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运动猝死事件后部分高校取消长跑运动的探讨

2014-04-08王飞雄张万宝

四川体育科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运动性长跑体质

王飞雄,张万宝

对运动猝死事件后部分高校取消长跑运动的探讨

王飞雄,张万宝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部分高校为防止运动性猝死事件的发生而取消长跑运动是否合理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对运动性猝死的概念、分类、及分布特点的研究,发现运动性猝死的人群涉及范围广,其中大学生猝死率显著增高。针对运动猝死的案例,作者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并从运动生理学角度阐述长期坚持长跑运动会对人体产生有益的影响,以此为依据呼吁高校不能因噎废食而取消长跑运动,建议高校建立有效合理的预防机制,从根本上预防运动猝死事件的发生。

运动性猝死;长跑运动;高校

近年来高校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发生率悄然增多,大学生运动性猝死已成为高校体育运动中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也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与此同时武汉、西安、南京等地多所高校的运动会取消了女子3 000 m和男子5 000 m项目而引发社会关注。而“取消”原因之一:学生体质下降明显同时运动具有危险性;“取消”原因之二:体育教学标准降低。现在的体育教学中并不需要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而改为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即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比如大学生的测试项目包括握力、立定跳远、台阶、身高体重、肺活量等。与从前的达标要求相比较,国家对体育教学的标准和要求降低了许多,这也为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的“缩水”做出了政策上的暗示。“取消”原因之三:校方需要担责任运动带来的危险性,对校方而言可谓难言之隐。在偶发的猝死事件中,校方由于没有尽到告知义务或者相应救护职责,或者是尽到职责然而不为学生家长所认同,所承担的赔偿责任是巨大的。然而取消主要原因是现在学生体质下降越来越明显,校方为了避免猝死事件的发生因而取消了学生运动会的长跑。据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去年联合公布的2010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与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m跑、男生1 000m跑的成绩分别下降10.3%和10.9%。今年3月,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一项针对全国10几个城市的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运动量不足,仅有不足64%的大学生体质达标。如此发展,高校体育课将陷入难以自拔的怪圈:越怕就越保守,越保守就越紧张,导致体育课上稍有难度或风险的项目都不敢开展,学生的体质就会越来越弱,伤害事故的风险反而会更大。

学校体育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事业,各高校不能因为个别猝死事件的发生而取消长跑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所以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更是学校体育存在并得以发展的根本。而今青少年学生的体质连年下降的事实表明:学校体育工作连最首要的、最根本的任务都没有完成,却又因学生体质下降为了避免运动性猝死在高校的发生,而取消长跑运动在高校的开展情况。各大高校不但不开展调查、反思学生体质为什么会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反而因为体质下降而取消长跑运动,这就等同于“因噎废食”倘若高校体育如此发展那么今后的高校体育工作将会产生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1 运动性猝死的定义、分类及分布特点

1.1 运动性猝死的定义、特征

运动性猝死是指: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h内意外死亡。目前对运动性猝死发生的时间范围没有统一的限定,时间由30s到24h不等。其特征为:猝死过程自发,意外发生,进展迅速。患者从发病到死亡也就在几十秒、几分钟之内,这是运动性猝死最重要的特征。

1.2 运动性猝死的分类

运动性猝死绝大多数是心源性猝死和脑源性猝死。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其中心源性猝死占绝大多数。徐昕在调查82例猝死病例中,心源性猝死有58例占70.73%。脑源性猝死也是运动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剧烈运动可使收缩压升高,易造成原有动脉硬化、脑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而死亡[1]。

1.3 运动性猝死的人群分布特点

运动性猝死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30岁以下为高发年龄段,其中又以15~20岁最为多见。从年龄这个角度来看大学生这个群体正是运动性猝死的高发阶段。1999年李之俊对运动性猝死进一步研究发现:在40例运动性猝死的病例中,大中学生已经占到一半,有20例,其次是教师,有7例,运动员或曾是运动员的有5例。国外学者Marsonl[2]整理了158名运动性猝死的资料,发现其中学生占62%,大学生占22%,职业运动员占7%,儿童占9%,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运动性猝死所涉及的人群很广泛,各种职业的人都有,运动猝死不单从竞技体育向群众体育蔓延,而且明显呈年轻化学生猝死显著增多。

