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韵》异读字中所含中古方音现象例释

2014-04-08张大勇赵立春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王三广韵音义

张大勇,赵立春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亳州 236800)

关于中古汉语方音的研究,罗常培先生利用汉藏对音的材料对唐五代西北地区的方音现象作过研究。①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年。赵振铎先生根据唐代人所作笔记中关于方俗读音的记载作《唐人笔记里的方俗读音》②赵振铎:《唐人笔记里的方俗读音》,《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辑),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储泰松先生根据《玄应音义》、《慧琳音义》等佛经音义中对于汉语方音的记载,参照《广韵》作《唐代音义所见方音考》③储泰松:《唐代音义所见方音考》,《语言研究》2004年第6期。。

我们现在以《广韵》异读字为出发点,在梳理异读字来源的基础上,根据前代韵书、字书、音义书和注音者的注音,利用文献考证的方法,从传统语言文字学形、音、义可以互求的关系入手,对《广韵》异读字的读音来源和反映的唐代方音、俗音现象作初步探索。一来可以明确《广韵》异读字的性质和来源;另外也可以对从《切韵》到《广韵》的增字加训这样一个韵书逐步发展过程有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广韵》作为一部兼包古今南北语音材料的总集,其音韵学价值自不言而喻。其中的异读字更是研究汉语史、汉语方言的重要资料。通过我们对中古传世文献的梳理,发现不少反映中古时期方音现象的用例,下面仅对有确切文献出处的用例进行考释:

【1】觜

《广韵》三个读音:(1)《支韵》赀小韵即移切下:“觜,觜星;《尔雅》曰:‘娵觜之口营室东壁也。’又遵诔切。”(2)《纸韵》觜小韵即委切下:“觜,喙也。”(3)《支韵》厜小韵姊宜切下:“觜,星名。”

按:“即委切”读音与另外两个读音在意义上没有关系,是和表示“口”意义的字通用而增加这个上声的读音。《广雅·释亲》:噣、喙、口也。”王念孙:“《众经音义》卷一引《字书》云鸟喙也。’张衡《东京赋》云:‘秦政利觜长距。’觜同。”

《广韵》中“即移切”和“姊宜切”的音韵地位都是精纽、支韵,不能形成对立。陈澧《切韵考》④陈澧:《〈切韵〉考》,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第11-12页。并未指出。今参考《广韵》以前韵书和音义书,通过考证得知“姊宜切”当是“姊规反”之误,正好和“即移切”形成开合对立。

又,《王仁昫刋谬补缺切韵一》(敦煌.P.2011)卷第一支韵:“厜,‘姊规反,,山巓状,五。’‘觜,星;’‘纗,细绳;’‘惢,善,又桑果反’、……‘摫,裁。’”共存四个字。《王三》:“厜,‘姊规反,,山巓状,五。’‘觜,星;’‘纗,细绳;’‘惢,善,又桑果反’‘嫢,盈姿,又衢癸反。’”①龙宇纯:《唐写全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校笺》,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68年,第7页。《广韵》厜小韵收有六个字:“‘厜,山巅状,姊宜切。六。’‘觜,星名。’‘纗,细绳。’‘惢,善也;《说文》曰:‘心疑也。’又桑果、才捶二切。’‘嫢,盈姿皃。’,鸟喙。’”

通过上面两本书的记载和 《广韵》的比较,《广韵》多收一个字,此字由于在文献中与“觜”字通用而增加一个读音。(按:见上文)我们可以确知“姊宜切”是“姊规反”之误。

又《一切经音义》有关于这个字的记载:慧琳《一切经音义·大方等大集经》:“觜星:子移反,吴音;醉唯反,秦音也;参星头上三小星也。”慧琳生卒年据《宋·高僧传》记载“‘(慧)琳以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庚子卒于所住,春秋八十四矣’。由此上推,可知慧琳当生于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②姚永铭:《慧琳〈一切经音义〉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页。《王仁昫刋谬补缺〈切韵〉》大概在唐龙兴二年 (公元706年)完成。③赵诚:《中国古代韵书》,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3页。可见,这两个读音由王仁昫到慧琳时代已经存在。

按:慧琳:“吴音子移反”音韵地位等同于《广韵》的“即移切”;“秦音醉唯反”音韵地位等同于《王三》的“姊规反”。在《王三》时代这两个反切当正好反映“秦音”和“吴音”的读音。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个辅证,《篆隶万象名义·角部》:“觜,子移反,爙,鸟口。”《篆隶万象名义》的反切系统当反映的是中古时期南方语音的。④周祖庠:《新著音韵学》,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55页。“子移反”、“即移切”音韵地位相同。正好可以和“吴音子移反”相验证。

