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分龙节起源与形成新探
2014-04-08廖树群
廖树群
(河池学院 政治与历史文化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毛南族分龙节又称庙节,在毛南语中称为“肥庙”,是广西环江县毛南族的一种传统节庆。传统分龙节流行于环江县毛南族聚居的三南地区(上南、中南、下南乡),一般在农历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前后举行,以祭祀三界公、毛南先祖,祈雨祈福为主要内容,它融合了毛南族的宗教仪式、民间文学和传统舞蹈、音乐、体育、雕刻等文化元素,反映毛南族的多神信仰和自然崇拜文化,具有民族文化认同、社交等多重社会功能,是毛南族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是环江毛南族人民社会生活中历史最悠久且最重要、盛大的节日。目前,分龙节已被列入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广西民族节庆文化十大品牌。
一、毛南族分龙由来与起源有关研究的主要观点
关于分龙节的得名,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卢敏飞1992年在《五月分龙说庙节——毛南族分龙节及其文化研究》中认为是“因其节日恰逢古历书的分龙日,故名。”[1]2011年谭自安主编的《中国毛南族》也持相似观点。[2]124第二种观点,莫家仁1988年所著《毛南族》则认为,分龙节得名于毛南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到:在这个节日之前,雨水比较均匀正常,之后则时雨时旱,影响禾苗的生产与全年的收成,故这个日子被认为是“水龙分开”之日。[3]82-83《毛南族史志概要》(1992)和《毛南族——广西环江县南昌屯调查》(2004)也承沿或支持这一观点,并进一步补充了毛南族民间传说中的解释,即民间认为分龙日后夏至后降雨不均与玉帝分配到下播雨龙数量有关。当分下一条龙时,龙因担心来不及完成任务而大力降雨,故造成涝灾;当分下多条龙时,又会因彼此推诿,降雨不及时,造成旱灾。最理想的情况是分配两条龙,轮流当值,均匀降雨,人间就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了防止水灾旱灾,求得风调雨顺,生产获得丰收,于是人们不惜钱财,在每年分龙节时举行祭祀活动,祈求玉帝合理“分龙”,故称“分龙节”。[4]119[5]380-381目前,在学术界和媒体中被广泛流行的是后一种观点。
关于毛南族分龙节的起源,在历史文献中没有相关的记录。卢敏飞的《五月分龙说庙节——毛南族分龙节及其文化研究》认为分龙节起源于毛南族先民的蛇图腾崇拜。[1]谢铭等的《毛南族分龙节的渊源、现状及保护》、黄建勇等的《毛南族分龙节的传统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等文从毛南山区的生态环境特征,以及分龙节得名的民间解释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毛南山区多山少水,旱灾频繁,使毛南族先民高度重视娱神祈雨,古老的祈雨宗教仪式是分龙节的历史渊源之一。[6][7]这些观点从毛南族内生文化的视角出发,解释分龙节的历史渊源,无疑是具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要继续对毛南族分龙节的起源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我们就需要跳出环江一域,把分龙节起源的问题放在更大的时空背景下来审视。即在中国多民族历史文化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从外来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进行探讨。只有如此,对这一问题我们才能获得更为全面的,或是一些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澄清常见诸于媒体和毛南族研究中认为分龙节是毛南族特有、独有的节日的错误认识。
二、分龙雨、分龙日与分龙节的历史渊源
