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荀子集解》点校本校勘检讨(下)

2014-04-08王天海宋汉瑞

邯郸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刻本光绪荀子

王天海,宋汉瑞

(贵州民族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乐论篇》第二十——此接前文:《荀子集解》点校本校勘检讨(中)

211.第379页第10行正文“合奏以成文者也”。

今按:影宋台州本原文作“节奏合以成文”,光绪刻本脱“节”字,且将“奏合”倒为“合奏”,并衍“者也”二字,点校本皆从之。

212.第384页第4-5行正文“众积意 乎”下引卢文弨注“元刻无‘意’字。‘ ’,说文作‘’,云:謘‘语谆也,直离切。’元刻正同。”

今按:卢文弨注文原作“元刻无‘意’字。‘ ’,说文作‘謘’,云:‘语谆謘也,直离切’元刻正同。”光绪刻本不误。点校本在“《说文》作”引号内后脱“謘”字,且将“语谆謘也”倒为“謘语谆也”。

《解蔽篇》第二十一

213.第388页第14-15行正文“桀死于亭山”下引杨倞注“传写又误为‘亭’。”

今按:杨倞注文原作“传写又误为‘亭’耳。”光绪刻本脱“耳”字,点校本从之。

214.第390页第14-15行正文“唐鞅蔽于欲权而逐载子”下引杨倞注“韩子曰:‘戴 为宋太宰,夜使人曰:吾闻数夜有乘辎车至李史门者谨为我司之。”

今按:所引杨倞注文后句原作“吾闻有数夜乘辎车之李史门者,谨为我司之”,光绪刻本将“有数夜”倒为“数夜有”;将“之”误为“至”。点校本皆从之。

215.第391页第2-4行正文“奚齐蔽于欲国而罪申生”下引杨倞注“不正其杀世子申生而立之也。”

今按:所引杨倞注文原作“不正其杀世子申生而立也”,光绪刻本衍“之”字,点校本从之。

216.第391页第11-12行正文“勉之强之,其福必长。此之谓也。此不蔽之福也。”下引杨倞注“强,直亮反。”

今按:所引杨倞注文原作“强,其亮反。”意即“强”字于此应读为“勉强”之“强”光绪刻本不明反切之理,将“其”讹为“直”字,误读“强”为“僵直”之“僵”,点校本从之。

217.第392页第11-14行正文“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下引杨倞注“其说但贤得权势,以刑法驭下,而不知权势待才智然后治,亦与慎子意同。”

今按:所引杨注“其说但贤得权势”,点校本在校勘记中指出“‘贤’,似当作‘贵’,形近而误”。光绪刻本失校,点校本校勘记是。

218.第393页第4-6行正文“由俗谓之道,尽嗛矣”下引卢文弨注“‘尽用矣’‘尽嗛矣’,元刻两‘矣’字俱作‘也’,今从宋本。”

今按:所引卢文弨注文,点校本在校勘记中指出“‘尽用矣’,据正文,似当作‘尽利矣’。”

219.第399页第5-8行正文“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师。”下引王念孙注“吕本作‘贾师’者,涉上‘贾精于市’而误。”

今按:影宋台州本、宋浙北本原文皆作“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市师”,点校本在校勘记中指出“吕本作‘贾师’,与吕、钱本‘贾师’作‘市师’前后矛盾,似有误。”

220.第400页第6-7行正文“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下引杨倞注“故戒以精一”。

今按:所引杨注文原作“故诫以精一”,光绪刻本将“诫”作“戒”字,点校本从之。

221.第401页第12行正文“浮游作矢,而羿精于射。”下引杨倞注“世本云:夷牟作矢,宋衷注云‘黄帝臣也。’”

今按:所引杨注文原作“世本云:夷牟作矢,宋衷注云‘黄帝臣。’”光绪刻本衍“也”字,点校本从之。

222.第403页第4-5行正文“有子恶卧而焠掌,可谓能自忍矣,未及好也。”下引杨倞注“若思道之至人,则自无寑,焉用焠掌乎?”

