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闻摄影的“语-图”互文
——基于热奈特跨文本理论

2014-04-08杨书全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奈特互文本性

杨书全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论新闻摄影的“语-图”互文
——基于热奈特跨文本理论

杨书全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新闻摄影与文字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文性关系。对新闻摄影的“语—图”互文现象的探讨,法国批评家热奈特的“跨文本性”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视角。新闻摄影具有“以图证文”、“以图示文”、“因图生文,从文至图”以及在“广义文本性”理论下新闻摄影与体裁之间的多层次互文性关系。此外,新闻与新闻摄影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丧失各自的语境,但它们又从彼此身上寻找回来,形成双重的承文本性关系。

新闻摄影;热奈特;承文本性;“语—图”互文

从广义上讲,新闻摄影是指一项事业、一门科学,即指在新闻摄影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摄影的手段去报道新闻事件;从狭义上讲,新闻摄影是指新闻报道体裁,即运用照片形式传播新闻信息,故又可以称为照片新闻或新闻照片。20世纪40年代,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摄影教授克里夫·艾邓(Cliff Edem)第一次将photo(摄影)和journalism(新闻)结合起来,创造出了Photojournalism这一新词来定义“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所有报道形式”①曾磺:《报道摄影》,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年,第2页。。目前,国内学界对新闻摄影的定义有诸多看法。经过细心的比较,会发现这些定义可以归为两类。第一类定义强调两个因素,即技术与报道新闻,揭示了新闻摄影的技术手段与传播形式,说明了新闻摄影的形式特征;第二类定义增加了文字因素,从新闻摄影的内容层面,把新闻摄影作为传播信息的一种形式。目前,第二类定义被学术界普遍接受。徐忠民先生就认为第二类定义“显得更科学一些”②徐忠民:《新闻摄影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1页。。其实这两类定义并行不悖,一者道出了新闻摄影的形式,一者道出了新闻摄影的内容。传统的信息传播主要是以文字形式,而在新传媒时代下,图像文化开始泛滥,传统媒介也纷纷引入图像作为辅助信息传播的手段。在新闻摄影界,自从新闻老前辈穆青和蒋齐生提出“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对新闻摄影的图文关系的讨论就从未中断过。新闻摄影与文字的关系如何?新闻摄影是否仅仅是文字的附庸?新闻摄影究竟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都可以放在新闻摄影的“语-图”互文下进行深入地探讨。

新闻摄影的“语-图”互文比较复杂也值得研究。法国批评家热奈特的互文性理论或许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理论视角。对于“互文性”,热奈特采用了一个不同的术语——跨文本性。他说:“我把它称做‘跨文本性’,并把严格意义上的‘文本间性’包括在内,这里的‘文本间性’是指一文本在另一文本中的忠实存在:引语是这类功能的最明显的例证,引语以引号的形式公然引用另一文本,即表示另一文本的存在,又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这类功能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形式。”①[法]热奈特:《热奈特论文集》,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64页。热奈特还提出了五种跨文本类型:文本间性、副文本、元文本性、承文本性、广义文本性。热奈特的互文性理论通过对五种跨文本类型的考察,力图建立一个结构主义立场、实用主义的互文性理论体系。五类跨文本性彼此间不是绝对地分立,互相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交叉与联系。热奈特对他的理论术语进行系统的分类,使其层次分明、逻辑缜密。新闻摄影的“语-图”十分复杂,热奈特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因而,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新闻摄影的“语-图”互文现象。

