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群众观及当代意义
2014-04-09张红安
张红安
(淮阴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党员干部,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既是推动党员干部切实改进作风、温暖民心的远见之举,也是在新时期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实现党长久执政的重大决策。群众观点是周恩来思想理论中的基本观点,周恩来在革命建设实践中探索与总结的群众观点对当前开展全党性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周恩来群众观的内涵: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面向群众
周恩来的群众观内涵丰富,其全部内容可以概括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面向群众,这三者之间相互连通,层层递进,是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一)周恩来强调要相信群众,认为脱离群众中国革命将一事无成。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中的巨大作用:“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1]在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物质生产中作用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高度评价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理论为周恩来的群众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俄国十月革命中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所取得的斗争胜利,帮助周恩来提高了对工农群众伟大力量的认识,而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则进一步促进了周恩来对群众力量和群众智慧的深刻理解。1927年周恩来从广州赴上海领导工人武装起义,为了起义的胜利,周恩来认真总结并分析了前两次工人武装起义失败的原因:“全党从前没有夺取政权的打算”,“工人想夺取武器,但是党没有这样的想法,认为如果工人有了武器,许多问题就会复杂化,工人就会去战斗,所以没有给工人武器”[3]。周恩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导致前两次起义失败的原因,即党没有夺取政权的打算,而更重要的就是在斗争中不相信工人群众,不想武装工人群众,认为工人一旦获得了武装,投入战斗,就会使问题复杂化。经过总结和反思,周恩来坚信人民群众不仅是人类历史的推动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事业获得成功的深厚基础。相信群众,中国革命离开群众是犯的最大最危险的错误,将一事无成,这一观点此后一直贯穿在周恩来的思想和实践之中。
(二)周恩来强调要依靠群众,党的任何工作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认识到相信群众的重要是思想观念上的重要转变,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相信群众,周恩来认为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地依靠群众。
一是要在革命斗争中敢于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发展壮大革命组织。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之下,各地党组织遭受巨大损失,在重新恢复发展党组织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依赖机关、忽视下层群众工作的错误观念和做法,致使自中央至支部各级党部机关成了空架子,而这种架空的组织非常容易被敌人发现而屡遭破坏。周恩来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后发现了这一弊端,并提出了解决办法:“领导同志走入工厂农村社会中,寻找职业,深入群众”,在此基础上,先建立各地基层支部,然后再建立上级组织。[4]20周恩来向全党指出了恢复发展党组织的新路线,这是一条建立在依靠群众基础上的新的建党路线,这条新的建党路线为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力量的恢复与发展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也改变了党的工作的被动局面,党组织脱离群众、隔绝社会的情况得以扭转,党的无产阶级基础逐步得到充实和巩固。
