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人才策略蠡测

2014-04-09孙孝科

关键词:移民培育人才

孙孝科

(南京邮电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全面展开且日趋激烈,结果取决于其各自领域的综合国力,一国综合国力之强弱源于其科技、经济实力之大小,而一国科技、经济实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于其人力资本的强弱及其赖以支撑的人才策略之优劣。

如所周知,美国自第二次技术革命完满收官之后,便一直雄踞世界科技中心之宝座、经济霸主之地位,且直至今日依然雄风不减,其雄厚的科技、经济实力在让国人艳羡的同时,也不免激起了国人探询其成功秘诀的强烈好奇。反观中国,科技、经济之古代灿烂辉煌与近代以降之萎靡不振恰成强烈的对照与反差,从而激发与铸就了国人强烈的赶超意识。惟有深入、系统地挖掘卓有成效的美国人才策略,做到知己知彼,进而借助“他山之石”,实施所谓“师夷长技”的高远人才方略,方能起到指导中国人才政策正确制定的“攻玉”之效,也才能达致赶超世界先进科技并进而强盛中国国力之“制夷”目标。

二、美国人才策略蠡测

一般说来,人才策略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储备策略等三个相互关联而又彼此渗透的组成部分。诚然,美国强劲的科技、经济发展态势的确立及其在全球科技、经济发展领域领袖地位的持久保持,无不得益于卓有成效的人才培育、使用、储备方略的制定及贯彻实施,而这些又反过来支撑了美国人力资本的强力供给及其科技、经济实力的强盛不衰。

(一)人才培育策略。

世界各国科技实力的强弱,大体上可从年度及其若干时段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医学奖)获奖总量上得以窥其堂奥。二战以来,无论是年度抑或是相关时段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量的统计结果都表明,美国一直独占总排名鳌头,而且迄今仍然势头不减,这些均充分证明了美国科技发展态势的持续良好,与此同时也支撑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发展,更验证了美国人才培育策略的正确得当。美国人才培育策略可从两个层面予以综合概括:一是人才培育主体与机构层面的名校育才、企业激才;二是人才培育流程层面的“流水线”培养、“半成品”开发。

1、名校育才。

对于全球所有国家而言,未来核心竞争力均源自人力资本,尤其是创新、创业人力资本,而大学则正是人力资本的主要培育场域与积聚基地。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尤其是高校优质资源培养人才,是美国人才策略的基本着力点。

据统计,自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发以来,美国不仅一直在获奖总量上独占鳌头(美国在1901—2013年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共256人,遥遥领先于排名第二、三位的英国和德国),而且世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多出身拥有全球最成功高等教育制度、全球6成以上顶尖高校的美国(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2013年世界大学排行榜显示,位居全球前十高校美国占据7席,前200位高校美国拥有50席)*北京大学新闻网.“QS世界大学学科2013年度排名”,2013-07-17。。据笔者统计,截至2013年底,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人次在13人及以上的全球13所高校中美国占据7所(外加德国3所、英国2所、法国1所),比例为53.8%;获奖人数为7~12人次也即排名在第11~16位的全球15所高校中美国占据6所(外加德、法各2所,英国、瑞典、丹麦、奥地利、日本各1所),比例为40%。尽管上述统计数据是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数量及其所属高校为统计指标,但是并不排斥这些名校在培育政治、经济乃至军事等其他学科领域人才的卓有成效与非凡作为。应该说,这些名校,既是孕育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温床,更是美国培育各个学科与行业领域英才的摇篮。

不仅如此,现如今,美国名校在为全球精英提供优质教育机会的同时,还以其令其他国家所望尘莫及的高额奖学金吸引全球优质生源,而这些精英大多学成后便选择留在美国,从而使得美国高校的精英争夺战又演变为更高层次的国家人才战略。与之相反,其他国家的诸多高校(其中又以发展中国家高校为最,如中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08)指出自1985年以来清华80%、北大76%的高科技专业毕业生赴美。、中国科技大学等)则沦为替人做嫁衣的人才培训与输送机构。显然,这种吸纳人才以增强自身与流失人才而削弱自身所引致的后续正负效应之得失、高下立现。

