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长效机制探讨
2014-04-09聂继红
聂继红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确保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在新形势下,面对党执政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表明,我们党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2]因此,要密切联系群众,就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制度建设问题,健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健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长效机制,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履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保证,是党带领全国人民群众凝心聚力共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根本之举。全国上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深刻意识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健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长效机制,以实际行动履行好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
一、健全提高党员综合素质的教育机制,提升党员服务本领
要健全相关的长效教育机制,提高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从制度的根本性、权威性来保障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在实践发展中不断得以提升。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首先要解决好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各级党组织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群众观、宗旨观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教育、党纪国法教育、反腐倡廉的警示教育,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切实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综合能力和本领。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如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等多样化手段,拓展党员干部自主学习的多样化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党性自我分析制度、党员干部组织生活制度、党员干部意识培养制度、经常性教育制度、交心谈话制度,使党员干部能够树立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正确的权力观、人生观、事业观,通过学习教育,切实解决好“为了谁、相信谁、依靠谁”这个根本思想问题,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转化到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实践中;二要持之以恒地抓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激发党员干部主动联系群众的能力支撑。党的每个基层单位组织要重视党员的学习和素质能力的不断提高,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和党员队伍的实际情况,轮流选派本单位党员干部到党校、行政院校、培训专业机构进行定期的教育培训,要健全完善述学、督学、评学、考学制度,使每位党员干部接受教育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通过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教育培训机构要根据党员自身的实际和工作岗位的需要,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分类别分层次分对象的教育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与手段进行教育培训,增强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管理。要健全党课制度和建立起提高党员整体素质的学习教育机制及相应的学习考核使用制度、监督制度、成果交流制度、学习奖惩制度等,确保每名党员干部参好训,在接受各种教育培训学习中不断增强服务群众工作能力。落实好党员干部挂职锻炼制度。通过实践这种社会大课堂的方式定期选派党员干部下农村、进社区、到企业和重点工程建设基层一线挂职,在实践中锤炼党性,增长才干。
二、健全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增强群众工作实效性
只有不断健全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系统化的完整工作机制配套综合运用,才能增强群众工作实效性。一要坚持和健全调查研究制度。从制度上规定各级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知民情、顺民意、解民忧、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惠民生,在直接服务群众中转变作风。毛泽东曾说:“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取得密切的联系。”[3](P1094)要建立健全决策调研制度、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制度、严格考核调查研究工作制度,促进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思路,凝心聚力服务在一线,才能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增强服务群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要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的激励制度。各级党组织要经常组织群众对党员干部工作好坏进行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把对党员干部的评议权、监督权交给广大人民群众,将群众的反馈情况及结果作为各基层党组织对党员干部进行考核、奖励、提升职务的重要参考标准,并使这种激励制度常态化、规范化,为党员干部积极主动有效地与群众增强联系和服务能力注入活力和动力。三要建立健全化解群众矛盾的机制。“要健全民意沟通机制,拓宽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采取媒体公示、社会听证等方法,充分发挥各级信访、投诉接待日和门户网站等载体的作用,畅通民意诉求反映的渠道。”[4]要进一步健全群众民意表达机制、党员干部接待日制度、信访工作制度,引导人民群众以合理合法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将群众反映的诉求、问题、意见及时予以核实和妥善解决。通过制度的健全完善确保把人民群众的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四要建立健全党务公开制度。要及时通报公开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信息。凡是重大事项、重要决策出台前,都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做到倾听民声、集合民意、维护民利、赢得民心。对群众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举措、重点建设项目等要对群众公开并进行群众听证。对群众听证反映的意见,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自觉接受群众的评价和监督。五要健全完善党员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把评判和选拔干部的权力更多地交给基层群众,以群众的选票、评议情况、满意度作为选拔党员干部的重要标准,使群众参与干部选拔任用,增强群众的政治参与,对于促进干部转变作风、实现直接联系群众实效性具有推动作用。六要建立健全义务帮扶制度。广大党员干部要长期地落实联系困难村、困难企业、困难居民的义务帮扶,采取建立基金、社会捐助、政策倾斜、结对帮扶的形式,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以制度的权威确保帮扶群众工作长期化、规范化。
三、健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监督机制,保证权为民所用