二是要在革命斗争中敢于组织人民、武装民众。列宁曾经指出:“组织无产阶级群众,组织劳动人民却始终是革命无比深刻的、恒久的经常的特点,始终是革命胜利的条件。把千百万劳动群众组织起来,这是革命最有利的条件,这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深的泉源。”[5]中国革命困难重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任重道远,关键是如何克服困难。周恩来在总结红四军武装斗争经验教训时指出,红四军对于武装工农问题存在不正确的观念:“好枪不发给地方,坏枪尽数送给农民,把群众与红军分做两个东西,有根本不相信群众力量的危险。须知红军与工农的武装力量是相成的而不是相消的。固然有些地区群众斗争尚未起来,先发给以武装不能有多大作用,或者红军枪不够分配时,是可以暂不发给的,但需要发给时,一定要纠正过去的不好倾向。同时,派人去担任农军的训练,亦甚重要。”[4]37周恩来尖锐地指出了红四军中实际存在着的严重问题,认为红军不相信群众,不与群众相结合,也就与旧军队没有了区别,为此他要求红四军必须坚决予以纠正,指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人民自主权利,宣传与动员人民,帮助与领导人民组织起来,武装起来。”[4]98只有充分动员组织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斗争,才能发展壮大自己,争取最后的胜利。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周恩来也要求抗战军队所经之地,必须“宣传与动员人民,帮助与领导人民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只有这样,抗日的军队才能取得千千万万的民众力量的配合,抗战军队的一切需要与补充才能依靠人民的力量来解决”[4]98。组织人民、武装人民是坚持抗战、赢得胜利的有效途径。
三是要敢于把党的政策适时地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1948年3月7日,周恩来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给晋绥分局的指示信中指出:“任何政策的决定或改变,任何政策中之正确的部分或错误的部分,必须适时地不但向干部而且向群众公开指出。”[4]301周恩来认为任何政策或决定只有向群众公开,才能得到群众的了解和拥护。1948年2月22日,周恩来向各根据地推荐河北平山县在土改与整党工作的做法,认为平山县经过党的支部,邀集党外群众参加党的会议,共同审查党员及干部的方法是最健全的方法。因为这样做一方面使党外群众能够尽情地批判与审查他们所反对的或赞成的党员及干部,使他们感觉到他们已与党通了气;另一方面,领导者又可根据群众意见及党内情况,全面地考虑问题,分别是非轻重,给以应罚应奖的公平的处置,使党内外群众均感觉满意;同时,还建立起党内外的民主生活,“使党内一切好的与坏的现象暴露于群众之前,为群众所监督,为群众所批评或拥护”[4]295。新中国建立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各项工作中,周恩来认为要更加勇于接受群众的监督。因为权力只有在制约和监督中运行,才能减少滥用的倾向,即使滥用也能够及时地得到纠正或者挽回,而接受群众的监督与指导尤为重要,领导干部必须在如何建立起群众的有效监督方面下功夫。
四是要在工作决策中问计于民,相信群众的智慧。社会主义建设是新中国建立后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科学决策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但是,决策的正确性取决于是否相信群众的智慧,听取群众的意见。“有些领导同志高高在上,不接近群众,不了解实际情况,主观地处理问题和布置工作,因而所作的决定就很难正确,甚至发生错误。”[6]223周恩来指出,必须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依靠拍脑袋做决策,势必发生决策的失误与偏差。周恩来还提倡领导者要通过蹲点、下放、交流等各种方式深入基层,走到群众中间。
(三)周恩来强调要面向群众,既汲取群众经验,又教育群众。领导者必须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但绝不意味着群众说什么就是什么,群众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是一种懒政行为、懒惰作风。周恩来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前提下,进一步指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面向群众的观点。所谓面向群众,就是“不仅要教育群众,还要向群众学习”。为什么要向群众学习?“因为领导者本身知识还不完全,经验还不够,领导地位并不能使你得到知识和经验,所以面向群众,汲取群众经验,十分必要。”[4]131为什么要教育群众?因为群众中还有错误的想法和落后的东西,领导干部不能当群众的尾巴。如何面向群众?周恩来要求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与群众接近和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要与他们打成一片;倾听群众意见;向群众学习;教育群众,不做群众尾巴[4]131。
一是将在某种程度上与群众打成一片作为面向群众的首要工作。因为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取得群众的信赖。周恩来还提出了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具体要求:第一,要注意与群众联系、沟通的方法。周恩来认为,要面向群众,联系、沟通的方法很重要。“在战争年代,我们与老百姓住在一起,天天见面,不分彼此,和群众的关系很密切。”[6]350“一般干部应该定期参加生产劳动,和群众打成一片。”[7]598周恩来认为,领导者深入到老百姓中间,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是最切实可行的接近群众、联系群众的方法,也是拉近与群众之间距离,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最好方法。第二,要放下“官架子”。周恩来曾向军队干部提出放下官架子的明确要求:“集中一点来说,即以平等态度对人,以普通劳动者自处。对人,以平等态度;对自己,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劳动者。”[8]394“所谓以平等态度对人,就是使人感到你是把心交给他。”[8]395周恩来还进一步指出:“光你觉得自己是个普通劳动者还不行,还要人家看你像不像,看你有没有架子,有没有官气。”“我说要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也不是说光是形式,形式还不能解决问题,要实质上使人家感觉你真是像跟他一家人一样,在劳动者面前真正地跟他一样。”[8]395周恩来要求领导干部放下“官架子”,不仅仅挂在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把心里装着群众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二是倾听群众意见。赢得群众的信任和好感是前提,在前提具备的情况下,周恩来强调要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
