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休闲人格美与滇中休闲教育*
2014-04-09时遂营李洁芳
时遂营 李洁芳
(1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玉溪653100;2玉溪市民族中学,云南玉溪653100)
一、“休闲人格美”的提出
“休闲学”(The Study of Leisure)诞生于西方,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产生了诸如托斯丹·凡勃伦、约翰·赫伊津哈、约瑟夫·皮珀、约翰·凯利、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克里斯托弗·爱丁顿、罗伯特·斯特宾斯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学者,还诞生了“世界休闲组织”等国际性机构。在西方的影响下,我国的休闲学业已起步,休闲研究日益成为新兴的学术热点。截止2014年3月19日,标题里出现“休闲”一词的论文竟多达183 025 篇(中国知网检索结果),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应该说,“休闲学”是最典型的交叉学科。章辉曾指出:“休闲学应当是政治之学、社会之学、经济之学、游戏之学、哲思之学、伦理之学、幸福之学和审美之学。”[1]目前,国内休闲学的分支学科如休闲哲学、休闲美学、休闲伦理学、休闲产业学、休闲经济学、休闲社会学、休闲文化学等等也日渐成熟。当代美学界认为,休闲与美学的关系尤为紧密。例如,张玉勤指出:“休闲并不单纯是一个时间概念和简单的社会现象,更是一个意蕴深厚的文化范畴和美学命题”[2],审美“无疑应成为观照和阐发休闲的重要理论视界”[3]。潘立勇先生更断言:“可以说,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4]
同时,休闲与伦理学的关系也开始受到国内关注。罗伟认为,“闲暇伦理”这一新领域“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矛盾比较尖锐的公共领域,也是价值冲突比较集中的领域,需要从理论上澄清认识,正本清源,为实践提供价值支持和道德引领”[5]1。他指出:“社会性的休闲实践中也的确存在不少问题。要保证休闲生活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对这一现象保持良好的批判、反省和思考能力。”[5]2在以上视角和思路的启发下,章辉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首次提出了“休闲人格美”概念,将休闲视为一种正能量的人格,并将休闲人格视为一种充满审美意味的范畴。他指出:“对于人格美,历来的美学研究多集中在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等方面,而忽视了休闲现象中亦存在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格美内涵。……从传统休闲文化的实际情况来看,休闲人格不但是人格的一种,而且具有高度的美学意义。”[6]19的确,休闲活动中的审美呈现,不仅与形式美、艺术性有关,也与道德、伦理、人格密不可分。“休闲人格美”的提出,在当前有其必要性、合理性和现实意义。
二、传统休闲人格美的范畴与内涵
中国传统的美不是西方完全作为一种哲学意义存在且注重在抽象形式中实现超功利的美,而是作为一种人格境界的美,注重在道德和自然中实现对现实功利超越的美。事实上,从我国传统休闲文化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代文化人形形色色的休闲生活,往往展示出其高尚人格与优雅气质,反映出我们民族独特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
章辉尤其重视传统语境下文士在休闲文化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格美,他认为:“在文士的休闲中,休闲者往往能抛弃(或至少是减少)功利之心,不像世俗之人那样蝇营狗苟,而是表现出闲雅的风度和超脱的人品。”[6]266
那么,传统休闲人格美有哪些范畴呢?章辉、朱红华以南宋休闲文化为个案进行研究,指出:“文献中出现较多的有燕闲、闲旷、闲放、闲淡、幽闲等‘闲’范畴。”[6]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些人格美范畴的具体内涵是什么?章辉的文章(以下简称章文)曾有部分界定:“燕闲”是“一种无营进、功利之心,处事游刃有余、从容不迫的人格。……‘闲旷’范畴,是南宋文士珍视自由生活价值,看淡功名利禄虚假的心态流露,具有道德操守的伦理品格。……(闲放)尤强调人在超脱方面的无拘无束”[7]。
对于“闲淡”、“幽闲”的人格内涵,章文仅有一些相关的文化性描述,但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闲淡”乃是一种清心寡欲的人格,较少物质财富、功名利禄等方面的追求。在传统文化语境下,“闲淡”以其高尚的人格内涵而受人称道。例如,晋郭颁称赞司马浑“以闲淡寡欲,知名京邑。”(《魏晋世语》)《北史》称赞王晞“性闲淡寡欲,虽王事鞅掌,而雅操不移。”(《北史·王晞传》)至于“幽闲”,是一种清幽闲适,柔顺闲静的品质,多用以形容女子,然而不限于女性,亦可描绘具有心脱俗尘之道德美的文士、隐士等。
当然,传统休闲人格美范畴绝不止上述5种,随着对传统休闲文化的挖掘,我们将能得出更多的、具有不同历史时期特点的休闲人格美范畴。
三、传统休闲人格美与休闲教育
休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亦极为密切。亚里士多德曾经拷问:在闲暇的时刻,我们将何所作为?在许多民众的眼中,休闲等同于吃喝玩乐。据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调查显示,把休闲的最重要价值理解为“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国民占63.7%,而视“欣赏艺术、陶冶情操”为休闲首要功能者仅占2.3%[8]。许多人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闲暇反而为闲暇所累,许多人在休闲中存在低俗活动甚至犯罪行为。对此,我们深深感到休闲活动必须有反思,休闲审美需要激发,休闲实践需要学习,休闲伦理需要引导。
因此,旨在培养人们对休闲行为的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的“休闲教育”显得愈来愈迫切。所谓“休闲教育”是指通过为人们树立科学的休闲观念,为人们传授利用休闲时间的技能、技巧,从而使其个性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精力充沛、生活愉快的社会公民。我们认为:休闲教育的内容很广泛,包括对智力、美的欣赏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还可以教育人们通过创造性的休闲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追求与理念,鼓励人们把自我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例如,青少年应如何有意义地度过每年将近一百天的节假?老年人应如何积极面对退休后的漫长岁月?如何利用一些休闲活动培养勇敢、沉着、镇定等伦理品质和人格修养?
