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杭大运河淮安段的历史与现状

2014-04-08

关键词:遗存淮安运河

张 强

(淮阴师范学院 运河与漕运文化研究中心, 江苏 淮安 223300)

淮安开挖运河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古代漕运、盐运、南北交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运河开凿的过程中淮安始终是漕运重镇。因淮安位于联系长江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的节点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枢纽地位,为历史上的淮安走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前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历史的变迁中,运河淮安段保存了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从历史与现状的角度作一些必要的调研。

一、淮安与运河淮安段的历史渊源

运河及漕运与淮安之间的密切关系,可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大运河提升了淮安的政治地位。如明清两代,淮安兼河、漕、盐、榷、仓、厂、驿之利,是全国的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淮盐集散中心、漕粮转输中心和漕船制造中心,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第二,运河的南北贯通加速了淮安城市经济的繁荣。由于南北货物纷至沓来,淮安迅速发展成为全国主要的商品集散地。《光绪淮安府志》描述其在明清时期的繁荣盛景道:“自府城至北关厢,由明季迨国朝为淮北纲盐顿集之地,任鹾商者皆徽扬高资巨户,役使千夫,商贩辐辏;秋夏之交,西南数省粮艘衔尾入境,皆停泊于城西运河以待盘验;牵挽往来,百货山列;河督开府清江浦,文武厅营星罗棋布,俨然一省会;帮工修埽,无事之岁,费辄数百万金;有事则动至千万。与郡治相望于三十里间,榷关居其中,搜刮留滞,所在舟车阗咽,利之所在,百族聚焉,第宅服食,嬉游歌舞,视徐海特为侈靡。”*《光绪淮安府志》卷二《疆域》,光绪十年甲申刊本。淮安出现了许多专业性商业街巷和市场,如米市、柴市、牛羊市、驴市、猪市、海鲜市、鱼市、莲藕市、草市、盐市等,商业高度发展。第三,大运河影响了淮安社会阶层的构成。淮安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可以说,淮安府是一个可以与江宁府(今南京)并称的大都市。在乾隆时期人口已有54万,胜于苏州。社会阶层丰富,渐趋多元化。仅河下一处,因为侨民商贾的聚居,就有22条街、91条巷,共11坊。同时,大量外籍商人还在淮安设立会馆,著名者如定阳会馆、浙绍会馆、润州会馆、福建会馆、江宁会馆、四民会馆、新安会馆、镇江会馆和江西会馆。淮安商贸经济的繁盛由此可见一斑。第四,南北漕运让淮安人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维,从而人才辈出,数不胜数。淮安自古出名人,淮安人才又以明清时期为盛,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医学家,等等。就文人而言,明代有《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清代有“淮南二邱”邱象升、邱象随兄弟,诗人鲁一同,弹词巨著《笔生花》的作者、女才子邱心如,著名诗论家潘德舆,《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等。就学者而言,有开启乾嘉学派的经学大师阎若璩、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等。在艺术上有所成就者有“扬州八怪”之一的边寿民,在医学上最负盛名者莫过于温病学大家吴鞠通,其医学著作《温病条辨》是不朽的中医著作,为中医四大活典之一,被医林奉为圭臬。另外,漕运、盐运的发展,催生了一些具有淮安特色的文化现象,如淮扬菜系。独具特色的淮扬菜体系形成于清中叶,当时漕、河、盐、榷同聚淮安,豪商大贾汇居河下,正是他们的穷奢极欲直接催生了淮扬菜系的形成。《清稗类钞·饮食》记载了五种筵席,淮安创制的就居其二,即全羊席和全鳝席[1]。