1928年11月,周恩来在一份党内决议中提出改造党组织的措施之一,就是“要使党员不依赖党生活,而且能深入群众,把党的影响扩大到群众中去,同时能把群众的意见正确地反映到党里来,使党成为真正群众的党”[4]12-13。周恩来这一建议充分地体现了要求共产党员、领导者深入群众,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的目的和意义,即:了解群众最需要、最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发现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办民所需;听取群众意见,把群众的意见正确地反映到党里来;把党的影响扩大到群众中去;在群众的掩护下,发展壮大自己的队伍。做到这四点既可以解决群众问题,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可以通过吸收群众意见,进一步把工作做好,还找到了白色恐怖情况下,发展壮大自己的有效方法。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也在多种场合要求领导者主动接触人民,认真听取意见,以帮助政府改进工作。
三是要求要向群众学习。在接近和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周恩来要求领导者要向群众学习,因为“到人民中去生活,才能取得经验,学习到本事”[9]220。具体说来:第一,学习群众身上的长处。1949年4月22日,周恩来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讲话中指出:“党内每个人都有长处,我们应该互相学习。党外人士也有许多长处,我们也应该向人家学习。”“比如在农村中,许多农民比我们勤劳勇敢,比我们有办法;在工厂中的广大工人,比我们能生产,比我们能创造;广大的劳动知识分子、学生,有的在许多方面比我们强。”[4]327周恩来称赞了党外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身上所蕴含的长处,认为所有这些长处都值得领导者虚心学习。第二,从群众中学习克服困难的办法。“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后,一些极端的做法损害了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使国家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1961年5月,周恩来亲赴河北邯郸武安县伯延公社,就农村食堂和评工记分等问题,与干部和社员群众开座谈会,还把了解到的群众的真实想法向中央做了汇报,中央在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后解散了农村食堂,恢复了高级社时的评工记分办法,采取了包产到生产队,以产定分,包活到组的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原则的新办法。[6]314-315周恩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内外表明,向群众学习,不仅可以激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可以找到解决困难的新思路。第三,学到群众好的品质。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央先后成立了中央前方委员会、中央工作委员会和中央后方委员会。1947年9月,领导中央前委工作的周恩来在陕北转战途中,给随中央工委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工作的邓颖超写了一封信:“你来电提议在东边多留半年,我是衷心赞成。再多在农民中锻炼半年,我想,不仅你的思想、感情、生活会起更大的变化,就连你的身体想也会更结实而年轻。农民的健美,不仅是外形,而且还有那纯朴的内心,这是一面。另一面,便是坚强,坚定的意志,勇敢的行为,这在被压迫的群众中,更是数见不鲜。”[9]223-224周恩来在信中由衷赞美了中国的农民群众,认为中国农民群众有着“纯朴的内心”,“坚强,坚定的意志,勇敢的行为”,认为邓颖超能够从他们中间学习很多好的品格。
四是认为还要教育群众,不做群众的尾巴。周恩来指出,群众中有先进的积极的思想,也有落后的消极的思想,在倾听群众意见、向群众学习的同时,也要正视群众中的缺点和不足。
群众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是什么?周恩来认为:第一,有时群众难以完全理解复杂的环境,也难以正确应对复杂的环境。1930年9月4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给长江局的指示信中要求停止李立三部署的全国各地起义:“即使这种只要大干不要小干的情绪是大多数群众的,我们也还不能说,大多数群众有了这种情绪,革命便可达到胜利。相反,我们必须从这样的观点去了解,即群众不愿小干只愿大干的情绪,是对于极端白色恐怖的反感,是对于广大农民战争发展的同情;从这种反感引导到坚决的斗争上,还须我们做极艰苦的工作,从这种同情引导到工人群众领导和参加农民战争的决心上,还须做很多的宣传工作与组织工作。”[4]49在白色恐怖高压下,一些群众情绪化地要求立即大干一场,给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以回击。