2、企业激才。

所谓企业激才系指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创设与营造各种有利于企业人才成长的环境与条件,建立与实施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催生与激发企业人才的快速、健康成长,促进企业研发成果的快速涌现。美国企业激才主要包括三大举措:其一,先进研发设备与充足研发资金的尽可能提供;其二,研发人才高额薪金、技术入股、创新与创业奖励(公司层面一般均设立公司科技奖)等多元激励机制的推行;其三,显著增强个人人力资本存量与经由经验与知识传播产生外溢效应的、寓员工自我成才于本职工作的“干中学”(learning-be-doing)策略的实施。

正是因为企业激才诸多举措的贯彻实施,美国企业创新人才辈出,创新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再加上美国政府对于创新企业的规划管理,从而筑就了如硅谷、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地带、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等世界著名科技园区,这些著名科技园区又反哺企业人才的培育,真正实现了两者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3、“流水线”培养。

诚然,人才成长是一个伴随人才心身发育、心智成长而由不同阶段与环节组成且各环节又环环相扣的“连续统”。期盼人才能够不经培育时间的积淀、知识素养的增进、创造能力的提升、情商水平的开发等必备阶段与工序,而能一蹴而就、横空出世的人才速成论观念及其行为显然既无可能,也不现实。可以说,人才的成长均会经历一个“有心插柳”、精心栽培且历经“千锤百炼”、“磨砺成锋”的漫长过程。

美国注重人才的“流水线”培育工作,其人才培育过程形成了从胎教直至高等教育等环环相扣的人才培育完整生态链。美国母亲一般都重视以科技、社会知识与艺术素养等为内容的全方位胎教,从而为小孩的早期智力发育及其开发打下了坚实根基;美国一直强化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实现,早在1990年便已成功实现了普及12年义务教育的教育目标,且在中小学阶段着重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育、情商因子的开发以及可塑性的提升;美国大学教育则着力于对于学生的针对性、个性化教育实施,其类别与层次迥异的不同高校(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四年制学院(4-year College)、大学(University)、专门学院(Institute)四类)以及数量高达4 500余所的各类高等教育机构[1],为学子们提供了适合自身实际和能力发展需求的广阔教育场域。

4、“半成品”开发。

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即便科学巨人如牛顿者也只能算是知识海洋边之玩耍拾贝者,人才的培育过程可以说贯穿于个体自出生至生命终结这一生命全过程,因此任何个体在其生命进程、学习或职业生涯的任一阶段均是以人才“半成品”形态而存在。

美国在人才“半成品”开发方面的相关举措主要有:构建完善的覆盖全国的成人教育体系,一以贯之地贯彻实施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注重移民人才的后续开发。

美国成人教育体系的构建,主要通过制定涉及成人教育内容的一系列法规,与此同时附之以操作性强、凸现公正性与社会参与性的财经资助方案作为支撑。其中有影响的主要立法有:1917年颁布的《史密斯—休斯法》;1920年颁布的《伤残退伍军人职业教育法案》[2];1944年制定的旨在为二战时期服役军人提供受教育权益的《军人权利法案》;1966年制定的旨在“扩大成年人受教育的机会,鼓励制定成人教育计划,以使所有成人学到为社会服务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使希望继续受教育的成年人能至少提高到中等教育毕业水平”的《成人教育法》,且分别于1970年、1974年、1978年对其进行修订、补充与完善;1974年制定的《生计教育法》及1979年制定的《生计教育刺激法》;1976年制定的包含有终身学习的原因与特点、范围、活动三大部分内容的《终身学习法》(由参议员蒙代尔提出故又被称为《蒙代尔法》)[3];等等。

