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4-04-08张琳

2014年4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问题

作者简介:张琳(1989-)女,汉族,江西吉安人,硕士学历,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竞争力。

摘要: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金融监管机构日益重视信用风险监管的有效性,信用风险的管理水平也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本文在深入分析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完善我国商业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对策建议

一、引言

信用中介性与高杠杆性是银行业的行业特质性,它既是银行获取高额利润的基石,也是整个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根源所在。银行在攫取高额盈利的同时必然内生伴随着高风险,从本质上来讲银行就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因此,如何有效管控风险、维护银行体系的长期稳健运行、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成为银行业以及金融监管机构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银行风险从日常运营可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其中信用风险占据特殊地位,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在金融创新、全球化、放松管制的背景下爆发的美国次级债务危机把信用衍生品推到了风口浪尖,主流的观点认为信用产品泛滥及其监管不当是此次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

2010年12月16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BaselⅢ),有效吸取了本轮金融危机的教训,加强对资产负债表外信用风险的监管,提高了对交易账户和复杂资产证券化风险暴漏的资本要求。我国在危机过后的监管更趋审慎主动,逐步建立与信用风险管理相对应的宏观管理制度框架。2009年出台《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融资指引》,2010年相继出台了《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简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初步构建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法规框架。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法人)》统计显示,从2009年至2012年9月,我国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高于规定的8%,2012年前三季度均高于12.7%,资本充足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但BaselⅢ对后期各级资本充足率实施了更为严厉的监管。BaselⅢ规定截止2015年一月,各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下线从现行的2.0%提升至4.5%,一级资本不得低于风险加权资产的6.0%,从2016年1月到2019年1月分阶段设立总额不低于银行风险资产的2.5%的防护缓冲资本,并提出了0-2.5%逆周期缓冲资本。在危机过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快速扩张的背景下,这一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和资金的运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银行必须不断提升信用风险的管理水平,做到风险可控、安全运行和收益最大化。

二、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取得的进步

1.内部信用评级建设逐步推进

我国商业银行早已着手于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的开发建设,从建设之初不断积累企业的财务数据及其它指标信息,同时也致力于完善评级模型,提升信用评级的精准度。目前商业银行基本上能够根据已掌握的数据预测出企业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并据此制定相关的信贷政策、计提风险资本。

2.信贷相关的内部控制得到改善

前台和后台监管相分离是提高贷款决策水平、防范信用风险的重要举措,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岗位职能已实现了“审贷分离”,做到贷前调查和风险评估授信相分离、层层推进,而不是相互干扰。同时,也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责任制,对信贷人员的日常经营业务和授权作出明确规定,使得权力和责任相对称,促使信贷人员在既定的规章制度下进行规范的信贷业务操作。

3.贷时贷后监管得到有效发挥

在整个信贷风险管理各环节中,我国的商业银行一直都比较注重贷前审批,依赖风险额度来控制信用风险,轻视了贷时和贷后的风险控制。而现阶段商业银行越发重视贷时贷后的监管,调查分析企业的真实贷款需求,了解信贷资金的流向,防止企业拿到信贷资本后从事高风险的投资活动,当发现企业信誉降低或出现反常经济行为时,则减少风险资产的暴漏或提早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理。

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风险管理理念落后

我國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习惯了用规模来控制风险,不超过事先设定的风险额度,对风险的理解偏重于防控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管理,而目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考核指标主要是不良贷款率,并没有足够重视与风险相对应的收益,如果收益能够足够覆盖风险,那么风险就可以接受。同时,我国信贷人员素质较低,风险意识淡薄,在审贷过程中对信贷风险评估能力不足,贷后监督检查乏力,而且并不能很好地遵守既定的授信授权等合规性操作制度。

2.信用风险度量技术匮乏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内部评估主要采用专家法和打分法,所选的指标和权重缺乏客观依据,信用风险评估主观性较强,对企业的的偿债能力和违约概率的预测精准度偏低,而且信用价差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信贷资产的差异程度。风险资产计量的准确度、敏感性不足以支撑银行对风险资产进行有效的识别、估计和监管,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而我国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正处于研究开发阶段,模型的适应性、应用性还有待检验。