1.4 运动性猝死的性别分布特点

女性运动性猝死的发生率大大低于男性,女性发生比率13.3%。徐昕、李之俊等对国内病例的研究显示,猝死者中男女比例分别为5.7︰l和7.2︰1;女性运动性猝死发生率较低,可能与女性心肌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低有关,同时也与女性大多参加低强度运动,很少参加大强度运动训练,且对疲劳或某些不适应的耐受性较差,容易主动停止运动有关[1]。

2 造成运动性猝死的可能性因素

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我国有较多学者如林辛、李珍妮、唐培、徐昕等认为造成运动性猝死可能机制是:人体在进行剧烈运动时机体需氧量急剧增加,代谢速率加快,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水平增高,此时容易出现心肌缺血缺氧,心肌超微结构发生改变,容易引起急性心肌梗塞。运动中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使其灌注不良,一般认为若冠状动脉痉挛持续20min以上,也可引起心肌的缺血坏死。运动时体内电解质和激素内分泌的改变,以及代谢产物的堆积,都可引起血液理化特性的改变从而导致运动性猝死的发生[1][3][4][5]。笔者认为造成运动性猝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于自身的健康状况和长期的生活习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分析。

2.1 内在因素

2.1.1 个体心脏的器质性疾病和心血管结构异常 对于一个患有心血管疾病和器质性异常的学生,正因为他们的心脏是病态的,在平时安静状态就要比别人多吸收更多的氧气,才能维持正常的心脏活动,一旦处于运动状态,他们极有可能因为心脏承受不了突然过大过强的运动负荷而发生猝死事故。这种病因引起的运动猝死诱发因素往往是运动过程中一次性的运动量超出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出现的一种急性病理状态从而导致猝死的发生。如长沙交通学院学生猝死3例报告最为典型,均有心脏病病史[6]。

2.1.2 心理应激也诱发运动性猝死 Myers和Dewarl[7]曾报道在100例猝死病例中,其中40例在24h内有急性心理应激因素。体育比赛和达标测试的竞争较为激烈,这种较强较大的心理应激不仅会给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带来较大的负荷,而且这种情感体验也掩盖了超负荷下的身体疲劳,使已疲劳的肌体没有疲劳感,因而运动量不断增加,以致超出身体限度从而引发猝死[8]。

2.1.3 个体免疫力低下 研究表明受到大强度急性运动的影响,人体会出现免疫低下期,免疫低下期可持续3~72h不等。在这一免疫低下期,各种细菌、病毒、微生物等病原体极易侵入人体并极易获得“插足”的机会,表现为对疾病的易感率升高。因此免疫低下者,也容易发生运动病症事故。

2.2 外在因素

2.2.1 个体对运动常识的匮乏 个体对运动常识的匮乏也是引起运动性猝死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认为只要运动就肯定可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殊不知运动也有所要遵循的规律如:运动开始前应该先做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的强度要循序渐进;在运动负荷的安排上要注意适当的原则;在进行长时间的耐力运动时要学会在运动过程中减轻“极点”反应;运动即刻后不要马上休息防止“重力性休克”;运动后不要马上洗热水浴,否则全身血管就会扩张需氧量激增就有可能发生猝死。

2.2.2 运动性猝死发生时处理不及时丧失抢救时机 运动猝死病程短,发病突然,防不胜防。一旦出现,在现场及时抢救和开展心肺复苏是降低猝死率最为有效的措施。研究表明:运动猝死发生后,94%复苏成功者是在心跳停止后4min内抢救的,超过4min者均有严重的神经后遗症,大于10min者,几乎无一人获救[9]。可见运动猝死发生后的抢救时机尤为关键。