美国不仅在吸纳国外人才上不遗余力,而且在对移民人才的后续开发方面也着力非凡。显然,移民人才的后续开发优势独特且明显:一则摈弃了近亲繁殖之劣,凸现了各国教育理念、培育方式等交叉互补的杂交之优;二则消除了移民人才初来乍到的种种疑虑,弥补了其心理上可能存在的种种失衡,给予移民人才强烈的归属感,增强其“以桃报李”的责任心志。美国移民人才后续开发的举措,既包括移民人才归属感的培育(予以重用且提供优厚薪金),也包括先进科研设施的强力供给与良好科研氛围的营造等。如遭受纳粹迫害而移居美国的爱因斯坦不仅拥有3万美元之巨的优厚月薪以及先进的科研设施,而且还拥有极为宽松的科研环境及言论自由权益(如反战宣言的发表与科技正当应用问题的宣讲等)。

(二)人才使用策略。

1、唯才是举。

美国人才使用策略的一大特色便是唯才是举、才尽其用。这一特色既体现在其相较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对于技术移民标准之宽松上,更体现在对于移民人才的唯才是举方面。唯才是举是对于人才最为有力的激励举措,其对于技术移民来说犹甚。“人为知己者死”之古训说的便是此理。显然,对于初来乍到的技术移民而言,受人赏识与受到礼遇是其至为期盼与希冀所在。唯才是举举措,可以激发人才工作热情,提升人才报效之志,无异于为移民人才插上了实现理想的腾飞翅膀,更是一贴疗治移民人才可能伤痛的至圣良药。

美国政府唯才是举的举措主要有:不惟人才国籍、民族、年龄、宗教信仰、性格、性别等论,而唯其真才实学为尚;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二战时期,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的受到重用则为典型案例。1938年,费米由于受到纳粹法西斯的排挤而被迫从意大利移居美国,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芝加哥大学分别以其博大的胸襟与优裕的科研条件与环境氛围,热情拥抱了这位科技杰出英才。费米因此得以如鱼得水地潜心科研,终于不负所望地于1941年底在哥伦比亚大学主持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且于来年底首次运转成功,成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核链式反应,从而胜利拉开了以奥本海默为统领的曼哈顿工程的宏大序幕。在这项载入人类史册的浩大系统工程中,费米自始至终起着核心与主要领导作用,其为曼哈顿工程的成功实施立下了不可替代的汗马功劳。当然,曼哈顿工程的实施不可避免地有着以美国为首的协约国试图以原子弹制衡同盟国的重要因素存在,但作为可以预见的、足以影响世界重大历史进程的如此浩大的科研项目的研发,而能不加疑虑地选择移民人才作为其攻坚领军人物这一行为本身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因为,它既反映了美国政府用人方略的大度气质,更体现了其识人善任、用人不疑的人才使用胆识。

2、宽容失败。

诚然,在事物的发展进程中,成功与失败常常如影随形,须臾不离。当然,此处的失败特指前进道路中的暂时挫折、失利乃至难以避免的过错。这种失败固然是人们均不愿见到的不利情状,但它同时又是难以避免的事物发展常态。因此,正确对待失败既不容回避,又至关重要。因为,失败既极有可能成为人们迈向成功的契机与条件,此之所谓“失败为成功之母”的真正意蕴;而另一方面失败又可能是使人消极沮丧,并最终导致一无所成之催化因素。

美国人或许遗传与延续了祖先所拥有的敢闯敢拼的移民精神与百折不挠的坚毅品格,他(她)们熟知世道艰难,深谙成功征途上的众多失败的不可避免与不可或缺,更真切通晓失败乃是探索创造所必须付出的成本与代价,因此他(她)们对于失败也相对更为宽容,从而能够给予失败者以极大的理解和包容,而鲜有讽刺诋毁之不良情状与以一时一事成败论英雄之短视行为,而奋斗者也常能以平常心对待前进征途上的诸多挫折、不顺,对于暂时“失败”多能坦然面对,甚而遇挫弥坚且永不言败,从而最终达至柳暗花明、成功登顶。

