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牛文案成为管理者
2014-04-09谢丹丹
谢丹丹
离开北京那年,孙璐得了一个地方省委的优秀教学奖。正是这个奖,让他开始寻找新的挑战。来到北京的一星期后,他获得了第一份工作机会。本来奔着“法务”去的,却被告知已经招到人了,还缺一个文案。
“干不干?”
“干啊!怎么不干?”
为了谋生,孙璐抛弃了大学所学的法律专业,干起了营销文案。第一次写产品稿,无从下手。孙璐心里很慌,便开始恶补。
“看书、买书、看报纸。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一天看五份报纸。地铁、公交里看,自己琢磨,自己看。”就这样,一点一点,孙璐做起文案来也越来越顺手了。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竟然能做出一个营销手册的东西。
“我就觉得自己应该去更好的地方,我还可以做得更好。”
那一年,孙璐站在南二环,手里拿着一份北京地图,抬头望天。他告诉自己:“我一定要来这个CBD上班,我要做最牛的文案。”
时间过得很快,孙璐已经从一个职场新手,演变为业务精英,再到管理层。他曾以品牌战略总监身份经历了中国最大的SNS社交网站——开心网最辉煌的时期,现任某公司数字营销中心高级总监。这个年轻的职场老手,怎样完成了从优秀员工到优秀管理者的蜕变?
管理,从个人开始
2008年,孙璐第一次当领导,没感觉。
他觉得自己像个监工,或者批发商,从领导那里领来工作,然后再分发下去。据他后来回想,那时他连怎么管理好自己都不知道,何况还去管理别人。
后来,孙璐换了一家稍大的公司,其制度都比原来的小公司要完善得多。他开始懂得什么叫“团建”,对管理也有点儿模糊的概念了。
这家公司的团队跟打了鸡血似的,员工永远在冲锋陷阵。
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孙璐开始认真去思考“管理”二字。不过,那时的孙璐急需解决的是,如何做好个人管理,让自己忙得更有意义?或者如何能够给自己剩下一个小时的个人时间作为奖励?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孙璐好像有点儿找着北了。
他甚至建了一套体系,这套体系分为三大块。
第一,了解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工作时间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把自己的工作整理成日常工作和机动工作两部分。
第三,将事情按优先级排序。
首先,整理每天固定要做的工作,预计占到三个小时。如果没有,就想办法让自己有。在孙璐看来,这是作为公司一员,在既不创造新的价值,不去逼近新的客户,又不去做新的项目的情况下,仍然有必要在这个部门存在的意义。不管领导有没有明确,自己必须要做到明确。
剩下的时间就可以接受机动的项目工作了。“当有新的项目组需要我去参加的时候,我就和别人沟通清楚。根据自身能力,来预计花费在这个项目上的时间。按照天算,如果一天四个小时,要花两个月,这就是项目周期。”除了自身践行这个方法,孙璐也时常跟员工分享这些心得。
如果一天的工作时间为八小时,固定时间占去三个小时,机动时间占去四个小时,还能剩下一个小时。
但突发状况是经常有的,比如:领导忽然扔来三件大事,那就需要在这一个小时之内完成。
逢这种情况,有人会一团糟、有人会抓狂、有人会抱怨。孙璐建议:先将三项工作按优先级排序。最重要的工作安排30分钟,其次重要的工作花费20分钟,最不重要的工作花费10分钟。
当然,在这三大版块里,判断自己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但是往往有很多人对自身能力不够了解。“你的岗位描述就应该是你的能力,再看自身实际能力和这个岗位需求之间的差异。”孙璐说到。对于职场新人,就要通过岗位要求来寻找、定位自身能力。
听任下属调配
2010年,正是开心网的辉煌时期,这家创业公司爆发着前所未有的激情。
在这个时候,孙璐出任开心网品牌战略总监,他一下子被创业公司这种独有的朝气所吸引。“这是我第一次不是为挣钱而去一家公司。”回忆起那时的点滴,孙璐显然还沉浸其中。
在开心网,一个小孩儿挑头做一个项目,并且所有人都配合他,这是常有的事儿。尽管自己比他职位还高,但是还得听他调配。要是在以前,孙璐绝对不相信有这样的事情。
要知道,在那之前有一段时间,孙璐曾陷入困惑:他发现,员工跟自己越来越像,就像自己的复制品,思考方式是孙璐式的,做事标准是孙璐式的。执行力的确很强,但创新性却越来越差。孙璐的个人权威很高,所有人都佩服他的个人能力,同时也都在等着他拿主意。“这是一件很诡异的事情,就好像是我一个人的部门,所有人都会记得我,但是其他员工的闪光点和才华,都被埋没了。”孙璐反思到。
直到来到开心网,孙璐才意识到,由于自己是做业务出身,所以总是不自觉地过分强调员工的业务能力,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带领员工,却忽略了根据员工的特点来安排工作,组织协作,并把正确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调动各方资源为整个项目服务。
协作也是一种管理方式。相比依靠个人权威的垂直管理,横向的、协作式的管理方式会最大限度地体现每个人的价值,使每个人都在做最适合他干的事情。在孙璐看来,管理者只有打开这种平行关系的思维,才能成事儿。
现在,孙璐已经离开开心网,在另外一家公司开启了自己崭新的职场生涯。但是,现在,他开始学会扮演“看门人”的角色了,在大事面前,他只为员工指一个总的方向,更多的细节则让员工自己去摸索、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