隋唐以后,一方面中国的政治中心建在黄河流域,另一方面经济中心移往江淮及长江以南,因淮安位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节点淮河流域,担负着联系两头的重任,独特的水上交通能力与地理位置决定了淮安在区域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如宋神宗赵顼熙宁十年(1077年),楚州(淮安)的商税在全国名列第三。当时,全国商税超过十万贯的城市及地区有三个,名列第一的是杭州,年征收商税约17.3万贯;名列第二的是开封,年征收商税约15.3万贯;名列第三的是楚州,年征收商税约11.3万贯[2]。因漕运而带来的商业繁荣必然要带来城市的繁荣。与此同时,因淮安位于漕运的咽喉地带,历代统治者加强其地的水利工程建设及城市建设,从而为淮安保存较多的运河文化遗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北京成为政治中心后,一方面运河新航道给漕运路线带来变化,另一方面运河航道裁弯取直则标志着中原地区运河城市的衰落。从北京出发越过华北大平原,京杭大运河(大运河)跨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淮阴位于大运河的中段,地处淮河、黄河与大运河的交汇口上,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为淮安即淮阴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从历时的角度看,淮安政治地位的全面提升发生在明清两代。自明代在淮安设置漕运总督以后,清代又设立了漕运总督与河道总督。凭借强大的商品输出能力,淮安迅速发展成与省会城市并驾齐驱的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3]。淮安是典型的运河城市,淮安兴衰和变迁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运河兴衰的历史。在这中间,淮安既见证了中国运河辉煌的历史,同时也见证了中国运河衰落的历史。从这样的角度看,深入地解构运河与漕运及城市的关系,关注淮安即淮阴的历史是不可或缺的方面。

京杭大运河全长1 792公里,是我国独特的大型线型文化遗产,也是巨型文化景观,不论是作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还是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大运河的整体保护,对于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沿岸城市的文化品位,延续沿岸城市的历史风貌,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彰显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京杭大运河作为国家水运主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南北水上运输尤其是煤炭和矿建运输的大动脉。京杭大运河淮安段全长63公里,南自淮安市楚州区与扬州市宝应县交界的黄浦,北至淮安市淮阴区与宿迁市泗阳县交界处。据统计,该航段年货物通过量达到一亿多吨,船舶的通过量超过两亿吨。目前已成为苏北运河中货运量最大、船舶运输最繁忙、社会经济效益最显著的航段。

二、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的保存现状

中国古代有悠久的开挖运河的历史,运河的文化遗存远远地超出明清两代形成的京杭大运河的范围,乃至于人们对运河所指的范围、相关的物质非物质遗产构成等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综合已有各方观点,我们认为中国古代有更悠久的开挖运河的历史。此外,将运河遗产的核心构成定位在水利工程遗产及由此衍生出来的遗产等方面也是片面的。古代开挖运河与国家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与稳定政治秩序有密切的关系;与发展漕运,稳定社会秩序有密切的关系[4];与发展商贸,加强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有密切的关系;与城市发展及文化传播有密切的关系[5]。这些对于正确地认识和厘清运河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为此,我们主张从更广阔的视野研究运河及运河沿岸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研究,充分关注运河的水利工程及航道遗存、沿岸城镇的各类文化遗存等,从更为科学的角度分析和解构其存在的价值和文化意义。我们的看法是:“以运河为水上交通大动脉联结陆路,以运河城市为水陆交通枢纽,大大地加强了运河流域与非运河地区的联系。在历史的进程中,运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与日常生活等形成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运河是在历史中创造的,历代在保护运河、建设运河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历史的岁月中,运河沿途、运河城市积累了大量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地讲,生活在运河沿岸的老百姓创造了极其丰富的运河民俗,这些内容集中体现在饮食、娱乐、居住、庙会、集市、婚丧、节日等方面。与沿海敬龙王、妈祖等民俗相比,与长江流域敬江神、鼋神相比,运河沿线多设大王庙、关帝庙、禹王庙等,深入研究这一文化现象对于了解运河流域的风土人情有着重要意义。运河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这条水路不但起到不同区域文化交流的作用,而且通过时间上的碰撞使运河沿岸得吸收、融合其他文化的风气之先。如满清入关后,运河两岸百姓的服饰率先吸收了满族服饰的特点,这些固然与政治风尚相关,但与运河这一传播文化的载体息息相关。可以说,运河担负起南北文化交流的重任以后,不但给沿岸居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在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这样的角度看,深入研究运河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提出保护措施,是当前必须关注的大问题。”[6]运河淮安段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存远远地超过了运河沿线的其他地区或城市。其中,航道、堤坝、涵闸、码头等水利工程设施,沿岸的公署、钞关、会馆、驿站、官仓及城镇村落,自然与人化的自然景观等遗存极为丰富,亟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强有力的保护措施。根据我们的调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航道及水利工程遗存。

1、淮安段有不同时期开凿的运河航道遗存,主要有邗沟北段、泗水故道、龟山运河、运河入黄段、里运河、码头复式运道、盐河、太平河、张福河、老涧河、六塘河、通济渠(汴河)、沙河运河、洪泽新河、山阳湾、清江浦河、草湾河、盐戽河、京杭大运河淮阴闸至淮安闸段等。

