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4-04-08于忠涛姚志江

四川体育科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俱乐部会员商业

刘 娓,于忠涛,姚志江

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刘 娓1,于忠涛2,姚志江1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审视并总结当前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市场的发展现状:(1)整体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地区差异明显,分布不均;(2)多元的经营项目;(3)相关政策法规落后,市场管理不规范,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资金支持;(4)体育人口偏少;(5)健身俱乐部目标人群局限;(6)专业教练供不应求,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7)课程种类丰富但特色不明显,健身俱乐部同质性较高;(8)行业内部恶性竞争,打响价格战,盲目扩张,亏损严重。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为新形势下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更好的发展寻找对策。

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经营规模

商业健身俱乐部是一种向消费者提供健身和休闲的场所、设备、专业指导以及其他服务作为核心产品,以劳务服务为主要产品形式,以所有付费的消费者为服务对象的组织形式,自助经营,自负盈亏,享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商业健身俱乐部的一切经营与管理都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体育产业被称为我国的朝阳产业,体育健身行业则是体育主导产业,健身俱乐部形式是体育健身业的主要经营模式[1]。可见,商业健身俱乐部在体育健身行业乃至整个体育产业中的地位。然而,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市场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落后状态。通过研究,综述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为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

1 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的主要发展阶段

商业健身俱乐部在我国发展的近30年主要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2]:

第1阶段(1980-1990年):萌芽阶段。

表现:健身俱乐部多分布于沿海发达城市,投资少、规模小,参与人群大多为年轻人,主要针对男性,强调体型肌肉塑造,是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初期阶段,也是我国健身产业的萌芽阶段。

第2阶段(1990-2000年):初步发展阶段。

表现:健身俱乐部的范围从沿海发达城市扩大至全国,小型俱乐部兴起,连锁经营模式出现,会员制度开始兴起,健身项目逐渐多样化,商业化进程加快。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计划纲要》以推进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第3阶段(2000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

表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国外健身俱乐部品牌进驻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断引进多种新型健身项目及健身设备,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培训系统、认证系统趋向完善;经营管理问题及各类纠纷出现,成就与挑战共存。

2 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

2.1 整体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地区差异明显,分布不均

随着国家开发中西部政策的不断深入,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健身俱乐部市场已逐步形成,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成为我国各类体育服务中规模最大、成熟度最高的市场[3]。整体上,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市场呈现出规模扩大,分布范围变广的趋势,处于成长期。但是,鉴于我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人们消费观念差异的客观事实,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严重不平衡,地区差异明显,分布不均:一线城市处于稳定期;二线城市处于成长期;三线城市处于高速发展期;四线城市仍处于初创期。

2.2 多元的经营项目

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正处于多元健身阶段,经营项目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既有有形商品又有无形商品,包括了多种健身项目、健身服务及健身相关服务等。多元的经营项目满足了会员的不同需求,提高了会员二次消费率,拓宽了俱乐部的收入渠道。

2.3 相关政策法规落后,市场管理不规范,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资金支持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体育健身市场管理机构,针对健身俱乐部市场的法律法规滞后,致使管理职责不明确,政府管理“多头管理”与“无人管理”并存,加之缺乏丰富的管理经验,健身俱乐部内发生的纠纷没有有效的法律依靠,市民进入健身俱乐部进行消费存在后顾之忧。此外,我国政府目前还没有对商业性健身俱乐部进行明确、可操作的资金扶持政策,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在投资不断增大的今天举步维艰,甚至出现了很多倒闭现象。

2.4 体育人口偏少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健身俱乐部就已在美国出现,时至今日已发展成熟,2000年美国人加入健身俱乐部进行健身的人数已达到3 280万,也就是说,每8个美国人就有1个健身俱乐部的会员。2002年,澳大利亚的体育人口比例为77.8%,健身已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当地健身俱乐部也已很发达;在欧盟13个国家中,有8个国家体育俱乐部会员数量均占全国总人口数的25%以上,丹麦、芬兰等北欧国家的比例甚至高达40%以上;德国健身俱乐部会员的数量占总人数的1/16;香港健身行业起步远远早于内地城市,2011年健身俱乐部就达到了600家,香港的人口数量远远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内地城市,但每万人拥有的健身俱乐部数量大约是北京的3.5倍、上海的5.6倍、广州的9倍;目前我国健身俱乐部的市场渗透率仅有3%,而美国达到15.7%。这说明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数量仍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2.5 健身俱乐部目标人群局限

