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在中国发展之困境
2014-04-08贾洪伟马德峰
贾洪伟,马德峰
(首都师范大学 大学英语部,北京100048)
MOOC在中国发展之困境
贾洪伟,马德峰
(首都师范大学 大学英语部,北京100048)
MOOC系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缩写词,被译为“摩课”、“魔课”、“慕课”、“云课程”、“微课”等,发轫于1960年代的教育科技的工业化思潮。相对传统教育而言,MOOC具有信息量丰富、传播范围广、传输速度快、不受时空限制、打破单一授课模式、便于同行与同学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等优点,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的教育革新运动。中国作为世界教育大国,必然受到MOOC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教育革新的冲击与影响,因此MOOC在中国的发展实属必然趋势。但是,因中国内陆各地区的发展程度和教育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因而MOOC在中国的发展也必然面临如下难题:网络化普及程度、网络优化环境、教育行政制度、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学生自主学习的能愿度、知识产权、教学语言自主权、虚拟环境与沟通能力培养需求之间的矛盾、MOOC平台的执行与监管和运营。
MOOC;中国本土化;发展;困境
MOOC系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缩写词,意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有人译为“摩课”[1],有人译为“魔课”[2],也有人译为“慕课”*出自首都师范大学首页学术活动栏目,通告大连理工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孟长功教授受邀讲座“开放课程背景下的大学教育”的相关信息,可据张一春的新浪博客介绍,“慕课”为焦建利创译。关于MOOC的译法,笔者以为,完全没有必要仿照外语,采用转音形式,译成“魔课”或“慕课”,徒增汉语词汇量,同时也有违语言使用经济性原则,不如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精神,完全以这一缩写词的意谓,译成“网络公开课”或“网络开放课程”。、“云课程”[3]、“微课”[4]等,可到底怎么译,至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从内容的本质看,MOOC就是利用现代信息工程技术,将传统授课内容以网络化形式呈现给受众的新型现代教学方式。从其传播和呈现方式看,MOOC可谓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工程技术在教育与教学领域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思想缘起于1960年代,如“百度百科”所载:“1961年4月22日巴克敏斯特·富勒针对教育科技的工业化规模发表了一个演讲。次年,美国发明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向斯坦福研究中心提交一个研究‘扩大人类智力之概念纲领’,强调使用电脑辅助学习的可能性。恩格尔巴特提倡电脑个人化,并解释使用个人电脑链接网络为何将产生世界规模的交换资讯潮。”[5]
就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态势而言,MOOC引发的此番教育理念革新和教育改革可谓来势汹汹。中国作为发展中的教育大国,不可能不受这一全球范围内教育革新趋势的冲击与影响。就当前中国教育所受冲击与影响的趋势而言,MOOC在中国的推行也势在必然,但其发展的状态如何?在中国发展面临哪些困境与现实问题?会对中国教育形成怎样的冲击呢?
一、MOOC在中国的当前发展
截至2014年5月1日,笔者以MOOC为中国期刊网(CNKI Scholar)主题搜索条件,获取自2009年以来的相关数据37项,其中不含各类报纸和会议数据。纵观这几年的MOOC发展,成果大多出现于2013年,几近发表总成果量的92%。可见,有关MOOC的探讨呈现的是突发式的集中爆发,其总体特点是:(1)研究时间范围简短,研究成果综述较少,上升空间大;(2)现有成果有关研究历程、机会与挑战、影响与冲击等层面具有较大比例的内容重复,且研究深度与广度不够充分,尚未开展基于大规模调查的定量分析,仍处于前期的空论状态;(3)研究者较集中于高校和教育研究与管理机构,在实践层面已经引发社会力量的关注,与高校和官办教育管理部门平分秋色。
就涉及的内容主题而言,当前学界大体着眼于如下几个层面。
(1)MOOC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历程、MOOC的特点与发展可行性分析,如李青[6]、陈肖庚[7]、黄知涛[8]、袁松鹤[9]。该类主题研究从不同程度和视角,剖析了MOOC的发展历程、优缺点、可行性及其与云技术、远程教育、传统教育的关联,但对MOOC发展历程、人文关怀与时代动因阐释得不够充分,脱离或无视欧美国家教育投入高、收效低的教育市场与受众心理和就业因素。
(2)互联网对MOOC的影响及MOOC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与发展走势,如杜华[10]、顾小青[11]、郝丹[12]、老松杨[3]、焦建利[13]、王文礼[14]、伍民友[15]、张辰[16]等。该类主题研究思考了互联网、SNS社交网络对MOOC发展的影响,MOOC对中国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中国教育行政部门运营、教学管理等的冲击与影响,指出MOOC在中国的发展乃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探讨了MOOC中国本土化的可能性问题及本土化过程中所应面对的挑战,但对中国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分析的不够深入,没有考虑到欧美知名学者授课语言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冲击问题,没有涉及中国多民族教育中网络普及率、教学语言与学生接受度、本土化平台建设和维护费用、本土化所面临的知识产权等多层面的问题。
