人们掌握并逐渐丰富多元。

5 结语

通过对大量的古籍和地方志中记载的研究表明,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很早就对豚类有着广泛的认识,对古代豚类资源的利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时代认识的局限性,不可能科学完善地对古代豚类资源有着全面的掌握,因此,今人的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对今人的这些研究加以系统的综述、整理,也便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古代豚类资源历史的研究进展和动态。

[1]高安利,周开亚.关于江豚的古籍记载和现代研究[J].兽类学报,1993,13(3):223~234.

[2]沙大禹.清代地方志中的鲸鱼资源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学位论文,2012.

[3]杨秀英,沙大禹.鲸鱼考[J].殷都学刊,2012,(1):118~124.

[4]尚志钧.《五十二病方》“彘鱼”考释[J].中药材,1986,(2):54~55.

[5]周开亚,钱伟娟,李悦民.白臈豚的分布调查[J].兽类学报,1977,(1):72~79.

[6]王建莉.《尔雅》同义词考论[D].杭州: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04.

[7]宋正海.中国古代海洋学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

[8]陆云荪.古籍中鱼部字释义的科学性问题[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2):54~62.

[9]黄亚平,刘思媛.古籍中鱼部字释义的科学性问题[J].辞书研究,2013,(6):63~71.

[10]柴国生.唐宋时期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学位论文,2012.

猜你喜欢

江豚安利大禹
长江江豚科考日记
“微笑天使”长江江豚,你在哪里?
江豚“归来”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小大禹”来治水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全国首例网箱豢养江豚繁育成功
安利一帖助眠神器
Da Yu, inventeur des baguettes
安利雅姿 演绎超越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