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特性视域下英语文化词语汉译探析

2014-04-08夏源梓

2014年4期
关键词:英汉翻译

作者简介:夏源梓(1990-),女,辽宁省丹东市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目前研一,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摘要:翻譯是连接文化的桥梁,在经济的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国内市场蕴含着对翻译的极大需求。翻译活动受到社会、文化、历史、以及译者主体创造性的影响,因此,本论文从这个角度入手来讨论翻译的特性对英语文化词语汉译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特性;文化词语;英汉翻译

一、翻译特性

正如许钧在《翻译概论》中所说,翻译并不仅仅是一种纯语言层面的活动,更是一种文化实践(2009:4)。以此为基础,他阐释了翻译的五大特性: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首先,翻译具有社会性。翻译理论家让皮特斯指出,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现象,翻译活动理应被包括在对于社会运行的整体研究之中(张露2011:2)。因此,我们要将翻译活动与社会的生活、生产相联系,探讨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第二,翻译具有文化性。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社会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都受到语言的影响,而翻译作为不同语言间进行交流的载体必然会含有文化性。第三,翻译具有符号转换性。只要新的语汇具有某种意思,那么它就是“符号”,开始融入本民族语言的符号系统中。每一种语言就相当于一个符号系统,而原文被翻译成译文时就相当于一种解码和编码的过程,这也就体现了翻译活动具有符号转换性。第四,翻译具有创造性。大量事实表明,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上的机械对应,而是一种充满巨大创造性的职业。翻译的过程是将源语转变为目的语的过程。这一转换过程导致一个新的文本的产生,这个新文本在内容上虽然与原作相同,但它是词、句、语义三个层面上的信息重构的结果。从这一点上说,这就是一件创造性的作品。第五,翻译具有历史性。由于译者不能超越时间和历史而客观存在,他必然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来阅读和理解文本,因此一个作品的译本不可能是永恒存在的,在历史长河的打磨中,原来的译本会逐渐失去时代基础,而新的译作需要产生,所以,翻译具有历史性。

二、翻译的社会性对英语文化词语汉译的影响

翻译活动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它要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有人说学习一门语言实质就是学习它的文化,那么,相似地,翻译一门语言实际就是翻译它的社会内涵。最能体现英语文化的就是它的习语。而在社会交际环境中,习语的真正含义也许与它的字面意义不同。如be/feel in the mood for这一习语,乍看起来,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关于心情的短语,但其实译者在翻译What are you in the mood for?时,是这样说的:“您想吃什么呢?”原来在美国的餐厅中,服务生都用这句话询问客人要点什么菜,可见,不同的社会文化会产生具有社会特色的日常用语。在英美人的日常生活中,若有人一早起床就情绪不好或发脾气,这时就有人可能说:“You must have got out of bed on the wrong side today”。原来,此习语是英美人古代迷信思想在语言上的遗存。他们认为“右边”幸运,“左边”恶运。于是,无论做什么,他们都尽量从右开始以期好运。因此set off on the right foot译为“开始就很顺利”;be born on the wrong side of the blanket译为“私生的”等等。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考虑原语民族的社会文化知识。这样既能使读者明白其中内涵,有开拓了其眼界,丰富了其知识。

三、翻译的文化性对英语文化词语汉译的影响

谚语在人们日常交往中广泛流传,无论是汉语谚语还是英语谚语都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根据谚语的结构特点,译者在翻译时也要做到用词简短凝练,多数情况下谚语在采用意译法,因为用直译法来翻译谚语虽然可以使译语读者理解原文的意义,但却少了一些符合译语的文化特色。试比较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的两种翻译:

译文一:有了好的开头,才有好的结果。

译文二:欲善其终必先善其始。①

译文一的直译法仅能让读者理解这句话的涵义,但译文二中采用意译法,找出汉语表达中的文化词语相对应,既能使读者明白内涵,在结构上和音律上又对仗工整,能够押韵,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类似的还有The leopard cant change its spots.的意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②和Who has never tasted bitter,knows not what is sweet.的意译“不尝黄连苦,怎知蜂蜜甜”③这些例子所用的意译法都要比将二者直译过来更符合汉语的说话习惯。所以说,翻译一种语言中的文化特色词最能体现翻译的文化性,而译者在进行文化词语翻译时,不仅找注重表达词语的基本内涵,还要符合译语读者的表达习惯。