周恩来认为对于群众的这种情绪,需要分析与疏导,而不是明知这时大干会招致失败还支持一道蛮干。第二,有的群众政治水平不高,政治倾向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的群众还存在着封建主义的落后思想。“我们不可能要求党外的政治水平跟党员一般高。非党人员中政治倾向也不是完完全全地都是和共产党一样的,有的还受国民党的影响。大批的俘虏成份,一过来就接受共产党的影响了吗?不会这样快吧!他们还是带着许多国民党欺骗他们的政治见解。许多知识分子涌进我们军队中来,这些人有的是出身于地主或资产阶级家庭,因此亦有其不同的政治见解。”“如果提到思想,那就更复杂了。就是农民,也还有很多如唯心、迷信等等的落后思想呢!”[8]20周恩来在此明确指明了群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三,在经济建设工作中,由于缺乏经验,一些群众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甚至工作态度有时也存在着错误。1950年周恩来在《政务院关于1950年水利春修工程的指示》中,即要求行政干部应与技术干部合作,努力提高工程质量,“工程决定以后,则须认真进行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及群众中的教育工作,保证工程要求的彻底实现”[10]。周恩来认为要保证水利春修工程的质量,按时完成水利春修任务,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教育群众。“文革”爆发后,一些群众的无政府主义的错误思潮集中地爆发出来,对此周恩来指出:对群众“要有最大的耐心”,但“忍耐不等于容忍,容忍错误不行”[11]148。
如何对待群众中的错误?周恩来认为主要是要教育群众,要站在群众前头,不做群众的尾巴,其基本的方法是说服而不是强迫命令,要着眼于积极引导、平等协商、耐心说服,注重于教育,“你可以听,也可以不听,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可以自由选择。这样才是一个教育的态度,领导的态度,才是一个共同工作的态度,合作的态度”[4]341-342。周恩来认为强制主要是对待敌人的方法,是霸道,非到必要关头,绝不能轻易地用在群众身上。在对待群众错误的问题上切忌态度粗暴、搞强迫命令,而要以理服人,耐心细致。
二、周恩来群众观的特色:上升至高、运用至广、要求至细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面向群众是周恩来群众观的精华所在,其丰富的内涵也体现出周恩来群众观的鲜明特色,即上升至高、运用至广、要求至细。
(一)周恩来将群众观上升到至高的地位。
周恩来将是否相信群众上升到至高的位置。一是周恩来认为相信群众是党的立场、领导干部政治立场的根本体现。政治立场是指一个人、一个组织所提出的政治观点、政治主张和政治行为所代表的阶级,政治立场决定着政策的出发点与归属点。周恩来认为立场问题是一个严肃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明确指出领导者应站稳人民的立场,还指明了正确的政治立场应该如何体现:要有确定的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要有坚持原则精神;要相信群众力量;要有学习精神;要有坚韧的奋斗精神;要有高度的纪律性。[4]128正确的政治立场应有六个方面的体现,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相信群众。周恩来认为领导干部要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必须回答好与群众之间的关系问题。非马克思主义者一般不相信民众,甚至极力贬低民众,认为民众愚昧、落后,是阻碍历史前进的力量。中国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和学者也不相信群众的力量,认为群众是中国近代以来前进发展的巨大阻碍之一,他们只相信先知先觉者,只相信少数精英分子的力量,在他们看来,历史是由少数帝王将相和英雄豪杰创造的,只有“圣君”、“明主”和像他们这样的“贤人智者”才能拯救中国。因此,是否相信群众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的分界线,只有相信群众才能站稳正确的立场。
二是周恩来认为相信群众是党和领导者优良工作作风的根本体现。党风是实现党的领导和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的重要保证,党风必须体现在每一个党内领导者身上,党风和领导者的作风互为表里。周恩来对领导者的作风要求特别体现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三个方面。工作作风是领导者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周恩来认为在工作作风上要具备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是领导者对待群众的作风要求,周恩来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领导者工作作风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周恩来将群众观运用到至广的范围。
周恩来将群众观运用到至广的范围,几乎渗透于对领导者的全部要求之中。
一是周恩来要求领导者在整个领导过程中必须与群众相联系。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2]这一理论准确揭示出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领导者的领导活动也体现在领导的整个过程之中。周恩来认为一个领导者的领导过程包括决策、执行、审查三个方面,因为要让民众理解他想做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做,如何落到实处。但是周恩来指出:“领导者的工作,是作计划、布置、检查和总结。这些都要与群众结合。”[13]118周恩来强调了领导者在领导过程的每一步都要和群众相联系、相结合,认为这样的领导过程才是正确的,才能取得正确的结果。