今按:所引杨注文原作“若思道之至,则自无寑,焉用焠掌乎?”。光绪刻本衍“人”字,点校本从之。

223.第406页第14-15行正文“老身长子而与愚者若一,犹不知错,夫是之谓妄人。”下引杨倞注“身已老矣,子已长矣,犹不知废捨无益之学,夫是之谓愚妄人也。”

今按:所引杨注文原作“身已老矣,子已长矣,犹不知废捨无益之学,夫是之谓愚妄之人也”,光绪刻本“愚妄”下脱“之”字,点校本从之。

224.第407页第1行正文“曰:止诸至足。曷谓至足?曰:圣也”下引杨倞注:或曰:“圣”下更当有“王”字,误脱耳。

今按:所引杨倞注文,点校本断句不当,标点当为“‘圣’下更,当有‘王’字。误脱耳。”

225.第409页第2-3行正文“不好辞让,不敬礼节,而好相推挤:此乱世奸人之说也,则天下之治说者方多然矣。”下引杨倞注“慎、墨、宋、惠之属。”

今按:正文“而好相推挤”下当用分号,,点校本误用冒号。所引杨注文原作“慎、墨、季、惠之属。”《成相篇》原文亦有“慎、墨、季、惠”之语。光绪刻本从卢校皆将“季”改为“宋”字,点校本从之,不当也。

《正名篇》第二十二

226.第412页第12-14行正文“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下引卢文弨注:下两“而为”,承上文,亦必本是“而讹”。

今按:正文的标点应作“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点校本脱漏顿号一、逗号一。所引卢注文原作“下两‘而为’,承上文,亦必本是‘而伪’”,光绪刻本将“伪”误为“譌”,点校本在校勘记中指出“‘而譌’,似当作‘而伪’”。

227.第416页第1-2行正文“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下引杨倞注“天官意想其同类,所以共其省约之名,以期相会而命之名也。”

今按:所引杨注文原作“天官意想其同类,所以共其省约之名,以期相会而命之,各为制名也。”光绪刻本脱“各为制”三字,点校本从之。

228.第417页第2-3行引杨倞注:或曰:“洒”,当为“漏”,篆文稍相似,因误耳。礼记曰“马黑脊而般臂,漏”,郑音“蝼。蝼蛄臭”者也。

今按:考《礼记·内则》原文本作“马黑脊而般臂,漏”,郑玄注:“漏,当为蝼,如蝼蛄臭者也。”点校本郑注文标点错误,当为“郑音‘蝼’。‘蝼蛄臭者也’”。

230.第417页第13-14行正文“徵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下引杨倞注“缘,因也。以心能召万物”。

今按:所引杨注文原作“缘,因也。以心能占知万物”,光绪刻本将“占知”二字讹作“召”,点校本从之。

231.第417-418页第1-7行正文“然而徵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下引杨倞注“言心虽能召所知”;正文“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徵之而无说”下引杨倞注“心能召而知之”。

今案:正文“当簿其类”下,点校本漏标逗号;两处所引杨倞注文中“召”字,原文本作“占”字,点校本皆误。

232.第421页第13-14行正文“‘非而谒楹有牛,马非马也’,此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下引杨倞注“‘马非马’,是公孙龙白马之说也。”

今按:所引杨倞注文原作“‘马非马’,公孙龙白马之说也。”光绪刻本衍“是”字,点校本从之。

233.第422页第11-12行正文“实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说,说不喻然后辨。”下引杨倞注“言物稍难名”。

今按:所引杨注文原作“言物稍难明”。光绪刻本将“明”讹为“名”,点校本从之。

234.第423页第1-2行正文“累而成文,名之丽也。”下引杨倞注“或曰:丽与俪同,配偶也。”

今按:杨注文原作“或曰:丽,同配偶也。”光绪刻本衍“与俪”二字,点校本从之。

235.第424页第14行正文:袄辞不出

今按:“袄”,原文本作“祅”,点校本因形近而误,其说参见前第165条。光绪刻本不误。

236.第427页第1行正文“有欲无欲,异类也,生死也,非治乱也。”下引杨倞注“二者异类,如生死之殊,非治乱所系。在于導欲则治,不導欲则乱也。”

