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史教学中的超媒体教学

2014-04-08李明章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徐渭美术史教学法

李明章

(淮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中外美术史课程是美术专业的主干课和必修课之一。在中国不仅各大美院设有中外美术史的相关教学科目,各综合性大学也把美术史课作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美术史课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弊端不断显露出来。一方面,教师按时间顺序讲解美术发展历程,重点讲授美术发展的史况,然后再辅以艺术家代表作品浅析。这种教学方法,过于拘泥于史料的讲解而容易导致课程僵化和枯燥,也缺乏对学生自发性的启发,学生被动接受有余而主动参与教学交流和思考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长期使用单一不变的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教材,教师缺乏知识更新,知识体系陈旧,学生主动性差,被动应付考试,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单调枯燥感必然加重,其结果只能是草草完成教学任务,事倍功半,远远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教学目的,也势必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1]

一、超媒体教学法的理论内涵及优势

“超媒体”是“超级媒体”的简称,“是指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多媒体信息之间相互叠加、高度融合、自由转换的传播状态”[2]3。它是超文本和多媒体在信息浏览环境下结合的跨媒体平台。它不仅包含文字,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或影视片断等多种媒体来表示信息,这些媒体之间是用超级链接组织的,而且它们之间的链接也是错综复杂的。“超媒体”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媒体界限和传统思维,将平面媒体、电波媒体、网络媒体整合形成能够左右一个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超级力量。此系统整合性强、储存空间小、容易编修与扩充、允许多种媒体的信息呈现,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提倡超媒体教学法,以学生在媒体时代的学习特征为依据,以他们自己所认定有意义的方式来设定路径,以非线性的方式来进行阅读与学习的教学概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整合性强、能顾及学习者的个别需求、超链接的跳跃特性符合人类的思考模式、允许多种媒体的信息呈现方式、花费较少的储存空间、容易编修更新与扩充数据的弹性,尤其强调学生能主动自我学习,进而构成个人化的知识体系与知识地图,为他们日后的学习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给师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与能力。

与此相对应,今天的美术教育是在信息社会内完成的,尤其是在“世界图像时代”里,图像已经成为第一学习媒介,文字则是第二媒介。美术史的教学尤其需要大量的美术史研究成果,包括文字的、图形图像的、声音的、视频的资料作为佐证,展开教学。通过建立超媒体教学平台,让学生们在大量的图像世界里找到他们的兴趣所在,然后按图索骥,一路探寻下去。超媒体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可以自然地把比较研究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平台,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调集自己需要的影像资料,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了解、比较、鉴别。通过这一崭新的平台,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协调者,教师的任务是提供学习者一个课程理论架构,以便于学生联结自己的想法与知识。而此教学法的关键是在于给予必要的启示,引领学生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构建自我的知识体系,由“说教式”的教学并轨到“方法论”启示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实现美术史的创新教学。[3]

二、超媒体教学法的思路和方法

当今高速发达的网络媒体技术,使超媒体在美术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成为可能。

第一,教师建立交互式超媒体平台,供学生自由探寻。超媒体教学法通过建立交互式的“多媒体”平台,给学生提供古今中外杰出的艺术大师的佳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思考问题。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类或几类作品,自行通过“超媒体”平台,点击查阅相关作品的创作者及其信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并主动探索和挖掘蕴含在作品中的社会历史、文化哲学和美学意蕴。

第二,教师启发指导,深化学生的认知。在学生自主探寻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等方式,适时引导学生与老师互动交流,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从对不同时代作品的比较中寻找美术发展演变的社会文化根源和规律。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带着疑问,急于与老师交谈或交流看法。在这种教学氛围之中,学生处于强烈求知欲的前提下,不仅有利于教师传播知识,更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例如欣赏徐渭的《杂花图卷》。教师先把相关的图片资料提供给学生,当学生被徐渭那恣意汪洋的大写意蔬果花卉所震撼和吸引的时候,抛出问题:为什么徐渭会选择如此的题材,能表现的如此酣畅淋漓?进而引导学生从徐渭所处时代、徐渭的生平际遇入手,深入进行探究。如果不去了解徐渭的生平际遇和晚明的社会状况和思想文化状况,观赏者能看到的充其量是此起彼伏的四季花卉、蔬果。相反,一旦对徐渭曾九次自杀,残忍自虐,内心的激愤与痛苦致使他疯癫失常的坎坷境遇有所了解,并认识到当时统治者推行文化高压政策和严酷的文字狱,使得徐渭不可能恣意地自抒胸臆,过度的压抑又得不到充分发泄,于是便转而为书作画,以题画诗和诗配画来发泄胸中愤懑的话,学生至少可以从《杂花图卷》此起彼伏的四季花卉、蔬果中,看到画家对富贵的蔑视,看出在封建专制社会里,要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的精神是多么的困难,感受到画家强烈的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气。“这横长数丈的巨构,是墨的世界、笔的天地、情感的海洋。勾、斫、点、垛、泼、破、醒、化、喜、怒、忧、愤、怨、悱……数不尽的点和线、形和色、灵和肉,在其中啸傲徘徊、奔腾踊跃,或如骇浪,或如烈火,或如浮云,或如堕石,是力量的冲突,是声音的交响,更是血液和生命的迸发。”[4]718