二是周恩来要求领导者在用人时必须“面向群众”。毛泽东曾经指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14]出主意,是决策问题,用干部,是用人问题。但是,决策制定出台后,如果没有干部的贯彻落实,决策的制定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从这个意义层面出发,周恩来对用人问题更为关注,“毛泽东同志说用人行政是领导者的任务,这是真理”[4]130。而在用人标准上,周恩来强调与群众的关系、群众对人才的评价,应当作为一个重要标准:“对于人才,我们要敢于提拔……我们的标准要看他的历史、工作态度、经验和能力,以及群众对他的认识。”[13]10周恩来强调干部任用标准是工作态度、经验以及群众看法,即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德才兼备,而且主观上要积极肯干并与群众保持良好的关系。主观努力但能力不足或者能力具备但主观懈怠,都只能是庸官,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而这一切必须通过与群众的关系来作出准确的判断。周恩来提出的用人标准,表达了领导者一定要赢得群众信任的要求。
三是周恩来认为领导者的领导方式实质上就是“领导群众,结交朋友”的方式。领导方式是实行领导活动的观念、态度、方法等的总称,领导活动的成效如何,取决于领导方式是否得当。毛泽东曾经指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15]可以说,领导方式就是领导者对待群众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周恩来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把党外群众的内涵有所扩展,强调领导方式实质上就是“领导群众,结交朋友”[4]131的方式,要求不仅要领导好工农群众,还要领导好党外民主人士和广大知识分子。对于如何“领导群众,结交朋友”,周恩来认为领导党与领导群众的方式要有所不同,领导群众的方式和态度要使他们“不感觉”我们是在领导。为此,领导者在态度、情感、立场、行动等方面都必须作出重大的转变。第一,在态度上要摆正与党外群众的关系。“我们每一个人,不管过去做了多少工作,现在担任什么职务,没有党和人民,就既不会有过去的成绩,也不会有今天的职务。党和人民是伟大的,我们个人是渺小的。”[6]125周恩来强调了党伟大,人民伟大,个人渺小,实际上为广大领导干部提供了处理和人民关系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第二,在情感上要热爱人民群众。“我们一定要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中国人民。我想凡是出过国的,凡是跟人民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的人,不会不由衷地产生出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16]周恩来要求领导干部要增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情感,和人民群众之间心理上不要留有距离,要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始终把群众当做亲人。第三,在立场上要坚定地和人民站在一起。“我们今天要求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立场,这就是为绝大多数人民的最高利益着想的人民立场。”[6]65周恩来明确要求每一个领导者都要坚定地站在人民群众一边,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始终以人民幸福作为根本目的和根本追求。第四,在行动上要为民做实事解忧愁。“我们要做实实在在的事,做实事,收实效,才会对人民有利。”[6]350周恩来要求领导者要真正为人民办实事,时刻关心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
四是周恩来认为领导者的领导艺术中至关重要的是要“照顾多数”。“领导艺术的本质是一种领导智慧灵巧而完美的运用。”[17]领导工作要取得良好的领导效果,离不开领导艺术的运用。周恩来结合领导工作实践,总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领导艺术理论,其中突出强调了“照顾全局,照顾多数,以及和同盟者一道干”[4]132的领导艺术。周恩来所倡导的这一领导艺术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理解。一个层面是照顾全局,照顾多数;第二个层面是和同盟者一起干,就是要求领导者要争取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团结在领导者的周围,最终形成强大的力量。这一领导艺术就是要求领导者不能脱离大多数,不能忽视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三)周恩来将贯彻群众观的要求具体到至细的程度。
周恩来不仅向领导者提出了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而且对如何密切联系群众在立场、方式、艺术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作出了具体的指导;周恩来不仅要求领导者在工作上联系群众、依靠群众,而且要求在态度上不要与群众疏远,在情感上不要与群众疏离,在心理上不要与群众隔绝;周恩来不仅强调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充分肯定群众身上的优点,要求领导者在工作的每一个步骤中都要依靠群众,考虑群众利益,注重群众的想法,同时也分析指出了群众身上的缺点和不足,要求领导者不能一味盲从,对群众的意见还要加工,对群众中的错误还要纠正。周恩来的群众观具体到指导领导者对待群众所应持有的正确的立场、方式、态度、情感、心理等至细的程度。