2、在历史的变迁中,运河淮安段与淮河、泗水、黄河形成了交汇之势。在这中间,淮河、洪泽湖既是运河淮安段航道的一部分,同时又为从淮安到扬州的运河提供了丰富的水源。特殊的地理位置,铸造了运河淮安段特有的河口文化。主要的河口遗址有古末口遗址、古清口遗址、杨庄运口、小清口、仲庄运口、张福运口、淮口、汴河口(通济渠口)、磨盘口(新庄口、鸭陈口)、水渡口等。

3、淮安段有丰富的堤坝遗存,主要有高家堰、周桥月堤、高家堰滚水坝、中运河越堤、中运河旧堤、运河360丈月堤、盐河头钳口坝、杨庄头二三坝、七堡堤工、玉皇阁工(包括周工、仲庄工)、黄河北岸缕堤、黄河南岸缕堤、黄河格堤、汰黄堤、顺黄坝、东线束清坝、拦黄坝、康熙御坝、顺清坝、天妃坝石工、卞家汪石工、清口五坝、盖坝、济运坝、塘河东西堤、顺水堤、临湖堤、双孔涵洞、圈堰、碎石坦坡、新大墩、束水三坝、草湾双坝、淮安五坝、古运河石堤、清江坝、三义坝、草湾双坝、烟墩埽工、磨盘埽坝、竹络坝等。

4、淮安段有丰富的涵闸遗存,主要有清口水利枢纽遗址、清江大闸、清口石闸、码头三闸遗址、活动坝节制闸、王营减水坝遗址(西坝)、盐河头双金闸、盐河闸、仲庄闸、陶庄闸遗址、淮阴船闸、龙光闸、瑶河闸、矶心闸、淮阴闸、三河闸、二河闸、淮阴水利枢纽、淮安水利枢纽等。

5、淮安段有著名的津渡遗址,主要有通济渠入淮口码头、清江浦石码头(御码头)、龟山御码头、清口御码头、王家营渡、武墩渡口、西坝老船塘等。

运河淮安段充分展示了古代运河工程的科技成就,为研究运河水利工程史、管理史以及具体的航道建设、堤坝、涵闸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搞清其历代航道变化的过程,可以为普查运河航道及历史航道地下文化遗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运河沿岸城镇及相关的文化遗存。

运河在展示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成就的同时,还孕育了运河淮安段的古镇、村落和历史街区。这些文化遗存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历史,展示了运河淮安段绚丽多姿的文化风貌。

1、运河沿岸古城遗址:淮安三城遗址、泗州城遗址、清河城墙遗址、甘罗城遗址、韩信城遗址、淮阴故城遗址、清河旧县遗址、大清口城遗址、小清口城遗址、甪城遗址、龟山城遗址等。

2、文化名镇:码头镇、河下古镇、王营镇、西坝镇、吴城镇、河北镇、渔沟镇、浪石镇、洪泽镇、老子山镇、高良涧镇、西顺河镇、蒋坝镇、龟山镇等。

古建筑及遗址:清江浦楼、镇淮楼、文通塔、淮安府衙、漕运总督府遗址、河道总督府遗址、清江浦丰济仓遗址、淮安钞关遗址、清江督造船厂遗址、淮阴驿遗址、清口驿、都梁驿、洪泽驿、济安水龙局、马铺水龙局、航运局一二号楼、裴荫森故居、王显发故居、杨殿邦故居、清江浦龙亭、码头龙亭、韩侯钓台、韩信故里遗址等。

3、历史文化街区:楚州区河北街—光明街历史地段、淮阴区码头镇安澜大街和官巷—兴盛街、淮阴区渔沟镇骡马街—中市街、清江浦丰济仓与草市口历史文化街区*包括丰济仓房屋遗存、草市口巷、西大街北侧74号至108号清代商铺。、花街与慈云寺历史文化街区*包括花街西侧清代商铺、北侧轮船公司航运局1号与2号楼。、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清江大闸口历史文化街区、东长街历史文化街区、周恩来童年读书处至人民剧场历史文化街区等。在这些遗存中还包括近现代的历史遗迹及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如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旧址、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等。

