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活动的综合性效应探析

2014-04-08陈孝余王铧莹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儿童音乐幼儿园儿童

陈孝余, 王铧莹

(福建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学前儿童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感官接触。而音乐学习具有综合性特征,听觉、视觉、动觉等都是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感知方式。如何发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艺术活动的综合性效应,为我国学前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改革提供现实依据,促进我国学前早期儿童音乐教学水平迈上新台阶,不是任何单一学科能够负载的。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深度不够

目前看来,教师对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的教学目的并不明确。教师基本上只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了解去判断该作品的教学目的和内容,也就导致教师只是进行层次较低的教学,例如演唱歌曲、肢体表达等,未能挖掘出音乐作品的更深层次的内涵。

(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

当下,幼儿园音乐教学存在内容陈旧,教学形式缺乏创意,模式化严重等问题。譬如,《玛丽有只小羊羔》、《粉刷匠》等已经成为幼儿园必学曲目。再如,一堂《小动物的叫声》的教学形式基本一致,并体现出模式化、僵化倾向。类似的教学情状非常普遍。就教学内容而言,经典歌曲应该代代相传,这不仅是教育的需要,还是文化的考虑。但问题在于,在儿童极其烂漫的学前时代,智力拓展极速扩张的时光里,不能只教学这些所谓的名曲。我们不仅学外国歌,还要学中国歌,不仅要唱《粉刷匠》,还要唱《茉莉花》;不仅要接触欧美音乐,还要感受非洲律动、拉美风情;不仅要唱创作歌曲,也可以哼摇篮曲。总之,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要多元多样,既要经典,也要流行;既要中外,也要古今。均衡膳食才能合理发展。如此,我们的学前音乐教育才能教出美感,让孩子们学到美感。音乐教育的核心应该是用美的音乐培养孩子审美能力,否则,音乐教育的功能将会旁落。

(三)教学方法不恰当,缺乏有效性

通过观摩学前儿童音乐课堂教学,笔者发现幼儿园音乐教学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

1.音乐课堂艺术性缺乏

实践中,教师往往在教学手段的艺术方面做的不够或不够积极,而更多地采用了程式化教学。譬如,音乐活动课《小老鼠》,教学目的是学会歌曲节奏。老师往往一边弹唱,一边拿出图示:出示x xx|x-|等节奏型,跟学生解释:一个小叉打一下,两个小叉打两下,叉下面有减时线的打快一点,没有的打慢一点。由此可见,老师只注重节奏教学,却忽视了小朋友一脸茫然。最后导致小朋友屡教不会,有的即使学会了,一旦稍有变化,马上又出现错误。

2.重技巧轻创造

调查发现,老师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意教学结果而不注重教学过程,只重视孩子能否完整唱一首歌,或能不能打对节奏,而不重视孩子对音乐美的感受。例如,《大鼓小鼓》一课,这节音乐活动课的目的是感知乐曲的强弱关系,并能用多种方式表现乐曲的强弱。教学先放听一段音频资料,让同学区分大鼓和小鼓的音色区别。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能猜猜这两种声音哪个是大鼓的,哪个是小鼓的?”学生答:“一个声音很大,一个很小。”老师说:“对了,小朋友们真聪明。”接着又连续播放两遍音乐,在过程中不断提醒孩子要认真听音乐。老师然后说:“我再放一遍歌曲,大家注意听听大鼓和小鼓的音响有什么不同呢?”大鼓小鼓声音的强弱不同,孩子很容易能听出来。教师完全可以让孩子们亲自敲打大鼓和小鼓,这样可以非常直观地体会到二种鼓声音的不同和强弱;或者可以启发孩子利用各种方式模拟打击乐节奏,比如拍手、跺脚、敲桌子等,引导儿童创造声音,表现声音。这样,孩子的音乐感受力和创造力会就都会有得到提高,如此,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3.教学模式单一,内容衔接不当

多数老师习惯于传统的三段式教学:即先复习旧课或者进行些发声练习,然后教学准备的上课内容,即导入新课、教授新课;课时快结束时,复习本节课教授的内容,即总结新课。一节课下来,感觉所教的知识比较分散,不够集中,未能很明确地直入主题。类似这样的常态教学,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组织衔接的不够紧密、紧凑,导致孩子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节奏进行学习,课后没有得到较好的知识积累,反而打乱了孩子们的思维。

4.教学主体性不突出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的双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进行学习,尤其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学要在自在的状态中实现有效教学。幼儿园教育是为幼儿健康成长和未来生活打基础的,幼儿园的教师应该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地去参与教学过程。但从教学现状来看,尤其是在当今幼儿园班级人数多的状态下,集体教学还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教师的权威性和和教学“霸权”还是普遍潜在。例如某小班音乐活动,教师在孩子才初步熟悉歌曲后,就要求孩子马上与自己一起哼唱歌曲,并且在音准、节奏等方面提出相应要求。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只是把孩子当做教学工具,而不要求孩子能否真正学会、体会到音乐内容。这时候孩子完全成为配角,成了迎合老师教学的工具,显然不符合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学习能力为出发点的教学理念。再如,无论年龄大小,教师都一味要求表现音乐要准确,而小班孩子发声器官发育不完全,音高上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嗓子;中班孩子合作能力还未完全形成,教师却要求他们马上相互配合等。