(3)MOOC平台建设、技术支持与运营环境,如候勇[17-18]、白浩[19]、樊文强[20]、李华[21]、李明华[22]、刘禹[23]、王海荣[24]、王萍[25]、王颖[26]、吴淑萍[27]、吴维宁[28]等。该类研究出现最早,技术性也最强,也是国内MOOC研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探讨了非专用资源使用策略、大规模查询处理、学习管理系统框架、云学习环境的影响与框架、资源共建机制、主流平台优点等,主要侧重MOOC平台和相关技术应用层面,未及教学操作、学习操作、管理操作的实践与教学互动层面的阐发。
(4)MOOC教与学的分析,如樊文强[20]、李明华[22]、刘禹[23]、邓宏钟[29]、潘雪峰[30]、杨继秀[31]、杨思斯[32]、张振虹[33]等。该主题研究所占比例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向,从教学者角度比较了三种主流MOOC教学模式的特点、从课堂到学堂教学理念的转变、课程体系与课程知识体系网络的构建、在线产品的设计等,从学习者角度剖析MOOC平台的优缺点,比较不同MOOC教学模式,关注MOOC平台的学习支持、学习分析、学习态度等问题,未及教师和学习者的亲身体验和学习评价、社会性交互工具、资源共享、人工智能评价与人工评价之间的区别、学习动机、学习障碍、背景知识支持、技能演练等。此外,就现有分析而言,大多批判不足,分析不够深入,甚至不接地气。
(5)MOOC平台运营与发展潜力,如袁松鹤[9]、李明华[22]、李青[34]等。相对前几个主题而言,该类主题研究成果较少,主要讨论主要合作方、价值主张、客户关系、受众范围、核心资源、获取渠道、成本构成、收入来源、市场潜力、市场分布与分割、本土化的潜力等,未及课程的知识产权、运营费用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如何打破高校课程保护壁垒等紧要问题。
(6)MOOC教学质量监测、课程认证、学分认可与学位颁发,如袁松鹤[9]、李明华[22]、王颖[26]、邓宏钟[35]等。该类课题是欧美近年的热门话题,也是MOOC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妥善解决的问题。国内学者虽然也指出质量监测存在诸多不足,给未来发展带来一定的障碍,但尚未给予充分的关注,可能与MOOC发展的速度和进程有关,但针对后三个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课程和学分主要是基于平台的非正式、非官方认证,尚未得到官方和高校的普遍认可。如果试图打破当前认证生态,势必冲击中国教育部对课程大纲、学分规定、学历与学位颁发等的统一管理模式。
总体而言,国内对MOOC的探讨仍不够深入,尚未深入涉及教学模式的创新、学习管理、学习质量、学习监控、学习评价、运营管理、接受度与学分认可、认证合法化、区域发展、教育平等、少数民族地区的MOOC教学语言等问题。尽管如此,MOOC在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二、MOOC在中国发展的必要性
相对传统知识的传授模式而言,MOOC的优点可归纳如下:(1)受惠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MOOC传播的速度快,便于知识资源匮乏区域的受众,及时获取最新的教育信息;(2)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知识传播的范围严重地受到信息发布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MOOC不受受众所能支配的时间所限,受众可随意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也不受受众所在的地域所限,只要有网络,且网速达到所需要求,便可轻松享用MOOC的教育信息资源;(3)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育信息,仅对课堂受众开放,不论是对本校通选或限选的人群,还是对跨校选课的人群,MOOC的受众范围更加广泛,不受高考、研考等传统教育制度的制约,只要有心向学,便可注册学习;(4)所有网络课程发至MOOC系统平台,不但有益于学生学习,更便于同行与同学之间的信息流动与沟通,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5)MOOC突破传统课堂的教师单一授课模式,将教学、学习、互动、测试等环节以网络化形式呈现,不但节省教师的工作量,还能营造高质、高效、便利的教育资源,更符合未来大学授课多样化、国际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向。
如前所述,MOOC萌芽于1970年代,2008年戴夫·科米尔(Dave Cormier)和布莱恩·亚历山大(Bryan Alexander)以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与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s)联合在马尼托尼大学开设的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首字母缩写词来正式命名。至2012年,Udacitv、Coursera和edX三大MOOCs网站相继运营,吸引100余所世界知名高校加盟,上线课程达500余门,注册者达百万,这引起了全球教育界和全球报业的关注和重视。中国身处全球教育大国之列,无法置身于这一重大教育事件之外,特别是在国内各大高校欲打造世界名校之时。况且,MOOC确实是由全球优质教育资源构成,不但可以让国内教育界瞬时间之内与世界知名高校同步,更是中国教育走向全球化的一种标志,因而中国教育接纳并发展MOOC这一新兴教学模式,确实是势在必行。