今按:所引杨注文原作“二者异类,如生死之殊,非治乱所系。治乱所系在于導欲则治,不導欲则乱也。”光绪刻本脱“治乱所系”四字,点校本从之。

237.第432页第3-4行正文“声不及傭而可以养耳,蔬食菜羹而可以养口……可以养体”下引卢文弨注“‘疏食’当作‘疏食’。”

今按:考卢注原文本作“‘疏食’当作‘蔬食’。”光绪刻本将第二个“蔬”字讹为“疏”,点校本从之。

238.第432页第14-15行正文“夫是之谓重己役物。”下引杨倞注“知道则心平愉,心平愉则欲恶有节,不能动,故能重己而役物。”

今按:所引杨倞注文原作“知道则心平愉,心平愉则欲恶有节,物不能动,故能重己而役物。”光绪刻本“不能动”之上,脱“物”字,点校本从之。

《性恶篇》第二十三

239.第435页第10-11行正文“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按:据影宋台本,正文当作“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光绪刻本因音近而讹,将“使”讹为“始”,点校本从之。

240.第436页第7行正文“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下引杨倞注:“孟子言失丧本性,故恶也。”

今按:点校本在校勘记中指出“‘故也’,据杨注,似当作‘故恶也。’”孟子主性善,失丧其性者,必恶也。据杨注,正文“善”字必当作“恶”,此因上文‘性善’而误也。光绪刻本、点校本皆失校。(参见王天海《荀子校释》940页)

241.第437页第9行杨倞注:埴,埴黏土也。

今按:所引杨注文原作“埴,黏土也”,光绪刻本同,点校本衍一“埴”字。

242.第440页第8-9行正文“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下引俞樾曰:如杨注“哗”与“夺”义不伦。

今按:所引俞樾注中“如杨注”下应加逗号,点校本未标。

243.第442页第6-7行正文“天非私曾、骞、、孝已而外众人也”下引杨倞注“曾、骞,曾参、闵子骞也;孝已,殷高宗之太子:皆有至孝之行也。”

今按:殷高宗是商代第22代国王“武丁”的庙号,故杨注“殷高宗”下人名号应连标;且“殷高宗之太子”之后应用分号,不当用冒号。点校本标点皆有误

244.第444页第7-8行正文“尧问于舜曰:‘人情如何?’……唯贤者为不然。”下引杨倞注“韩侍郎作性原曰……”

今按:韩愈本有《原性》一篇,光绪刻本误作《性原》。点校本校勘记对杨注指出:“性原”,似当作“原性”。

245.第445页第7行正文:有圣人知之者。

今按:影宋台州本、宋浙北本皆作“有圣人之知者”,正与后文“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相应,光绪刻本同,点校本将“之知”为误倒“知之”。

246.第447页第2-3行正文“仁之所亡无富贵;”下引杨倞注:《礼记》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也。”

今按:点校本所引杨倞注文标点错误,“也”字当在引号外。

247.第447页第11-12行正文“礼恭而意俭,大齐信焉而轻货财”下引王念孙注:《康王之诰》“底至齐信”。

今按:光绪刻本引王念孙注作:《顾命》“底至齐信”。点校本在校勘记中指出:“康王之诰”,原本作“顾命”,据《尚书》改。

248.第448页第8-13行正文“桓公之蔥,大公之阙,文王之禄,庄君之曶,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劒,”下引杨倞注“又张景阳《七发》说劒曰‘舒辟不常’,李善云:‘辟,卷也。言神剑柔,可卷而怀之,舒则可用。’”

今按:正文中“蔥、阙、禄、曶,干将、莫邪、钜阙、辟闾”,皆古之良劒名,其下当标专名号,点校本皆未标。又,点校本在杨注“《七发》”下有校勘记曰:“《七发》乃枚乘作,此当为‘《七命》’。”在所引杨注“舒辟不常”下有校勘记曰:“‘舒辟不常’,《七命》作‘舒辟无方’,未见李善注。”