四、翻译的符号转换性对英语文化词语汉译的影响

与翻译的两种主要方法——直译法和意译法相对应,翻译的符号转换性也体现在两方面。一类是原语与译语直接对应。另一类是根据语境和文化的配合,基于语用关系,译者从大脑中选择一种语义,完成译文。如to 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s在汉语中可以直接找到对应成语“浑水摸鱼”,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也可以直接译成“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同样的还有Great oaks from little acorns grow(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④等。以上短语的翻译都可以将原语和译语直接对应,而下面的这些例子却需要译者在头脑中进行一定的符号转换才能恰到好处地译出。比如,若将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⑤直接进行符号对应,得出的译文就是“人人袖子里都装着个傻瓜。”这样,译语读者就会感到一头雾水,不知道原文像表达什么。而实际上,译者在翻译时要做相应的符号转换,在译语文化中找到相似模块,那么,最终读者看到的就是“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那么,She is in holiday blue⑥又要怎么翻译呢?译者要想到blue除了表示颜色之外,还有“忧郁”“烦闷”的意思,这样这句话的意思就显而易见了:她得了假期忧郁症。无论是哪一类符号转换,译者都在头脑中将原语与译语的符号系统进行对比,找出最适合的译文来呈现给读者。

五、翻译的创造性对英语文化词语汉译的影响

翻译的创造性是通过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出来的。首先,译者从词义入手,让很多“小词”生動起来,比如Pebble-clear streams trellis the mountains在译者的笔下就变成了“丛山溪流环抱,溪水清澈见底,卵石历历在目。⑦”原本平淡的原文经过译者的主体创造变得优美动人,读者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能体会到自然的静谧宜人。再如,Ulvi is a young,cinematically handsome man.普通读者根据字面翻译得到的是“奥尔威很年轻,而且如电影里的演员般帅气”,这样的译文未尝不可,但却不免显得啰唆,就不如译者的翻译:奥尔威年轻,英俊,赛过电影明星。⑧这样一来,读者是不是更能体会到奥尔威有多么英俊帅气呢?另一方面,译者在遇到长、难句时,将英语的“树状结构”转换为了汉语的“流水句”。A beautifully situated park on the lakes shore provides a perfect spot to savor an ice cream while watching the boats darting about on the bay or the exciting arrival of the famous M/S Mount Washington as she docks nearby.是英语中典型的从属结构句,在翻译成汉语时,译者将其转换成了主谓结构:公园座落在湖边,风光秀丽。在那儿,你可以一边品尝冰淇淋,一边观赏胡万里的游艇飞也似地穿梭往来;当著名的华盛顿山号游轮刚刚在附近的码头靠岸时,你会看到那些兴奋的游客熙熙攘攘地上岸。⑨译者将这个句子的主句A park provides a spot提出,把其他修饰语译成5个独立的主谓结构句,既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又使读者明白易懂,不失为一个佳作。

六、翻译的历史性对英语文化词语汉译的影响

受历史和时代的限制,不同译者对同一文本的翻译是不同的。夏济安先生和徐翰林先生分别翻译了欧文的《西敏寺》,请看二者对《西敏寺》第一段的不同译本:

原文:

On one of those sober and rather melancholy days in the latter part of autumn,when the shadows of morning and evening almost mingle together,and throw a gloom over the decline of the year,I passed several hours in rambling about Westminster Abbey.There was something congenial to the season in the mournful threshold,it seemed like stepping back into the regions of antiquity,and losing myself among the shades of former ages.