一、新闻摄影的文本间性

新闻摄影的“文本间性”表现为在另一文本中的“实际出现”。这种“实际出现”主要体现在新闻摄影与文字的相互“引用”。在新闻摄影的下方或者边角处经常会发现“图为……”、“……供图”等。这些简单明了的文字并非只是注明新闻摄影的出处和来源,而是表明文字对图像的引用。文字之所以能够对新闻摄影引用,原因在于新闻摄影具有“图像证据”的作用。英国图像学家伯克曾说:“图像证据的一项特殊优势在于它们能迅速而清楚地从细节方面交待复杂的过程,例如印刷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用文字来表述不仅需要很长篇幅,而且比较含糊。”②[英]彼得·伯克:《图像证史》,杨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9页。他认为图像可以充当证据作用,而在这方面文字处于劣势。新闻报道讲究真实性,一味的文字说明可能无法把事件原委说清楚,这时候图像证据就显得十分必要。从这一层面来说是“以图证文”。新闻摄影可以为文字提供“图像证据”,能够帮助阐释思想、强化观点、或增强文章深度。引用新闻摄影,对新闻的写作者而言,是一种对新闻摄影的事实性的认可和尊重;对读者而言,则便于他们去“阅读”(包括文字阅读和图像阅读),便于对新闻报道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图像真实性也需要一定文字来证明。语言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决定了我们必须爱惜它、完善它、发展它,而文学在其中所担当的责任无以替代。失去了语言,我们就失去了思想和意义,有深度的生活就会蜕变为扁平和浅薄,人作为“符号的动物”便会越来越远离“符号”而向“动物”靠近。③赵宪章:《媒介时代的“语-图”互文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第7-11页。新闻摄影为了不“失去语言”,通过“引号”反向地寻求文字的证明,实现自身的真实性。从这一层面来说是“以文证图”。新闻摄影与文字之间的“文本间性”是以“引号”为中介,从“以图证文”到“以文证图”,实现“图文互证”式的互文性关系。

二、新闻摄影的副文本性

一篇新闻报道可以配上一幅新闻摄影,也可以插入几幅新闻摄影,这些新闻摄影可以起到新闻的标题作用,按热奈特的话来说就是“副文本性”。副文本为文本提供一种(变化的)氛围,引导读者对该作品的接受。副文本的任务是指引读者沿着作者、编辑者、出版者提示的路径,使读者可以“轻而易举地占有文本”,最大限度地实现作者的意图。一幅新闻摄影不但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也给读者点明新闻报道的主题,新闻摄影起到整篇报道的副标题作用。在文中不同位置插入的几张照片既是整篇文章的烘托、装饰,也是各个段落层次的小标题。读者通过这些图片可以沿着作者的意图,轻松地把握报道的内容。此外,有些大幅图片,甚至整版就是一张照片。这些新闻摄影没有大段的文字说明,而是配以简单的文字标题。对于这种大幅新闻摄影,读者更能一目了然地读出图片所隐含的主题,按照作者预先设计好的意图进行阅读,从而形成准确的理解。新闻摄影的副文本性主要是图像对文字的指示,可以称为“以图示文”。经过新闻摄影的“示”,读者可以轻松地把握新闻报道的内容。新闻报道的内容也因新闻摄影的“示”,显示出其内在的真实性。因而,新闻摄影的副文本性在新闻报道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新闻摄影的元文本性

新闻摄影与文字之间还存在着一种批评关系。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有文字内容对新闻摄影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进行介绍、评论。通过或隐或显的评论将图像文本和文学文本联系起来,而不表现为图像文本在文学文本中实际出现。这种评论关系就是热奈特笔下的“元文本性”。这种“元文本性”搭建起新闻摄影与文字之间的本源性关系。新闻报道的文字是来源于对新闻摄影所呈现的现象的评论,可以称之为“因图生文”。这其实类似于明清小说插图的“图中增文”现象。图中所增之“文”一方面会对插图“图像”起到补充说明、渲染烘托的互文性作用;另一方面又并非全然外在于插图所依赖的文学“文本”,相反二者同样呈现出某种相互关联、相互印证的互文性。①张玉勤:《论明清小说插图中的“语-图”互文现象》,《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第1期,第70-86页。新闻摄影的元文本性与此类似,又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于,新闻摄影所生之“文”没有所依赖的“文学文本”,而是依赖新闻摄影的图像文本。一方面,由图(新闻摄影)到“文”(评论的文字),“文”是对新闻摄影的批评、补充说明,是“因图生文”。反过来,由新闻摄影所生之“文”也并未停留,而是由文再至图。文字的评论观点需要得到图像的进一步证实,文字又回到了新闻摄影所呈现的报道事实,去与新闻摄影相互关联、相互印证。新闻摄影的元文本性是从“因图生文”开始,又“从文至图”,在不断的动态来回中,向读者呈现新闻报道的真实面貌。

