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及其培养途径
2014-04-08王奇峰李诗媛
王奇峰,李诗媛
(1.合肥工业大学 医学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2.合肥工业大学 党委学生工作部,安徽 合肥 230009)
研究生辅导员承担着研究生日常教育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和生活辅导等一系列与研究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的工作,是研究生成长的直接引导者,是校园秩序稳定的维护者,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是校园文化、校风学风建设的指导者,是大学学术精神的传播者。而研究生辅导员要面临的教育对象——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有着年龄结构复杂、年龄跨度大、生活阅历不一、社会角色多样等特点,他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学业问题、就业问题、婚姻问题、恋爱问题、家庭问题甚至孩子的教育问题都对研究生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重要的影响源。因此,探究研究生辅导员心理素质及其培养培养是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工作主动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一环。
一、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及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角色定位
1.日常管理者
研究生辅导员的主要职能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是研究生管理的“基层工作者”。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提高我们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这是我们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同时我们要理解基层的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要善于沟通,及时了解和把握研究生们的新动向和想法,树立服务意识,做好研究生与学校、学院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2.学术探讨者
与本科生不同的是,学术研究在研究生心目中的地位高于其他方面。作为研究生辅导员,要想与研究生进行深入交流,必须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了解相关专业领域的前沿,运用已有的科研思维与能力,融思想政治教育、自身道德品质、学术道德的培养以及学术交流于一体,成为研究生学术上的知己。
3.榜样示范者
作为高自我意识的青年群体,研究生普遍比较关心自己的政治进步,往往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他们的思想活跃,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但他们又不容易将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外露。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研究生普遍对形势政策课不感兴趣,不喜欢简单的说教。因而,研究生辅导员成为了学生社会政治和道德规范的示范者。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立教,在潜移默化中教育研究生做社会的模范公民和人格楷模。
4.成长引路人
研究生的年龄结构、生活经历决定了研究生有他们特有的问题与困难。他们对就业的迷惘较少但对社会地位的期望较高,他们更多地面临着恋爱、婚姻压力,生活独立的压力,社会交往的压力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研究生辅导员必须予以更多关注,及时了解和沟通,充分尊重学生,做他们生活中的知心朋友和健康成长的守护者、引路人。
(二)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研究生辅导员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是教育者个体本身的需要,是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需要。研究生辅导员要成为研究生的日常管理者、学术探讨者、榜样示范者、成长引路人,不仅需要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组织管理素质、政治文化素质,更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是在研究生辅导员的教育活动中稳定而经常地表现出来的以人格为核心内容的,对研究生身心发展有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1.优秀的认知能力
这里所说的认知是指研究生辅导员的认识过程,主要表现为智力活动。优秀认知能力的标准是具备准确的记忆力、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思维能力。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活动中,首先要听其言、观其行、察其情,准确把握研究生当前思想动态、行为特征与心理需要,进一步记住他们在情感方面的特殊需要,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判断,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才能解决学生的各类疑难问题。
2.优秀的个性品质
优秀的个性品质通常包括良好的性格、积极的情感情绪、坚强的意志等。
通常认为,研究生辅导员的情感情绪应该保持自信、积极乐观、不过分紧张焦虑。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一项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对学生充满爱,做到“以情育人”、“以情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其次,要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做到全身心投入,并且由衷的热爱。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本身是繁重而复杂的,这就在客观上要求研究生辅导员具备坚强的意志。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不退缩、不放弃,把困难和挫折当做前进道路上的阶梯,从而争取成功。除此之外,意志品质还体现在多谋善断的果断性、知难而进的顽强性、沉着冷静的自制力等方面。只有快速高效的处理问题,才能让学生信服,才能将意外事故处理得更为合理妥当。而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只会使场面失控,从而错过了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
性格是个性心理的核心。它是后天形成的,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信念、理想等对性格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研究生辅导员,应该具备能够准确分析自己的性格等方面的特征,正确看待性格缺陷并采取积极措施弥补的能力,并有意地在实践中磨砺自己的性格。
3.良好的适应能力
