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精品课程评估问题及对策的分析
2014-04-08刘爽王传旭张小兰
刘爽,王传旭,张小兰
(安徽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00)
一、引言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几年来都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焦点,因此教育部制订《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做为 “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2003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截至到2013年5月,已建成20272门国家精品课程,其中本科类课程14348门,高职课程5924门,涉及746所院校,在高校中至今也是学者研究重点。①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2003年4月8日。
随着国家教育部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已经近十年之久,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并趋于完善,对精品课程的研究也有很多,通过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上相关文献,以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或国家精品课程评价为关键词索引,有六千多篇相关文献,对于精品课程评估的文献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关于国家发布的精品课程评估相关政策的介绍,管理类文件,有助于了解其政策背景实施办法和建设思路等文章。主要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以宋烈侠、杨承运的为代表对精品课程的概念和《标准》制定的原则、基本思路、主要内容的进行的相关介绍②杨承运:《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漫谈》,《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年第1期。。还有秦炜炜、焦建利《国家精品课程评价研究之内容分析》(2009)陈君华、喻衍红《国家精品课程的评估指标对课程改革的启示》(2008)都进行了相关介绍。
第二类是有关精品课程评估的个案介绍,以普通高校或高职院校或者某地区的地方院校为研究对象,对精品课程评估的实施层面进行介绍和相应的表述。以谢一风为代表研究介绍了2003-2008年五年内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在数量、区域、专业分布以及建设成效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①谢一风:《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比较分析与对策建议》,《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9期。。门寒隽、郭立等人对我国医药学类专业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评选情况,参加评选国家精品课程的主要经验及有关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取得的主要成效,并对今后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出了建议②门寒隽,郭立等:《医学类专业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评估与分析》,《医学教育》2004年第6期。。
第三类是关于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比较研究,比较典型的有赵小虎为代表比较了2003—2009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并得出结论:对于精品课程评估,应该从小处着手,以评促建,进行局部调整,进而促进高校精品课程建设。③赵小虎:《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年。
第四类是对课程评估评审体系存在的问题,比如评审程序方面、评审主题、网络资源可及性评估研究。在李慧仙的研究中,针对我国“精品课程”的评审体系在评审的主体、客体、指标、程序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④李慧仙:《“精品课程”评审体系:问题与对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以上文献是在总结精品课程评估中在程序、主题、资源、评估体系比较等方面的问题,而对于评估体系和评估的灵活性方面没有过多的介绍,本文就从评估体系完善性和评估过程的灵活性来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
二、精品课程评估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课程评审的指标体系分析
1.评审指标体系构建的完善性分析
首先,根据2012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为:办学指导思想、教育工作人员、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七个方面,精品课程评估作为课程与教学评估的一个方面,根据2010年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教学的队伍、内容、条件、方法与手段、效果、特色政策支持及辐射共享六个方面,但并不包含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办学指导思想”、“教学管理”等项。“办学指导思想”决定课程的目标定位,而“教学管理”更是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对于精品课程的评估不仅是对课程长期建设成果的认可与检验,而且也是不断地总结修正课程使其不断完善的过程,没有一个指导思想和管理手段,仅仅参照《标准》做简单的按部就班的评价,课程的现状,优势、特色就不能得到主动的展示,并且对于课程建设的学校和教师更会追求一种所谓的“包装”,反而会给优质的精品课程增加很多“作料”确实符合精品课程的标准,但是却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特点,其实这一切可想而知,高等学校有各种各样的目标定位,造成专业的偏向性,加之地理位置独特性,办学历程与办学目标的差异,使各级各类学校都有可能培养建设出有自己特色的优秀课程和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因此缺少办学目标和一个良好的课程管理,依靠一些外在的硬性指标会让精品课程陷入无序或者是一种千篇一律的状态。
2.评估标准、等级的完善性分析
