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解析与重构
2014-04-09田虎
田虎
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范畴具有发展性。当前,大众对于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看到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在空间上的完整性,在对象上的开放性,在形态上与外部的关联性。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导致了当前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在实施中存在很大的误区和盲区。重构适合我国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范畴,能为我国校园安全文化的理论研究奠定范畴基础,能为校园安全文化的构建实施和管理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指导。
校园安全 文化体系 范畴 重构
一、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特性
文化体系是反映一定时空范围内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状态的各类实物载体和符号载体的内容。校园安全文化体系指在学校办学活动中,为保护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以及公私财物安全、增强师生员工的安全素质而由校内外各类对象共同塑造、践行并对师生员工产生濡染的各类活动状态、实物载体和符号载体的内容总和。校园安全文化体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征,是校园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更是社会安全文化体系在校园的延伸和拓展。
在研究和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的过程中,要深入认识和了解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就必须对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相关要素进行归类划分,这样就产生了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范畴。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范畴是校园安全文化的创生主体在长期创生校园安全文化的体验的基础上对校园安全文化的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映,是对校园安全文化属性所作的主观概括,是在主客观互动基础上对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相关要素所作的归类。
日常生活中,没有固定不变的范畴,范畴的构建具有动态性。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界定,要根据客观事物的变化,视具体情况而定[1]。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航天技术和核电工业的崛起,人类开始形成了以预知预控观为核心的超前预知的安全文化。这一过程反映到哲学层面上就是人们安全认识论和安全方法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2]。校园安全文化作为社会安全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范畴并非静态存在,而是要不断与时俱进,随着人们对社会安全文化的认识水平和价值取向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二、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解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安全的理论研究不断取得新的发展,人类安全文化的内涵日益丰富,社会大众的安全认识迅速提升,不断推动着社会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发展。目前,人们对于社会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认识,已经扩展到以下三个体系:形态体系、场域体系和对象体系。从形态体系来看,安全文化的范畴包含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从对象体系来看,文化是针对某一特定对象来衡量的,不同的对象要求不同的安全文化内涵。从场域体系来看,安全文化建设总是针对一定的空间来讲的,不同空间场域的安全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具有差异性和典型性[3]。然而,通过对近年来关于校园安全文化范畴的研究文献的分析能够发现,目前学界对于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狭隘性。这种狭隘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窄化了校园安全文化的体系范畴。目前关于校园安全文化的研究文献都没有看到校园安全文化是一个由形态体系、场域体系、对象体系有机构成的复合体系,仅把校园安全文化看成一个由不同层次有机构成的单维体系——形态体系,几乎未对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场域体系和对象体系进行深入探讨。
窄化了校园安全文化的场域体系。现有研究文献基本都是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空间范围局限于校园的内部场域。这种认识局限导致了长期以来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一直实行封闭式安全文化创生模式,没有看到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空间范围还应涉及家庭、社区等场域,以及大众传媒等因素,没有看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与社会安全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未能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等场域间的深度合作。
窄化了校园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现有研究文献基本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对象局限于学校内部场域的成员。在谈及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时,都是基于学校内部场域的人员群体,纯粹把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看成校园决策者、管理者、安全工作者、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校内人员的事情,完全忽略了学生家长、社区人员、校园周边人员及其他相关部门人员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持作用。
上述认识上的局限性,导致了当前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在实施中存在很大的误区和盲区。误区在于仅仅从校园场域内部着手,依靠校园内部的对象主体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策略都是基于校园内部场域,一定程度上把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孤立于社会安全文化建设之外,未能充分发挥社会安全文化在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前提作用和指导支持作用。盲区在于没有看到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在空间上的完整性,在对象上的开放性,在形态上与外部的关联性,没有充分发挥校园外部场域各类对象体系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三、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重构
构建适合我国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范畴,能为我国校园安全文化的理论研究奠定范畴基础,能为校园安全文化的构建实施和管理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指导。随着社会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不断发展,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内涵亦需与时俱进,进行重构。基于安全文化的理论视角,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的体系内涵,需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1.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