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不仅包括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还包括自我调适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研究生辅导员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协调各方关系,辅导员一方面能够学习一些知识信息从而发展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思想、态度、情感、信念等相互诉求,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研究生辅导员要准确地了解自己和客观地看待别人,做到不以偏盖全;积极与他人做真诚有效的沟通;以信任、尊重、赞美等正面积极的态度与他人相处;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状态适应其“变”;当现实与期望相悖时,能够坦然接受并进行积极的心理预防。
二、研究生辅导员的心理素质现状分析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一)研究生辅导员心理素质现状分析
1.责任感和使命感强、自我期望高
研究生辅导员担任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示范者,另一方面担任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的角色,从事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作,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由于研究生辅导员具备思想政治觉悟高、素质高、学历高等特点,其自我期望与自我实现也相应很高,表现在渴望得到学校的认可、同事的认可、学生的认可。
2.人际关系敏感度较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对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无疑对肩负着多重身份和角色的研究生辅导员提出了新的挑战。研究生辅导员从事教育者的工作,对其人际沟通能力的要求比普通人要高。调查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的人际敏感度普遍高于全国成人常模水平。同时又显示出,在对不同职称的教师的人际关系敏感度测评中表明,教授往往要比其他职称的老师人际敏感度要高。
3.职业倦怠现象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职业压力的一种,指教师不能顺利地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消极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工作压力体验下所导致的情绪、行为和态度的衰竭状态,这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中高校辅导员占很大一部分。它通常表现为工作热情降低,情绪衰竭;工作态度消极,非人性化;认为工作没有意义,自我成就感降低。
而社会上普遍的观点认为,辅导员工作稳定,待遇好,有保障,时间相对自由,假期长,是很多人羡慕的职业。但是事实上,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创造性和长期性等特点,常常会使老师们感到压力巨大、心力交瘁。形成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生理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疲倦两方面造成的。
(二)影响因素探究
1.职业的特殊性及日益提高的社会要求和竞争压力
研究生辅导员从事的是培养和塑造人的工作,其针对的是研究生及其思想素质品质。这就要求研究生辅导员不仅要关心研究生的学业,还要注重其学术道德、思想品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日益提高的社会要求使辅导员们肩负着不小的心理压力,他们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考虑到独生子女学生身份的特点,改善教育教学方式和行为……为了适应这些发展变化,辅导员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2.认同程度低及激励制度不合理
许多研究生跟随导师做项目、发论文,相对更加注重学术成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和专业课不一样,专业课能学到专业知识,而不认真学习思想政治品德对以后的成长成才没有什么影响,这使得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被人为的“边缘化”。
辅导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不高也是造成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方面。辅导员一般上的形势与政策课,都是上百人的大课,工作压力大、负担重,而经济上、待遇上的回报低。正是这种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加剧了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也正是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加剧了一些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3.辅导员主观原因
面对相同的压力,每位老师的处理情况有所不同。有的辅导员可能由于各方面素质好,能及时做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有的教师可能由于自身的心理原因而出现问题。原因可以归结为两方面:人格因素和个人生活环境的变化。显然,如果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外部,对自己要求片面的辅导员,相对来说,更难应付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其他问题和突发事件,说明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低。另外,生活环境等的变化常常也引起他们的心理问题,如果能够对环境变化做出调整,以便使自己呈现更好的心理状态。但是有时如果调整不及时但是如果调整不及时,那么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等现象。
三、研究生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培养研究生辅导员心理素质,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可以从改善外部环境和调节辅导员自身两方面同时进行。
(一)建立积极的外部支持
1.进一步完善政工干部结构,形成专业化队伍
高校领导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其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辅导员和辅导员之间能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职业理想,对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增强角色归属感有很大的作用。教师之间的交流增加,有助于信息交流和业务能力的提升。
2.做好专业培训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指出:“加强专业培训,应该是要建立和完善有重点、分层次和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努力使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研究生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方面对辅导员的工作有一定的理论引导和经验指导,另一方面,让他们对自己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相对系统的预期认识,培养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从而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这份工作。