我们认为:到《广韵》编纂时代,编纂者或是据吴音把“姊规反”改为“姊宜切”,到底是反映编纂者根据吴音改秦音,还是那时候实际语音中这两个读音已经合流,我们现在难以判断。可以确知的是从这个字的两个读音来源上看,这两个反切是反映的秦音和吴音这两种不同的方音现象。

【2】打

“打”字《广韵》两个读音。(1)《迥韵》顶小韵都挺切下:“打,击也;又都冷切。”(2)《梗韵》打小韵德冷切下:“打,击也;又挺切。”按:这两个读音在《王三》中已经存在。这两个读音中古音韵地位不同:“都挺切”是端纽四等、“德冷切”是端(知)纽二等。这个字在慧琳《一切经音义·妙法莲花经》中这样记载:“捶打,上之蘂反,击也;下吴音顶,又都挺反,今取秦音得耿反,《说文》云 ‘以杖击也’;《广雅》‘捶,打击也’。”按:《广韵》“梗韵”和“耿韵”分列,“得耿反”与“都冷切”是“梗韵”和“耿韵”的区别,从这可以看出,秦音中梗韵和耿韵已经相混。“顶”音和“都挺反”音韵地位相同,《音义》传承中应当有讹误。《广韵》打字“都挺切”来源于吴音,“都冷切”来源于秦音。

【3】復

《广韵》两个读音。(1)《屋韵》伏小韵房六切下:“復。返。”(2)《宥韵》复小韵扶富切下:“復,又也。返也。往来也。安也。白也。吿也。又音服。”

按:“復”字在玄应《一切经音义·妙法莲花经》中有记载:“无復,下吴音扶救反,秦音冯目反,《说文》‘往来也’谓往来復重耳。”(《慧琳音义》同有此条)按:“房六切”、“冯目反”音韵地位相同,都是奉纽、屋韵三等。“扶富切”和“扶救反”音韵地位相同,都是奉纽、宥韵三等。復字上古属于並纽、觉部字,到中古变为两个读音:一个是秦音的“冯目反”,一个是吴音的“扶救反”。又《篆隶万象名义·彳部》:“復,扶救反,重,又,返,报安。”可以辅证。《广韵》“房六切”读音来源于秦音“冯目反”,“扶富切”来源于吴音“扶救反”。这两个读音反映的是秦音和吴音的方音现象。

【4】銚

《广韵》三个读音。(1)《宵韵》遥小韵余昭切下:“铫,烧器,亦古田器;又姓,后汉卫尉颖川铫期;又徒吊切。”(2)《萧韵》祧小韵吐雕切下:“铫,田器。”

按:《王三》未收“吐雕切”读音。“吐雕切”读音来源于《方言》郭璞注。《方言·第五》:“臿,燕之东北朝鲜洌水之间谓之庣斗。”郭璞:“汤料反,此亦锹声转也。”又《说文解字注》:“铫,‘昷器也。从金兆声。’一曰田器,《周颂》:‘庤乃钱镈。’《传》曰:‘钱,铫也。’许下文钱下亦曰‘铫也,古田器。’铫,《释器》、《方言》皆作庣斗。《释器》曰:‘庣斗谓之疀。’郭云:‘即古锹臿字。’《方言》曰:‘臿,燕之东北朝鲜洌水之闲谓之庣斗,赵魏之闲谓之喿。’铫、庣斗、喿三字同,即今锹字也。七遥反,亦汤料反。今人俗语正切七遥。”按:从上可以看出,“铫”与“庣斗”通,音汤料反。《广韵·萧韵》聊小韵落萧切下,“料,料理也。量也。又郎吊切。”“汤料反”切下字取平声一读,正同《广韵》“吐雕切”。这是通过形体借用使得“铫”字产生“吐雕切”这一读音,是由“锹”字方言转语而来。

“余昭切”读音来源:《篆隶万象名义·金部》:“铫,余招反,温器。”又《后汉书·冯异传》:“光武署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异因荐邑子铫期、叔寿、段建、左隆等。”李贤:“铫音姚。”按:温器与烧器意义相关联,只是不同描述而已。这个读音下《广韵》训释有“田器”意义,是望文生义,“田器”意义应读“吐雕切”。

“徒吊切”读音来源:慧琳《一切经音义·五百问事经》:“铜铫,下调曜反;铜铣者,浅枪字也,经文从尧作铙,音挠交反,乐器名也;非但字误,义亦甚乖,传写者请改之。”又玄应《一切经音义·四分律》:“须铫,古文锥同,余招反,《广雅》‘鋗谓之铫,’《说文》‘温器也,’以鬲上有镮;山东行此音,又徒吊反,今江南行此音。铫形似枪,而无脚;鋗,呼玄反;鬲音历也。”按:“余招反”和“余昭切”音韵地位相同。则《广韵》中“铫”字“徒吊切”读音来自“江南音”,“余昭切”读音来自“山东音”。这两个读音反映的是江南和山东两个不同地区的方音现象。

