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我们谈论桂林时,还能谈些什么

2014-04-08沈佳音

看天下 2014年11期
关键词:田汉桂林山水漓江

沈佳音

人们一提起桂林,总是脱口而出宋人王正功那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人民币二十元上的桂林远郊漓江黄布滩山野画面,定格了世人对桂林的认识。甚至桂林人也常常因此固步自封——只说山水,不谈文化。

事实上,甲天下的山水背后是桂林数千年的人文积淀。只是今天,桂林的风景显山露水,而它的文化却如散落的珍珠,得耐着性子细细寻找。

向1944年的春天致敬

“草木无情,为什么落了丹枫?像飘零的儿女,悄悄地随着秋风。相思河畔,为什么又有漓江?夹着两行清泪,脉脉地流向湘东。”这个春天,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旅游研究所副所长黄伟林带着一群90后的学生排练剧作家田汉的名作《秋声赋》。

这个戏是田汉1941年在桂林创作的,场景也大都发生在桂林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比如男主角就住在漓江边,推开窗就能看到象鼻山。故事讲述了抗战时期一男二女之间的情感纠葛。田汉渴望剧中人能走出个人小情感,走向为抗战服务的大世界,这其实也正是他的个人经历。

抗日救亡的战火把田汉、欧阳予倩、夏衍等一大批剧作家送到了桂林。除此之外,郭沫若、李四光、茅盾、巴金、徐悲鸿等各个领域的大家也都云集桂林城,同一個时期超过了全国任何一个城市。那段时间,在桂林开设的书店、出版社、印刷厂有209家,演出、画展等各种文化活动不断。

1944年春天的“西南剧展”正是其中的高潮。从2月到5月,全国数十个剧团在桂林上演了近二百场演出,观众达十万余人次。当时《纽约时报》发表著名剧评家爱金森的文章,称桂林的西南剧展是古罗马以来最盛大的戏剧活动。

剧展结束的那天晚上,人们在艺术馆广场上彻夜狂欢。这恐怕是桂林最热闹的一个春天了。

民国时代的抗战桂林文化城让黄伟林艳羡不已。70年后,他带着学生重排这些剧作,向先辈们致敬。

四月的桂林已是晚春,山水之间烟雨迷蒙,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植物的混合香味。旅游的旺季开始了,漓江上游人如织。

黄伟林希望游客们在欣赏桂林山水之余,也能来大学里看看戏,了解一下桂林的文化。在这个城市,抬眼就是风景,而文化的东西则需要有人细细去发掘。

“成千上万的微缩小山,在原野上列队,都仅有三百英尺高,我们都以为中国画上的风景,是想象出来的,其实不然,完全是桂林山水的翻版。”1941年,也是一个春天。海明威作为战地记者来到中国,一路上不断地听人说起桂林的景色,说桂林如何如何美,是中国最美的地方,于是特意抽空拐到桂林。两天的行程让他印象深刻,他在日记里对桂林极尽赞美之词。

这么一段重要的史料,直到73年后,在这个春天,才由漓江出版社编辑沈东子翻译刊登在桂林本地的媒体上。

宋人王正功那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作为城市的宣传语简单好记,气势逼人,足以让桂林享誉世界,其他的称赞都不过是锦上添花,没有人太在意。很少有人知道王正功那首诗的主旨,表达的是对教育和人才的重视,依托的也正是地方人文的厚重积淀。

养在深闺人未识

说起山水,桂林人睥睨天下;而一说起文化,桂林人有时却底气不足,他们甚至会直接自我否定:“桂林没什么文化。”

其实不然。桂林建城,最早可追溯到秦始皇时代,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让这方土地有了厚度。如果说抗战时期的文化繁荣,只是历史借来的短暂光辉,在当代,桂林也始终在文化圈占有一席之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漓江出版社的外国文学翻译独步中国。加缪、塞林格、凯鲁亚克、杜拉斯、村上春树……这些名字都是从漓江出版社出发,第一次走进中国读者的心中。沈东子作为编辑,《在路上》、《飘》、《沙丘》等几本美国现代文学经典小说的中译本,是经他之手面世的。

那时候出版社门口有个餐厅,有时候他们去吃饭,就扔一摞出版社的书给收银台,然后帐也不结就走了,竟然也从来没人来找。

直到今天,很多人都还珍藏着漓江出版社的诺贝尔书系。前段时间,沈东子因为找书,进了一家有名的旧书网,发现书友们列出的最值得珍藏的书单中有大量漓江版外国文学旧书。《蒂博一家》是193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共四册,其中仅第四册单本就拍到350元,全套要1500元,而这套书1986年出版的精装本原价不过16元多。

时光转入新世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又在文化圈异军突起。2011年,由其主办的理想国沙龙,齐聚梁文道、贺卫方、章诒和等当前最活跃的文化人,在桂林王城里坐而论道。

而且,作为一个风景名胜之地,桂林从来不缺少文人墨客的题词留影。黄庭坚的诗、米芾的自画像、颜真卿的书法,还有桂海碑林那213件摩崖石刻,依旧闪耀着古代文明的风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曾出了一本画册《百年光影——桂林城市记忆》。编辑把那些老照片发布到网上,很多人都惊叹:没想到桂林还有这些人物,这些故事。比如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时,桂林人岑春煊救了老佛爷的大驾,官至两广总督,与袁世凯并称“南岑北袁”,后来他又成为国民党的创始人之一。

可是他的故居雁山园,占地300亩的岭南名园,后来成为广西第一公园、广西高等教育的起点,却已被很多桂林人遗忘,更不为游客所知。

2003年,当深圳大学历史系教授彭鹏接手雁山园时,这里已是断壁残垣,杂草丛生,几近废园。几年来,他和弟弟花了六千多万重修了这座园林,并发掘了这座园林的百年风云。

猜你喜欢

田汉桂林山水漓江
我就做你戏剧事业的“恩格斯”
漓江真美
桂林山歌
漓江之美
还我们美丽的漓江
漓江夕色
田汉娱母
田汉的鞋带
田汉的沪上迷舟
《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溯源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