4、历史文化村落:楚州区板闸村、淮阴区杨庄村、旧县村、张庄镇村,洪泽县龟山村等。

5、古墓葬:运河村战国墓、高庄战国墓、韩母墓、漂母墓、明祖陵、琉球国朝京都通事郑文英墓等。

6、石刻及铸造:清晏园御碑林、御制重修惠济祠碑、乾隆阅河诗碑、高家堰接筑堤工碑、清口灵运记碑、勺湖公园御碑、龟山石刻群、第一山题刻、镇水铁牛、三河闸历代石刻遗存、洪泽湖大堤石刻*分布在十堡、十三堡等地,共60余处。、洪泽湖大堤碑刻等*主要有智坝记事碑、智坝加固碑、林家西坝碑、礼坝补建石工碑、信坝加固碑、新筑草子河堤碑等。。

7、庙宇及庙宇遗址:惠济祠、吴公祠、陈潘二公祠、王公祠、四公祠、黎公祠、李公祠、徐公祠、吴公祠、董公祠、河下王公祠、天妃宫、金龙大王庙、慈云寺、淮渎庙、河神庙、清江浦清真寺、王家营清真寺、河下清真寺等。

以上为运河淮安段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初步调查结果。运河淮安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运河沿岸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的调查情况详见拙文《京杭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7]。

三、运河淮安段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评估举例

(一)航道及水利工程遗存现状评估。

淮安境内不同历史时期开凿的古运河航道以及堤坝、涵闸、码头等水利工程遗迹丰富,展示了我国古代运河工程技术的杰出成就,是淮安作为运河之都的重要历史证物。

从总体上说,目前运河淮安段仍在使用的水利设施保存基本完好,如淮安水利枢纽、淮阴水利枢纽等。现有的航道基本上保持了历史航道的走向。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同时段开挖的新航道成为航运条件优良的内河二级主航道,延续着大运河的航运功能。明清两代开挖的里运河,因其运输功能减弱,开始成为淮安市内河道及生态景观廊道,并成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要输水线路;黄河故道因不再具备通航能力,开始演变为城市的生态景观廊道;盐河现为四级通航河道,经改造后将成为三级航道,即建成可通航五百吨驳船的航道。与此同时,现有的运河航道、里运河航道等还有着防洪排涝的功能。经过改造的黄河故道为行洪分洪河道。从现有的情况看,地方政府一方面在有意识地保护运河沿岸的文化遗存,例如高家堰(俗称洪泽湖大堤)有石工墙遗存、清口水利枢纽遗址等留有部分地面遗存、清江大闸基本完好;另一方面因经济发展及建设的需要,在不自觉的状态中或无情地破坏运河沿岸的文化遗存。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遗址已无法搞清确切的地点,为此,需要通过文献和实地考古调查,以确定其位置,提出保护方案。

(二)运河沿岸城镇及相关的文化遗存现状评估。

运河在展示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成就的同时,还孕育了运河淮安段的古镇、村落和历史街区,留下了见证运河沿线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活动、重要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遗产。运河两岸的城镇遗存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了古代淮安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历史,展示了运河淮安段绚丽多姿的文化风貌。

运河淮安段沿岸城镇保存相对完好的只有河下镇历史文化街区,其他城镇破坏极为严重,考虑到恢复性的保护投入太大,为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有计划地选择重点加以保护。

首先,对于运河城镇、街区、村落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性的保护。

淮安古城:经过明清两代的建设,淮安形成了三城相连的格局。这一城市格局在古代城市建设中较为罕见,然而,破坏严重。从现有的情况看,城市的轴线和街道走向基本保持,大部分的历史文化街区虽遭受破坏,但上坂街保留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略加整修,完全可以再现其历史风貌。文渠是淮安古城的灵魂,现保存基本完好,但沿线环境太差,许多地段为民居所侵,通过清理,完全可以得到恢复。

河下古镇:河下是因运河的盐运和商业功能而肇兴的运河城镇代表,曾是淮安历史上最繁华、富庶的商业街区,商贾云集,盐商园林密布。河下保留了城镇与运河紧密衔接、相互融合的空间格局关系,古镇原有的功能、历史建筑、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保存较好,是目前运河沿线历史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保存最为完整的极少数城镇之一。