教师喜欢追求教学的结论而忽略了孩子真正探究学习的过程。况且,孩子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离开了主体性的发展,教学则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质而言之,学前教育是自主教学,教师在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过程中扮演的是指引者角色,教学过程要一切以“以幼儿为本”,儿童是教学发展的主体,教育的一切是满足幼儿发展的一切需要。

5.表演活动成为主要形式

相关研究显示,儿童音乐教学中,不管什么内容,教师总是以唱歌跳舞的形式让孩子们去学习音乐,教学实态成为一种“歌伴舞”。表面上课堂活跃、自主,其实,孩子只是玩玩闹闹而已,并没有学到、领略到音乐。一般教师也认为歌舞表演活动好组织,课堂效果比较明显,而且孩子们回到家中,能够直观地给家长表演,也会让家长觉得孩子在学校里学到了知识且效果明显。而幼儿园的教学管理者则表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前在内容上还没有具体的规定,老师们基本都是用自己擅长的去教学。

总之,学前音乐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提供一种自由的教育氛围,给予孩子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音乐想象。从学理上说,就是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肯定他们的每一种音乐表达方式、独特的审美感受,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学前音乐教学强调通过多种艺术形式,采用不同形式音乐活动,给幼儿提供更多的自由表现的机会,培养幼儿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单一的模式和纯粹的互动形式,都不能有效地实现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综合性效应

如前所述,学前音乐教学不应该只注重以歌唱或舞蹈,而应是将歌唱、动作、游戏、表演、即兴创作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有机结合,给孩子们全面而综合的审美体验。如著名的柯达伊教学法就提倡综合性教学,在演唱歌曲时候加以动作,并多用合唱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笔者在教学观摩中发现,小班孩子对于音乐活动处于高潮时,就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表现得非常投入,也非常开心。所以教师要将音乐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使音乐活动生动起来,更有利于促进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一)充分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也无法。教学方法不是教条,更不是空头理论。音乐活动应以游戏为主,教师与儿童应是“互动”关系。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还是一种无意识,还不能很好地调控自己的行为。如果音乐活动不能通过新颖多样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教学就很难让他们真正完全进入音乐当中,参与音乐活动。因此,教师应该有效地运用自己的音乐知识和教学经验,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创设形象而生动的教学情境,灵活创设教学环节,营造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应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发展趋势,使课堂教学成为发展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给学前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

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发展和创造力发展,要求教师不能过分干预学生的音乐行为,而应允许他们自由表达,敢于表达。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相对活跃、轻松的学习氛围。比如运用情感渲染、多通道感受理解、多形式尝试表现、环境熏陶等方法,让学前儿童在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音乐、体验音乐。此外,要注意的是,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时,教师应该引导儿童多进行音乐实践,做各种音乐创造活动。学前儿童音乐教学要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教学活动,要强调学生对音乐的体验,而不是一定要他们每节课都学到了什么、接受几段舞蹈等。

(三)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我们在进行学前儿童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参与教学的教育者的素质能力。[1]教师必须建立高尚的教师品德和职业道德,热爱儿童,热爱艺术,在教学中因材施教。音乐教师要具有全面的艺术修养、良好的教育修养和心理素质,要具有较强的引导意识、民主教学的观念,如此才能实现教学的综合性。

学前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跳台,既有基础性,又是长期性。在新课标背景下,幼儿音乐教学更应强调音乐性,尤其是听觉能力。柯达伊认为:“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听觉训练和歌唱活动密切相关,而且所有后来的工作也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幼儿园三年期学习的歌曲形成了儿童听觉理解力的基础、内心听觉的基础和学习音乐读写的基础。”[2]我们必须在正确的儿童音乐教育观念指导下,运用创新、复合式的教学方法整体,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儿童全面的音乐素质,尤其是体验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的发展。我们要“把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不仅要遵循音乐学习规律及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特点进行音乐基本知识、技能的教育和熏陶,更要以全面发展教育为中心”[3]。通过音乐手段、音乐教育途径以促进儿童在认知与情感、个性与社会性等方面的整体、和谐发展。这也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学的方向及趋势。

[1]刘云艳,岳慧兰,杨晨晨.韩国的学前教育政策:现状、问题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3,(7).

[2]刘丽英,刘云艳.关于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5).

[3]岳慧兰,刘云艳.认知神经科学视域下的婴幼儿学习[J].学前教育研究,2012,(10).

猜你喜欢

儿童音乐幼儿园儿童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爱“上”幼儿园
关于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
留守儿童
宋明蒙学中的音乐教育对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六一儿童
文化浸润:儿童音乐教学的审美之维
从认知角度看不同年龄段儿童音乐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