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西壮族文化与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2014-04-09苏仕林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崇拜壮族种类

苏仕林

(百色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广西 百色 533000)

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之一,是生态系统的第一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植物界始终是人类获取生活必需品的主要来源。然而,在全球经济化发展的冲击下,地球上的植物及其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植物多样性和植物资源保护已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领域,植物资源保护则成为植物学家和自然保护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在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诸多因素中,文化是一个关键因素,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具有互动共有关系[1]1-9。

传统文化知识是基于特定民族、社区传统的信仰、道德标准和实践活动,来源于世代承袭的文化传统,经世代相传并不断发展而形成,是经过相当一段历史时期而积累形成的知识[2]。人类的命运和生物多样性密不可分,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责任[3]。在现代人类社会对地球各种生命形式的巨大影响下,生物多样性不再是一个与人类社会相互分割的自然单元,人类的文化价值观、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和伦理道德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密不可分,植物资源保护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还需要科学、社会、政治、经济的共同结合和有力支持[1]142-149。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在自然保护中的作用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承认。对于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到国际非政府机构[4],从国际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5-6]到国内知名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专家[7]以及壮族文化研究专家[8-9],无一不强调两者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关系。

桂西的壮民族大多是土著人的后裔[10],民族风情古朴浓郁;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与动、植物产生密切联系,其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和地理标志知识等对当地植物资源的保护均有重要作用。作者对桂西壮族民众不同文化习俗与植物资源利用的关系进行研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桂西壮族地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及民族植物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1 桂西壮族文化与植物的联系

1.1 地域文化与植物的联系

桂西壮族先民在选择居住地时,大多选择某一植物集中分布且生长旺盛的地域而居,因而,也根据居住地周围环境中的优势植物种类对居住地进行命名,而且这些植物均具有一定的经济用途。据初步统计,在桂西共有108个自然村的村名用植物命名,涉及的植物种类初步鉴定为79属88种(含种下类群),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根据植物种类命名的桂西地名1)

续表1 Table 1 (Continued)

1.2 色彩文化与植物的联系

桂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壮族占多数。壮族的传统生产方式和文化习俗中包括认识和利用染色植物的传统知识和经验,桂西壮族民间使用的染色植物种类较多,其统计结果见表2。

统计结果表明:桂西壮族民间使用的染色植物共22种,隶属于17科21属,均为被子植物,且这些种类除可用于染色外,还兼具食用、药用等用途。其中,有14个科仅包含1属1种染色植物,分别占科、属、种总数的82.4%、66.7%和63.6%;包含1种染色植物的属有20个,分别占属、种总数的95.2%和90.9%;而具有2种以上染色植物的科仅有3个。其中,属于茜草科(Rubiaceae)的染色植物有3属3种,属于爵床科(Acanthaceae)的染色植物有2属2种,属于菊科(Asteraceae)的染色植物有2属3种。

表2 桂西壮族用于染色的植物种类统计

1.3 饮食文化与植物的联系

桂西壮族民众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与植物产生了密切联系,在认识植物、利用植物和保护植物资源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食用植物的利用方面有独特的民族特点,特别是对野菜情有独钟。经初步调查,桂西壮族常用野菜有31种(表3),且具有食用部位多样、食用方法多样和种类多样等特点,且部分种类还是染色植物。其中,食用部位有嫩枝叶、全草、茎叶、花或嫩叶等;食用方法包括水煮、炒、煮汤、腌制、配菜或凉拌等,其中兼具染色功能的种类则可以染糯米饭。从种类组成看,有13科31种,其中以菊科种类最多(12种),其次为唇形科(Lamiaceae)和伞形科(Apiaceae),各有3种。

1.4 民俗文化与植物的联系——民歌中的植物

壮族人民酷爱唱歌,歌是人们表情达意、叙事论世、传承文化的一种主要方式。民歌是壮族文学的主要载体,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创造了大量民歌并代代相传;民歌是壮族人民思想、生活和民族发展历史的写照,是壮族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也是壮族宝贵文化遗产;壮族民歌源远流长,是壮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源泉。桂西壮族民歌“嘹歌”中涉及的植物有260多种,多数植物均为与壮族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种类,如野菜、野果或染色植物。统计结果(表4)显示:桂西壮族民歌中涉及的野菜植物24种、野果植物11种、天然染料植物7种,另外还有药用植物8种、酒饼植物3种以及其他植物200多种。由于嘹歌传唱年代久远,有大量植物名称难以考证。

2 桂西壮族文化对植物资源保护的作用

2.1 植物崇拜与植物多样性保护

壮族的植物崇拜文化群由树崇拜文化丛、竹崇拜文化丛、果崇拜文化丛、葫芦崇拜文化丛、禾崇拜文化丛和花崇拜文化丛组成,它们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的花崇拜文化丛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花崇拜文化圈,构成了壮族植物崇拜文化群的主体。壮族植物崇拜文化群体现了壮民族的植物观,对桂西壮族地区的植物资源和植物多样性保护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2 乡规民俗与植物资源保护

桂西壮族群众对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可追溯到300多年前,例如,在田阳民间就订立了各类保护生态环境的乡规民约[10]。位于田阳县百育镇六联村的岩囚山坡上立有1块保护植物的碑刻,此碑刻立于乾隆乙卯年三月十六日,由附近12个村的村民立下规约,

表3 桂西壮族常用野菜种类及食用部位和食用方法统计

表4 桂西壮族民歌中涉及的部分植物种类1)