名镇码头镇(旧称马头镇):码头为黄、淮、运交汇之区,目前是运河全线古代水利工程遗产最密集、保存状况最好、价值最高的地区,被水利史和文物专家誉为“水利工程史博物馆”,是大运河申遗中关于“大遗址”研究的极为重要的节点。码头镇三面环水的布局大体上保持下来。其中,鱼骨状的安澜古街布局清晰,但镇区的历史建筑及历史地貌破坏严重。然而,新制定的《淮安市码头镇总体规划》对以清口水利枢纽遗址为代表的运河遗存尚无系统保护措施,甚至不断地蚕食和破坏文化遗存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著名街区:如楚州区河北街、淮阴区码头镇安澜大街、清江大闸口历史文化街区、东长街历史文化街区等。有的因是旧时苏北盐业集散地(如楚州区河北街),有的因是漕运关节点(如清江大闸口历史文化街区),交通要道的独特地理位置,孕育了许多独特的历史遗风遗迹和市井文化。河北街—光明街历史地段中,街巷及整体风貌保存较好,传统民居遗存数量较多。淮阴区渔沟镇骡马街—中市街,里运河沿线的东长街、牛行街、花街与慈云寺街区、都天庙街区、丰济仓与草市口街区等破坏严重,需要将少数遗存加以保护或有选择地恢复。

著名村落:如楚州区板闸村、淮阴区杨庄村。板闸村是明清时期运河最重要的钞关之一——淮安榷关的所在地,杨庄村因清代开挖中运河而兴起,二者现存有一定规模的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巷,见证了运河漕运功能及经济地位的兴衰变迁。板闸村破坏严重,仅存榷关遗址、三元宫、石板街和部分民居。杨庄村老街沿运河形成的街道基本保持,沿街遗存一定数量的传统民居。

这些名城名镇、街区村落都分布于运河沿岸,通过恢复与打造,能彰显由运河之城、运河之镇、运河之村、运河之街构成的完整运河城市系统,展示运河城镇的功能、特征。通过对丰富遗存的展示和内涵文化的揭示,展示淮安曾经的繁华,展示城市的兴衰与运河的关系,从而打造出特色鲜明的“运河之都”城市品牌形象。

其次,对于公署遗址及其他重要建筑遗址可进行选择性保护。

漕运总督府遗址:明清时期的总督漕运部院规模宏伟,占地约2万平方米,有房213间,牌坊3座。上述建筑,抗战时被日机炸毁。2002年8月,淮安市楚州区在旧城改造中挖掘发现了明清时期的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在明清遗迹下3米处还发现有宋元时代文化层。遗址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此兴建了漕运总督署遗址公园。

河道总督府遗址:其旧址位于现淮安市有“江南第一园”之美誉的清晏园(原是河道总督府的西花园)内,设立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至咸丰十年(1860年)。咸丰十年总河督府毁于战火,唯存荷芳书院。总督府复建工程被淮安市委、市政府列为2006年度“4221”重点城建工程之一。

丰济仓遗址:运河沿岸四大粮库之一的丰济仓,是南粮北运的中转库,年储粮达100万石。目前,丰济仓部分地段已经被市实验小学盖上教学大楼,丰济仓旧址,能够看到的,只有大院门楼,还有当年用作养马的十数间平房(现为居民用房),以及门楼下静静躺着的十余块车痕累累的大条石。

淮安钞关:明、清两代淮安榷关,由淮关监督署衙门、淮安大关(关卡)等部分组成。其职责主要是专门办理货船查验、报关收税等事宜。目前,由东南大学规划设计院完成的淮安榷关复建工程已正式对外开放。在里运河两岸建有关楼、牌楼、牌坊、码头等仿古建筑。这些都将充分向世人展示淮安榷关的深厚的历史积淀。