毛南人一般称分龙节为庙节,或是“肥庙”。“肥庙”对应汉语的字面意思是“做庙”,意为在庙处进行祭祀仪式。例如民国时期的《思恩县志·社会篇》记载:“毛难夏作庙,祈雨祈福……”。[8]毛南族没有自己的书写文字系统,正式文献使用汉语文字书写,民间还有一种只有师公或少数学者掌握的,基于汉字构件创制的土俗字,用来记录毛南民歌和宗教仪式唱本。毛南族大量宗教仪式的唱词也并非使用毛南语,而是壮语、土拐话等非本民族语言。在毛南族相关文献记录中,“分龙节”的名称多见于建国后的正式文献。从毛南族的语言习惯推断,“分龙节”一词并非毛南语原生的概念,而是一个外来的词汇。
“分龙”是汉文化干支时序和节令系统中的一个时令名称。考诸汉语文献与之紧密相关的概念是“分龙雨”和“分龙日”。所谓分龙雨,是指夏季热对流引起的阵雨,常表现为相距极近的两地一雨一晴。因此,又被形象地称为“隔辙雨”、“牛脊雨”。宋陆佃所著《埤雅·释天》有“今俗五月谓之分龙雨,曰隔辙。言夏雨多暴至,龙各有分域,雨旸往往隔一辙而异也”。宋庄绰《鸡肋编·卷中》有“[二浙]以五月二十日属分龙,自此雨不周偏,犹北人呼隔辙也。”[9]142由于古人认为龙是司雨的神灵,于是人们就将这种特殊的气候现象与龙的活动或管理区域联系起来。我国江南一带的民间传说认为,五月起开始多雨,是因为小龙要离开老龙到自己管辖区域内去司雨,因不忍分离而流泪。老龙与小龙分开之日多为阴雨天气,这一天如下雨则被认为是本年风调雨顺,秋季丰收之兆。[10]52-53华北地区的民间传说则认为,龙与凡人一样有勤懒之分,如果分龙之日本区域有雨,则所来是健龙,今夏雨水可望丰沛;反之,如无雨,则所来懒龙也,今夏必主旱,习惯上将上天分派龙的日子称为分龙日。清张焘《津门杂记》有:“六月十三为分龙兵,有勤龙、懒龙之分,是日雨,为久雨之兆,不雨为久晴之兆。”[11]97
对于“分龙日”的日期,由于各地分龙雨出现的时间因地理位置、气候变迁不同,所以各地的分龙日实际并不一致。江浙一带以五月二十日为分龙日,北京以五月二十三日为分龙日,福建以夏至后为分龙。《占候书》有:“两浙以四月二十日为小分龙,五月二十为大分龙。闽俗以夏至后为分龙。”《燕京岁时记》有:“京师谓五月二十三日分龙兵。盖五月以后,大雨时行,隔辙有雨,故须将龙兵分之。”[12]127-129湖南、广东以夏至第一个辰日为分龙。湖南《巴陵县志》记载:楚俗以五月二十日为“龙会”,二十日以后,纪日地支逢辰,为分龙日。古谚有“夏至逢辰是分龙”。[13]473-476此外,还有旧《通书》以农历六月六日为分龙日,浙江金华以八月初一为分龙日,安徽池州以正月二十九、三十日为分龙节日,天津以六月十三为分龙日,广东罗定以五月初一为分龙日等其它各种时间。
汉民族是农耕民族,水对于农业产生异常重要。因此,许多地方的人们在分龙日举行祈雨、祭龙、歌舞、龙舟、演习防火等各种与水相关的娱神和娱人活动,或约定某种禁忌,以祈求风调雨顺,农事顺利,而这一天往往也称为分龙节。如宋叶廷珪《海录碎事·地·风俗》记载“池州俗,从五月二十九、三十日为分龙节,雨则多大水。”[11]97《金陵岁时记》记载南京“俗以五月二十为分龙节,二十五为回龙节。”[14]33上海在分龙节时则会由民间消防组织“龙社”组织人们使用水龙、水管进行消防操演,秦光荣《上海县竹枝词》就有诗句描绘其情形:“节届分龙演水龙,一班锣鼓演前锋。仗排后队旗明鲜,百道长虹喷雨浓。”[10]52-53山东章丘民间以六月二十日为分龙节,在这一天由有德长者组织搭讪神棚,从龙王庙中请出龙王神父,焚香供奉,以期龙王分派“勤龙”,保证地方风调雨顺。[15]15湖南醴陵民间禁忌,分龙节这天,农家以竹标植路旁,禁人挑粪。[13]473-476广东兴宁民间禁忌在分龙节前一天晚上,必须将尿桶粪桶洗净收好,以免触怒龙神,无雨成旱。[16]284在许多地方,“分龙日”和“分龙节”是同一个概念,可以相互替代使用。
三、毛南族分龙节的起源与形成
(一)汉族地区“分龙节”对毛南族的影响
根据上述历史文献和民间风俗,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分龙”的节气观念与“分龙节”的习俗最迟在宋代就已广泛流行于中原、江南地区,近世与广西邻近的湖南、广东地区也多见。这与汉族地区较广西山地少数民族地区农耕产生历史早,农业发达,农业经验成熟有着紧密的联系。宋元时期,中央政府在广西设立诸多军州、羁靡州、寨堡来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宋金、宋元战争时期,大量中原、江南移民避难进入广西,明清以降汉人,经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移民广西更是达到高潮。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想,中原、江南汉族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相关的民间文化必然随着屯军、迁移、营商、流官形成的移民群体,逐渐传播到包括毛南山区的整个桂西北地区,这其中必然包括司水龙神崇拜和重要的农业节庆“分龙日”或“分龙节”。