2.2.3 个体缺乏科学指导的过度运动 个体过度的运动使心脏循环系统不堪重负从而导致运动者的心肌会出现急性缺血、心脏停搏和脑供血中断,进而发生猝死。猝死的危险性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加,过度运动引起体内儿茶酚胺增多,使心肌需氧量增加,心脏负荷突然加大,引起潜在的心脏疾病发作。如2007年4月12日北京体育大学一名男生在踢足球时突然倒地猝死。据了解,该生早晨参加早操练习长跑,之后没吃早饭,直接回到宿舍,接着参加足球比赛时,之后突然倒地上身亡[10]。

2.2.4 不良的生活习惯 此外由于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一些中小学生的体育课常常被文化课挤占,造成中小学生缺乏体育锻炼,从而致使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下降[11]。而大学的生活学习时间自由度较高,许多大学生平时不喜欢体育锻炼,喜欢突击式学习、连续通宵上网、睡懒觉和不吃早饭,抽烟喝酒,偏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影响他们健康体质提高,致使免疫力下降。这些为青少年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3 长期坚持长跑运动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影响

3.1 运动性心脏肥大[12]

大量研究已证实,长期运动锻炼对心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变化。而且不同类型的运动对心脏产生的效应也不同。长期从事耐力运动的人会使心脏运动性肥大,表现为全心扩大,不仅左、右心室均显著扩大,同时还伴有左心室室壁厚度的轻度增加。

3.2 运动心脏微细结构的重塑[12]

研究表明,运动心脏外部形态肥大的同时,其内部的微细结构也发生了重塑。表现为心肌细胞体积增大,心肌纤维直径增粗;心肌细胞之间的毛细血管数量增大,细胞内的线粒体增多变大,线粒体内的ATP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提高,提高了运动者的心脏泵血功能。因此长期从事耐力运动不仅会使心脏发生微细结构的重塑,而且对于提高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和有氧耐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3 运动心脏功能改善[12]

由于运动心脏的形态与机构的改变,使运动心脏的功能大大改善,表现为:(1)安静时心脏的收缩力量增加,致使搏出量增加,使心率减慢;(2)亚极量强度运动时心泵功能的节省化;(3)极量强度运动时心泵功能储备大。

3.4 增强体质,抑制肥胖发生

耐力运动时消耗大量的能量,脂肪氧化功能是主要的形式,因此耐力运动对人体内脂肪代谢的影响最明显。耐力运动不仅加速脂肪酸和磷酸甘油的氧化,同时也抑制脂肪酸的合成,阻碍甘油三酯的合成,从而达到体脂减少,抑制肥胖的目的。

3.5 增强人体免疫力

大量流行病学调研结果显示,经常从事适中运动者比静坐工作者患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明显要低。如对体育爱好者、跑步者所做的调研结果表明,60%~90%的人感到与不活动者相比,他们患感冒的次数明显要少。Nieman D C等人研究表明,每日进行活动者会减少患病的天数。在547名受试者中,定期进行适中运动者与不定期进行中度到剧烈运动者相比,前者患上呼吸道感染的比率降低23%[7]。

4 运动性猝死事件预防策略与建议

4.1 预防策略

面对学生运动性猝死比例的增大,学校体育如何预防运动猝死事件的发生将是各个学校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学校体育对运动性猝死的预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体育教师和学校医生要对运动性猝死的病例和在剧烈运动中可能存在的潜在临床症状有所了解;

(2)进行体格检查以及早识别那些潜在的高危因素和高危人群;

(3)注意观察高危学生群体运动猝死的先兆症状(据国外报道,运动猝死前有50%的人会出现发热、胸痛、胸闷、胸部压迫感、头痛、气急、肠胃不适、腹泻、极度疲乏等前期症状。在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晕厥、胸闷、憋气、心脏有压迫感等现象时,这些征兆可能是运动性猝死唯一临床表现);

(4)对学生群体应进行特殊运动保健知识普及教育;

(5)高危学生群体还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6)对高危学生群体的体育教学与锻炼应重点指导,加强宣传普及运动性猝死的急救知识和方法[13];

