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城市游憩空间优化研究
2014-10-30杨佩群张翠花吴映玲
杨佩群,张翠花,吴映玲
(韩山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管理系,广东潮州 52104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城市游憩主要源于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背景下,市民恢复与放松身心健康的需要,从而诞生了现代城市游憩业,主要包括户外游憩与室内休闲娱乐,涉及社区、市区、郊区、景区游憩场所。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休闲、游憩、休闲旅游逐渐成为学界日益关注的话题。2008年全国休假制度的重新确立,使市内休闲和近程旅游成为居民假期休闲更为普遍的方式,2010年12月16日至17日首次全国休闲工作会议提出,休闲在中国的发展定位是“以民生为主”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利民惠民,改善民生,提高生活质量”。因此,积极引导和推动休闲发展,已进入国家发展战略和重要工作日程。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2月2日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提出,要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时间,改善国民旅游休闲环境,推进国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民旅游休闲产品开发与活动组织,完善国民旅游休闲公共服务,提升国民旅游休闲服务质量,[1]使我国进入休闲社会的步伐大大加快。在休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崭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城市也面临“如何处理好市民闲暇时间去处”的问题。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感受文明、融于自然、理解文化、陶冶性情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生态环境,同时也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考察指标。
国内对于城市游憩空间的研究,虽然角度各有不同,但主要研究是以大、中型城市为主,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较有代表性的大城市;中等城市中关注的是各省会城市,虽然也有针对小城市和城镇的案例研究,但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此外大多数研究案例选择的城市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且多是纯粹对城市休闲空间类型或结构进行研究;对于经济水平一般的小型城市的研究相当少。当前对潮州城市游憩空间优化的研究为空白,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素有“岭海名邦”之美称的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市,地处亚热带与温带的分界处,北回归线穿越其间,自然山水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在建设“幸福广东”的大背景下,如何合理分配利用游憩资源,不断完善并优化自身城市的游憩空间,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体现城市公共利益,保护弱势群体游憩权利,提升本市居民的生活品质、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这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潮州市游憩资源与空间分析
(一)研究范围
游憩一般是指居民在城市附近的户外休闲娱乐活动,游憩者(本城市居民)进行游憩活动的游憩空间所涉及范围广泛,本文所分析的城市游憩空间仅限于潮州市区居民常去的能进行游憩活动的开放式免费公共游憩场所,对于娱乐业等封闭式收费游憩场所不做研究。
研究主要针对潮州市主城区的游憩空间。潮州市城市区即湘桥区,地处韩江中下游,居闽粤交通要冲。辖区面积321 平方公里,现辖9个街道(湘桥、西湖、金山、太平、南春、西新、桥东、城西、凤新)和4个镇(意溪、磷溪、官塘、铁铺)。
(二)潮州市现有游憩资源梳理
借鉴吴必虎等关于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分类与属性研究[2],结合潮州市区实际情况,对潮州市区现有游憩资源进行归类,如表1所示。