《君子篇》第二十四

249.第450页第6-7行正文“百吏官人无怠慢之事,众庶百姓无奸怪之俗,无盗贼之罪,莫敢犯大上之禁。”

今按:正文光绪刻本“敢”字原作“取”,点校本在校勘记中指出“‘敢’原本作‘取’,形近而误,据注文改。”

250.第451页第7-8行正文“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悔;爵当贤则贵,不当贤则贱。”

今按:据影宋台州本,原文本作“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爵当贤则贵,不当贤则贱”。光绪刻本“不当罪”下脱“则”字,点校本从之;且点校本将“侮”讹为“悔”。

《成相篇》第二十五

251.第455页第4行此篇名下引杨倞注“或曰:成功在相,故作成相三章。旧第八,今以是荀卿杂语,故降在下。”

今按:所引杨倞注文“故作成相三章”,原作“故作《成相》三章也。”光绪刻本脱“也”字,点校本从之。

252.第460页第9-10行正文“由之者治,不由者乱何疑为?”下引郝懿行注“为,古读如讹,与‘施’‘罢’‘斗’皆韵。”

今按:正文“不由者乱”下应有逗号,点校本漏标。点校本在校勘记中对郝懿行注文指出“‘讹’属歌韵,似当作‘伪’”。今按:“为,如字,读平声,与‘施、罢、戏’上古同属歌部韵。”(参见王天海《荀子校释》985页)可知郝注不误,点校本校勘有误。

253.第460页第10-11行正文“凡成相,辨法方,至治之极復后王。”下引杨倞注“谓随时设教,必拘于古法。”

今按:考杨注原文本作“谓随时设教,不必拘于古法。”光绪刻本脱“不”字。点校本在校勘记中指出杨注“‘必’,似当作‘不’。或‘必’上脱‘不’字。”

254.第460页第11行正文“復慎、墨、季、惠,百家之说诚不详。”

今按:影宋台州本原文本作“慎、墨、季、惠,百家之说诚不详。”光绪刻本衍“復”字,点校本从之。

255.第461页第12行正文“精神相反,一而不贰为圣人。”下引杨倞注“相反,谓反覆不离散也。”

今按:所引杨倞注文原作“相反,谓反覆不离散。”光绪刻本衍“也”字,点校本从之。

256.第461页第13行正文“治之道,美不老”引杨倞注“为治当日新,为美无休息也。”

今按:所引杨倞注文原作“为治当日新,其美无休息。”光绪刻本将“其”误作“为”,且脱“也”字,点校本皆从之。

257.第461页第14-15行正文“成相竭辞不蹷”下引杨倞注“竭,尽也。论成相之事,虽终篇,无题蹷之辞。”

今按:正文“成相竭”下应有逗号,点校本漏标。所引杨注“论成相之事虽终篇”为一句,“事”下之逗号不当有。点校本标点有误。

258.第462页第11行正文“尧尚贤身辞让。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下引杨倞注:《庄子》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支父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遂不受。

今按:所引杨倞注文原作:《庄子》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遂不受。光绪刻本衍“不受。又让于子州支父”9字,点校本从之。

259.第468页第1行杨倞注“《国语》里革曰:‘鸟兽成,水虫孕,水虞于是禁罝、罣 。”

今按:所引杨注原文本作“《国语》里革曰:‘鸟兽成,水虫孕,于是乎禁罝、罣 。”可知光绪刻本衍“水虞”二字,脱“乎”字。点校本从之。

260.第470页第6行正文“请牧祺,明有基”引杨倞注“祺,祥也。请牧治吉祥之事,在明其所有之基业也。”

今按:所引杨倞注文原作“祺,吉也。请牧治吉祥之事,在明其所有之基业。”光绪刻本将“吉”讹为“祥”,且衍“基业”后“也”字,点校本从之。

261.第471页第11-22行引杨倞注文:此已上,论君有五之事也。

今按:正文中“论君”二字,影宋台州本、宋浙北本原作“君论”,是。参见点校本第468页第14行正文:“君论有五约以明”下引杨倞注:“论为君之道有五,甚简约明白。”光绪刻本将杨注“君论”误倒为“论君”,点校本从之。

《赋篇》第二十六

262.第472页第8行此篇名下引杨倞注“旧第二十二,今亦降在下。”

今按:据杨注原文本作“旧第三十二,今亦降在下。”光绪刻本将“三”讹为“二”字,点校本从之。

263.第472页第12-13行正文“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与?”下引杨倞注“先王为解说曰:‘此乃有文饰而不至华采者与’?”