【5】猫

猫字《广韵》两个读音。(1)《宵韵》苗小韵武瀌切下:“猫兽捕鼠。又《尔雅》曰:‘虎窃毛谓之虦猫。’又武交切。”(2)《肴韵》茅小韵莫交切下:“猫,又武瀌切。”按:慧琳《一切经音义·大宝积经》:“猫兔,上莫包反。江外吴音以为苗字,今不取。《字统》云‘狩名也。’顾野王云‘似虎而小,人家畜养令捕鼠。’正体从豸(音雉),苗声也,经从犬省略也。《说文》阙此字。”按:《广韵》“武瀌切”,“武”字明微类隔,正切苗字读音。“莫交切”音韵地位等同于“莫包反”。“武瀌切”读音来自“江外吴音”。《篆隶万象名义·犬部》:“猫,莫骄反;如虎,浅毛,食鼠。”可以作为辅证。“莫交切”读音来自北方读音。①慧琳反切被认为反映的是唐代北方语音系统。这两个反切反映的是江外吴音和北方语音的方音差别。

【6】跢

《广韵》两个读音。(1)《泰韵》带小韵当盖切下:“跢,倒跢。”(2)《個韵》跢小韵丁佐切下:“跢,小儿行也。”

按:“跢”字《广韵》两个读音下分别训释为“小儿行也”和“倒跢”,这两个意义有联系,只是训释方式不一样。此字两个读音《王三》已经收录。杨雄《方言·第三》:“跌,蹷也。”郭璞:“偃地也,江东言跢,丁贺反。”玄应《一切经音义·栴檀树经》:“跢地,多個反。江南俗音带,谓倒地也。”从上述两书记载来看,郭璞时代只有一个丁贺反读音,而且这个词是江东所有。到《王三》时代产生另外一个读音“都盖反”。 玄应则明确说“都盖反”是江南俗音。与郭璞所说可以相验证,说明在江南(或江东)原先“多個反”是通行读音,后来产生一个“都盖反”读音。《广韵》“当盖切”与“带”音韵地位相同,反映的是江南(江东)后来产生的俗音。“丁佐切”与“多個反”音韵地位相同,反映的是从郭璞以来江南(江东)一直通行的读音。这个异读字反映的是江南(江东)地区一个通行读音和一个后起俗音的关系。

【7】髀

《广韵》两个读音。(1)《纸韵》并弭切下:“髀,股也;又步米切。”(2)《荠韵》陛小韵傍礼切下:“髀,髀股。”

今按:《王三》这两个读音已收。玄应《一切经音义·四分律》:“捺髀,蒲米反。《说文》‘股外也。’北人用此音,又音方尔反,江南行此音。”按:《广韵》“并弭切”和“方尔反”(帮非类隔)音韵地位相同,反映的是“江南”读音。《篆隶万象名义·足部》:“髀,补尔反,股外。”可以作为辅证。“傍礼切”、“步米切”、“蒲米反”音韵地位相同;反映的是“北人音”。这个异读字反映“江南”和“北人”的方音差异。

【8】磨

《广韵》两个读音:(1)《戈韵》摩小韵莫婆切下:“磨,磨砺。《尔雅》曰:‘石谓之磨。’”(2)《过韵》磨小韵摸卧切下:“磨,硙也;又莫禾切。”

按:《经典释文》中有关于此字的记载。《尚书·禹贡》:“厥贡璆铁,银镂砮磬。”“《音义》:镂,刚铁。马同,韦昭郭璞云紫磨金。案郭注《尔雅》璆即紫磨金。磨,末佐反。”又《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注:“六者皆冶器之名。”《音义》:“磨,莫佐反。”《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音义》:“磨,本又作摩,莫何反,治石名。”《论语·阳货》:“磨而不磷,不曰白乎。”《集解》:“孔安国曰:‘磷,薄也;言至坚者磨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湼,不黑。君子虽在浊乱。浊乱不能污也。”《音义》:“磨而,末多反。”《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集解》:“孔安国曰:‘《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读诗至此,三反复之,是其心愼言也。”《音义》:“可磨,音摩”《庄子·天下》:“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音义》:“磨,末佐反,又如字。”通过上述文献比较,我们可以知道:除《尚书》“紫磨金”一词意义不清楚外。其他几个字表示动词“研磨”意义的读平声,如《论语音义》;表示名词石磨意义的读去声,如《尔雅音义》和《庄子音义》。