四、新闻摄影的广义文本性

新闻摄影与题材的名称之间也存在着互文关系。新闻摄影与题材之间是抽象、暗含的互文,可称之为“广义文本性”。热奈特是这样解释广义文本性的,“这里指的是一种纯粹秘而不宣的关系,最多由副文本提示下,是纯粹的类属关系。”②[法]热奈特:《热奈特论文集》,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73页。热奈特的用意是要构建起文学领域种种类型的等级体系。最常见的广义文本是体裁的划分,如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小说等;绘画中的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风景画等;摄影中的人像摄影、商业摄影、新闻摄影等;新闻摄影中的则是各种风格、题材、专题等。新闻摄影与体裁之间是类属的关系,体裁的命名本身就是对新闻摄影的抽象化过程。具体来说,一种新体裁的新闻摄影刚开始出现,可能读者不会接受或者不赞同。但是,经过时间的积淀,它就会成为习以为常的事实。新闻摄影的广义文本性在这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它采用隐蔽的手段引导并决定着读者的“期待视野”,进而影响着新闻摄影的接受。例如新华日报B7版专刊——周二《思想》、周三《讲坛》、周四《人文》、周五《影像》。“思想”、“讲坛”、“人文”、“影像”就是几种不同的体裁,它们是对新闻摄影的抽象化。这种抽象化使得新闻摄影成为广义文本。新闻摄影在体裁的框架下形成了广义文本性关系。

以《影像》为例。《影像》是新华日报的新闻摄影专版,采用多幅连续照片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报道同一事件。严格地来说,用“影像”作为这一体裁的名称是不科学的,因为这是一篇新闻报道,与其他的影像作品(如摄影集)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这丝毫不减少它的重要性。“影像”的作用不仅仅是提醒读者要“观看阅读”,它也采用隐蔽的手段引导并决定着读者对图像的期待以及给予读者关于图像内容的暗示。新闻摄影正是通过“影像”引导和决定着新闻摄影的接受,这正是新闻摄影的广义文本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五、前文本的丧失与重获——新闻摄影的承文本性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空间不再是限制信息传播的障碍。新闻也借助现代传播技术,打破传统媒介的束缚。传统新闻因为时效性的限制,内容是关于当地的、关于当地人熟悉的人和地方,是一些具有人情味的新闻。这些新闻与它们的受众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读者可以结合所见所知的实事来阅读新闻。我们可以称这种新闻为“有语境的新闻”。在新媒介时代下,新闻不再受时效性限制,它的“新鲜感”不再是其传播的壁垒。信息与它们的受众之间很少或者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这些信息并没有可以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③[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0页。。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新闻来源于事实。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④李良荣:《新闻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8页。新闻来源于现实,但它也分解了现实。它“切”下一小片现实并借助传媒技术打破时空的限制,成为独立的、互不相干的事件。新闻缺乏真实性,因为人们无法全面地了解事件的全部面貌。因而,我们可以把今日新闻称为“无语境的新闻”。