三、周恩来群众观的当代意义:联系群众、为民谋利、摆正位置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发展的周恩来的群众观,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制定执行、对领导者优化工作作风、对凝聚民心、汇集民智、依靠民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前领导者理解、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把握、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和各级领导者做好工作的必由之路。
“有识之士往往通过无形的纽带同人民的机体联系在一起。”[18]周恩来也一再强调人民群众是党领导革命事业的坚强后盾和深厚基础,并且指出是否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执政党领导力强弱的主要标志:“一个党,如果不是联系群众的党,那这个党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革命力量源泉的,光有个人的英勇,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联系广大的群众。在群众中生了根的党,那才是有领导力的党”[7]679,“战争也好,经济建设也好,一个根本问题是依靠人民,为着人民。我们党离开了人民,还有什么党的领导?去领导谁?”[11]4周恩来不仅提出了领导力概念,而且提出了党去领导谁的问题,提出了判断一个政党领导力强弱的标准。这是周恩来对群众力量的最深刻、最生动的描述,这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更深地扎根于中国,有力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的“群众的党”。
中国革命要获得成功,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克服征途上的困难,依然离不开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各级领导者领导工作的必由之路。领导者在领导工作中必须生根于人民之中,自觉经过了解情况、宣传动员、说服群众,广泛听取民意、吸纳群众智慧,坚持不懈地走群众路线,才能杜绝瞎指挥,作出科学的决策,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渡过一切难关,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推动国家各方面工作取得进步发展,领导者也才能成为群众的先锋。
(二)站稳人民立场是工作取得实效、赢得民心的基本前提。
周恩来一再强调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一再强调革命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民得到幸福,要求始终为绝大多数人民的最高利益着想,要求每一个领导者都要坚定地站在人民群众一边,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周恩来还要求将以人民幸福作为根本目的和根本追求落实到各项工作的实践之中,落实到领导工作的方方面面上,真正为人民办实事。
周恩来的这一观点为领导者指明了工作的努力方向和明确目标,这就是要永远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既要关心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也要为人民群众谋长远利益,将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关心群众的经济利益,关心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还要关心群众的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生态权益;不仅着眼于城市群众的基本权益,还要深入农村基层群众之中,关心最普通的基层劳动人民的基本权益;不仅要关心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增进人民群众体质,还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了解他们的内心所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办实事、办好事。这也是关心群众疾苦,密切与增进群众感情,强化宗旨意识的暖心之举,是党的各项工作取得实效、赢得民心的基本前提,是党实现长久执政的重大决策。
(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是伤害干群关系的最大元凶。
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是“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一种政治病症”。周恩来对官僚主义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对官僚主义产生的原因、表现、危害以及如何消除官僚主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周恩来认为官僚主义有多种表现,而表现在与群众的关系方面,就是“高高在上,孤陋寡闻,不了解下情,不调查研究,不抓具体政策,不做政治思想工作,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旦发号施令,必将误国误民”[6]418。之所以犯官僚主义的错误,除了封建主义遗毒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中央呆久了,又不接触群众和实际,就会比地方容易犯官僚主义”[6]209,久而久之,习惯成为自然。对官僚主义的危害周恩来认为最大的危害,就是造成了领导与群众的隔离,危害了领导和群众的关系。因此,克服官僚主义的一个有力办法,就是接触实际,联系群众。