又,《史记》:“凡贤主者,必将能拂世磨俗,而废其所恶,立其所欲。”《索隐》:“磨音莫何反。磨,俗,言磨砺于俗使从己。”《篆隶万象名义·石部》:“石靡,莫贺反。硙。”按:《索隐》音依然遵守动词读平声的规则。《名义》已经把动词意义读为去声。《王三·哥韵》摩小韵莫何反下无“磨”字。去声莫個反下:“磨,研(也)。”平声读音已经消失,动词意义用去声记录。

《玄应音义》记录动词意义有平声和去声两个读音。《一切经音义·四分律》:“舂磨,《字林》作石靡,同,亡佐反。郭璞注《方言》云硙卽磨也。《世本》云:‘斑输作硙。’北土名也。江南呼摩。”

综上,通过这几部文献的记载,我们可以把“磨”字的音义作个概括:《经典释文》时代两个读音,平声记录动词,去声记录名词。《史记索隐》还能遵守这样规则,《名义》已经用去声记录动词。到《王三》中只有去声一个读音存在,记录动词。《玄应音义》的记录显示,北方大部分地区已经用去声记录动词,平声记录动词只存在于江南某些地区的方言中。

《广韵》“莫婆切”和“摸卧切”是记录“磨”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读音。同时也反映着北方大部分地区和江南部分地区方音的不同。“莫婆切”记的“磨”字动词意义的更早时代读音和唐代江南部分地区保留下来的古音。

【9】淰

《广韵》三个读音。(1)《寑韵》沈小韵式任切下:“淰,淰閃,水动出,《礼运》曰:‘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淰之言闪也。’”(2)《豏韵》“女减切”下:“淰,水无波也。又乃玷切。”(3)《忝韵》淰小韵乃玷切下:“淰,水流皃。”

“式任切”读音来源:按:《王三》寝韵式稔反下,没有此字,“式任切”读音当是后人郑玄声训所加。《礼记·礼运》:“何谓四灵?麟、鳯、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鳯以为畜,故鸟不獝;麟以为畜,故兽不狘;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郑玄注:“淰之言闪也。”《音义》:“淰,音审;徐舒冉反。闪,失冉反。”若按声训来看,徐邈读“舒冉反”与闪字读音相同,《广韵》琰韵失冉切。陆德明音审,“审”字,《广韵》在寝韵式任切下。陆德明是根据自己方音把“闪”字读入《寝韵》还是前代作音者方音中“闪”有“审”音。从陆注“闪,失冉反”来看,陆德明是承袭前人注音的可能性更大。

又《说文解字·水部》“淰,浊也;从水念声。大徐乃忝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淰,浊也。义与淀淤滓相类。《礼运》曰:‘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注:‘淰之言闪也。’凡云之言者,皆假其音以得其义。葢浊其本义,闪其引伸假借之义也。《众经音义》引《埤仓》‘淰,水无波也。’杜诗‘山雾戎戎湿,溪云淰淰寒。’戎戎言其流动,淰淰言其凝滞,水无波之义之引伸也。从水念声。乃忝切。七部。《礼记音义》审、闪二音。”今按:若依段氏,则淰与闪是同源词。但是,这个只是从两个词来源上说的,到中古它们已经是不同的词,有各自独立的词汇层面上的音和义,我们不能把具有同源关系的词各自独立后所具有的音义混淆。

“女减切”和“乃玷切”来源:玄应《一切经音义·鼻柰耶律一名戒因缘》:“淰水,江南谓水不流为淰,音乃点反。关中乃斩反。《说文》‘淰,浊也。’《埤苍》‘淰,水无波也。’律文作澹,非也。”按:“乃玷切”和“乃点反”音韵地位相同,“女减切”和“乃斩反”音韵地位相同。《广韵》两个读音一个来源于“江南”音,一个来源于“关中”音;反映“淰”字在这两个方音中的差异现象。

结语:《广韵》异读字的材料来源异常复杂,部分材料已经消失,没能在传世文献中保存下来,我们只能根据现在有限的材料作考察,重在认识异读字中包含的方音现象,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积累基础性材料。

[1]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

[2]司马迁.史记(裴 集解、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班固.汉书(颜师古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陆德明.经典释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5]顾野王编撰.原本《玉篇》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曹宪.博雅音[M].北京:中华书局,1985(丛书集成初编)

[7]萧统.文选(李善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7

[8]空海.篆隶万象名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5;玄应.一切经音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5(丛书集成初编)

[9]慧琳.一切经音义[M].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

[10]陈彭年.大宋重修广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1]丁度.集韵[M].北京:中国书店,1983

[12]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4]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15]吴承士.经典旧音辨证[M].黄季刚先生遗书(黄侃手批)台湾石门图书公司印行

[16]华学诚.杨雄方言校释汇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猜你喜欢

王三广韵音义
《原本广韵》引书订误*
王货郎回家过年
王货郎回家过年
报仇(小小说)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明孤抄本韵书《辨音纂要》舌音考
《广韵痱、疿及相关病名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