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

2014-04-08杜蓝洁李豪

2014年4期
关键词:产城融合产业结构城镇化

杜蓝洁 李豪

作者简介:杜蓝洁(1988-),女,汉族,重庆人,现就读于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从事产业经济方面研究。

李豪(1988-),男,汉族,安徽陆安人,现就读于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从事产业经济方面研究。

摘要:城镇化就是指把农村人口转换成城市人口的一个过程,是一个社会的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是每一个国家地区在发展过程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城镇化过程不仅体现了人口、空间及生活方式从农村向城镇的转移,并且会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指的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的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及相同产业之间不同部门的联系。在社会出现一般的工作分工和特殊的工作分工的分别之后,产业结构也逐渐的发展起来。因为不同种类的工作的产生,人们能够在自己工作的领域发挥最大的潜能,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但是人们独自生产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少,于是产品的互换越来越盛行。随着人们交换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不断的聚集在一起,逐步发展成为了城镇。因此,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步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城镇化的发展会促使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结构;产城融合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产业分为一、二、三产业,而这三个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的发展会相互推进、相互制约。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就会对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就会促使地区产业结构不断的自我完善。而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发展也一定会使该地区城镇的规划越来越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最好是能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样,两者之间将会呈现出一种非常好的相互之间不断促进改善的良好状态。如果城镇化的发展与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之间不能满足彼此的要求,就会使相互间成为阻止彼此发展的大问题。

城镇化的发展其实就是产业结构的三次发展的体现。在城镇化的发展第一产业是必不可少的基石,第一产业的发展主要是指农业产业不断由传统的农业转化成现代农业的过程,还有农民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把以前的靠天吃饭变为科学种地的过程。这些转变会使农民生产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农业产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少数农民就能中出以前需要大量人口才能种出的数量。于是,一部分农民开始走出农业而从事非农业的劳动,进一步很多没有人从事农业的村庄开始慢慢变为城镇。对于第二產业中的工业部门来说,农业部门、工业部门乃至城镇化的发展都是相互有关联的。第二产业对加快城镇化的发展起到了主要的推进作用。而第二产业中主力是建筑业和工业,特别是工业是第二产业中的主导产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得农业化转变为工业化进一步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第二产业中工业的进步会不断的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化进程中各个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促使他们不断的发展科技这种科技的发展也使得工业化更加的具有科学与技术的要求。由于城镇比起农村有更多的人口也就有更多的劳动人后,而城镇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科学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城镇的公路四通八达,因此许多企业不断向城市聚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也不断扩张于是有了连锁企业。另外,随着第二产业中各个企业不断的调整进步,在企业之中,高科技产业越来越占有优势,更加先进的企业才能留在城镇而一些科技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的企业则开始转向农村,这使得农村慢慢变成了城镇。从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可以看出,城市工业经济的不断进步会使得城市产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大。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转向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是指的服务性产业,它的发展会使城镇化的发展不断的向前进。当越来越多的人口聚集到城市之后,人们的收入越来越多,因此开始对服务产业有了大量的需求,有了需求,第三产业也就开始不断的发展壮大。在第二产业的工业发展中,企业需要的原材料需要运输、储存等服务。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就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城镇化发展良好的外部条件是信息和金融等服务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使人们不断的走向城市,为城市经济贡献了力量。可见,城镇化的发展需求使得第三产业的出现和不断进步发展,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城镇化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了城镇人口的不断聚集,为工业化及城镇化提供了必须的服务和基础设施,第三产业在城镇的快速使得城镇的魅力不断增加,为城镇化提供具有经济能力的人口,他们具有很好的购买力,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也不断的集聚,形成企业群。另外,城市的规模越大就越需要服性产业能跟上城市的发展。所以,城镇规模越大就越需要有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刺激企业向着技术发展。而城镇化规模越小,由于需求市场不够大,这些高技术含量的发展就越难。另一方面,第三产业结构越好就会使得城镇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更完善、有更多的生产配套服务,产生更多的就业工作岗位,特别是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让更多的人才聚集到城市又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制约问题

我国在实现城镇化与产出发展相互促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的问题:第一,中国的户籍制度的问题。现行的户籍制度规定使得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不能顺利的落户城市成为城市人口,这样他们就不能享受和城市人口一样的待遇,例如公共服务等。这样会使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产生很多问题而不能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长期稳定。另一方面,现行的户籍制度对于产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供给产生阻挠。绝大多数的企业和外来务工的农民工之间只签订了短期用工合同。这种短期用工合同使工人的流动性变大,企业将承担很多不必要的用工风险,很多企业也因为工人的流动性大而不愿意花时间和金钱培养他们而不利于外来农民工知识的进步和提高。第二,产业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这个问题的长期存在就是因为现行体制的问题。一方面,当一个地区或者省市把城镇化目标列入规划之后,由于某些干部对政绩考核的过度关注,政府干部为了达到目标,甚至超目标完成任务,可能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或不科学的发展方式搞城镇化大跃进运动,比如,巧认各种名目,缺乏整体的规划,盲目不断投钱的建设不需要的新城新区,从而使得政府的投资风险不断加大。另一方面,许多地方政府不顾本身地方的实际条件盲目发展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城镇化的发展根本就跟不上新兴产业的发展,因而实际落地的项目却是处于产业链低端,这种产业进人门槛很低。并且,由于各地政府不停互相攀比的不正常心态不断蔓延至全国各地其他地区,加之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动,容易形成很高的产能过剩风险。第三,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问题。一方面,水和土地等自然资源都是城镇化水平发展和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虽然现在很多资源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从资源丰富的地方调往资源缺乏的地方,但像土地和水这样与人类的基本生活和工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自然资源,却是不可移动的,或者可以调动也非常有限的。这些因素将会限制城镇化的发展和产业就够的优化。另一方面,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尽管现在科学技术在不断的进步,管理方式也在不断的创新,但是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经济成本并且也都是有限的。城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高度的集中,而这两类行为都会产生对城市环境的不良影响,如,大量污染物排放等。当这些不良的影响达到一定限度,超出了环境可负荷的范围,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果不重视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有可能造成城镇化成本上升和产业发展效益下降。(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文献综述

[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强.城市地理学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叶裕民.中国城镇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蔡盼.劳动力合理流动:经济增长的“引擎,[J].则经界,2003.

[4]郭剑雄.城市化与巾国农业的现代化叮[J].经济问题,2003.

[5]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J].则贸研究,2004.

[6]曹宗平.我国城镇化过程巾第三产业的作用及发展路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猜你喜欢

产城融合产业结构城镇化
关于江苏中关村实现产城融合的调研与思考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在产业新城规划中的应用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以潍坊滨海区为例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产业结构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