庆远是广西受汉文化影响较早、较深的地区,《庆远府志》记载清代庆远府下辖宜山、河池、南丹、天河、思恩等州县,当时府治所在宜山县(今宜州市)城内有龙神庙、城南有九龙庙,思恩县(今环江县)县城北门内有龙神庙,这些建置在汉文化集中的州县冶所中的龙神庙坛,清晰地反映了这种文化影响的痕迹。[17]毛南族是毛南山区土著居民与周边汉、壮、瑶等民族不断融合形成的。根据谭、覃等毛南族大姓族谱记载,这些大姓的先祖多是明清以来从江浙、湖南一带迁居毛南山区的汉族移民。虽然学界对这些家谱记录的真实性基本持怀疑态度,但从这些家谱所透露出来的历史信息,与中原文化向广西传播的历史脉络是吻合的。汉族移民、汉族文化在毛南族和毛南族文化的形成上有着巨大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从毛南族宗教信仰中包含有大量道教系统科仪,以及道教、佛教神祉可以得到证明。
将毛南族关于“分龙节”来由的民间传说与中国江南地区与华北地区有关“分龙日”、“分龙雨”的民间传说进行对比,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在“龙分龙合、勤龙懒龙”的叙事构架上是基本一致的。这些传说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源流关系和演化痕迹。毛南族的形成与毛南族文化的定型要迟于江南、中原的汉文化,因此毛南族关于“分龙节”的言说系统应是在江南、中原地区“分龙日”、“分龙节”农业节庆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它在毛南地区应经过传入、接受、演变的过程最终形成今天毛南人对分龙节由来的解释。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原和江南地区“分龙日”、“分龙节”农节习俗是毛南族分龙节的一个重要历史来源,毛南族分龙节是汉族农耕文化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和本地化的一个产物。
(二)南方少数民族中的“分龙节”
即使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分龙节也不是毛南族所特有。生活在广西金秀的瑶族支系盘瑶也有分龙节,其意是敬天龙皇,防旱保苗。一般以农历五月立夏后的两三天为分龙节。节日前夕,寨老鸣锣喊寨,宣布禁忌事项;节日这天,各家大门插青枝叶,男子杀鸡杀鸭供奉龙王,妇女们穿上节日盛装走亲访友。[18]243湖南江华县一些地方的瑶族也有分龙节的习俗。他们的分龙节在立夏之后,他们认为分龙即是“分雨水”。在分龙节这天,各家停止劳作,买鸡买肉供神,禁挑粪桶,否则分不到雨水,或者分得太少,就会造成干旱,影响收成。[19]264福建的畲族也过分龙节,它流行于福建东部地区,每年在农历夏至后“辰”日(龙日)举行。畲族人民传说在这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给畲山“封龙”,所以也称为“封龙节”。 过节时,各地普遍歇工,祈求丰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赶街游玩,进行自由贸易,男女青年通过盘歌,寻找终身伴侣。[20]76-77一些地方民族资料还表明,桂东北地区壮族民间流行五月辛日过分龙节。上述地方都属于广义上的南越之地,在不同地域上广泛分布着分龙节,表明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南越之地曾广泛地流行“分龙日”、“分龙节”。这一情况,我们似乎很难从不同民族的文化共性中去找答案,一种合乎历史逻辑的可能就是强势的汉文化在南越大地上的广泛传播及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渗透。
(三)毛南族“分龙节”的核心内涵
“分龙日”、“分龙节”的核心文化内涵是司水龙神崇拜,但我们观察毛南族分龙节却不难发现,司水龙神崇拜的观念在毛南族的宗教信仰中却并不明显。在毛南族宗教信仰的神祉谱系中,主要的神有家仙、三界公、三元、灶王、土地、婆王、雷王、灵王、观音、瑶王、花林仙官、太师六官等,龙神在其中的地位并不突出,与雨水关联并不紧密。毛南人一般不供奉龙神,只在“安龙谢土”仪式中才进行祭祀。毛南人受道教堪舆学说的影响,认为龙为地脉,地方瘟疫流行、人丁死亡、畜牧不旺、山石崩塌、河溪改道等异常现象,均为龙脉不正所致,需要设坛请龙王、校正龙脉。在毛南神系中,真正与雨水相关的神是雷王及其扈随雨师、雷兵、闪电小娘,在毛南族的“还愿”仪式中,一般都会请这几位神。由于传说中三界公制服了吃儿童的雷神,使其转化,因而实际上在毛南人心目中,农神、牛神、医神三界公才是对自然界拥有最大影响力的神,并因此成为毛南族分龙节最主要的祭祀对象。毛南族分龙节的真正核心文化内涵实际是地方农业神、保护神崇拜,而不是司水龙神崇拜,这是毛南族分龙节区别于其它地方分龙节的根本之处。
