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长袖 绵绵袖情
——浅谈传统“袖舞”的创新发展
2014-04-08周庆
周 庆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昆明 650101)
袅袅长袖 绵绵袖情
——浅谈传统“袖舞”的创新发展
周 庆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昆明 650101)
“袖舞”是中国古典舞中极具代表性的表演形式之一,它历经数千年历史的发展变迁,其独具特色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蕴含了古典艺术“韵”的美感与“和”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的呈现。本文以“袖舞之形”概述历代“袖舞”的历史渊源,从“袖舞之技”、“袖舞之韵”两个方面阐明传统“袖舞”在当今的创新与发展。旨在引发人们对“在多元一体文化趋势下‘袖舞’如何取得舞蹈艺术创作的更进一步发展”的深思。
袖舞;袖舞之形;袖舞之技;袖舞之韵
“袖舞”是中国古典舞典型舞蹈样式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西周制定的《六小舞》中就出现了“以手袖为威仪”的《人舞》,随之发展的“小腰秀颈,若鲜卑只……长袂拂面,体便娟只”的“楚舞”,“搦纤腰而互折,嬛倾倚兮低昂……裙似飞鸾,袖如回雪”的“翘袖折腰之舞”,“扬眉转袖若雪飞,倾城独立世所希”的“白纻舞”,“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的“霓裳羽衣舞”,直至明清时期“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舞蹈,都能找到袖舞的身影。舞者们在挥舞长袖时或轻盈飘逸、技艺精妙,如空际中飘摇的轻尘;或高贵典雅、美轮美奂,如风姿卓越的仙女;或以手袖拟物饰,惟妙惟肖,形象鲜明。由此可见“袖舞”不仅具有独特的风格、形态,还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袖舞”一路走来,直至1980年中国古典舞身韵课诞生后,将水袖纳入中国古典舞传统器械训练中之后,不断地吸收、总结历代“袖舞”和戏曲舞蹈中的舞袖技法,并在其基础上不断创新,不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袖身韵教程,而且在舞台表演中大胆创新,给予了“袖舞”更大的展示空间,使其获得了更长远的发展。
一 袖舞之形
“袖舞”,顾名思义就是挥袖而舞,舞者以呼吸带动,以腰为轴,通过肩、肘、腕、指的协调配合,以及力度大小的不断变换,使水袖在运动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律动美。周代的“帗舞”、“羽舞”、“人舞”是执丝绸、羽毛或徒手舞蹈,且在云南沧源岩画和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也能看到大量高举长羽作舞蹈状的人像,这些舞蹈、舞姿看似与“袖舞”没有关系,但它们都强调了舞者手臂的上扬动势,其动作的运动路线、动势与“袖舞”扬袖、抖袖技法的动势、路线是相似的。笔者认为周代这一时期的“帗舞”、“羽舞”、“人舞”正是“袖舞”的源起,而“袖舞”的产生首先来自于这一时期人们对于升天、鸟图腾的崇拜,以及统治者渴望能得永生,幻化成仙的祈盼。人们希望自己能像鸟一样拥有能翱翔于天际的翅膀,舞动起来的长袖,似能沟通自身与上天的神器,而统治者们则将长袖蹁跹的舞者想象成天宫中的仙女,而自己则似天帝一般,能得永生。
其次,“袖舞”的产生与人们(历代统治者)的审美情趣是分不开的。汉代时期的“翘袖折腰之舞”既吸收了“楚舞”长袖细腰的审美特征,更突出舞者运用腰功的舞姿体态。“袖舞”是汉代舞蹈中不可缺少的题材,如汉代著名的《盘鼓舞》就是舞者在盘鼓上腾踏跳跃、时俯时仰、挥袖而舞的,这些运用舞蹈道具所形成的舞技、舞容,都是因为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文明发展了,统治者为追求奢靡的舞蹈场面,精湛的舞蹈技艺,以及对女乐们“肤若凝脂、腰细如柳、笑靥胜花”的贪恋,促使女乐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舞蹈技艺,设计美轮美奂的舞服,极力保持自己的杨柳细腰,以满足统治者的审美需求,与此同时提高女乐们的自身地位和生活水平。而“长袖袅袅,腰肢软弱无骨”的飘逸、柔婉的舞蹈形态正符合统治者的审美情趣。