然而,中国大学教育乃早年经由日本,取经于欧洲,主要是德国大学办学模式,后经苏联和改革开放影响发生转变,在发展模式、发展程度、管理模式、教育终极目标上*欧美大学是由官办和私立构成,中国高校主要是官办,私立院校所占比例很小,在资金来源上主要依靠政府出资,这是受两者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所致。欧美大学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和社区服务,时刻保持与社会机构、企业、政府之间的紧密联系,中国大学的培养目标则是为国家建设培养所需人才,以国家意志和需求为主导,由中国教育部主管学科、专业、学历、学位、教学大纲。均与欧美大学有所差异。也就是说,中国高校教育有其本土化因素需要考虑,因而MOOC在中国的发展势必与欧美有所不同,需要考虑各种事关国家发展、多民族和谐共处、语言文化主权等现实问题。
三、MOOC在中国发展的现实问题
面对MOOC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与在各国的迅猛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纷纷撰文讨论MOOC在中国发展所需面临的现实问题。有关MOOC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以为有如下几点:
(1)网络化普及程度制约MOOC在中国的全面普及,特别是地处偏僻的欠发展地区,不消说网络化普及程度,就连计算机使用也尚未得以普及,在这些地区推行MOOC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成就。
(2)网络优化环境也是MOOC推行和普及的必要因素,若网络环境不好,MOOC课程的正常播放就难以进行,可中国各地区的发展并不均衡,还不是所有地区都享有优化的网络环境。
(3)当下教育制度的认同是MOOC在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因为MOOC的普及会冲击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威,乃至正常运营,因而在中国全面推行MOOC,就如同推进异常大规模的教育改革,中国教育部必须重新思考教学大纲、学位管理、资源配置等问题。
(4)教育资源和质量的保障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一旦全面推行MOOC,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也就失去了固有的光环,因而教育资源的等级化和优势势必被打破。
(5)传统与当代教育形式博弈之下,学生的认同与选择、学生自主学习意愿与自律性、学分的认可等也影响MOOC的推广。
(6)MOOC平台课程库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势必冲击国内学术界保留内部教学材料的惯例,因而影响MOOC本土化的进程。
(7)MOOC教学语言多以英语为主,势必加大英语在全民内的进程,虽然MOOC的推行有利于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但不利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持与中国语言文化多样性和国学复兴的进程,极有可能国家投入巨资保持和推进中国语言文化多样性和国学复兴,却如同石投大海一般,收效甚微或毫无收效,若将MOOC汉化以图权宜之计,但代价未免太大。
(8)面对面互动与自觉性批判思维的培养、人际交际能力的锻炼也影响着MOOC在中国的命运,网络化教学不利于中国的独生子女人际沟通能力和自觉培养批判式思维的能力,即使MOOC具备这种能力也不如面对面互动的效果,因为后者能够提供一个真实的沟通环境,这是网络虚拟环境所无法达到的。
(9)大型网络教育的执行与监管、平台运营费用的长期可持续供应也决定着大规模免费网络教育的命运,除非国家将其列入公民基础设施建设,否则没有哪个商人愿意做赔本的生意,这完全违背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为公司所下定义中“利益最大化”的精神,因而最终只能沦为网络免费教育乌托邦。
(10)MOOC很难损及中国官办教育的肌理,只能沦为中国传统教育的一种有效的补充或曰附庸,因为MOOC根本不可能取代中国官办高校,不用说在中国这是不可能的,就是在欧美各国也是不可能。譬如,佚名作者在《经济学家》(Economist)2014年4月5日的“美国要闻(United States News)”专栏发表IsCollegeWorthIt?,文末提及MOOC与传统教育的关系问题:“仅2012年,670万学子至少注册一门网络公开课,不但可以聆听大师的教诲,还不用交付昂贵的住宿费,更不用与众多的大学职能部门打交道。但是,网络公开课无法取代传统的大学课程,只能顺应当前的发展趋势,因为面授课程仍能让学生无限受益。那些收费高、受益低的教育资源只能被迫转型,或干脆消失。”可见,笔者所言并非虚妄之言。
四、余 论
就当前而言,MOOC已然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学的热点,因其进军中国教育市场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中国政府如何看待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如何保证其健康发展,事关中国高校教育的未来发展和走向。如果教育当局能够及时理顺传统教育与新兴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摆正MOOC教学平台的位置,将其视为中国高校传统教育的辅助形式,这势必会有效地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推进教学与教学科研并进的进程,此可谓一举两得之事。
本文回顾近来有关MOOC研究的发展动向,结合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指出MOOC在中国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最后论及MOOC在中国发展所需面对的现实难题,以便为MOOC在中国的推行提供参考信息。
[1] 陆谷孙.陆谷孙谈中国人学英语[N/OL].(2013-11-17)[2014-03-18].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3/11/17/1087670.shtml.