摄影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来塑造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艺术家的情感。摄影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能提供真实可感的视觉形象,因此人们用新闻摄影记录事实、说明事实。苏珊·桑塔格说:“照片可以提供证据。当我们听说某事,但又疑窦重重时,一旦看到照片,这件事便似乎得到了证实。”⑤[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艾红,毛建雄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16页。桑塔格在论述摄影的真实性和记录功能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关于摄影本质的重要启示。她提出了著名的“切片”理论,“照片可以比移动的形象更具纪念意义,因为它们乃是一小段时光,而非流动的时间”①[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艾红,毛建雄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28页。。摄影切取一小块空间,在拍摄时,处于景框之外的情景不可能进入镜头,也不可能被看到。摄影师只切取自己想要的,作为“客观片断”,照片记录、证明某个事件的一瞬间,却无法提供事件的全貌。照片产生的瞬间已经丧失其存在的语境。康斯特布尔说的好,“从飞逝的时间中截取片刻,赋予它永久而且清晰的存在”。②范景中选编:《贡布里希论设计》,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26页。事实上,照片的意义就在于能把形象脱离语境、和其他东西分离、割断。新闻摄影自然也是如此。它是根据人的注意力,对对象空间局部和时间瞬息的摄取,具有选择性、片断性、独立性和新闻性。新闻摄影和新闻一样,在真实性的规则下去再现现实、切取现实,把现实再现为一系列支离破碎的事件。虽然二者的原因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可谓是殊途同归。新闻摄影在拥有巨大真实性优势的同时,也脱离了自己的语境。因而,新闻摄影也是“无语境的”。

对于“语境”,热奈特采用了一个不同的术语:前文本(或者蓝本)。根据热奈特的“承文本性”理论,可以把新闻和新闻摄影看作两种“承文本”(或者“后文本”),显然它们各自都丧失了共同的“前文本”——事实。新闻和新闻摄影这两种“承文本”是互为“前文本”的,它们之间构成了双重的承文本性关系。为了证明这种关系,首先要对新闻和新闻摄影这两种“承文本”做一下区分。莱辛在《拉奥孔》中对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做出了区分。他认为,诗画无论是从模仿的对象来看,还是从模仿的方式来看,都是有区别的。诚然,在中外文艺发展史中,诗画之争、语图之争一直绵延不断。孰是孰非,孰优孰劣,恐怕谁也无法给出定论。③张玉勤:《论明清小说插图中的“语-图”互文现象》,《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第1期,第84页。我们暂可遵循莱辛的划分,把新闻摄影归为空间艺术,而新闻则归属于时间艺术一类。新闻在从前文本(原来的事件)“切取”下来的时候,它只报道了事件的经过,没有在空间上呈现出事件的全貌,它遗失了“空间共时性”。而新闻摄影作为承文本在从前文本“切去”下来的时候,它富于空间形象,缺乏“时间连续性”。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新闻作为时间艺术,其时间连续性内容更丰富些,其空间性内容则显得更细微;新闻摄影则恰恰相反。因此,新闻更缺乏空间形象性,其丧失的是“空间性前文本”,可以称之为“时间性承文本”;新闻摄影则缺乏时间的连续性,其丧失的则是“时间性前文本”,可以称之为“空间性承文本”。当新闻报道把新闻和新闻摄影共同呈现给读者时,新闻摄影作为“空间性承文本”为新闻提供“空间性前文本”的支撑,新闻作为“时间性承文本”为新闻摄影提供了“时间性前文本”的支撑。两者在这种模式下,原本各自丧失的前文本都从彼此身上寻找回来,实现了双重承文本性关系。新闻摄影与新闻彼此提供语境支持,通过互文、互释,把新闻事件的原貌完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On new s photography's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language and pictures

YANG Shu-quan

News photography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ext.French critic Gerard Genette's theory provides us a goo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o discuss the news photography's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language and pictures.The news photography has multi-level intertextuality relationship with text.In addition, because of some different reasons,news and news photography lost their context.But they look for back context from each other,form a layer of intertextuality.

news photography;Gerard Genette;transtextual relations;intertextuality between language and pictures

GZ18

A

1009-9530(2014)01-0111-04

2013-05-29

杨书全(1989-),男,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奈特互文本性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寻找那些镜头背后的英雄 反转王M. Night Shyamalan(M·奈特·沙马兰)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奈特不确定下考虑红利和机制转换的最优消费投资
本性最美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