周恩来对领导机关、对领导者中蔓延的官僚主义作风深恶痛绝,他揭示领导干部队伍中官僚主义出现的原因具有科学性,他提出的克服官僚主义的办法,具有针对性。今天的领导者仍然要对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保持高度的警惕,仍然要对官僚主义的危害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思想、作风会导致党的各项工作丧失群众基础,损害群众利益,得不到群众认同,失去群众信赖,最终会干扰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损害领导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损害党的形象,进而也会严重侵害党和国家的健康肌体。绝不能轻估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对干群关系的伤害。
(四)摆正在群众中的位置是领导者应做的永久功课。
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曾经指出:“起着领导作用的,主要是党的方针政策,而不是个人。个人都是平等的,如果从工作上说,大家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彼此平等地交换意见,决不能个人自居于领导地位。个人离开了集体,就无从起领导作用。个人的意见不能代表政策,必须制定成政策,才能算为集体的意见、领导的意见。”[6]392“在我们个人的来往当中,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只有领导机关和政策才是代表领导的。”[6]393周恩来对领导性质的全新科学概括,反映了共产党人正确的权力观,其起领导作用的主要是党的方针政策,在个人的交往当中一律平等的核心表达是对马克思主义“公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生动反映。
周恩来对领导性质的科学概括,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者树立人民主权、人民至上的进步观念,坚决破除封建主义思想,抛弃官老爷的作风,肃清思想深处的封建主义的残留,始终保持清醒的状态,抱谦虚之心,处理好与人民群众关系,摆正自己的位置,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在人民面前,努力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成为社会上平等的一员,要求我们的领导者必须始终为了人民利益,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真正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阐述的人民之所以需要国家及其公职人员存在的全部目的,不是统治人民,而是服务于人民、保障人民自由的思想精髓,做好人民的勤务员。消除旧中国残留下来的统治者高高在上、高人一等的腐朽观念,摆正在群众中的位置是领导者应做的永久功课。
周恩来的群众观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制定、倡导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党的群众路线在工作实践中贯彻与执行作出了突出贡献。周恩来一生关心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周恩来精神”的核心内涵和根本价值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周恩来心中装着人民群众,理所应当也受到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至今,“人民的总理”还是周恩来的专有称号。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3] 周恩来军事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3.
[4] 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09.
[6]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8] 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9] 周恩来自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10]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94-195.
[1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
[13]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4]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7.
[15]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00.
[16] 周恩来文化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39.
[17] 侯定和.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周恩来领导艺术研讨会综述[N].人民日报,1992-08-07.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