今按:所引杨倞注原文本作“先王为解礼意曰:‘此乃有文饰而不至华采者与’?”光绪刻本将“礼意”二字讹为“说”,点校本从之。

264.第473页第6-7行正文“或厚或薄,帝不齐均”下引王念孙曰:“帝”,本作“常”字之误也。

今按:点校本不明训诂用术语,在所引王注“本作‘常’”下漏标逗号。

265.第474页第1行杨倞注:言智常欲见利远害。

今按:所引杨倞注中“见”字,原文本作“就”。光绪刻本将“就”误作“见”,点校本从之。

266.第475页第11行正文“德厚而不捐,五采备而成文。”下引杨倞注“捐,弃也。万物或美或恶,覆被之,皆无捐弃也。”

今按:所引杨倞注原文本作“捐,弃也。万物或美或恶,覆被之,皆无捐弃。”光绪刻本衍“也”字,点校本从之。

267.第476页第4-6行正文“充盈大宇而不窕,入郄穴而不偪者与?”下引杨倞注“窕,读为窱,深貌也。言充盈则满大字,幽深则入郄穴,而曾无偪侧不容也。窱,它吊反。”

今按:所引杨倞注原文本作“窕,读为窱,深貌也。言充盈则满大字,幽深则入郄穴,而曾无偪侧不容也。窱,土吊反。”光绪刻本将“土”误作“它”,点校本从之。

268.第477页第1-2行正文“曓至杀伤而不亿忌者与?”下引杨倞注“言果绝不测也。”

今按:所引杨注原文本作“而果绝不测也。”光绪刻本将“而”误作“言”,点校本从之。

269.第477页第12行杨倞注:故于此具明也。

今按:所引杨倞注文原作“放于此则明也”。“放”与“仿”通,“放于此”,即“仿于此”。光绪刻本将“放”误作“故”,点校本从之。。

270.第477页第13-14行正文“有物于此, 兮其状,屡化如神。”下引杨倞注“变化,即谓三俯三起,成蛾蛹之类也。”

今按:所引杨注原文本作“变化,即谓三俯三起,蛾蛹之类也。”光绪刻本衍“成”字,点校本从之。

271.第478页第9行正文“屡化而不寿者与?”

今按:此上所引正文下,光绪刻本脱杨倞注文“不得终其寿命”6字,点校本从之。

272.第478页第13行正文“喜湿而恶雨”下引杨倞注“湿,谓浴其种。既生之后,则恶雨也。”

今按:所引杨注原文本作“湿,谓浴其种。既生之后,则恶雨。”光绪刻本衍“也”字,点校本从之。

273.第482页第1行正文“螭龙为蝘蜓,鸱枭为凤皇。”下引杨倞注“说文云‘螭,如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

今按:杨注原文本作“说文云‘螭,如龙而黄,北方谓之蛇蝼。”光绪刻本因形近而误,将“蛇”字讹为“地”字,点校本从之。

274.第483页第1-10行正文“琁、玉、瑶、珠,不知可佩也。”下引卢文弨注“则大臣主断图私”。

今按:点校本在校勘记中指出卢注中“‘图’,原本作‘国’,据《韩诗外传·四》改”。

《大略篇》第二十七

275.第485页第3行此篇名下引杨倞注“旧第二十七”。

今按:所引杨注原文本作“旧第二十九。”光绪刻本将“九”讹为“七”,点校本从之。

276.第485页第8-10行正文“天子外屏,诸侯内屏,礼也。外屏,不欲见外也;内屏,不欲见内也。”下引杨倞注“倞谓不欲见内外,不察泉中鱼之义也。”