因为是学生主动思考而获得的知识,所以比起那些教师灌输或轻易获得的知识记忆更持久,理解也更深刻,教学效果自然要好于传统课堂老师一味灌输的教学法。可见,超媒体教学法通过提供丰富图片和各种资料,可以使学生自发转入对“史”的探索。只要教师能将不同时期的优秀美术作品的图像资料收集齐备,让学生能自由探索链接,美术史课中的“史料”知识必然能在学生主动探寻下得到有效的传授。

第三,学生课后随时跟踪发表见解。因为课堂教学时间限制,不可能在课题面面俱到,且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对于有自己想法而在课题中没能发表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在“超媒体”平台上发表见解并展开讨论。在这里,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自由探讨,只要不是特别的背离主题,都要尽量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力,发表自己创新性的观点。因为是基于网络平台,学生会以更加放松自在的方式融入其中,展开互动,有利于激发思维火花,产生意想不到的新观点新思路。例如,中国美术史先秦美术教学中,青铜艺术是极其重要的一节内容。课堂中,老师要向学生介绍青铜器的种类,青铜纹饰演变等内容。其中,青铜器作为礼器中的重器,在商周时期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讲解礼器的概念,但因为时间限制不能让学生一一发表看法。课后交流中,有学生突然发言:“司母戊鼎那么大那么厚,得多少柴火才能把肉煮烂呀!”这样的发言估计在课堂上学生提出来会招来哄堂大笑,使学生羞于开口。但在课后互动,多媒体平台自由宽松的氛围下,学生少了些许拘束,提问就变得很随意自然。这种好奇也会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器物的兴趣,从超媒体平台可以最终得到解释:司母戊鼎等重大的青铜器在当时并非真正用于实用,主要是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是“统治集团用于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宴饮、赏赐、婚冠等场合……‘藏礼于器’,体现严格的社会等级次序。”它是社会等级的标志和统治权力的象征。[5]53

三、超媒体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与传统的以老师单方面教授为主的美术史教学方法相比,超媒体教学法能开阔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开阔的思维视野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不同风格流派的绘画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综合和归纳等复杂的思维活动,才能达到研究的目的的深度,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开放性思维能力和习惯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重视以下几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教师协调主导原则不能变。超媒体教学法不能反客为主,取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使教师沦为“解说员”的角色,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有效设计,配合超媒体灵活多变的操作模式,发挥最佳教学功效。

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投影屏幕,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板书。板书是传统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节,随着多媒体工具的运用,很多教师越来越疏远了粉笔和黑板。事实上,板书不仅反应课堂内容,往往还是强调重点,加深学生认知的有效方法。另外,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有时候会突然灵感闪现,此时教师若能及时补充以板书,会使教学过程更加鲜活生动。

另外,使用超媒体教学法,也不能为了“超媒体”而“超媒体”,使之变成一种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噱头。超媒体的运用为教学过程注入了很多新鲜鲜活的元素,使课堂教学不再枯燥单调。但如果使用不当或过度使用,也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成为教学中的新的干扰源。如网络链接过程中,超媒体会让阅读者迷失在网络的汪洋大海中,忘记自己最初的目的,所以,使用超媒体教学法,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合理使用。在选择平台材料时,尽量减少其他链接内容对学习者的干扰。

四、结束语

在如今的读图时代,学生对于被动灌输大量史料知识越来越反感,因此,在美术史教学中,合理地、有计划地使用超媒体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化枯燥为乐趣,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虽然这个过程中可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难题甚至是弊端,但只要教师课前充分准备,尽量规避弊端,充分发挥超媒体教学法的潜能,尽力开发新的教学手段,一定可以改善美术史教学效果,使学生爱上美术史课程。

[1]侯文娟.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史教学现状[J].艺术教育,2013,(2).

[2]张君昌.超媒体时代[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黄晓地.超媒体教学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1995,(4).

[4]卢辅圣.徐渭杂花图[A].伍蠹甫.中国名画鉴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

[5]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徐渭美术史教学法
龚和德戏曲舞台美术史研究论纲
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风莺图诗
『四声猿』唤文长痛——徐渭的一生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徐渭南腔北调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须知书户孕江山——徐渭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