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凌河自然生态保护区河道治理分析

2014-04-08

水利技术监督 2014年5期
关键词:凌河沿河河道

赵 垠

凌河自然生态保护区河道治理分析

赵 垠

(朝阳市凌河保护区管理局,辽宁 朝阳 122000)

分析了造成凌河流域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的现状,对凌河流域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索分区治理凌河流域生态系统的方案,并提出了具体为:退田还河封育治理,生态林建设,人工湿地建设,河道疏浚及管护路等治理措施。

凌河流域;自然生态保护区;河道治理;问题分析;方案探索

1 凌河流域基本情况概述

凌河是辽宁省西部规模最大的一条河流,主干河道全长522km,河流整体流向为自西向东流向,由于该区域为辽宁省西部低山丘陵区域,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其中半数以上的面积存在着不同严重程度的水土流失情况,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整个凌河上游区域可分为南、西两个部分,南线支流的源头在建昌县坤杖子村水泉沟,西线支流源头在河北省宋营子乡泉子沟,南线与西线支流交汇处位于喀左县大城子镇东南,流经朝阳市、锦州市,在凌海市与盘山县的交界处流入渤海。

辽宁省境内的凌河流域支流基本集中在河道的左侧,其中规模较大的支流有凌河西支、老虎山河、凉水河、牤牛河、第二牤牛河、渗津河以及细河。凌河流域年平均水量为400~600mm,水量递减趋势为由南向北递减,其中每年的6月至9月为降水集中季节,约站到全年降水量的4/5,由于气候原因,在全年降水高峰期中,7、8月份为洪汛期,洪汛期河水涨幅较大,一般一次洪水历时在3~5天,双峰间隔时间在3~4天。

2 凌河流域生态系统存在问题分析

2.1 水资源严重匮乏

辽宁省境内的凌河流域水资源匮乏情况较为严重,全省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78 m3,仅占到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50%,这个占有量数值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6。整个凌河流域的单位水资源占有量为每平方公里2985 m3,是全省单位水资源占有量的33%,全国单位水资源占有量的12.5%。水资源匮乏现象比较严重,且时空分布不均匀现象也非常明显,水资源高峰时期与低谷时期的数值相比,差值在34倍左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凌河流域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2.2 水体污染较为严重

辽宁省境内凌河流域流经的区域基本是辽宁省工业、矿业比较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这些区域的生活废水以及工业废水大量的排入到凌河之中,由于水体质量保护意识的薄弱,很多区域的废水和污水都没有经过严格的处理就排入到河道之中,同时由于凌河流域水量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水资源匮乏时,废水和污水排入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河道自身蓄纳污水的能力,导致河道内水体质量急剧恶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河道原本的排污能力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不断降低。

根据我省凌河流域水功能监测站的监测数据表明,全流域11个监测站的监测结果只有2个站点的监测结果达标,达标率仅为18%。水体污染现象不仅集中在凌河流域的主干道,支流水体污染现象也十分严重,凌河西支、牤牛河、凉水河以及第二牤牛河等支流的四个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全部不合格,这种水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不仅对凌河河道的水安全以及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同时也给河道两岸的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障碍。

2.3 生态环境处于十分脆弱的状态

由于凌河流域水资源匮乏以及水体严重污染的原因,凌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已经处于十分脆弱的状态,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河道两岸的植被严重退化,而天然次生林以及人工林覆盖的工作又开展不力,这就更加加剧了水土流失以及土壤沙化现象,进而更进一步的导致了生态系统恶化现象的加剧。同时由于辽宁省西部地区多为稀疏草和旱作耕地,再加上气候的原因,在干旱和少雨的季节,突然在风力的侵蚀之下,蚀化现象十分严重,沙尘暴现象时有发生。

2.4 防洪工程体系完善程度不高

凌河流域防洪工程多建于20世纪的80年代,由于经济发展以及施工技术的限制,工程质量较差、防洪标准不高,导致很多沿用至今的提防工程已经处于濒临破坏的状态,特别是下游平原地区的农村段提防工程,部分地区的连续提防长度达到111.5km。凌河流域中上游以及支流区域多为山地丘陵地带,沿河居民分布较少,提防防洪压力较小,只有少部分的零星段提防,较大规模的连续提防几乎没有。

2.5 河道治理与保护管理工作不到位

凌河流域中上游河段河道提防工程较少,这就造成各地区对于河道的管理界限不够明确,虽然在沿河两岸进行了确权划界的工作,但是当地河道被非法侵占的情况仍然是屡禁不止,很多地区的河道宽度严重萎缩,有的地区甚至少到了十几米的宽度,这对于河道的自然行洪能力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另外由于沿河当地的绝大多数区域的排污管理与河道治理工作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两个部门在工作之中很难达到协调统一的状态,这就给水环境质量的保障蒙上了一层阴影,更加加剧了河道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沿河两岸的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