(7)病史调查,询问家族中的心脏病史、脑血管意外病史以及猝死病史,既往的心脏疾病史、晕厥病史,以及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家族史等;

(8)身体检查,对马凡氏综合症的身体进行鉴别(身材瘦小、臂长、指长、腿长、胸骨凹陷、脊椎异常弯曲、扁平足、高上腭等、还可根据异常近视和心音异常进行诊断)[14];

(9)建立合理有效的学生身体机能检测机制,运用IC卡记录每个学生的身体信息,每年动态、连续、完整的健康记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档案[15];

(10)加强教学和训练比赛的现场医务监督。

4.2 建 议

尽管高校运动性猝死发生机率很小,但确是学校体育发展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它对高校体育运动的开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各高校只有积极开展全面的调查工作,了解当前运动猝死的发生状况,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其发生,才能对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产生重大意义,才能使学校体育更加健康有序的开展。为此我根据学生体质下降这一根本原因提出以下建议。

(1)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快中考、高考的考试改革;

(2)强化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学校的层层监督机制,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监管,贯彻落实增强学生体质这一最基本的任务;

(3)全面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舆论宣传力度;继续加大中考招生体育加试力度,积极推进高中毕业会考增加体育考试;抓好课外体育锻炼,全面贯彻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

[1]徐 听.我国运动猝死调查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8 (2):99~102.

[2]Maron BJ.Sudden death in young athletes[J]. Circulation.1982,62 (2):218.

[3]唐 培.运动与猝死[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0,9(1):31~34.

[4]日本心脏财团研究小组.5年间运动中猝死的事例[J].训练杂志(JP),1990(5).

[5]李珍妮.年轻人运动性猝死与先天性血管异常[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3):82.

[6]邓庆华.大学生运动性猝死3例报告[J].交通医学,1997,11 (3):315.

[7]Myers A.Dewar H L A.Cireumstanees attending 100 sudden cardiac deaths from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itll coroner‘S necmpies[J].British Heart Journal.1975,(57):113~114.

[8]杨法香,单林娜,王金栋.运动诱发猝死的研究进展[J].中国综合临床,2005,(8):766~768.

[9]林 辛,房 杰.运动性猝死研究综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4):31~33.

[10]任冠军.北体大学男生因疲劳过度.踢足球时猝死.搜狐新闻,2007.04.12.

[11]程 杰,李效凯.我国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调查与预防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0):82~84.

[12]邓树勋,王 健,乔德才.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13]崔生林,王海生,程兆华,等.高等学校体育应重视预防运动性猝死[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23(3):62~63.

[14]刘永祥,马忠东.学校体育与青少年学生运动性猝死的预防教学对策[J].体育师友,2008,(4):67~68.

[15]何振强.高校大学生猝死原因分析和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6,19(1):19~21.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for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celed Long-distance Running after Exercise-induced Sudden Death

WANG Fei-xiong, ZHANG Wan-bao

This paper,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logical analysis, has done a great amount of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whether it‘s reasonable or not for the part of colleges canceling long-distance running in order to prevent exercise-induced sudden death events. Through studying the concept, classification, distribution of exercise-induced sudden death, the writer has found the events involving a wide range of people, there into; the death rat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e author has analyzed sports sudden death cases from its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and elaborated that long-running in the long term is beneficial to human body from the point of exercise physiology. On this basis, the writer appeal the college should not cancel long-distance movement due to sports sudden death cases, and recommend 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effective and reasonable prevention mechanism, which will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sudden death during sports events fundamentally.

Exercise-induced sudden death; Long-distance running; Colleges

1007―6891(2014)05―0107―03

G807.4

A

2014-07-03

陕西省高等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研究(SGH12273)。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710062。

Research Center of Sport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Shaanxi Xi'an, 710062, China.

猜你喜欢

运动性长跑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十一年长跑的爱情:此生只爱你
长跑囧事
蹦蹦跳长跑大赛
运动性血红蛋白降低的机理及营养防治
冬季项目运动性损伤防治研究
海军某部运动性中暑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