今按:所引杨注原文本作“倞谓不欲见内,不察泉中鱼之义也。”光绪刻本衍“外”字,点校本从之。

277.第486页第6-8行正文“《诗》曰:‘我出我舆,于彼牧矣。”下引杨倞注“此明诸侯奉上之礼也”。

今按:所引杨注原文本作“此明诸侯奉上礼也”,光绪刻本衍“之”字,点校本从之。

278.第486页第9行正文“天子山冕,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韦弁,礼也。”下引杨倞注“山冕,谓画山于衣而服冕,即衮也。”

今按:所引杨注原文本作“山冕,谓画山于衣而服冕,即衮冕也。”点校本“衮”下脱“冕”字,光绪刻本不脱。

279.第492页第7-8行正文“赙、赗所以佐生也……非礼也。”下引杨倞注“皆谓葬时。”

今按:所引杨注原文本作“皆谓葬事。”葬事,葬礼之事也,非下葬之时。光绪刻本将“事”讹为“时”,点校本从之。

280.第492页第11-13行正文“天子即位,……授天子一策。”下引杨倞注“策,编竹为之,后易之以玉焉。”

今按:所引杨注原文本作“策,编竹为之,后易之以玉为也。”光绪刻本将“为也”讹为“焉”,点校本从之。

281.第495页第7-9行正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下引杨倞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故以夫妇为本。”

今按:点校本在校勘记中指出杨注“‘序’,原本误为‘说’,今改。”

282.第501页第14行正文下引俞樾注:《荀子·成相篇》“身让卞随举牟光”,即《庄子·大宗师篇》之务光也,是其例矣。

今按:点校本在校勘记中指出:“卞”原本误作“十”,据《成相篇》改。

283.第507页第13行正文下引杨倞注“革急则里木廉隅见。”

今按:点校本校勘记中指出“‘里’,原本无,据《周礼·考工记》轮人郑注补。”

284.第508页第8-10行正文“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宝”下引杨倞注:或曰:厥,石也。《晏子春秋》作“井里之困”也。

今按:考《晏子春秋》原文本作“和氏之璧,井里之困也,良工修之,则为国宝。”故所引杨倞注文标点当作“或曰:厥,石也。晏子春秋作‘井里之困也’。”点校本将“也”字标在引号外,是不查原文之误。

285.第511页1-3行正文“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下引郝懿行注“孔子四言‘焉可息哉’,必须死而后已。”

今按:点校本在校勘记中指出“‘四’,据正文似当作‘五’。”

286.第512页第2行正文“古者匹夫五十而士”下引杨倞注“礼四十而士,五十而后爵”。

今按:所引杨注原文本作“礼四十而仕,五十而后爵”,光绪刻本将杨注“仕”字误作“士”,点校本从之。

287.第513页第11-12行正文“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下引杨倞注“柳下惠,鲁贤人公子展之后”。

今按:所引杨注原文本作“柳下惠,鲁人公子展之后”,光绪刻本衍“贤”字,点校本从之。据杜预《春秋左传注》,公子展是春秋时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是展禽、展喜的祖先,展氏的始祖。点校本于公子展下所标人名“展”字,误也。

288.第514页第14行杨倞注:赵蕤注《长短经·知人篇》曰。

今按:《长短经》为唐人赵蕤所撰,其第五篇为知人篇。所引杨注原文并无“注”字,光绪刻本误衍“注”字,点校本从之。

289.第516页第5-7行正文“语曰:‘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下引杨倞注“裴骃云:‘瓯窭,倾侧之地。污邪,下地也。’”

今按:点校本在校勘记中指出:《史记·滑稽列传》裴骃集解“下地”下有“田”字。

290.第518页1-2行正文“少言而法,君子也。多言无法而流喆然,虽辩,小人也。”

今按:据文意,正文标点应作“少言而法,君子也。多言无法而流,喆然虽辩,小人也。”点校本不明原文之意,断句、标点皆有误。

291.第518页第15行正文下引杨倞注“圣贤者不过时,危行言逊。”