再次,袖舞的产生还与高度发达的纺织业有关。中国是丝绸的故乡,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远传到境外各国,且各国贵族曾一度以拥有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来象征富有。由此可见,我国的纺织业影响之深远,发达之程度,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使舞服的衣袖样式各异,充分展现出不同的美感。晋代兴起的《白纻舞》就是因其“质如轻云,色如银”的舞服而得名,增强了舞蹈的轻盈飘逸之感。袖舞中衣袖的材质直接影响舞者的发挥和舞蹈的美感,若过于厚重则无飘逸之感,若过于轻薄又无法体现袖舞的袖劲,且衣袖应具有整体性,不应有拼接的痕迹,由此可见高度发达的纺织业也是“袖舞”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后,我国古代封建世俗观念中认为女子“长衣广袖、发髻高耸、杨柳细腰、三寸金莲”为美,正是这种“袖手、隆髻、束腰、缠足”的文化限制,极大的影响了舞蹈动作动作、舞蹈技巧、舞蹈服饰的创新。应该说以上四点文化限制在戏曲舞蹈中,尤其是旦角形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舞者水袖的“片花”,或以袖掩面;脚上的圆场步和花帮步;舞者身量纤纤,或端庄、或俏丽的形象都深入人心,获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同。也是在戏曲舞蹈中,“袖舞”部分带给人们的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美感,更多的是它所体现出来的表情、表意的动作特征。从周代“帗舞”中舞绸的表象,到汉唐“舞袖”的表形,再到戏曲舞蹈中“袖舞”的表情、表意,“袖舞”一步步走向成熟。
二 袖舞之技
“袖舞”着重于手袖上的技巧,它不同于其他舞具的运用,它是舞者手臂动作的延伸,是舞者身体与衣袖的合二为一,以其独特的动态美感刻画舞蹈形象,营造舞蹈意境,抒发舞者内心情感。历代“袖舞”中,多有扬袖、抖袖、翘袖、甩袖等向上动势的舞姿技巧,而这些动势向上的舞袖技巧使舞者的身体更具延伸感,增强了舞蹈的动感,“所以当舞者舞动长袖,抛向空中,就宛同轻云出岫,飞虹之悬天,丝缕之飘扬,轻烟之摇曳,具有一种十分怡人的飘洒、奔逸、流转、舒卷的美感。[1]”这与所处时代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风貌有关,尤其是在汉唐之际,国家呈现出一统天下、生机蓬勃的政治风貌,这种精神风貌融入到当时舞蹈艺术表演中。这一点在一些汉唐舞图中都能得到证明,如汉代南越王墓玉雕舞人,她拧身出跨跪于地面,其衣袖宽且长,一袖垂于体旁,一袖扬袖于头顶,体现出女子的柔美。又如汉代河南南阳乐舞画像石中,舞者腾踏于盘鼓上,时而单手扬袖,时而双手冲袖,体现出舞者的矫捷奔放。这两件文物虽然都是汉代的舞蹈形象,但前者动态性强,而后者更显力度。,分它们别向人们展示出了“袖舞”的“袖势”和“袖劲”。且历代“袖舞”中鲜少有腾空跃起的高空舞袖动作,而这一空间的局限,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袖舞”高难度技巧的发展。
而在发展至今的袖舞中,不仅仅继承了历代“袖舞”中具有代表性的风格特点,在舞袖技巧上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如果说历代“袖舞”是舞者身体的进一步延伸,那么当今的水袖舞则让舞者的身体与水袖得到了更充分的融合。首先,在水袖与身体关系上,历代“袖舞”多以腰部的运动带动手、袖的动作,与身体的其他部位没有过多的接触,而在第十届桃李杯舞蹈大赛中的女子群舞《且吟春语》中,却能看到水袖与脚部的接触,舞者以脚腕绕住水袖形成“一顺边”的静态舞姿,再顺势以手抽拉水袖,形成向上扬袖的动势,在这手脚并用,一静一动的对比,以及水袖一高一低的空间对比中,既有传统袖舞拧腰出胯的形态特征,却又使水袖更富生命力,让观者深刻感受到生机盎然的春意,感受到水袖与舞者身体高度的融合。其次,水袖在空间维度中的挥洒自如,在前文中笔者已提到,历代“袖舞”会受到空间的局限,而现在的水袖舞却大胆打破了这一空间限制,充分利用舞台的低、中、高三个空间,舞者能在跳转翻的技巧过程中完成各式精妙绝伦的袖技,而这一发展,让舞者能从传统“袖舞”的程式中解放出来,既丰富了舞袖的动作、技巧,又能在凌空跃起时更显袖舞翩若惊鸿、轻燕纷飞的轻盈飘逸之美。最后,随着人们对高尖舞蹈技巧的追求,袖舞发展至今,其袖长不断增加,水袖的长度对于舞者的身体各方面的素质都有相当高的要求,不仅要能将水袖收放自如,还要有相当好的体力,否则舞出来的水袖就没有灵气,缺乏美感。如今的袖舞既是袖技的创新,又是舞技的突破,身体与水袖的水乳交融更能体现“以身带袖,以袖练身,身袖合一”的特点。应该强调的是:袖技的发展与创新不是为了单纯的炫技,而是为舞蹈情感、舞蹈意境服务的。故此,如何巧妙的运用袖技,如何以“技”表“情”、融“情”入“技”是“袖舞”不断发展的旨之所在。