除了全国整体的体育人口偏少以外,与多元的经营项目相比,健身俱乐部目标人群较为单一,会员中中青年人群比例远远高于儿童和老年人,致使各俱乐部争抢同一人群,这与健身俱乐部的市场定位有很大关系。儿童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期,其健康水平受到关注,家长愿意为孩子“花钱买健康”,老年人退休后空余时间较多、退休金较充裕,加上许多患有老年病的老人急需康复和护理,老年和儿童人群成为一股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人群,成为俱乐部新的创收渠道。据统计,2000年美国的健身俱乐部中,55岁的人群从1987年的154万发展到734万,增长了378.5%,成为目前健身俱乐部会员的第三大人群,而我国健身俱乐部中老年人会员较少。此外,健身俱乐部会员体育健身的目的由普遍追求体型改善转向追求健康与情感需要,重视与会员语言交流和情感传递会大大增加会员对俱乐部的归属感,从而提高对俱乐部的忠诚度[4]。

2.6 专业教练供不应求,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现代社会,各行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健身俱乐部从业人员是俱乐部的名片,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主体,其素质和服务质量是俱乐部的招牌。近些年来,各健身俱乐部的硬件设施差距逐渐减小,利用先进的硬件设施招揽会员竞争手段逐渐失去优势,人们对于专业的健身服务更加挑剔,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口碑在服务型行业的竞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健身俱乐部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虽有很大提高,但由于教练指导不当导致会员损伤、俱乐部经理卷会费跑人、管理不当导致各种纠纷等事件频见报端,可见,从业人员的品牌意识、信用意识和服务营销意识仍较薄弱,需要进一步提高。

2.7 课程种类丰富但特色不明显,健身俱乐部同质性较高

据调查,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课程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健身操、瑜伽等传统课程,各种国外引进的新型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健身俱乐部的课程内容,增加了会员的选择性。在个别高档健身俱乐部已经开始初步设置特色课程,如广州力美健健身俱乐部广雅会所设置了毛巾操课作为特色课程,但绝大多数健身俱乐部课程设置相似,如瑜伽、健身操、动感单车、普拉提等,缺乏特色项目,不能形成竞争优势,这种现象在中低档次健身俱乐部尤为明显。除了缺乏有特色的健身课程外,各大型健身俱乐部基本都配置了先进的硬件设施,装修风格也相差无几,同质性较高。

2.8 行业内部恶性竞争,打响价格战,盲目扩张,亏损严重

表面上看,我国健身俱乐部市场呈现出高速发展景象,但细观,整体发展质量并不高[5]。很多投资者在没有经过市场调查的情况下一哄而上,大量投资,盲目扩张,造成供给过剩,使得行业内竞争激烈,不少俱乐部为了拉拢会员打响了价格战,收费标准一降再降,价格趋向于不合理,进一步导致俱乐部服务水平降低、器材维护不及时、优秀教练员流失等。据调查,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约5 000家,盈利俱乐部不超过20%,甚至约50%健身俱乐部的经营处在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可见,一味的打折、促销只能短期地招揽客源,并不能培养有忠诚度的顾客,也不是长久之计,盲目的扩张只能带来“亏损、扩张、再亏损”的恶性循环。对于俱乐部来说,欲建立自己的忠诚会员群,最根本的方法还是做好俱乐部的品牌建设。在国外,健身俱乐部管理人员非常重视俱乐部的品牌建设与宣传,不会因为盈利的需求盲目扩张。美国健身俱乐部市场渗透率达到15.7%,但是这个过程花费了近50年时间。

3 建 议

3.1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法律法规,避免恶性竞争

欧美国家管理俱乐部的法律较为全面,几乎涉及到了俱乐部的所有领域,保证了俱乐部在市场中的良性运营。此外,多数国家健身俱乐部享受一定的政府优惠,大大缓解了资金紧张。我国政府应当加强对健身俱乐部市场的宏观调控,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身行业协会,监督和保护商业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政府还应从融资和税收等方面给予商业健身俱乐部一定的政策和支持,如减免税收、政府直接拨款等,激发健身俱乐部投资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鼓励本土健身俱乐部的发展,避免出现由于资金短缺导致难以生存的现象。

3.2 加强健身知识宣传,注重消费引导

健身俱乐部应当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需求,进行科学的定位,并通过定期开展健康及健身知识讲座加强健身消费的宣传,转变人们消费观念,从源头刺激市场对健身俱乐部的需求。俱乐部还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会员集体活动使会员相互认识,加强会员之间、会员与俱乐部之间的感情,有助于提高会员对俱乐部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在英国,无论大都市还是村镇几乎都设有儿童健身俱乐部。美国针对老年群体的康复性训练俱乐部开展很好,比如为避免跑步机对老年人膝盖的冲击,设置了水中跑步机项目。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应注重引进并创新适合不同年龄段群体的健身项目,开发老年人和儿童市场。