(四)毛南族“分龙节”形成的历史脉络
由此,笔者尝试勾勒毛南族分龙节形成的大致历史脉络。首先在中原、江南地区“分龙节”、“分龙日”传入毛南地区之前,毛南地区早已存在历史悠久的农神祭祀节日——庙节,其节日的时间、节律与汉地分龙日并不一致。随着汉文化的传播、影响、渗透,由于同属农事节俗,毛南族的庙节时间与节律开始与周边汉人“分龙节”祭龙祈雨仪式的时间趋同,外族人也开始用“分龙节”这一名称来指称毛南人在“分龙日”这天举行的庙节,意为“毛南人的分龙节”。随着毛南族与外族的通婚,以及文化交流互动地进一步深入,毛南人也开始接受这一名称和相关的民间传说并加以本土化演绎,形成毛南族分龙节来由的叙事,相关的某些文化符号(玉帝、龙王)被吸收到庙节祭祀仪式中,最终形成毛南族分龙节现实层面的形态。毛南族精英在与外族人交流中,以及正式文献中(毛南族没有书写文字,只能使用汉字)有意无意地更广泛、更突出地使用“分龙节”这一名称或相关民间传说,则最终形成文本或文化概念层面的毛南族分龙节。而现实形态与文化概念层面之间的某种微妙的落差,所涉及的民族心理和文化话语权的问题,则已超出本文讨论的范围,有待方家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卢敏飞.五月分龙说庙节——毛南族分龙节及其文化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1992,(3):115-121.
[2]谭自安.中国毛南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3]莫家仁.毛南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4]覃立新.毛南族史志概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5]匡自明,黄润柏.毛南族广西环江县南昌屯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6]谢铭,谭自昆. 毛南族分龙节的渊源、现状及保护[J].广西社会科学,2009,(7):13-17.
[7]黄建勇.毛南族分龙节的传统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市场论坛,2013,(4):24-28.
[8]梁杓、吴瑜.思恩县志[Z].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方志办公室,1979.
[9]华夫.中国名物大典(上)[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3.
[10]陈新民.传统礼仪[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4.
[11]周一平,沈茶英.岁时纪时辞典[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12]大乔.图说中国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3]吴裕成.中国生肖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4](清)潘宗鼎,夏仁虎撰.金陵岁时记[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15]政协章丘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章丘民俗[Z].章丘文史资料.第12辑.1996.
[16]广东省兴宁县政协文史委员会.海外专辑[Z]兴宁文史.第15辑.1991.
[17](清)唐仁.庆远府志(点校本)[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18]胡德才,苏胜兴.大瑶山风情[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
[19]李祥红,任涛.江华瑶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0]钟雷兴.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