表1 潮州市区游憩空间类型及功能
通过对潮州市区游憩资源的梳理与总结,各类型游憩空间呈现出以下特征:
1.城市公园数量较多,分布相对均匀,但总体规模不大。部分公园的基础配套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维修,降低了居民对游憩活动的多样化体验。
2.城市绿地数量较少。潮州市区的城市绿地主要集中分布在韩江沿岸,例如滨江长廊和北堤绿化带,影响距离韩江较远的居民对该类空间的利用。
3.文娱体育设施较为欠缺。文娱体育作为居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游憩方式,对于其空间的建设应当遵循“小而精致”的原则,原则上应满足每个小区居民对此的需求。
4.城市广场的利用不够。城市广场的特点在于可以同时容纳较多的居民共同利用,对于促进居民的沟通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城市广场能为大型游憩活动的举办提供平台。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由于广场白天处于阳光的曝晒下,影响居民的利用,因而人流量远比晚上少,其游憩功能大为减弱。
5.城市滨水空间规模大,品质高。城市滨水空间作为潮州的优势游憩资源,受益居民广,可提供多样化的游憩方式。但部分滨水空间处于未开发状态,导致居民使用率不高,例如东丽湖畔,坐落于韩师一隅,因长期无人管理,环境质量下降,鲜有居民问津。
6.文博教育空间数量少,只有一图书馆,博物馆也不是经常性对外开放。该类空间能带给居民有别于其他空间的深层次体验,需要给予重视。
7.潮州市区的商业游憩空间及商业设施相对完善。具体而言,该类游憩空间基本满足潮州城市居民的购物需求,但缺乏对游憩体验的设计与整合,没能更好地提升品质,提高辨识度。
8.小区游憩空间如宅旁绿地、邻里游憩园等数量欠缺。据笔者调查,多数小区没有此类设施,居民进行游憩活动需要前往其他地方,因而亟待满足居民对此类空间的需求。
9.城市史迹类游憩空间相对较多。潮州市在1986年即成为我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此类空间也多分布在潮州古城区一带,对于该类空间的进一步扩大,凝聚优势文化资源,打造标志性建筑还有一定的区域限制。
(三)潮州市现有游憩空间分布状况
通过实地考察收集的游憩空间数据,利用GIS 技术,绘制潮州市区游憩空间分布图(见图1),并根据其分布形态,划分为点状分布、线状分布和面状分布三种。
图1 潮州市区游憩空间分布现状图
潮州市区游憩空间总体上具有从以湘子桥为中心,向外围辐射开,呈点线面各要素交错分布的一种空间结构。点状游憩空间数量最多,散点分布于城区中;面状游憩空间相对较少,其面积大,承载着市民的游憩活动;而线状游憩空间是把点状游憩空间和面状游憩空间连接成公共游憩空间网络的廊道。
点状分布:主要是以文化公园、厦寺公园、金山公园、韩文公祠等小型公园和景点为主体,呈点状分散在潮州主市区范围里。在点与点之间具备有一定的空间距离,无法连结成面状分布,利用率整体不高,只能辐射其周围小部分居民,服务半径小。
线状分布:主要是以潮州绿道网、滨江长廊为主体构造,形成以滨江长廊为主轴,绿道网链接辐射形成的网状结构。其分布与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相连接,交通便利,可达性高,辐射范围广,服务半径大。但也存在路面不平整、狭窄;没有专门的自行车道等问题。
面状分布:主要是以人民广场、西湖公园、凤凰洲公园、笔架山自然风貌旅游景区、红山森林公园等主要景区和大型绿地所构成。这些大型的游憩资源规模相对庞大,占地面积广,交通便利,但其发展却十分不均衡。人民广场、西湖公园等主要分布在市中心经济较好的地段,基础设施完善,利用率非常高,服务半径辐射整个潮州中心区。而凤凰洲公园、笔架山风景区、红山森林公园等缺乏资金投入,其开发不到位,基础设施配套落后或匮乏,利用率十分低下,造成资源的浪费。
(四)潮州城市游憩空间存在的问题
1.游憩资源空间及类型分布不均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游憩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潮州游憩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集聚性,以湘子桥为中心集聚在韩江两岸及古城区,其余地方则零散分布,如城西、西新、凤新街道和4个镇的游憩资源相对贫乏,整体上表现为空间分布不均衡。导致了潮州居民在享受城市福利方面的不公平性以及供需不平衡。
(2)游憩空间类型分布不均:潮州总体的游憩空间类型存在着等级、数量等方面的差异。通过调查,城市居民认为游憩空间数量严重不足,主要集中在绿地和景观观赏道、各类广场、体育场馆三类,尤其是各类广场数量较少,总体而言潮州城市游憩空间在公共开放型和体育休闲型两方面较为欠缺。而已有的广场和体育场馆也存在规模小、维护不到位等问题,进一步制约居民对该类游憩空间的利用。同时,文博教育空间、文娱体育设施、小区游憩空间属于资源匮乏型,远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
2.文化对游憩空间介入性不强