“休闲教育”在我国是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但西方早已开始实施。1918年,美国教育界就将休闲教育列为中学教育的一条“中心原则”:“每个人都应该享有时间去培养个人和社会的兴趣。如果能被合理地使用,那么,这种闲暇将会重新扩大一个人的创造力量,并进一步丰富其生活,从而使他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9]如果相反,滥用闲暇时间将损害健康,扰乱家庭,降低工作效率,并破坏其公民意识。
当前我国民众中,不少人热衷于钻营,汲汲于功利,终日惶惶奔走,不得休闲;有些人虽然有大量时间休闲,却不知做什么好,显得无所适从;而另一些人则沉溺于低俗休闲,导致电视选秀、麻将赌博、色情洗浴等庸俗休闲活动在城市中蔓延开来,甚至在一些地区,人们吃喝嫖赌、吸毒风气盛行,严重地污染了社会环境,毒化了人的心灵,由此引发的犯罪也屡见不鲜。
面对目前休闲生活中的种种负面情况,我们认为,传统休闲人格美与休闲教育的携手就是必然和必须的了。
四、滇中民众休闲生活现状调查
目前,云南滇中地区民众的休闲状况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种种堪忧的状况。例如,据澄江县地方政府有关资料表明:“(澄江县)许多农民价值取向模糊,道德诉求趋利明显。在农村,不少人处于‘什么都不相信’的无信仰状态,农民的心中没有敬畏的对象和价值标准,……‘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已经成为不少农民的人生追求和道德信仰,……集体公益事业的建设活动缺乏主动性,重报酬,轻奉献,出现无报酬或低报酬则无人响应的现象。”“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堪忧。……农村赌博之风屡禁不止。”①
为了真实而详细地掌握滇中地区民众休闲生活现状,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于近期开展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玉溪师范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和玉溪市第一中学的在校高中生。回收有效问卷共计731 份。问卷主要问题的回答情况及其分析如下。
第4 题:如果对民众进行“休闲教育”,你认为谁应是最主要的对象?选项:A.少儿群体B.青年(含大学生)C.中年人D.老年群体。结果选B 的比例最高,占41.6%。由此可见,青年被认为是最应当接受休闲教育的群体。的确,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并行将走入社会,接受休闲教育对他们来说应是当务之急。
第9 题:你觉得云南滇中地区人们在休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是哪些?[多选]结果显示,72.1%的人回答:“有时间休闲,但人们不知干什么”,反映了休闲方式选择的盲目性较高。49.2%的人回答:“人们的休闲活动不高雅,比较低俗”,35.2% 的人回答:“休闲活动会伴有黄赌毒等负面现象”,可见休闲活动中人格美的缺失已成为相当严重的问题。
第11 题:你觉得一个人所从事的休闲活动会对他的人格产生影响吗?结果51.8% 的人回答:“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可见多数人认为休闲活动对人格存在重要影响。
第12 题旨在调查人们所欣赏的休闲人格范畴有哪些,结果显示:选择“燕闲”的占6.2%,选择“闲旷”的占13.1%,选择“闲放”的占16.3%,选择“闲淡”的占34.3%,选择“幽闲”的占30.8%;说明“闲淡”、“幽闲”成为被调查者较为欣赏的人格特征。应当说,这是一个审美趣味问题。
因此,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三条结论:其一,滇中地区的民众休闲存在相当的误区和异化现象,“休闲教育”刻不容缓;其二,不少青少年已经意识到休闲活动对人格形成方面的重要影响;其三,在一定程度上,青少年在休闲人格范畴形成了自己的审美偏好。
五、传统休闲人格美与滇中休闲教育
美国Harvest Years 杂志主编彼得·迪金森(Peter A.Dickinson)认为:“你的休闲活动更多取决于你的人格,而不是年龄、性别或社会地位。”[10]即是说,人格决定休闲方式。因此笔者认为,休闲方式误区的消除应当从人格的提升开始。应将休闲人格美的熏陶作为休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滇中民众中加以实施。
首先要梳理、挖掘传统休闲人格美范畴及其内涵,再将其以生动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给民众,使其在业余的消遣娱乐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和感染,逐步形成对休闲人格美的认同,藉此变化气质,提升品位,改变不良的休闲方式,不断向高雅的、富于审美的休闲方式靠近。