清江督造船厂:明清两代,清江督造船厂是全国规模最大和制造水平最高的造船厂,当时,清江督造船厂集中了两万多技术水平高超的工匠。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匠带动了淮安府手工业的发展。遗憾的是,近年来,因城市建设,原址遭受极大的破坏,为此,需要沿运河圈出部分地段,采取强有力的遗址保护措施。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清江督造船厂的造船水平在全国领先,同时又是淮安手工业迎来全盛期的动力。据文献,清江督造船厂由明代平江伯陈瑄创办,该船厂创办后,以造船业为龙头促进了淮安手工业的发展。《漕运通志·漕船表》云:“至正统间,江南江北始限造船一万一千七百有奇,清江十九,卫河十一。后清江该造之数复析浙江、南直隶等卫,俾归自造,隶清江者,惟南京、镇江、江北直隶诸卫所而已。”[8]据统计,从明弘治三年(1490年)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清江船厂制造的漕船一共有27 332艘。其中,弘治八年造船最多,为678艘;弘治四年造船最少,为390艘[9]58-60。庞大的漕船制造业为外籍工匠成为淮安的常住人口奠定了基础。清江船厂的四个分厂分布在淮安板闸到韩城以东的里运河沿线,延绵二十多里。其中,服务于船厂的外籍工匠有五千多人,为船厂采购船料的旗兵三千多人[9]74-77。如果再算上为船厂服务的外籍杂役人员,保守地估计,常住清江船厂的外籍人员应在一万人以上。淮安成为商品集散地后,大量的工匠成为淮安的常住人口。所谓“第水陆之冲,四方辐辏,百工居肆,倍于土著”[10],大体上道出了淮安工匠以外籍为主的事实。黄仁宇指出:“淮安城拥有的熟练工匠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外来工人,占2/3;另一部分是本地人,占1/3。彼得·冯·霍姆于1664年率领荷兰使团经过淮安时*原注:安东尼·弗朗科斯·普雷沃斯特《耶稣会士的历史性旅行》,卷5页257。,旅行日志认为该城是中华帝国的第八大城市。”[11]这些外籍工匠或小手工业者落户淮安,标志着淮安形成了庞大的劳动力市场。有劳动技能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一是促进了淮安的手工业发展;二是提高了淮安在商品经济中的竞争力;三是大大地增加了淮安外来人口的数量。因交通便利,淮安的手工业十分发达,在全国占有一定的份额。

这些古建筑是明清运河兴盛时期的管理机构遗产,记载了淮安曾是运河漕运中枢和管理中心的历史,证明了淮安曾有的特殊的文化地位、交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见证着淮安在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经济中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对于运河著名遗址、古墓葬可进行选择性的保护。

淮阴故城遗址:位于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政府所在地。秦在此置淮阴县。南宋以后受黄河夺淮的影响,被洪水所毁。地表1.5米以下,发现厚约3米的文化层,曾出土条石、石础、古钱、瓦当、陶器、缸、罐、盆等古代遗物。该遗址是研究淮河下游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实物资料。

甘罗城遗址:位于淮阴区码头镇东北约200米处。《清河县志》载“甘罗城,周427丈,在淮阴故城北,秦甘罗筑”。元泰定年间黄河夺淮而毁,今残存土垣长70米,高3米,曾出土战国古钱甘罗钱等文物。甘罗因削赵弱燕之功被封为上卿,相传秦统一后,受封并筑城于淮阴。

泗州城:遗址位于今江苏省盱眙县境内,泗州城始设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夺汴入淮,泗州城遭没顶之灾,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全城彻底被泥沙埋没。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张敏所长说,这是全国唯一一个灾难性古城遗址,它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三百年前的城市状况。古泗州城遗址经过开发,可以成为中国的“庞贝古城”。

以上古城遗址,分布在古运河沿线,它们的沉落,与黄河夺淮有关,与运河改道有关,是大运河历史发展、大运河沿线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文化发展的见证。

淮阴高庄战国墓:这是淮安考古工作者发掘的第一个先秦大墓,该墓共出土各类文物291件,其中有青铜器176件,陶瓷器37件,玉石器9件,骨角器59件,铅纺轮4件,木陀罗器6件。

明祖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墓地。现在,明祖陵二十一对庞大石刻,雄踞在长长的神道两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漂母墓:位于淮阴县码头镇东约三华里处,俗称泰山墩。北魏郦道元在其所著的《水经注·淮水》中写道:“淮阴故城东西两冢西者漂母冢也,周回数百步,高十余丈。”现墓直径50米,高20米,仍显得格外壮观。

琉球国京都通事郑文英墓:位于淮安市淮阴区王营镇新街17号,区图书馆后院。郑文英,祖籍福建长乐县。清乾隆五十年(1793年),郑文英为琉球国进贡使团朝京都通事,偕同正使毛国栋、副使毛廷柱等20人来中国朝京,途中染病,卒于王家营清口驿,葬于离驿馆50米的彤华宫侧(即今墓址)。1995年4月公布为江苏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对于塔楼、庙宇、石刻、碑林,都应该重点选择并进行保护,不再一一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选择上述运河城镇及相关遗产,首先是因为这些遗产保存相对较好;其次,它们代表了运河遗产的不同性质、不同方面;再次,通过它们,能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等不同角度反映出运河淮安的地位,能够体现出运河遗产的丰富和价值,并折射出淮安曾经拥有的繁盛。

