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2014-04-08彭川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26期
关键词:菩提荆轲文本

彭川

佛曰:“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它的意思大概是说:“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如果把它具体到我们的生活中,我觉得它是在强调:重视个体生命。纵观整个现代社会,无一不是以大为美。GDP要增长得最多,楼房要修得最高,活动要办得规模最大,连我们的教育都在追求着校园面积更大,学生数量更多的目标。可这一切导致了我们对个体生命的忽视。我们经常会以时间有限和精力不够为由,忽略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仅让他们接受老师咀嚼过的牙慧。如此,谁又能够斥责学生没有自己的理解,缺乏生命的体验呢?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天出现的状况,也并非没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里就有这样一句话:“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了深刻的教育哲理,特别是“独特”一词振聋发聩。

要深刻理解这一点,我们应该首先看一下语文学科的特点。《新课程标准》的第一点就为我们定义了语文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缺一不可,先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当我们在阅读文本时,通过文字我们理解了文本的大意,获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认识。当这种认识经过个体的经验加工后立刻变得各具特色。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阅读是一个怎样的奇妙过程。当你的眼睛输入大量文字时,你并非只是单纯地接受信息,更多的是在参与和创造。举一个例子,新版《红楼梦》一经上映就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观众都把它与八七版的《红楼梦》进行对比,其实这种比较的实质就是对《红楼梦》文本的不同理解。李少红加入的额片装和昆曲音乐就是她对作品的独特理解,是一种再创造。所以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并不是单纯地接受作者构造的故事和抒发的情感,他们不断调用自己的储备,把文字转化成形象,浮现在自己脑海。正如一句经典之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单向地向学生灌输某种理念,而应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找到属于自己的“哈姆莱特”。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作了如下几点思考。

第一,营造兼容并包的课堂氛围。“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在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就已深入人心。而这种课堂氛围的培养对学生如何获取知识,获得多少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民主平等的氛围,只凭老师扯破嗓子地大喊“畅所欲言”或组织几场形式大于内容的讨论,都不能让学生思想动起来。

比如在讲《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时,我们的侧重点都会放在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英雄气概上,可不少同学也有疑惑,荆轲这种以卵击石的行为似乎加速了燕国的灭亡。从这个角度看,荆轲不仅不是英雄,反而成了祸国殃民的罪人了。这就是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可能和很多参考书上的总结大不相同,可能也存在着明显的瑕疵,但却是属于学生自己的。我们都不应该打压,而应该鼓励他们查阅更多的资料,去丰富或调适自己的观点。一旦这种课堂氛围培养起来,学生的主动性就可以大大提高。

第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百家讲坛》的热播,专家讲座成为了一种热门的学习方式。可我们平时的课堂却与讲座有本质区别。讲座的目的是带来最新的研究成果,所以演讲者只需滔滔不绝的传递信息。而课堂,不仅传授知识,还要传授学习方法,让“教”达到“不教”。所以在阅读文本时,如何调动学生个人的经验,成为环节设计的重中之重。

第三,注重老师对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老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形成之中。况且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特别是网络的流行,让糟粕与精华共存。在这一背景下,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也就存在着偏离正确价值观的现象,如果老师不加以制止,它必将如洪水泛滥,对个人和整个青年群体都会带来不小的影响。

另一方面,网络文学等快餐式的图书大行其道,学生一味的迷恋惊险、刺激和新奇,缺少了深沉、厚重和反思。如果老师不加以引导,那么整一代人的文化水平都可能会降低。

第四,改变传统的评价标准。想让学生把良好的阅读习惯保持下去,我们就必须建立一套长效的评价机制,来保障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得到认可。可现行的评价方法是建立在应试的基础上,对不同背景和经历的学生设计统一的选项和问题,然后给一个参考答案,与之相近者则分高,反之则分低。试想一下,如果老师辛辛苦苦培养了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也勤于联系自己的经历去深刻体悟文章,可最终的考试成绩却是一蹋糊涂,那么谁还有信心和耐心按照这种方法学下去呢?我们承认,阅读能力强的学生确实可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考不好的学生就一定意味着阅读能力不强吗?单一的评价模式会导致更多的学生丧失阅读的兴趣,也最终会导致青年一代阅读能力的下降。

虽然高考制度在现阶段很难改变,但我们可以做一些积极的探索。比如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让课堂的问答,小组的交流讨论和朗诵都成为考察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这些尝试都希望给学生树立一个风向标:阅读要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对于阅读来说,不管作者和老师的体验有多么的轰轰烈烈,荡气回肠,如果学生的体验是肤浅的,苍白的,与己无关的,那么再好的东西也只能是雁过无痕。在阅读教育中,我希望我们能有佛家般的思想,把一朵花看成整个世界,把一片叶子看成整棵菩提,把每一个学生看成鲜活的生命体,尊重他们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并适时的加以引导,让他们真正从阅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成长为一片茂密的森林。

猜你喜欢

菩提荆轲文本
荆轲刺秦
俄藏инв.№2522西夏文《修菩提心》考
《菩提心》创作随想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菩提心系列之2 50×50cm 金潜纸重彩 2015年
文言实词小课堂
菩提花
荆轲刺秦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