我国古代优秀的诗词、散文、小说,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而其中,就有大量反映休闲人格美的内容。如果将其选取出来呈现给民众,对改变民众的功利性思维方式和负面休闲误区将起到很好作用。以诗词、散文而言,仅南宋一朝,朱敦儒、陆游、辛弃疾、范成大、张鎡等大批诗人、词人的大量名作中,就足以体现古代文士高尚的休闲人格美。以小说而言,《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名著中的不少人物皆具有休闲人格美。《儒林外史》中,王冕、杜少卿、季遐年、盖宽、荆元等人都具有休闲人格美。至于《红楼梦》,章辉曾对其中人物的休闲人格做出过评点,指出贾政“只热衷于功名利禄和为官之道,是个无闲也无趣的人”[11]77;而贾宝玉“凡事没有功利心,整天说些‘没要紧的话’”[11]77,具有休闲人格美。此外,章辉本人曾多次以此论题在一些高校和滇中社区民众间进行过宣讲,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12-13]。因此,以此类文学名著来引导民众进行休闲人格美方面的评论、欣赏,形成其对休闲人格美的认同和向往,将是一个可行的思路。
此外,古代音乐、绘画中亦包含有大量休闲人格美的内涵。例如,古曲《高山流水》、《潇湘水云》、《泛沧浪》、《大浪淘沙》、《渔樵问答》、《渔舟唱晚》、《欸乃》等等,以及古代名画如《竹林七贤》砖画、李公麟《西园雅集图》、马远《松下高士图》、赵孟頫《苏东坡像》、吴镇《渔父图》、王仲玉《陶渊明像》等等,亦不胜枚举。以此推荐为民众休闲的内容,将能够起到“寓休闲人格美教育于休闲之中”的良好效果。
如果说,西方世界的“休闲教育”常常为基督教伦理提供平台,那么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应理所当然地将“休闲教育”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阵地。面对当前滇中地区的民众休闲中存在的思想误区和人格异化现象,我们急切地提出“休闲人格美”的概念,并力图改变过去枯燥无味的德育方式,通过民众喜闻乐见的“休闲文化”来进行休闲伦理教育,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人格美的陶冶,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此外,引导民众在休闲人格美的范畴中总结、发现自己的审美偏好(如调查中所示),可以使休闲教育更加富于趣味,更容易为大众喜爱和接受,这是实施休闲人格教育中的一个小小技巧。
注 释
①参见政协澄江县委员会2012年所编著的《澄江文史资料》第22 辑,第228-229 页。
[1]章辉.论休闲学的学科界定及使命[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50.
[2]张玉勤.审美文化视野中的休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10):96.
[3]张玉勤.审美文化:休闲研究新的理论视界[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5):694.
[4]潘立勇.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5.
[5]罗伟.闲雅与人生——休闲的伦理学考察,[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自序.
[6]章辉.南宋休闲文化及其美学意义[D]:[博士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13.
[7]章辉,朱红华.传统休闲人格美初论——以南宋“闲”范畴为例[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20.
[8]吴文新,张雅静.“休闲关节点”:休闲城市的居民收入探讨标准——基于青岛、烟台、威海市民休闲状况调查研究的启示[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6.
[9]苏芳.什么是“休闲教育”[N].中国中学生报,2004-11-16.
[10]Max Kaplan.Leisure:Lifestyle and lifespan[M].Philadelphia:Press of W.B.Saunders,1979:223.
[11]章辉.红楼梦的休闲美学[J].邯郸学院学报,2011(3).
[12]“明德讲坛”新学期继续开讲[EB/OL].(2012-10-09)[2014-08-20].http://www.hbpu.edu.cn/news/read.asp?PPNewsID=9499.
[13]大观园里觅“闲情”:《红楼梦》的休闲文化趣谈[EB/OL].(2014-02-12)[2014-08-20].http://www.gaogulou.com/read-htm-tid-363274-fpag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