宽容失败之意识、心态与行为,既是对待失败者的正常态度,同时也体现出待人者的大度气量,更是对奋斗者的极大慰藉与最佳形式的激励。美国人的这种意识、心态与行为,不仅反映在对待在岗在职而遭遇暂时困境的人才身上,而且还体现在对待普通雇员的现实工作与行为之中。美国一家成功的计算机设备公司之“我们要求公司的人每天至少要犯10次错误,如果谁做不到这一条,就说明谁的工作还不够努力”[4]的企业哲学,对此作了某种充分有力的完美诠释。

(三)人才储备策略。

顾名思义,人才储备系指对于人才的蓄养与预备,以供不时之需、之用。人才储备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储备的人才不仅是随时可供调遣“战场”的救急强兵,更是稳定、支撑一线阵营军心的强心药剂与坚强后盾。美国人才储备策略的着力点在于内养外引、里外并蓄,内则养字当头、持之不懈,外则技术移民、照单全收。

1、照单全收、全球攻略。

美国移民政策的出发点在于给予国家人力资源的强力支撑与极尽供给,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人才选拔与引进政策,其实它又何尝不是一种成本低廉而又收益丰厚的“拿来主义”全球化人才攻略呢。因为,它充分利用了全球教育资源培育人才而能坐享其成,真正做到了薄本万利。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更是多次修订国家移民法,其指向与目的均异常明确,即充分利用与发挥美国国家无与伦比、无出其右的人才吸引与积聚效应,但凡技术移民则一律照单全收且尽可能提供宽松快捷的、绿色通道。如最新的美国移民法规定,对于国外专家、学者与教授,不论年龄、信仰、国籍与民族,均可优先移民。这种移民政策,使得由于种种原因在原籍国遭遇排挤、怀才不遇的专家学者因此义无反顾地选择移民美国,追求心中艳羡不已、埋藏已久的梦想伊甸园,施展过往或许难以展开的“拳脚”、“绝技”,以实现自身梦寐以求的人生愿景与理想目标。

广揽英才为己所用是美国自二战以来人才政策的一大亮点,更是其科技、经济成就日后独步世界的制胜法器。早在二战期间,美国便吸纳了包括“当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曼哈顿计划”主要领导者之一费米、“氢弹之父”特勒、“火箭之父”布劳恩、“电子计算机之父”诺依曼、“量子力学之父”玻尔以及格拉德、居里夫人女婿约里奥在内的遭受纳粹德国迫害的诸多全球顶级科技专家(其中又以德国科学家数量为最)以及其他学科、行业领域的杰出名家。这些人才的奔赴美国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美国的科技、经济发展,也为二战交战双方之协约国的最终完胜奠定了坚实根基。

二战以后,美国也同样一直吸引着包括英国剑桥、牛津大学以及法国巴黎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在内的各国名校精英。据不完全统计,仅1949—1973年期间,世界各国迁居美国的科学家、工程师便多达16万人之巨,而进入1980年代以后,每年仍有多达6千名以上的科学家、工程师进入美国。1998年美国在对1990年H1B签证法(申请者至少为具备4年大学本科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限额为65 000人/年)基础上,通过了H1B签证修正案,将限额提高至115 000人/年,2003年限额更是增至19.5万,人才则囊括科学、艺术、教育、企业、体育等几乎所有领域[5]。尽管美国自1997年以来开始实施《投资移民法》,也尽管近期美国基于提振其国内经济的现实需要,投资移民的门槛有所降低而致各国投资移民数量踊跃增加,但是这并不影响移居美国包括技术移民在内的人才移民绝对量的持续递增,只是其总体占比略有下降而已。以中国为例,据统计,自新世纪以来的“近10年,申请各国技术移民的数量与投资移民相比,大约为20∶1”[6]。由此可见,技术移民仍为中国国内移民的主力军,且移民中又以移民美国与加拿大者居多。追溯美国人才移民持续受到热烈追捧的根本原因,乃因为美国一以贯之地执行对于国外人才移民大开绿灯、移之即用的宽松移民与使用政策,从而为美国人才的持续、充分供给提供了坚实支撑与有力保障。