3.3 加快健身俱乐部教练及专业管理人才的培训和再培训步伐

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发布了关于举办2014年全国等级健身指导员及私人教练培训班的通知,全国15个地点的培训采用中国健美协会审定的统编教材,时间从5天到9天不等,涵盖多项培训内容。可见,我国目前的教练培训已经引起重视。此外,相关部门应严格规范健身俱乐部教练和管理人员的入职制度,鼓励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健身俱乐部给与一定的补助,与高校联手形成“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教练及管理团队。

3.4 改进课程设置,形成特色课程,提高俱乐部间的差异性

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会员对健身课程的差异性需求尚未突出显现,俱乐部应当对此做出适当引导。在课程设置上,应积极引进新兴课程项目,在思想上应具备开拓精神,在实践上勇于创新,注重挖掘我国民间传统健身娱乐项目,鼓励独特的健身项目的出现以吸引不同健身需求的会员,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创新)”,注重特色课程的形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强大的生命力。此外,各俱乐部还应在装修风格、服务方式等方面突出特色。

3.5 提高本土健身俱乐部核心竞争力,变价格战为价值战

德国健身俱乐部市场经过了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一段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行业泡沫破灭,众多健身俱乐部由于管理不当等问题被淘汰,健身业过渡到整顿期。经过几年的修整,2006年德国健身业又呈平稳上升趋势,现在已经成为欧洲第2大健身养生市场[6]。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健身市场的增长潜力吸引了国际知名品牌进驻我国市场。来自美国的一兆韦德健身俱乐部2001年在上海成立第一家健身俱乐部,随后的2年内就开设了12家健身中心,现已遍布上海、深圳、北京等多个城市。对于我国本土俱乐部来说,国外俱乐部的入驻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想要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警惕重蹈德国的覆辙,摒弃不健康的盲目扩张发展方式,及时调整经营理念,通过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高核心竞争力求寻可持续发展,在扩充市场规模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市场质量。

3.6 行业联手,实现共赢

美国和日本的健身行业绝对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实现和其他行业的联合经营。比如,日本和美国的健身行业是和保险行业捆绑在一起的,参加健康保险的投保人去健身,保险公司可报销其健身费用,因为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被保险人对健康进行投资就是减少公司成本的绝佳方法。德国的一些大型医疗保险公司对某些特定年龄层人群的健身消费也给予报销,数目在30~200欧元不等。我国也应当探索行业间的联手合作形式,以增加融资渠道,分散投资风险,实现多行业共赢。

4 结 论

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市场发展尚不足30年,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都是正常的,也是暂时的,我们应当面对现实,敢于创新,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营经验,找到一条适合我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健身俱乐部市场发展道路。

[1]江和平,张海潮.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08—2010)[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郑玉霞.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15~18.

[3]邓卫红,徐甫根.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现状与展望[J].行业探讨,2006:98~100.

[4]黄 梅,兰 兰.健身俱乐部会员体育健身需求的动态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2008(34):26~54.

[5]寇晓娜.北京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3.

[6]包蕾蕾.中德健身业对比和发展趋势新探[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69~175.

[7]张雪飞.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定价与经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31~34.

[8]王丽秀,马纯锋.健身俱乐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8~19.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 of the Commercial Fitness Club in China

LIU Wei1, YU Zhong-tao2, YAO Zhi-jiang1

This article uses the methods such as documentation, comparison and field research to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of the commercial fitness club market in China: (1) Business scale expands unceasingly as a whole, but with great and obvious difference and uneven distribution in various regions; (2) Business projects are diverse; (3)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re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market management is not standard,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not sound, lacking financial support; (4) Sports population is less; (5) Target population of fitness club is limited; (6) Demand of professional coaches exceeds supply, high qualified management talents lacking, and the quality of the ones engaged need to improve; (7) Courses are various but characteristic is not distinct, the homogeneity of fitness club is high; (8) Vicious competition and price war exist, the scale expanding blindly, heavy losses.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o explore measures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China commercial fitness club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ommercial Fitness Club; Current Situation; Business Scale

1007―6891(2014)05―0095―03

G80-053

A

2014-05-17

1.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2.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韶关,512126。

1.School of P.E. and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dong Guangzhou, 510006, China; 2. Guangdong Songshan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dong Shaoguan, 512126, China。

猜你喜欢

俱乐部会员商业
会员之窗
会员之窗
会员之窗
会员之窗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