一方面,在教师队伍中的二级指标中评审标准为:“课程主讲人具有高尚的师德、精湛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学经验、独特的授课手段,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等。”这些方面的评估标准对于真实评估工作过于笼统,如果有教师问,怎样的学术造诣才算高,教学能力怎样才算强?怎样的教师队伍才算合理呢?对于教学评估小组来说,这些方面的评审如何判定呢?还有教学内容,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内课外知识融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鼓励开展实习工作,社会考察和其他实践活动。”对于应用型的高校、应用型专业来说,实习和社会调查可能更加贴近也有利于课程教学,而对于研究型专业或者是思辨性的文科专业来说,可能教学内容在理论联系实际上就会薄弱一些。另一方面,评价等级分为A、B、C、D、E,难以操作。⑤李慧仙:《“精品课程”评审体系:问题与对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评估标准,如“教师风范、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包括教师一定数量、级别的学术著作和论文、主持的国家级课题以及获得的奖励,从教师的自身水平来评判的话,如何确定这五个等级呢?此外,教学效果中有学生评教与同行评教,对于表达能力欠佳,教学内容比较深奥的自然科学类教师来说,与表达能力优异的人文科学类教师相比就有失公平了。
(二)精品课程更新管理角度分析
2004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补》中规定:每门国家精品课程每年的课程内容更新(或新增)不得低于10%;有关院校要定期维护和保证网站的正常运行;并组织专家对照“年度自检表”和“课程建设规划”对课程进行自评和网上年检①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通过对2006年至2008年度1500余门精品课程调查中发现:2006年正常显示的课程中从未更新的占54.36%,2007年正常显示的课程中从未更新的占 61.79%,2008年正常显示的课程中从未更新的占69.98%,由此可见精品课程尚未更新数量逐年增加。除此之外,每年都有近20%的课程无法正常显示,未显示更新的课程占该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50%以上;从申报到近期,经常更新和使用的课程占该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的10%左右;除此之外,只有少数国家级精品课程在评审后较短时间内有少量更新。②刘中宇,李延霞:《模糊评价在精品课程更新检测中的应用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0年第12期。又根据路秋丽、孙华等人的问卷结果显示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从2008年至2010年之间,30%的精品课程都没有进行过更新,并且未更新的精品课程中,仅有2%是因为没有新资源,其余的都因没有时间、缺少经费、缺少后期维护监督程序、技术水平有限等原因未更新课程,并且调查中显示20%左右的精品课程教师很少进行课程更新,40%左右的教师经常进行更新③路秋丽,孙华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中国远程教育》2010年第4期。。一系列的数据说明精品课程缺少后期更新维护,阻碍了精品课程的应用和发展,其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无法获得反馈信息
由于教师资源有限,专业技术人员也有限,后期经费不足等一系列情况,导致精品课程更新速度缓慢。并且精品网站虽然资源丰富,但是交互性不够,教师无法从学生学习效果上来判断与改进自己的课程,也无法满足学生在线测试、交流讨论,一方面很难让教师对自己的课程进行改正,另一方面也无法吸引学生持久地关注和使用精品课程资源。
2.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和初衷有待更正
精品课程是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为了方便教育资源的共享,将课程资源做成网络课件放在互联网上供学习者使用。这种共享的方式确实能带动高校的发展和提高高校知名度,但精品课程却不是高校提高知名度的手段和目的。因此高校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时一方面会过于强调评估指标的完成度,另一方面会注重专家评审,忽视对精品课程的后期更新与维护,造成了“重申报评审,轻建设维护”的现象。
三、精品课程评估对策建议
(一)建立灵活的精品课程评估与复评体系
精品课程评估方案如前所述,都是按照评估指标来确定评估指标和评估等级,通过对这些目标的测量,来评估和选择精品课程。但可想而知,用统一的标准来判断复杂的,多层次、多变化、多目标的教育现象,不考虑评估课程的方向性,是不乐观的,因此,笔者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从宏观上统一精品课程评估的指导思想,从评审者角度来说,应加强监督评估人员的选拔,应包括学生评价、校内同行评价、社会或企业评价、专家库专家评价和教师自评。评审形式应该多采取网上评审,并提前把待评审的课程放在网上进行同类专业课程的教师和学生的调查打分,评审结果供后期专家评审参考,并占总评成绩的一定比例;最后应该做好精品课程评估的复核准备,以备对评审结果差异大,或者课程负责人提出异议的再次评审。
(二)加强精品课程建设者的沟通,树立版权意识
在国家精品课程开发过程中,精品课程建设者对于版权意识比较淡薄,有些精品课程建设教师在未经作者许可的情况下借用他人的文化知识成果。这样一方面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构成了威胁,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精品课程评估的困难,因此在课程评估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知识观点和版权的保护与监督,一方面加强社会和同行监督,另一方面也要让精品课程建设者树立版权意识,并提供简便有效的资源原数据来源和版权出处标注。另外,由于评估的性质,造成精品课程建设者大多将精力放在精品课程的初期建设方面,而不清楚精品课程的后期改进和课程使用情况,由于无法直接与学生交流,无法获取最真切的反馈信息,给精品课程的完善带来了困难。因此,对于精品课程的评估应该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监督,笔者认为可以设置一个反馈模块的评估指标,要求精品课程建设者提交同行或学生反馈意见的修正情况和相应使用情况的汇报,这样就不会由于没有更新而使原本处于领先地位的课程变得落后。①张会杰,龙世立,王仁卿:《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中国远程教育》2008年第11期。
(三)确立动态精品课程评估管理机制
一般来说课程评估和精品课程评估是以鉴定为主要原则,而如今,要确立发展性课程评估管理机制,强调课程评估的全面性、交叉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并由评估方和课程建设者共同承担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在这里,首先精品课程的管理机制需要完善,从经费和技术方面提供保障,防止精品课程建设和维护过程中遇到经费障碍,其次,改变单一的以政府为主体的精品课程评价机制,使政府简政放权,委托评议或中介机构开展过程监督和复评工作。并且随着评估技术的改进和网络资源的丰富,可通过网络的意见收集,还有精品课程建设者的定期在线答疑,把日常建设与应用效果、社会评价与同行专家评审结合起来,淡化评价指标的条框束缚,建立灵活的、适当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同时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深入研究。
四、小结
精品课程既为“精品”就是较长时间积淀的结果,不可一蹴而就,也不可贪多务得。但可以确定的是,各高等学校办学的宗旨不同,专业侧重点有所差异,还有各自的地缘特色,都会有属于自身特色的优质学科和优质课程。造就符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时代特色,有地方特色,适应本地区或当今社会发展的优质人才,需要对于精品课程的评估做到收放自如,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持之以恒,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