夏译:

时方晚秋,气象肃穆,略带忧郁,造成的阴影和黄昏的阴影,几乎连接在一起,不可分别,岁云将暮,终日昏暗,我就在这么一天,到西敏寺去散步了几个钟头。古寺巍巍,森森然似有鬼气,和阴沉沉的季候正好调和;我跨进大门,觉得自己已经置身远古,相忘于古人的鬼影之中了。⑩

徐译:

正直深秋时节,这种天气让人感觉庄重而压抑,早晨的阴影几乎和傍晚的相互连接,给这岁末的幽情更加笼罩了一层灰蒙蒙的色彩。就是在这样一天,我一个人在西敏大寺走了几个小时,在这古老的建筑群中,有一种凄凉的感觉刚好与这个季节的色调相吻合;我跨进门槛,似乎一脚迈进了古老的年代,将自己融入到那些前人的阴影中了。B11

欧文的创作时代是19世纪初,其语言风格显得有些古雅。夏济安先生对此文的翻译约在20世纪40年代,为了表现原文的风格特点,他使用了一些文言句子、四字格,使译文具有几分古色,仿佛把读者带进了古雅的时空隧道之中,他的译作显得文化底蕴更为深厚。这种历史性特点并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而是在译文的字里行间中表现出来的韵味。而徐翰林的译本同样也是意境深远,韵味十足,但徐使用的是符合当代人语言习惯的白话文。总体来看,二者的翻译各有千秋,对于不同时代的读者来说都是不错的译作。

再请看钱兆明和顾子欣对哈代诗作In Time of“The Breaking of Nations”第一节的翻译比较。

原文:

Only a man harrowing clods

In a slow silent walk

With an old horse that stumbles and nods

Half asleep as they stalk.

钱译:

只有一个人跟在一匹

垂头踉跄的老马后,

缓缓地,默默地耙地,

他们在半眠中走。

顾译:

只要一个人赶着马儿走,

缓缓地、默默地耕着地,

老马踉跄,昏昏垂首,

人和马都快要睡去。B12

钱的译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含有“五四”新诗的味道,采用的白描手法,但是总体来看重点不够突出,层次不够鲜明。顾的译文写于1996年,全诗所用语言更贴近当代读者,而且,他的译作注重大局,叙述清晰,更符合原文。

看来,译作既要向过去负责也要向现在负责,既要向读者负责也要向原作者负责,译者不可能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回到过去或进入未来进行翻译,所以,译者只要本着负责的态度,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阐释和理解,那么就是尊重了历史,尊重了读者,也尊重了翻译的历史性特征。

七、结语

通过从的翻译的五个特性:社会性、文化性、符號转化性、创造性和历史性入手,本文采用举例证明的方法来探讨英语文化词语的汉译。本文发现翻译是受到社会、文化、历史、译者主体性等条件制约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我们进行翻译活动时,一定要注意以上几方面的影响,使翻译真正发挥其跨文化交际的桥梁的作用。(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北京,2001.13-22

[2]池上嘉彦.符号学入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北京,1985.1-9

[3]杜争鸣.翻译策略与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2008.154-175

[4]傅敬民.英汉翻译辨析.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北京,2005.74-79

[5]顾学梁、何建乐.汉英互译实用基础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浙江,2008.66-70

[6]辜正坤、史忠义.国际翻译学新探.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2006.1-27

[7]任虹.翻译引论.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2007.9-30

[8]王斌.翻译与概念整合.东华大学出版社.上海,2004.18-20

[9]王宏印:《英诗经典名译评析——从莎士比亚到金斯伯格》,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114-119

[10]杨全红.高级翻译十二讲.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2009.131-156

[11]张镇华.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语用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07.80-119

注解:

①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第167-168页。

② 同上,第168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第149页。

⑤ 同上,第165页。

⑥ 同上,第137页。

⑦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指定教材——英语笔译实务(2级)》,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年,第64页。

⑧ 同上,第69页。

⑨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指定教材——英语笔译实务(2级)》,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年,第217-218页。

⑩ 夏济安:《夏济安日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77页。

B11 徐翰林:《最优美的散文》,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年,第37页。

B12 王宏印:《英诗经典名译评析——从莎士比亚到金斯伯格》,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4-119页。

猜你喜欢

英汉翻译
头韵的英汉翻译在《学术英语》的实践和研究
《英汉翻译》课程育人探索与实践
高校英汉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高校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探究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
浅析英汉翻译中“文化词汇”的翻译方法
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
母语负迁移对汉英翻译的影响及其解决策略
The Impact of Media on Society
动态对等理论在传记文学英汉翻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