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是校园安全文化形态体系的核心层,体现着校园安全文化形态体系的思想灵魂。制度层面是校园安全文化形态体系的中间层,是校园安全文化思想灵魂的文字表征,体现着校园安全文化的规范性和约束性。物质层面是校园安全文化形态体系的表现层,是校园安全文化形态体系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物质载体和实践折射。
校园安全文化的精神层面主要指校园安全观念文化,主要包含两大系统:信念系统和价值系统[5]。信念系统主要指校园内部场域的安全对象,包括学校的决策者、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所具有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安全准则等。价值系统主要指校园内部场域的安全对象所具有的安全道德、安全审美、安全传统、安全风俗、安全习惯等。校园的安全观念文化是校园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和提升校园安全行为文化、制度管理和物态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校园安全文化的制度层面主要指校园的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校园安全行为文化主要指在校园安全观念文化的指导和影响下,学校的决策者、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校园安全行为文化是校园安全观念文化的反映,同时又作用和表现着校园安全观念文化。校园安全管理文化,是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指对校园组织和校园人员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的影响和作用,集中体现了校园观念文化和物态文化对学校各类人员的要求。校园安全管理文化主要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规章制度、管理手段等方面,其中安全管理手段文化主要包括思想管理、法律管理、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等。
校园安全文化的物质层面主要指校园的安全物态文化。校园安全物态文化是形成校园安全观念文化和管理文化的条件和基础,体现了学校决策者和管理者的安全认识和安全态度,反映了校园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哲学,折射出校园安全行为文化的塑造成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安全物态文化体现为教育教学的设计、方式和手段的本质安全性;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技术工具、设施设备、仪器装置等物态本身的安全性,教育教学的活动环境和活动条件的安全性等。
2.校园安全文化的场域体系
校园安全文化的场域体系主要指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所涵盖的空间范围。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场域体系区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可以分为外部场域的安全文化和内部场域的安全文化。校园外部场域的安全文化主要是指政府部门、社会大众通过法律、政策、舆论等对校园安全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教育行政、学生家庭、所属社区、校园周边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机构等对校园安全工作的具体支持。校园内部场域的安全文化,主要指校园内部承载不同功能的教学区、实验区、活动区、生活区等场域的安全文化。从学校层次来看,可以分为高等院校、中小学校、幼儿园所等场域的安全文化。从区域环境来看,可以分为城区学校、郊区学校、农村学校等场域的安全文化。从行业类别来看,可以分为职业院校、普通院校、成人院校等场域的安全文化。不同场域体系的学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近年来,我国校园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外部环境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社会分配体制的渐进改革,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利益诉求日益复杂化、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当前正处于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时期,这些因素形成的冲击波是对校园外部场域安全文化构建的巨大挑战,使校园所处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和易变。内部环境方面,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学校与外部的联系更为密切,使学校内部场域的对象体系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选择更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在此背景下,维护和改善校园的安全,仅从校园内部场域的诸因素着手,已经无法有效保证校园的安全。
从系统论分析,校园属于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的安全运转有赖于系统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的紧密配合与相互支持。校园内部场域和外部场域的要素总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其中学校内部场域的诸要素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处于主导和核心地位,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仅仅依靠学校场域诸要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还需要家庭、社区等外部场域要素的共同承担和协同配合,使三者在安全教育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互补协调,发挥校园安全内外部环境的整体育人效应。
3.校园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
校园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是指校园安全文化总是针对具体的人员群体而言的,是对某一特定群体的衡量。从空间场域来看,这些人员群体涵盖校内场域和校外场域。依据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对象所属的空间场域,可以将校园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分为内部对象体系和外部对象体系。内部对象体系主要指校内场域的人员群体,具体包括校园法人代表或决策者、各级管理人员、安全专职人员、教师、学生、职工及其他人员。外部对象体系主要指校外场域的人员群体,主要包括学生家长、社区人员、校园周边人群等。
校园安全文化对象体系所处的场域不同,所要求的安全文化的内涵、层次、水平也就不同。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内部对象体系的安全素质既是实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手段,也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外部对象体系的安全素质,是实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辅助途径和辅助手段,旨在通过外部对象体系安全素质的培养来促进内部对象体系的安全素质,即外部对象体系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是服务于内部对象体系的,是加强内部体系安全素质的一种途径或手段。在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调动内部对象体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需要高度重视外部对象体系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麦成.论范畴构建的不确定性.河南社会科学,2012(10).
[2] 朱翔天.安全文化的哲学解读.安全生产与监督,2008(3).
[3] 罗云.现代安全管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 朱翔天.从文化的内涵浅析校园安全文化及其建设.安全生产与监督,2007(5).
[5] 张水耀.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教学与管理,2008(10).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