3.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有待完善

完善的信贷信息系统能够为风险资产的分析与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在我国,企业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规范性比较差,信贷业务数据积累不足,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准确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还有存在很多不足,缺乏对贷款公司的信贷资金规模、流向和使用效率的有效监管,不能做到实贷实付动态跟踪。而当贷款公司的资产和偿债能力发生变动时,又很难做到信用评级的动态调整。

4.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使用担保抵押等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来降低风险暴漏,这种预防性的管理方式往往指标不治本,当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无能为力。而信用衍生品的出现给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开辟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改变了以往被动防控的局面。信用衍生品不仅能够分离风险资产暴露所带来的信用风险,通过交易活动将其风险转移给交易对手,还可以有效解决风险控制与业务规模扩大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参与者较少,从事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交易的都是商业银行,从而导致信用衍生品只能在银行同业之间流动,银行的真实需求得不到满足。

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加快内部评级体系建设

内部评级体系不仅能提升风险度量的准确性、敏感度,还能摆脱对外部评级机构的依赖,使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能够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和资本优惠。在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基础数据的积累和开发,建立完善的个人和企业信贷数据库。同时,加大对风险管理技术的研发,能够精准的预测出贷款企业违约概率、违约风险暴漏和违约损失率等风险要素,做到信用评级的动态调整,信用价差能够真实反映信贷资产的差异程度。

2.加强风险管理文化与队伍建设

商业银行要积极倡导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加强文化素养的提升,覆盖包括信用风险管理各组织机构、业务部门、信贷业务流程各阶段的全面的文化建设。而人是文化的载体,只有拥有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才能够承载风险管理文化、把文化内涵渗透到日常的业务操作中,使得信贷业务流程的各个阶段都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进行风险把关和控制,从客户信贷的调查、评估授信,到信贷资产的发放、贷后检查,每个环节都要做到审慎监管,全面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和效率。

3.建立高质量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

商业银行建立高质量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能够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识别与处理,还能解决由于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扩大所导致的信息沟通效率的问题。在建设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时,一方面要集中收集客户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使得信息能够充分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能力、所处地区与行业的综合信息,减少信贷决策中的不确定因素,从而提高贷款决策能力。另一方面,加强贷款过程中的动态信息监管,在贷款规模上做到实贷实付,在信贷业务流程各阶段做到自动检测,在风险控制上做到预警监控。

4.开发适宜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目前,我国的风险度量技术比较落后,国内商业银行所采用的度量模型和数量化风险管理工具基本上都是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内银行业的具体环境作出适应性分析,或者在模型的基础上作出适当的调整。国际上运用最广泛的四个信用风险模型:CreditMetrics(信用计量模型)、KMV模型、CreditRisk+(信用风险附加模型)、CreditPortf0lioView(信用组合观点),其中作为盯市类型的KMV模型,利用贷款企业的财务及交易信息推导出其市场价值及波动性,再根据长短期债务信息计算出违约距离,进而映射到不同的预期违约频率,对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的适用性比较好。

5.优化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环境

信用衍生品能够很好解决我国信贷风险分布高度集中的问题,把风险分散化、转移化。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缓慢,若要推动信用衍生品市場的长期发展,必须优化其发展环境。首先,须完善基础性金融市场,信用衍生品交易衍生于基础性金融市场,它的价格必须能够灵敏反映金融市场需求的变化。成熟的金融市场拥有不同层次需求的交易者、一定的交易规模以及低廉的交易成本。这些基础性条件才能使得衍生品价格反映信贷资产价差的变化。其次,要加强信用衍生品交易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引导市场进行规范化交易,加强金融衍生品交易信息的披露与监管。(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管委员会.第三版巴塞尔协议[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39-42

[2]李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J].金融经济,2009(2):82-84

[3]刘香,张海霞.巴塞尔资本协议Ⅲ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J].北方经贸,2012(4):97-98

[4]产俊,冯仲文.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研究[J].海南金融,2011(6).

[5]武次冰,张 强.资本约束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升途径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报,2010(1).

[6]杨菡.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分析[J].西部金融,2012(6):80-86

[7]魏国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效率亟待提高[J].银行家,2011(8):46-51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问题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