[2] 张一春.关于魔课MOOC的中译名[EB/OL].[2014-03-18].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fa9ca20101ouvs.html.
[3] 老松杨.后IT时代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8.
[4] 张铭.微课——唱响中国MOOC的前奏[J].计算机教育.2013(20):11-13.
[5] 百度百科.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EB/OL].[2014-03-18].http:∥baike.baidu.com.
[6] 李青.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5):30-36.
[7] 陈肖庚,等.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5-10.
[8] 黄知涛.我军继续教育现状与MOOC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12-15.
[9] 袁松鹤.MOOCs——教育开放的模式创新与本土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20-26.
[10] 杜华.MOOC,一场教育风暴的来临[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3(10):62-64.
[11] 顾小青.MOOCs的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2013(5):3-11.
[12] 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42-50.
[13] 焦建利.MOOC: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网络,2013(4):21-23.
[14] 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53-57.
[15] 伍民友.论MOOC及未来教育趋势[J].计算机教育,2013(20):5-8.
[16] 张辰.SNS社交网络对MOOC的影响的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9):265,267.
[17] 候勇.大规模在线课程非专用资源预测与查询调度[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6):244-248.
[18] 侯勇.在线课程下的自适应查询调度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0(4):1008-1010.
[19] 白浩.基于MOOC的教师教育网络课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3(11):73-77.
[20] 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3):31-36.
[21] 李华.面向MOOC的学习管理系统框架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28-33.
[22] 李明华.MOOCs革命:独立课程市场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场新格局[J].开放教育研究,2013(3):11-29.
[23] 刘禹.基于网络的大规模协作学习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2):44-48.
[24] 王海荣.国外大规模开放教育资源设计理念及启示——基于Coursera平台MOOC课程的体验研究[J].天津电大学报,2013(3):32-36.
[25] 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到x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13-19.
[26] 王颖.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67-74.
[27] 吴淑萍.MOOC课程模式下云学习环境研究[J].软件导刊,2013(3):191-193.
[28] 吴维宁.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Coursera评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2):39-41.
[29] 邓宏钟.慕课时代的课程知识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3(21):5-7.
[30] 潘雪峰.在线教育产业发展现状及产品设计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3(8):13-16.
[31] 杨继秀.基于MOOC教学方法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运用的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3(22):269-270.
[32] 杨思斯.将MOOC运用于传统课堂的几点建议[J].考试周刊,2013(103):172-173.
[33] 张振虹.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20-27.
[34] 李青.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网站的商业模式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5):71-78.
[35] 邓宏钟.“慕课”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212-213.
(责任编辑:余志平)
Problems Concerning MOOC’ s Development in China
Jia Hongwei, Ma Defeng
(Capital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048,China)
MOOC is an acronym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It came from the industrialization move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1960s and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since 2012 with Chinese transliterations of“摩课”, “魔课”, “慕课” and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云课程” and “微课”.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paradigms, MOOC has the advantages of abundant information, wider dissemination, quicker transmission, non-limitation of time and space, and facilitating the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colleagues and students. Hereby it has brought forth a new round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ll over the world. As one of the education powers in the world, China is inevitably subject to the impacts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s worldwide that MOOC has brought forth. Therefore MOOC’ s introduction into China is an irresistible trend. However, there still remain the extremities between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ese mainland.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he development of MOOC in China will inevitably encounter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he network popularization, optimization of net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education resource distribution system,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study online autonomousl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issues, the autonomy of teaching language,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virtual environments and improvement of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skills, the implementation, supervision and operation cost of MOOC platforms, etc.
MOOC; MOOC localization in China; development; problems
2014-05-10
首都师范大学重点项目
贾洪伟(1977- ),男,河北永平人,首都师范大学大学英语部副教授。
马德峰(1977- ),男,山东潍坊人,首都师范大学大学英语部讲师。
G728
A
2095-4824(2014)04-00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