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广西背景下贺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探析
2014-04-09刘广东
刘广东
(贺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地处湘粤桂三省交界处的广西贺州,在全省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突出的地位。贺州境内山岭耸峙,风景优美,是一块大自然赐予的风水宝地。如何充分发挥贺州市良好的生态优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载体,带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从而逐步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不断拓展贺州市的发展空间,推动美丽贺州建设,是当前亟需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1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贺州的根基
贺州市位于广西东部,地处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东与广东省清远市、肇庆市毗邻。贺州市总面积11 855km2,约占广西总面积约5.01%。其中山地面积4 062km2,平原面积1 420km2,丘陵面积6 373km2。贺州市被誉为“中国奇石之乡”“中国马蹄之乡”等,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广西文明城市”。
贺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0℃,气候湿润宜居。市辖区内河流有桂江、贺江,均属珠江水系,水系发达,水量充沛。发达的水系蕴含了丰富水力资源,年发电量达13.2 亿千瓦时,建成了广西地级市唯一的独立电网。1995年,贺州经国家验收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的地区。廉价的电力为地方工业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贺州森林覆盖率高,绿化较好。据统计,森林覆盖率达66%,绿化程度达85.5%,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程度均远远高于全国、全区的平均水平。1996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成为全国第一个外向型林业改革试验区。矿藏资源丰富,2013年贺州市现已探明的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贵金属、非金属等60 多种,储量大、品种优、易于开采加工。其中,大理石储量达15 亿m3,花岗岩储量达20 亿m3,离子稀土储量达50 万t,铁矿储量达15 400万t,铝锌矿储量约20 万t。荣获国家金质银质奖的“飞碟”牌精锡锭、钨精矿及“星光”牌结晶硅、贺州汉白玉大理石等享誉国内外[1]。
全市有林面积87.15 万hm2,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3 426.3万m3,建成了姑婆山、大桂山2 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滑水冲等5 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72.16%,居全区第一;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15 万余座,沼气池入户率居全区首位;生态农业在全区率先建成了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成国家级、自治区级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11 个,农业生态旅游园90 个;建成标准化基地65 万亩,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地认定面积100.3万亩,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的农畜产品45 个,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证4 个,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无害化、产品营销品牌化的目标;全国第一个外向型林业改革试验区;全国第一个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地区(市);广西率先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地级市[2]。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建设美丽贺州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贺州市已初步形成独创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猪—沼—烟(果、菜、茶)”“猪—沼—灯—鱼”。正是这种发展模式,打造了“中国脐橙之乡”“中国李子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等扬名全国的循环型生态农业贺州“名片”。此外,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电厂、水泥、啤酒)核心区基本建成,已经初步形成了“电—铝或再生钢”的电力产业链;形成了“铝光箔—电子铝箔—相关铝产品”的铝电子产业链;形成了“板材加工—石材工艺品—粉体—高端化工产品”的大理石产业链,循环型工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2]。
2 贺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贺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生态环境在日益改善。但是,目前贺州生态环境质量还不够理想,生态灾害还时有发生,生态问题日趋复杂化,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2.1 生态环境自身的免疫能力弱
全市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容易产生旱涝、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一些地方由于开发不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矿产等资源的无序开发和固体废弃物的随意排放,造成局部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道有效库容减少,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2.2 污染问题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发生
一是传统工业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贺州市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阶段,但由于全市工业以资源加工型为主,初级产品较多,产业层次不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节能减排形势比较严峻。在贺州市环保局公布的2013年造成贺州市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企业名单中,个别企业违法将含高浓度的重金属镉等严重危害环境的有毒废水直排江河,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3]。二是农村环保工作比较薄弱。贺州市大部分地区属于农村,传统的农业生产中施用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呈加剧趋势;农村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造成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基层环保力量薄弱,乡镇环保机构不健全,农村环境监管亟待加强。
2.3 生态监管能力受多方面因素限制
一是涉及资源和环保的职能部门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的协调性有待加强。二是生态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生态保护得不到有效的经济补偿。三是重审批轻验收现象较突出。由于交通、水利、水电、生态旅游、矿产资源开发等建设项目施工期较长,一方面,项目业主对环保竣工验收的认识不足,“三同时”验收工作相对比较薄弱;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与标准、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手段尚未健全,增加了基层环保部门对生态型建设项目的验收难度。
3 贺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贺州要立足“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基本市情,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努力建设美丽贺州,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3.1 有重点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1.1 以创建生态城市为契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广西生态省建设总体要求,从贺州市现有生态环境和经济基础条件出发,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全力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和受损生态修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环保型并重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形成企业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资源循环式利用、区域循环式开发的局面。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结构调整,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培育壮大循环型产业。加快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突出抓好贺州华润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按照“大企业主导、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标准化建设”的思路,引导企业走相互配套、专业协作的路子,努力实现园区和项目集聚区内资源的高效利用、物料的闭路循环。