伴随着文化城市建设的步伐,地方政府在运河遗产的保护与恢复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或划定范围,保护街巷格局,或投资恢复相关运河遗产,等等。但是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一是整体规划意识不强;二是投入不大,做大意识不强;三是急于求成,没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四是对运河内涵挖掘不够,后期内部充实跟不上。

有鉴于此,我们建议对于运河城镇及相关遗产的恢复与展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树立精品意识,做好运河城镇及相关遗产的恢复、扩建、新建。

对于所选择的名城、名镇、名村、古街、古城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刻进行原貌恢复与扩建时,既要忠实原有的功能和状貌,又要有打造运河之都的目标意识。既是对遗存的恢复,又要考虑做优做特做强。以河下古镇为例,可以借鉴周庄、乌镇、凤凰古城模式,以依傍运河的古建筑带动旅游,以鳞次栉比的商店形成产业,以闻名遐迩的小吃积聚人气,打造成苏北第一古镇,改变目前荒凉冷寂的面貌。同样以这样的精品意识打造其他重点城镇及相关遗产,可使每个个体成为具有标识性的运河物质文化遗存,并使众多遗存形成有一定规模、富有运河特征的整体,使淮安成为运河城镇及相关遗产整体保护和恢复最好的城市。

第二,彰显运河文化内涵,强化运河城镇及相关遗产的运河文化特征。

目前对于淮安运河文化的研究已很丰富,对于运河城镇及相关遗产的研究也较丰富,但是这些更多只是文化人研究的成果。我们认为在运河城镇及相关遗产的恢复与扩建中,应充分弘扬其运河文化内涵和价值。如对于名城、名镇、名村、古街的恢复,要以凸显明清时期因运河而导致的淮安的繁华盛景为目的。对于古建筑中一些管理机构遗产如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河道总督署遗址、丰济仓、淮安钞关遗址等,要尽力展示其运河鼎盛时期淮安的政治、经济地位。对于古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可以突出黄河夺淮给淮安带来的影响。对于如清江浦五教汇聚处、文通塔、清江浦楼、镇淮楼一类的庙宇、塔楼建筑,要揭示其所反映的与运河相关的宗教、民俗、人们的愿望。对于古墓葬如明祖陵、琉球国京都通事郑文英墓等,要揭示运河沿线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对于石刻、御碑、祠庙等,要凸显运河带来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地位。总之应该努力赋予运河城镇及相关遗产以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样才有希望打造出真正的运河文化之城。

第三,对所选择的重点运河城镇及相关遗产进行体系性保护和展示。

淮安有大量的运河文化遗存,但每个遗存呈独立状态,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地方,需要建立整体性保护与恢复的意识。对运河城镇及相关遗产分出层次,区分类型,理清关系,揭示运河城镇及相关遗产的不同功能、特征,突出运河城镇及相关遗产与运河文化的关系,昭示运河城镇及相关遗产的运河文化特征。

以上只是就主要的遗存提出若干意见。当然,运河淮安段的文化遗存远不止这些,需要作进一步的规划,拿出有效的保护措施。从另一个层面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遗址的保护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如何在建设时有效地保护原有的文化遗产,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大问题。

[1] 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96:6267-6268.

[2] 池田静夫.支那水利地理史研究[M].东京:生活社,1925:95.

[3] 张强.漕运与淮安[J].东南大学学报,2008(4).

[4] 张强.运河与城市及漕运[J].辅仁学志,2008,36(3).

[5] 张强.京杭大运河中心城市的形成与辐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1);张强.运河城市是话本走向成熟的摇篮[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3).

[6] 张强.运河学研究的范围与对象[J].江苏社会科学,2010(5).

[7] 张强.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2).

[8] 杨宏,谢纯.漕运通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94.

[9] 席书,朱家相.漕船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10] 卫哲治,叶长扬.乾隆淮安府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8:515.

[11] 黄仁宇.明代的漕运[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183.

猜你喜欢

遗存淮安运河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如泰运河谣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