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现状与发展
2014-04-08陈瑜熊丹孟金松
陈瑜 熊丹 孟金松
作者简介:陈瑜(1991—),女,天津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11贸经一班学生。
熊丹(1993—),女,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11贸经一班学生。
孟金松(1993—),女,河南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11贸经一班学生。
摘要:本文重点在于通过对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历程的研究,得出要改变西部地区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就必须提高农民的合作化、组织化程度的结论。在此结论之上,以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土地等为约束条件,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自身的优劣比较,寻求可供西部地区推广的模式。
关键词:西部;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目前,综观学者对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农业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二是农业经济组织与市场的联系方式。赖景生认为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是选择适当的形式来把农户与市场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形式既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又要让参与者得到较为乐观的收益,并且能恰当的把农业生产与市场联系起来。还有的学者认为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是产业化发展的载体,组织模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载体的具体形式。他们认为构成完整意义的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的三个环节分别是: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这种一体化组织形式拓展为农业微观层次上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一体化经营实体。
一、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概况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农业产业。并且西部各省区围绕各自的优势资源,形成了一批很好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和企业。但是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同样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产品缺乏差异性、农产品流通不畅、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等。所以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重庆垫江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调查研究
(一)垫江农业发展状况
垫江充分利用农耕发达和紧靠主城的区位交通等综合优势,加快农业市场化、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步伐,推动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速转变,在蔬菜种植、畜禽养殖、育苗制种等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初步建立了“有特色、有规模、有效益”的特色效益农业雏形。
(二)垫江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发展情况
1、“公司+农户”模式
“公司+农户”是指那些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过程中,下联广大农户,上联国内外市场,具有开拓市场、带动生产、深化加工、延展农产品销售空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综合功能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在这种模式中,与农户利益连接机制的特点是以契约,即合同或是协议为连接点,从而规范双方在生产、销售、服务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而在垫江,这种模式的发展还远远不够,与农户的契约关系看似完美,但是由于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从而造成违约率高,契约稳定性极其脆弱。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是指农民自愿参加,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其主要特征为不改变成员的财产所有权关系、退社自由、专业性强、民办民营民受益、实施范围广等。在这种模式下的利益连接点为某一产业或是产品,以自愿加入这个组织为前提,实现盈利的目的。
3、“经纪人+农户”模式
“经纪人+农户”是指将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户与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约定的利益连接机制,形成种养加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链和一定程度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体。其基本特征包括农户交易行为组织化、农户生产专业化、利益风险共享化、生产服务社会化及管理规范化。而垫江的这种模式,由于产品经济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约束性不强,导致还没有一个产地批发市场。
(三)垫江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农业为主,优势产业不突出。目前垫江仍然是传统农业和小农经济仍占重要位置,优势产业不够突出,未真正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2.农业经营缺乏主体。垫江作为劳务输出大县,青年劳动力基本都已外出务工,而留下的大多是老弱人群,导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得不到保障。
3.产业经营主体自身发展不充分,带动农户的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弱。这导致各产业化经济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弱,未能完全达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4.农业专业化合作社发展不规范,未发挥应有作用。目前领头人的能力和素质较低,管理制度也不完善,并且规范合作社的服务项目较少,导致很多合作社已名存实亡。
5.龙头企业规模较小,档次不高。导致传统产业仍占主导,产品的附加值低。
三、西部地区加快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针
1.应重点推进主导产业,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
首先应该明确定位,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培育和壮大特色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其次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市场农业、效益农业、规模农业、品牌农业、科技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业,加强第一、二、三产业联动,提高农业附加值。
2.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首先可以相应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形成以龙头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以中小微型农业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大户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生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其次,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3.不断完善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化组织主体与农户的利益互动
龙头企业和农户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应进一步探索多种实现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进一步推进股份制农民专业社的发展,继续探索农民入股的有效形式。
4.加大农业投入,完善政府相關扶持政策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以及加大农业技术培训与指导的投入,尤其在农产品病虫害防治防控、新品种引进、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其次,加大对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政策扶持力度。
5.探索新型担保体系,努力解决产业化组织贷款难的问题
首先构建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立龙头企业和金融机构新型合作机制。其次改革和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扩大贷款有效担保物范围,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渠道。(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基金来源:重庆工商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1013)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
[2]陈传波,丁士军.中国小农户的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
[3]张秀生,陈立兵.村经济发展[M].武汉大学出社,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