3.设置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和组织
首先,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知识。高校应该高度重视研究生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大力开展关于辅导员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问题的活动,使老师们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调适和调节的方法。并且要引导教师能够正确控制不良情绪,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调控能力。其次,建立专门的心理指导机构和中心。对于某些辅导员自身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需要配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来进行指导。高校应该设立特别帮助解决教师心理问题的机构,在有需要的时候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另外,对于一些老师害羞的心理,不好意思去心理咨询的状况,机构应该通过单独设立邮箱、网络、电话等方式来解决。
4.建立保障机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在现实情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并不是那么多。另外,辅导员的职称评定同时也受到学术研究的很大影响,这会严重降低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认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出路,将会导致老师辞职的现象。所以,有必要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待遇,提高其专业地位。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就要完善考核评比和表彰制度。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逐步改变教师评比制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形式过于单一化、程式化的问题,为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让考核评比制度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
(二)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
辅导员工作纷繁复杂,不仅要面对领导、专业教师,同时要面对学生和家长,既有教育的职责,也有管理的要求,所以辅导员会遇到多方面的压力,在社会、学校和机构采取措施降低心理压力的同时,辅导员自身也必须提高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
1.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调节
积极的情感体验包括对过去的满意、对现在的快乐和对未来的希望。积极的调节情绪的方法有情绪转移、合理宣泄和换位思考。
情绪转移是调节情绪的重要的方法之一。很多情况下,烦恼来源于“触景生情”,可以选择暂时的回避,比如阅读、旅游、运动、唱歌等转移法,将有助于消减倦怠情绪,抚慰心灵,获得快乐。
合理宣泄是把不良情绪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其中运动宣泄可以让你避免胡思乱想,写日记、哭泣是一种很好的释放和解压手段,除此之外,也可以找家人、朋友倾诉,向学校心理咨询师倾吐以分担苦闷。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关键是看你站的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如果站在消极的面看,看到就是消极的事情。但是如果换个角度看,就会看到积极的方面。因此,换位思考是神奇的释压良方。
2.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
第一,要建立客观积极的自我认知系统。自我认知是指对自身进行合理的认识或评价,它是其他认知的基础。每个人都会对个体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有一定的自我认知。研究生辅导员实现客观积极的自我认知,有助于提高其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要实现客观积极的自我认知,辅导员们就必须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承认和接受自己在生理、心理、个人经历中的不足;积极的自我悦纳,不因优点而骄傲,不因缺点而自卑,正视自己,笑对得失,制定可行的目标,采取有效的行动去实现自我;合理正确看待期望,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期望,不能过高以免挫伤自信心,但也不要过低以免缺乏动力。
其次,要进行科学地归因。在积极心理学中,倡导个体把失败原因归为外部的、特殊的、不稳定的因素。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所有的失败原因都和自身无关,归因为外部因素。科学的归因,对个体的幸福感、自我效能和人格都有明显的作用。研究生辅导员一方面担任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的角色,从事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作,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对研究生教育进行科学归因、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提升其品质有重要影响。
心理素质培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研究生辅导员担负着对研究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任。研究生辅导员的素质高低关系着校园生活质量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很大关系。研究生辅导员心理素质占据着自身整体素质结构的核心位置,所以,高校有必要将培养研究生辅导员心理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的子系统纳入到师资培训的大系统中。
[1]姜相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2]唐 迅.现代教师心理素质[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韦有华.教师的心理素质[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高进军.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22).
[5]梁飞飞.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素质的几点思考——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职业特殊性的视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6]谭娟晖.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1,(4).
[7]赵艳丽.高校优秀辅导员心理素质的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