三 袖舞之韵
入情之深,方有“情韵”;以情入境,方见“神韵”。“袖舞”中“以袖传情,以袖入境”的特点正是“袖舞”的风韵之所在。历代“袖舞”或如戚夫人的“翘袖折腰之舞”楚楚动人,或若汉代《盘鼓舞》发扬蹈厉,或似魏晋《白纻舞》缠绵、婉转,或拟戏曲舞蹈中“片花”时激愤、紧张。这些都是舞者以不同的“袖技”、“袖形”、“袖势”、“袖劲”、“袖韵”来烘托舞蹈氛围的。但现在的袖舞更加丰富了“袖”的情感体验,袖舞能够表现更丰富的内容。首先,袖舞与音乐的结合,笔者在大学期间曾较系统的学习过中国古典舞水袖的课程,其中的一个综合性组合《江河水》,就将乐曲《江河水》那激越悲愤的情绪成功的渲染出来,感染力极强。随着音乐重拍的突出,半脚尖上顿挫地进退和快速的碎步移动,配合舞者在胸腰上的扬搭袖和向下的抖袖,舞者身体的向上动势与舞者袖势的向下产生强烈对比,更加深了组合的悲剧性,将孟姜女心中的悲痛、哀怨之情推向了极致,整个组合中,舞者的水袖时而比拟主人公梦境的入口,时而似三尺白绫,时而又像主人公深沉悠远的相思愁情。组合以孟姜女内心情感的变化为主线,紧扣乐曲《江河水》的情感基调,以水袖的“柔”表现孟姜女的无助,使整个组合带给人们悲剧美的情感体验。该组合将袖舞与音乐的紧密结合,更能打动人心,袖舞演绎了乐曲的故事,乐曲奏出了袖舞的情感。
其二,“袖舞”技法的运用加强了舞蹈意境的渲染力度,丰富了舞蹈主题表达的手段。“水袖”作为舞蹈道具,它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是为了更好的刻画舞蹈形象,渲染舞蹈的意境,凸显作品的主题。历代“袖舞”所塑造的多是仙女的形象,营造的多是虚无缥缈的仙境,以及人们完满美好的向往。而在当今的“袖舞”作品中,所要追求的艺术魅力要丰富的多。在群舞《且吟春雨》中,姑娘们的水袖似早春中一枝枝随风飘荡的柳条,一系列拧身出跨、扬袖、飘袖等动作姿态,既有传统袖舞的古典美感,又将春柳的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舞者从传统“袖舞”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舞台的空间,将舞袖动作延展到地面和空中,使画面更具流动感,这就抓住了春天万物复苏,到处充满生机的形象特点。整个舞蹈,以“袖”为主线,舞蹈开始时,舞者将水袖收拢藏于肩上,以小巧灵动的舞姿表现春柳被春雨唤醒,破土而出,随后在舞蹈中“柳枝”慢慢成长,一条、两条、三条……直至所有的水袖全部散开,柳树长成,舞蹈进入高潮,舞者又在空中腾跳的舞姿中挥洒水袖,更显春之律动。整个作品从声、色、形、律四个方面将春柳的形象鲜活的表现出来,将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渲染出来,更将人们对祖国蓬勃发展的虔诚祝祷倾吐出来。
其三,其他舞种对古典舞“袖舞”的吸收与借鉴。历代“袖舞”均属于戏曲舞蹈、古典舞范畴,而在现今的一些民间舞和现代舞中也大胆的借鉴了古典“袖舞”的技法以丰富舞蹈表现手段。男子群舞《翻身农奴把歌唱》是近年来比较要代表性的一个藏族舞蹈,该舞以似哈达般圣洁、绵长之袖传藏族人民翻身做主的喜悦之情。舞蹈中从无袖到短袖再到长袖的变化,将舞者内心的情感变化衍伸出来,将舞蹈的情绪一步一步推向高潮。舞者在动感、紧凑的节拍中,在热烈、激情的主旋律中,以整齐划一的舞袖动作将舞蹈的氛围渲染到了极致。众所周知,在传统藏族舞蹈当中,其水袖并不像古典舞中那么长,其所有的抛袖、扬袖、搭袖、捧袖动作多是紧密配合脚部的运动,且并不着重强调袖子的舞动,而只是因为手臂的运动动势带动袖子的舞动。而作品《翻身农奴把歌唱》不仅大大增加了水袖的长度,大胆借鉴了古典袖舞中扬袖、冲袖、出收袖等传统袖技,且在夸张、放大的典型性藏族舞蹈动作过程中挥舞长袖,以整齐的袖舞动势来增加舞蹈的感染力。此时,热情奔放的袖舞带给了观众更大的震撼,使古典舞中的水袖在藏族民间舞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它以长长的水袖提高作品的难度,却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藏族民间舞蹈所应具有的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域特色。除了该舞以外,现代舞《国色天香》中《袖》的部分中也巧妙地运用了古典舞的水袖,在这部作品中,编导将现代舞的编创技法与古典舞的传统舞具完美的融为一体,我们依然能看到传统“袖舞”中的绕、抛、缠等态势,然而它却以现代舞特有的呼吸、节奏处理方法、以及舞者与地面的关系,将水袖更多的与身体其他部位、与地面的接触,从而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它赋予了水袖新的生命,让观众感受到不同的美感,正如有关学者的诠释,“它是一种思绪、一缕青烟、一种力量、一个活生生的人,它在舞蹈中与舞者对话,传递着一种思想和灵魂,它和舞者融为一体,和整个世界融为一体。[2]”