3.1.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发展具有引领和规范作用,而生态危机是新的社会实践向执政党提出的新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能够解决生态问题并融涵生态智慧。”[4]贺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文明、和谐、平等的观念,注重源头防范,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一是加强污染减排。严格落实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大力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厂管网,提高负荷率和进水浓度;实施畜禽养殖污染全过程综合治理。二是稳步降低能耗。建立健全节能监管体系、能源统计体系、考核指标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依法推进节能工作开展。三是逐步降低水耗。严格新建项目准入,设立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准入门槛;引导企业改进工艺,实行清洁生产、中水回用、工业用水循环利用,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出台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意见,制定节水规划,鼓励企业大力研发节水的技术和产品,在全市全方位深入推广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开发一批水循环经济技术、创设一个良好的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对灌溉渠道实行生态化修砌,提高农业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节约水资源。
3.1.3 构建水陆空立体防治网,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从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方面作部署,构建“水陆空”三位一体防治网,大力开展污染防治。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废气排放,广泛开展餐饮油烟污染、有毒有害物质焚烧等综合治理,大力开展粉体生产企业“绿色生产”活动,有效控制扬尘污染。加强水环境污染防治,深化以贺江流域为重点的市域内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严格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全面改善市域内河水质。不断提高全市各大污水处理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再生水循环使用率。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确保医疗垃圾实现100%无害化处理,确保危险废物零排放。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严格管理工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围绕新农村建设、家园清洁行动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进农村地区改水、改厕,切实加强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3.2 强化措施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3.2.1 强化机制创新,用制度规范行动
一要建立利益导向机制。一方面要用足用好有关生态补偿资金,使专项资金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真正做到“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恢复”。二要健全评价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考核指标体系,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合理考核评价干部政绩,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既抓当前,又谋长远;既抓发展,又抓保护。要严格落实环保责任制,强化各县(市、区)政府、市直有关单位的环保工作责任,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生态环保工作不达标的,以及因决策失误、监管不力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地区和部门,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三要健全投入机制。环境保护是社会公共事业,在环保和生态建设上,各级财政要优先安排生态文明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并逐年增加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资金投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要积极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凡是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产业化的项目,都要积极鼓励各类主体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四要完善应急机制。要高度重视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准备工作,督促所有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地方或企业制订应急预案,建设应急处理设施,有效遏制环保群体性事件和重大事故的发生。要加强危险化学品、重金属、造纸、医药制造等重点行业企业的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建立风险源信息库。要切实落实各级生态安全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加强应急演练,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公共事件。
3.2.2 加强环保队伍建设,用人才保证制度实施
根据创建国家级生态市考核指标硬性规定,环境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机构的能力建设及业务用房标准化建设要满足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从目前情况看,贺州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一要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切实在经费保障、人员编制上予以倾斜,逐步完善环境保护机构建制,配备必要的监测执法等设备,支持各级环境监测执法标准化用房建设。二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环保基础数据库,建立重点污染源远程监控和环境质量自动监测体系,逐步建成以地表水、空气、噪声、污染源、生态和应急监测为主的全市环境监测网络。三要建立健全执法监管体系,完善环境执法工作机制,充分运用行政、法律、市场等多种手段,强化对排污单位的监管,有效提高环境监察工作水平。
3.2.3 强化宣传教育,让政策入脑入心
以环保新闻宣传报道为重点,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增强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广大干部群众理解、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使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市民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着力营造“人人参与环保,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以生态示范创建为抓手,扎实推进以“环境友好(绿色)社区”“环境友好(绿色)学校”和“环境教育基地”等为重要载体的绿色创建工作,强化对社区、学校环境质量专项治理,做好社区和学校的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工作,逐步建立环境优美、舒适安宁、生态高效的社区、学校环境。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作为各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强化对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教育和科普宣传,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素养。总结推广生态乡镇和生态村试点经验,推进农村环境教育试点工作,力争试点区域有组织接受环境教育率达85%以上。以纪念世界环境日为契机,围绕年度主题和推进环保中心工作,策划开展一系列有规模、有影响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关心生态环境,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风尚,为贺州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1]关景灵.广西贺州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4):93.
[2]绿色的大地 壮美的诗篇——贺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综述[EB/OL].http://www.gx.xinhuanet.com/2013-02/21/c_114755425.htm,2013-02-21.
[3]贺州市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企业名单[EB/OL].http://www.hzsepb.gov.cn/htm/2013年造成贺州市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企业名单020140127143039.htm.
[4]于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论分析[J].长白学刊,201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