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过程监督,尤其是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决策监督,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一要建立健全人民群众民意参与决策机制。邓小平指出:“群众有气就要出,我们的办法就是使群众有出气的地方,有说话的地方,有申诉的地方。”[5](P273)在与群众民生息息相关的重大事项决策方面,党和政府要建立和规范决策民意测验制度、决策舆论调查评估制度、社会公示制度、重大事务决策征求群众意见制度、听证质询制度和论证制度,广听民意、广集民智、扩大群众参与度,进一步提高政府的民主化、科学化决策水平。二要健全考核监督机制。“建立群众监督制度,采取会议、广播、宣传栏、发布公告等形式向群众公布,定期组织群众对党员干部思想作风、服务群众的行为及成效进行监督与评议,动员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6]把每个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与密切联系群众的绩效作为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将考核的结果作为党员干部选拔、任用、提升甚至岗位去留的重要依据。监督约束机制是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的保障。失去监督约束的硬性机制容易使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流于形式。通过长期制度化的奖优罚劣,有利于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要健全干部作风监督工作机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7](P282)充分发挥人大、纪检和组织部门的监督作用,健全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民主监督制约制度。实行领导干部述廉述职制度、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领导干部任职、离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公开制度、领导干部个人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和诫免谈话制度、党员干部罢免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形成系统完善的干部作风监督工作机制。加强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法律、新闻舆论和政协、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等多形式、多层面监督,有效扼制党员干部不良作风、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毛泽东明确指出,党“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3](P809)邓小平讲过:“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5](P270)因此,要坚持用好的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让权力在制度的轨道上行使,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四、健全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保障机制,确保服务群众落到实处
为保证联系群众各项制度的落实,必须建立有效的运行保障机制。只有具有坚强的组织保证、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党员干部才有条件能更好地联系群众,更有保障性地服务好群众。因此,各级党组织要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提供全方面保障。一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各地组织部门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组织工作,首先要抓好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班子建设,尤其要选好带头人,着力选拔、培养一大批综合素质强的干部队伍,为党员干部有效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奠定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为一切行动出发点,突出抓好长效制度的落实和实践载体的创新,使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科学化、常态化。基层党组织只有把做好群众工作、解决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履职之本,把工作的主阵地放在基层一线,才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覆盖面和凝聚力。二要大力发展好地方经济,为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奠定牢固的经济基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确保人民幸福的根本。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一切工作的思想指南。要依据本地客观实际情况,凸显本地发展优势,选准发展思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协调科学发展,共同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既要在发展中使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富裕,又要让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让广大群众在社会发展的整体提升中感受到改革开放发展成果,使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感情增强具有坚定的物质基础。只有各个地区在党委组织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才有了真正的经济基础保障。三要改善党员干部工作生活条件,为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创造良好环境。党员干部要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党的各级组织也首先要为党员干部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通过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帮助党员解决困难和问题,强化党员对组织的归属感,提升党员对组织的认同感,激发党员投身于创先争优服务群众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6]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好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不断改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为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大力提供所必需的物质支持,为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后顾之忧。
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也是关系人民幸福安康的核心问题。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习近平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8]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有利于深入推进、贯彻群众路线的执行,为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纯洁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奠定良好的群众合法性基础支持。习近平同志告诫全党,党员干部要得到群众的信任,绝不是靠权力,而是要靠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人格魅力,真正干出有益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事,真正建立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只有健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并将其落实到为民、务实、清廉的行动中,才能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2]习近平.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在中央党校2008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学习时报,2008-09-08.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姜信治.党员领导干部要做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表率[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4):7.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林炳玉.保持党的纯洁性要着眼于建立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10):46.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8]习近平.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召开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