2、养字当头、持之不懈。

诚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以及“养儿防老”等古训一方面昭示我们,养兵、养儿的真正目的在于日后用兵、靠儿。此之也为“仓中有粮,饥荒不愁”的最佳诠释。另一方面,也凸现了“养之为用”的目标指向、当然诉求以及假以时日的养才长期性特征。

尽管养为所用,然而养却为用之必要前提与坚实基础。如若没有充足的蓄养投入与时间积淀,即便勉强用之也只会沦为用无可用,更会导致不堪一击乃至溃不成军。美国政府似乎也同样熟谙中国古训,也同样注重人才之养。其力度,则大有“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果敢做派以及敢于冒为他人做嫁衣的投入风险;其效果,则能收到如美国政府倾心蓄养之反恐尖兵——海豹突击队一样击毙世界头号恐怖大亨本·拉登之用之必胜的神奇功效。

美国蓄养人才之举措,除了借助外力以宽松政策吸引国外移民之外,更注重对于已有人才之倾力供养与后续“深加工”。人才投资业已成为美国政府与企业的普遍共识及其现实行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企业乃至学习型国家等组织的极力弘扬与创设为美国民众的终身教育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培育场域;在人才蓄养的资金投入方面美国更是竭尽所能、给力异常,如美国政府每年用于国民教育的国民知识培训资金多达1 000亿美元之巨,较为充分地保证了其所提出的每年包括50万工程师在内的2 300万人实施继续教育的资金需求,与之相对应美国各州用于教育投入的资金则高达其地方政府财政税收的40%;美国拥有的大小不同、类型各异的基金总额近4 000亿美元、数量达47 000余个的民间基金会,为人才依据兴趣、申请各类研究项目提供资金来源;美国始终一以贯之地贯彻执行自1966年颁布的《成人教育法》,规定所有雇主每年必须至少以其全员工资总额的1%用于雇员教育与培训并实施逐年递增管理,而未达标的企业则每年必须上交其工资总额的1%作为国家技能开发资金;针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美国政府则推出了减免大学生家庭所得税、增加面向困难学生的佩尔奖学金最高限额、大学学费预付计划项目等一系列财政支持政策。如此等等,既有力地保障了美国各类人才的充分蓄养,同时更坚实地支撑了美国人才库的强力补充与充分供给。

三、结语

新世纪,人才资源以其高存量的人力资本价值成为当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与战略性资源。获取与拥有人才,是所有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迫切诉求。美国人才策略的管窥与蠡测,业已向我们充分展示了美国人才策略的独特之功与过人之处,也向我们尽情诠释了美国科技、经济乃至国力强劲的制胜法宝,更对中国改善人力资本生产、使用、储备制度以及创造优秀人才成长环境意义非凡。鉴于此,对于图谋人力资本强国的当代中国而言,唯有深入省察自身人才策略现状及其不足,系统借鉴与充分吸纳美国人才策略及其实施的成功经验,探寻基于本国国情、符合自身人才成长与发展的适宜路径,才能续写中国古代科技先进、国力强盛的壮丽篇章,筑就未来中国科技、经济、国力强劲的灿烂辉煌!

[1] 杨会军.列国志——美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 续润华.美国成人教育的历史嬗变及其特色[J].成人教育,2010(3):36-39.

[3] 刘艳珍.教育立法与美国成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J].继续教育,2009(3):57-59.

[4] T·彼得斯,W·奥斯汀.志在成功[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158.

[5] 付美榕.为什么美国盛产大师——20世纪美国顶尖人才启示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 李青.中产精英已成移民主力军,拼爹拼妈不如拼出国[N].羊城晚报,2011-11-27.

猜你喜欢

移民培育人才
人才云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签证移民
Immigration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