今按:所引杨注原文本作“言贤者不过时,危行言逊。”光绪刻本将“言”讹为“圣”字,与杨注原意不合,点校本从之。

《宥坐篇》第二十八

292.第520页第3行正文“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下引杨倞注“此皆毁庙也。”

今按:所引杨注原文本作“此皆毁宗庙也。”光绪刻本脱“宗”字,点校本从之。

293.第521页第10-11行正文下引杨倞注“‘耕而食之,掘而饮之,无求于人’,是望不得以赏罚劝禁也。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者,非爵禄则刑罚也。”

今按:所引杨注原文本作“‘耕而食之,掘而饮之,无求于人’者,是望不得以赏罚劝禁也。且夫王之所以使其臣者,非爵禄则刑罚也。”光绪刻本“无求于人”下脱“者”字,将“夫王”误作“先王”,“臣”下衍“民”字。点校本皆从之。

294.第523页第11-12行正文“何则?陵迟故也。”下引杨倞注“陵迟,言丘陵之势渐慢也。王肃云:‘陵迟,陂池也。’”

今按:所引杨注中“王肃云:‘陵迟,陂池也。’”宋台州本原作“王肃云:‘陵迟,陂阤也。’”点校本在校勘记中指出:“陂池”,似当作“陂陀”或“陂陁”。

295.第524页第14-15行正文下引杨倞注“《说苑》作‘徧予而无私。’”

今按:所引杨注原文本作“《说苑》作‘遍予而无私’者”。光绪刻本脱“者”字,点校本从之。

296.第525页第14-15行正文“淖约微达,似察。”下引杨倞注“虽至柔弱,而侵淫通达于物,似察之见细微也。”

今按:所引杨注原文本作“虽至柔弱,而淫浸通达于物,似察者之见细微也。”光绪刻本将“浸”讹为“侵”,且“似察”下脱“者”字,点校本从之。

《法行篇》第三十

297.第536页第8行杨倞注:仁者必能使人爱。

今按:所引杨注原文本作“仁者必能使人爱己”。光绪刻本脱“己”字,点校本从之。

《哀公篇》第三十一

298.第539页第1行正文:必不知色色。

今按:各本皆作“心不知色色”,光绪刻本同,点校本讹“心”为“必”。

299.第545页第6-7行杨倞注引《说苑》:孔子曰:无取拑,捷者必兼人,不可为法也。

今按:所引杨倞注文引《说苑》原作“孔子曰:无取拑者,无取捷者,无取口叡者。拑者太给利,不可尽用也;捷者必兼人,不可为法也。”此与今本《说苑》文同,光绪刻本脱“无取捷者,无取口叡者。拑者太给利,不可尽用也”;19字,文义不全,点校本从之。

《尧问篇》第三十二

300.第549页第12行正文下引杨倞注“非大君之量也”。

今按:所引杨注原文本作“非人君之量也。”人君,专指国君、君主。大君,是对君子的尊称。光绪刻本将“人”字讹为“大”字,点校本从之。

本文清理中华书局1988年版《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本校勘失误共300条。

其中沈啸寰、王星贤二人共出校勘记39条:校改《荀子集解》光绪刻本错误16处,考证文献指出错误10处,提出疑似错误10处,补正脱字2处;校勘有误1处。

其中清理王先谦《荀子集解》光绪刻本文字讹误93字,脱漏文字162字,衍文53字,文字误倒12处,原文失校9处,误删、误改6处。以上错误,沈、王点校本不仅失校,而且皆误从之。