其主题是“为不惊动神明,不准任何人在该处地域附近砍伐树木或葬坟墓,违者处罚”。位于田阳县百育镇六联村的棋盘山相传是田阳(奉义州)方圆几百里的风水宅地,山上有自然的棋盘、石磨和神奇的鸳鸯泉,一年四季泉水清澈见底、入口清爽甘甜;为了保护此山独特的自热风光、不伤龙脉,棋盘山下各村庄的村民在棋盘山上竖立了1块保护植物的碑刻,此碑刻立于乾隆辛丑年三月初三,碑文规定“不准士民在山上乱伐树木、安葬坟墓,违者处罚”。这些乡规民约对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及行为准则均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是清朝时期桂西壮族民间对生态环境及植物多样性保护的举措之一。

3 存在问题与对策

3.1 存在问题

3.1.1 社会经济因素对植物资源的影响 来自社会人文方面的因素、尤其是经济方面的某些因素,是造成植物资源保护成效低下的重要原因。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民众日常生活与植物资源息息相关。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更加需要加大植物资源利用的广度和强度。然而,自然资源面临大规模开发和过度利用的问题,甚至出现掠夺性经营、毁林开荒及乱砍滥伐等现象,山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致使大量的植物资源快速减少,部分植物种类甚至消失。如,地名对应植物中的香火树、仰藤、蚂蝗藤〔Pottsialaxiflora(Bl.) Ktze.〕、白藤(PoranadecoraW. W. Smith)及酒饼植物蔓多藤,还有民歌中涉及的多种植物已经无从考证。

3.1.2 现代文明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植物资源是建立人类文明的基础,当今社会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现代文明却导致部分民族文化消失,进而导致植物种类的消失:

1)饮食文化的改变造成饮食结构的变化,致使部分野菜植物由于不再食用而随环境的变化逐渐消失,如野菜植物苝五、苝帅等。

2)由于现代工业染色技术的发展,化学染料的广泛应用导致民间染色技术逐渐衰退,人们对天然染色植物的需求量逐渐减少,致使部分天然染色植物资源日趋减少,如密蒙花(BuddlejaofficinalisMaxim.)、蓼蓝(PolygonumtinctoriumAit.)和苏木(CaesalpiniasappanLinn.)等。

3)现代文明也使壮族民歌的传唱范围逐步缩小,人们都喜欢流行音乐,民歌的传唱只在少数人之间进行;而且,传唱内容大多年代久远,导致民歌中涉及的部分植物种类也已无从考证,如民歌中涉及的植物苝只、苝帅、刄巾、刄闷、柏瑅等。

3.1.3 壮族植物崇拜文化的负面影响 虽然壮族自然崇拜文化包含着不少积极且合理的因素,但根本上壮族自然崇拜文化从产生到形成都是以对大自然的恐惧为基础。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由始至终人一直都是处于被动状态之中,并因此形成了集体无意识性质的被动心理。这种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被动心理,在一定意义上使得整个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更多地处于被动的、保守的状态,进而导致创新意识的日趋萎缩。

3.2 对策

3.2.1 制定相关政策 在《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和《保护与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个国际公约和国家相关政策指导下,根据桂西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动员广大农村社区的力量,深入挖掘桂西壮族民间传统文化,促进桂西地区文化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加强宣传力度,进一步加深壮族群众对植物资源保护的了解和认识。

3.2.2 加强相关学科的研究 加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进一步加强桂西壮族文化与植物资源和植物多样性保护关系的研究;广泛开展桂西壮族传统知识的调查、记载和编目工作,为桂西农村社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3.2.3 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 充分发挥壮族地区的人文资源,合理利用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适度控制现代化与现代科技对人文与自然的负效应,解决壮族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所面临的资源问题。

3.2.4 发挥自然崇拜文化的作用 充分发挥壮族自然崇拜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物我合一”的自然观的作用,针对壮族地区的环境现状,采取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积极措施,全面保护壮族地区的植物资源和植物多样性;根据桂西壮族居住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针对壮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现状,以壮族自然崇拜文化为基础,广泛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成果,树立“从被动敬畏自然到主动顺应自然”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建立具有独立性、循环性和系统性的以“物我合一”为核心的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现代生态文明体系,实现桂西壮族地区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裴盛基, 龙春林. 民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2] 裴盛基, 淮虎银. 民族植物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215-240.

[3] 裴盛基. 民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1, 26(6): 190-196.

[4] RAFI. Conserving Indigenous Knowledge: Integrating Two Systems of Innovation[C]. Pittsboro: RAFI and UNEP, 1994.

[5] MCNEELY J A. Current major activities on th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of biological diversity[J]. 生物多样性, 1996, 4(增刊): 64-75.

[6] MCNEELY J A. Cultural factors in conserving biodiversity[C]∥XU J C. Links between Cultures and Biodiversity: Proceedings of the Cultures and Biodiversity Congress. Kunming: Yunnan Sci & Tech Press, 2000.

[7] 许再富, 刘宏茂. 西双版纳傣族贝叶文化与植物多样性保护[J]. 生物多样性, 1995, 3(3): 147-179.

[8] 廖明君. 壮族自然崇拜文化[M].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2: 199-360.

[9] 张声震. 壮语地名集[M].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8: 152-289.

[10] 田阳县民族局. 田阳少数民族古籍[R]. 田阳: 田阳县民族局, 2009: 81-84.

猜你喜欢

崇拜壮族种类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古蜀国的宗教崇拜
我崇拜的那条“龙”
种类丰富的酒具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消防车种类知多少
镜头像差的种类
消防车有哪些种类
古埃及人的圣甲虫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