3 凌河流域生态系统治理方案探索

3.1 退田还河封育河道

凌河流域全区域内施行封育治理措施,将侵占河道垦为农田的区域退还给河道,在封育区域内实施河道生态系统修复工作,对于生态修复存在较大困难的地区施行松耙、补播以及施肥等辅助措施,区域内从2011年开始到土地承包期满为止,退还的土地原有的承包关系和所有权不变,对于原土地所有者按照记录在册的补以每年9000元/km2,不在册的一次性补以4500元/km2。

3.2 大规模建设生态林

生态林的建设对于遏制凌河流域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同时对于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也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在全流域上下游不同河段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堤防内侧以及封育边去植被的补植,上游区域补植宽度设定为10至20m,中下游河段宽度设定为20~100m,对于生态系统破坏较为严重的区域适当扩大生态林补植的面积,生态林建设所需的经费由省财政补助和当地配套措施相结合解决,对沿河居民给予一定的苗木种植补贴,鼓励沿河居民自行种植植被以扩大生态林建设面积。

根据目前凌河流域的生态现状,在生态林植被的选择上要充分的考虑植被种类与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同时也要注意保持植被的多样性以及景观性,要选择主根深扎、根系发达、枝叶繁茂、抗风能力强、耐水湿、耐寒性好、耐瘠薄土壤的抗性强植物。一般在生态林植物种类选择上优先考虑杨树、柳树、槐树、榆树、沙棘、蒲草、芦苇以及水葱等植被。

3.3 建设人工湿地

根据凌河流域个区段水体污染的实际情况,在干流区段的下游、支流入汇口以及重点排污口等位置修筑拦河坝(截潜坝、橡胶坝),在区域内建设形成人工湿地,同时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治理经验,在湿地区域内适量养殖水生植物,让河道能够在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下,恢复生态,提高水体质量和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特性。另外湿地建设工程要与其他生态恢复工程紧密结合,共同促进水体质量的改善以及周边环境的美化。同时也要通过人工湿地的建设以及其他生态工程的建设来提高河道区域内的生态用水量,以达到护岸固坡和生态修复的双重功效。

3.4 提高河道疏浚力度

水土流失问题一直是困扰凌河流域河道生态系统恢复的重大问题。由于水土的流失,凌河流域多河段存在着泥沙淤塞河道的现象,同时由于河道两岸相关部门对于河道界限的管理不够明确,管理力度也相对薄弱,这就导致很多区段的河道宽度严重萎缩,行洪能力大大降低,对于河道内淤积的泥沙冲刷能力也大幅降低,从而导致了河道的淤塞。

除此以外河道内沿河居民在河道中采挖现象比较严重,河道破坏十分严重,甚至很多村屯河段由于处于河道管理的边缘地带。当地居民将河道当成了生活垃圾的堆放场所,在河道内大量的堆积了生活垃圾。在河水匮乏的季节,河道内堵塞现象十分严重,水体质量破坏非常明显,这不仅给该河段的行洪能力带来的很大的威胁,同时也为当地河道生态环境的保持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因此在河道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中,人工疏浚河道的必要性十分明显。通过主槽的疏浚能够将滩地进行充分的平整,这样河道与滩槽的界限就能够明确化,岸线也能够清晰可见,疏浚河道挖出的河道内土方可以用进行生态林植树台的填筑。

3.5 建设管护路

管护路的修建对于河道治理过程中的管理和看护工作有着极大的帮助,在干流河道两侧修筑沿河的交通线路,道路修建要保证足够的宽度,确保车辆能够顺利通过,交通的便利对于河道治理工作效率有着显著的提高作用,相关治理人员能够很方便的实地考察河道治理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较高的治理措施。

管护路的修筑需要根据河道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对于既往存在滩地路或者是堤顶路的河段,要合理的利用原有道路,对既有道路进行整修以达到管护路修筑的标准,而对于没有既有道路基础的区段要根据实际情况规划道路走向。

4 结 语

凌河流域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土壤沙化以及水资源匮乏现象十分严重,这些都严重的制约了辽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另外由于保护意识的薄弱,沿河当地大量倾倒工业、生活垃圾,导致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系统破坏十分严重。因此凌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势在必行,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凌河流域河道生态治理工作顺利展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河道生态系统有了明显的改善,水体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沿河生态环境以及自然风光有了明显的恢复,堤岸防洪能力也一改以往落后的面貌,重新树立起了凌河在辽西人民心中母亲河的形象。

10.3969/j.issn.1008-1305.2014.05.015

TV851

B

1008-1305(2014)05-0042-03

赵 垠(1979年-),女,工程师。

猜你喜欢

凌河沿河河道
辽宁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首次并网发电
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完成首次核燃料组件装载
北凌河
北凌河
九九歌
河道里的垃圾
紫鸢花开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治理城市黑臭河道的方法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