我国的“袖舞”历史悠久,它以其独特的“技”、“形”、“势”、“劲”、“韵”为世人展现了中华民族上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多元一体”的文化发展趋势下,舞蹈艺术家们紧扣历代“袖舞”所具有的典范意义的舞蹈形态和具有程式化的“袖技”加以创新发展,使“袖舞”得到了更宽阔的展示平台,更深广的发展空间,更久远的艺术价值。“袖舞”发展至今,其保护与传承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水袖”在戏曲艺术中的发展,要更为成熟。然而从舞蹈艺术创作方面来说,以“水袖”为道具的舞蹈作品还是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如何进一步创新水袖的技法,扩大其表现力,使水袖能够适应更多舞蹈形式的表现,从而创作出更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王克芬.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郑明璋.从傅毅《舞赋》看汉代长袖舞的动态美[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李婷.从现代舞《国色天香》看中国传统舞道具在现代舞中的运用[J].艺术评论,2008(9).
[4]苏岩.袖婆娑舞汉天——从考古出土实物谈汉代长袖舞[J].中原文物,2001.
[5]冯宇光.从汉画像看汉代舞蹈艺术的审美内涵[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7.
[6]梁宇.袖舞之来源与历史嬗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责任编辑姜仁达]
Long Sleeve,Deep Feelings——Discussion of the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Sleeve Dance
ZHOU Qing
(Yunnan Arts University,shool of dance,Kunming 650101,China)
Sleeve dance ,which has a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is one of the typical forms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Its Unique artistic value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which contain the beauty of rhythm and the concept of harmony in classical art ,show the spiritual kernel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d the history of sleeve dance through its formation,and illumina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leeve dance through its skills and rhythms,aiming at causing our deep consideration over how to make further progress in sleeve dance works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culture.
sleeve dance;the formation of sleeve dance;the skills of sleeve dance;the rhythms of sleeve dance
JT0-02
:A
:1008-9128(2014)05-0121-04
2013-10-29
周庆(1989-),女,湖北仙桃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