此外,光绪刻本不误而点校本新增错误有63处:其中文字讹误53字,脱文5处,衍文2处,文字误倒3处。

本文清理沈、王点校本在标点符号方面的错误有100处:其中断句不当有17处;错用标点符号53处,脱漏标点符号30处。

《荀子集解》沈、王点校本不仅在标点符号方面的错误有100处,还沿袭了光绪刻本与新增文字讹误脱衍共367字,文字误倒15处;原文失校9处,校勘记错误1处。根据国家《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第五条之规定:“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合格。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不合格。”中华书局1988年版《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本总字数为31.9万字(版权页所标示),其差错率远远超出国家《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属于编校质量不合格之书。如果说《荀子集解》光绪思贤讲舍刊本的校勘错误有刻板、审校、印制等条件限制的原因,但收入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的《荀子集解》,之前已有上海扫叶山房1952年新式标点铅印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万有文库国学基本丛书》标点铅印本、1935年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标点排印本,1988年经过沈啸寰王星贤二人的点校整理,不仅未能校改光绪刻本原有的错误,反而新增错误63处,标点错误竟然多达100处。中华书局1988年版《荀子集解》点校本刊印15年来,印数达39000册,至今无一字校改;2013年4月,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又重印了《荀子集解》点校本,除个别地方有更正外,其校勘错误大体依旧,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十分遗憾。

以上校勘并未穷尽《荀子集解》点校本在校勘方面的所有失误,比如考证部分,因为有的内容一时搜寻不到第一手资料而暂付阙如。对《荀子集解》点校本在校勘方面的失误,李中生、张小苹等人也早有专文论述,此后仍将有学者发现它的问题。当然,任何一部古籍整理著作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拙著《荀子校释》亦不例外。但是,只要作者本着对读者负责、对历史文献负责的精神,还是可以把误差降低到最小的程度。由此可见,古籍整理者不仅要具有丰厚的学养,还要有严谨的学风。当然,一部古籍整理著作是否能做到高质量、高水平的出版,出版社与责任编辑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文续完)

[1]王念孙.读书杂志[M].王氏家刻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冢田虎.荀子断[M].日本宽政七年(1795)京师水玉堂刊本.

[3]锺泰.荀注订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4]刘师培.荀子斠补·荀子补释[M]//刘申叔先生遗书.1934年宁武南氏校印本、1936年排印本.

[5]久保爱.荀子增注[M].日本文政三年(1820)平安书林水玉堂本.

[6]于省吾.双剑誃·荀子新证[M].北京:大业印刷局,1940.

[7]鲁实先.荀子札记[J].责善半月刊,1941,1(23-24).

[8]物双松.读荀子[M].日本宝历十四年(1764)京师水玉堂刊本.

[9]朝川鼎.荀子述[M].日本昭和八年(1933)排印本.

[10]俞樾.荀子平议[M].光绪刊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1]刘如瑛.荀子校释补[J].中华文史论丛,1980 (4).

[12]杨柳桥.荀子诂译[M].济南:齐鲁书社,1985.

[13]卢文弨,谢墉.荀子笺释[M].浙江书局汇刻《二十二子》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郝懿行.荀子补注[M].清刻《齐鲁先喆遗书》本.

[15]包遵信.读荀子札记[J].文史,1978-1979,(5,6).

[16]安积信.荀子略说[M].日本昭和八年(1933)排印本.

[17]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8]熊公哲.荀子今注今译[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

[19]王引之.读书杂志[M].王氏家刻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0]潘重规.读王先谦荀子集解札记[J].制言,1936(12).

[21]北京大学荀子注译组.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2]顾千里.读书杂志[M].王氏家刻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3]李中生.荀子校诂丛稿[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4]王先谦.荀子集解[M].光绪辛卯思贤讲舍本、新编诸子集成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88.

[25]徐复.荀子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6]陶鸿庆.读诸子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7]龙宇纯.荀子集解补正[J].大陆杂志,1955(8,9,13).

[28]郭嵩焘.荀子集解[M].光绪辛卯思贤讲舍本、新编诸子集成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88.

[29]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0]骆瑞鹤.荀子补正[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31]郭庆藩.荀子集解[M].光绪辛卯思贤讲舍本、新编诸子集成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88.

[32]帆足万里.荀子标注[M].日本昭和二年(1927)排印本.

[33]章诗同.荀子简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说明:因文中各种标注符号太多,为避免混乱,文后参考文献的序号不在文中引文后标注。)

猜你喜欢

刻本光绪荀子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和谐
光绪《黔江县志》的药学价值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
西夏刻本中小装饰的类别及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