潮州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潮汕文化独具特色,如工夫茶、潮剧、潮乐等,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已经渗透到潮州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游憩空间的开发及建设却没有将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游憩资源有效结合形成特殊文化名片。受空间、设施的影响,大部分居民选择居家体验,而无法将其与公共游憩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比如由于缺乏相关的潮剧文化游憩空间,爱好梨园的票友无法将其兴趣爱好带到户外,聚集一起相互交流、分享、同乐,并深层体验,大部分居民只是在家独乐,看电视、听收音机或独自在家哼唱。
3.基础设施配套不合理,管理存在漏洞
潮州的游憩资源基础设施配套不合理,开发不到位,服务体系不完善。具体表现为:
(1)设施配套不均匀。如韩江西岸的基础设施完善,投入产出比例合理,服务半径大,惠及群众范围大;而韩江东岸则普遍存在资源闲置和设施配套落后,利用率低等问题。
(2)基础设施的老化和管理不当。潮州市区现有的部分游憩基础设施建成时间比较久,存在设施老化和管理漏洞等问题。一些遭破坏的基础设施未能得到及时维护更换,进一步造成资源稀缺。
4.城市居民游憩交通网络亟待完善及优化
交通的便捷性对空间的可达性具有决定意义。交通网络包括两方面:动态交通系统涉及游憩空间的可达性与便利性问题,静态交通系统则涉及游憩场所的停车问题。对潮州城市居民前往游憩场所通常所用的交通方式调查结果显示,“步行”以32.7%的比例占了绝对优势,“自驾车”次之,占30.1%,自行车占17.2%,公共汽车占11.6%,三轮车及出租车各为2.1%,选择其他交通方式的为4.3%。随着潮州经济的发展,私家车数量持续增长,游憩空间的交通问题日益凸显。
(1)潮州的公共交通体系不完善。公共交通工具种类不齐全,路线选择单一,运营时间短,班次少。以公共汽车为例,运营时间为6:00~19:00,候车间隔20~30 分钟不等,路线单一,存在需要换乘次数多、夜间出行不便等问题,给居民的游憩活动范围造成一定影响。
(2)潮州的交通管理不完善。潮州当地除了公共汽车、出租车、自驾车等正规交通工具的投入使用,还广泛存在拉客三轮车、黑的、无牌照摩托车的违规使用。这些交通工具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给居民出行带来便利,更多的是存在安全隐患、交通秩序混乱、乱收费等问题,需要加强引导和管理。
5.居民游憩偏好选择比较单一,家居休闲仍居主导地位
通过调查得知,潮州居民的游憩方式表现出随意性、短暂性、被动性等特征。工作日闲暇时间和双休日、短期节假日的项目选择比例较高的是:看电视、读书看报、健身锻炼。由于工作日中人们的闲暇时间比较少,选择在家看电视、上网的人最多,其次是读书看报及做家务。双休日和短期节假日人们的闲暇时间比较多,大部分选择家庭娱乐,少部分人是选择休息睡觉和健身锻炼。在随机访谈中也了解到,双休日和短期节假日,潮州城市居民选择去走亲访友、游憩场所的比工作日多,这也符合了潮汕人亲情友情观念重、喜欢热闹的生活特点。说明居民进行游憩活动主要以家居休闲为主,活动内容薄弱,形式单一。
三、潮州市游憩空间优化建议
(一)优化现有游憩资源及空间,组团分片整合
根据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的中心市区规划,利用GIS 软件制作本游憩空间优化设计,以江(韩江)、河(北溪)、山(笔架山)、洲(仙洲岛)、城(潮州古城)为城市空间结构核心,以跨江交通干道为发展主轴,带动中心市区跨越韩江向东发展,营造一江两岸的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在此基础上,潮州中心市区以韩江为界,将韩江西岸划分为古城区组团和古城区外围组团,将韩江东岸划分为桥东意溪组团和磷溪、官塘、铁铺3 镇组团,则潮州现有的游憩空间优化如下:
1.古城区组团优化:潮州古城区主要包含了湘桥街道、太平街道、南春街道部分区域和金山街道部分区域。该区域游憩资源空间大,种类多,基础设施完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总体上以保护为主,维护为辅。进一步深度挖掘文化价值,创办特色文化游憩空间,如建设潮州潮剧院,举办潮州潮剧文化节,带动潮州居民的文化深层体验。
2.古城区外围组团优化:主要包括西湖街道、西新街道、城西街道、凤新街道。这四个街道在潮州中心市区的发展中,其功能模块各自不同。
西湖街道依托西湖公园,集人文自然文化为一体,兼备有西湖后广场,应使其文娱体育游憩空间设施完善。西新街道以新桥路商业街和三利街为发展轴,构成“T”型发展构造,建议配套完善餐饮、文娱设施,重点打造成潮州商业服饰配件中心。城西街道重点发展仙洲岛度假休闲旅游景区。以此为契机,依托独特的江心洲地理位置,将仙洲岛打造成潮州的城市绿肺,优美的滨水环江游憩空间,服务半径将辐射韩江两岸,惠及人群大大提高。凤新街道面积较大,其游憩资源最具现代化,配套有人民广场、体育馆、大润发超市等现代化设施。但这些游憩资源集中分布在城市主干道,对于分布在非城市干道周围的小区而言,并不具备便利性。建议凤新街道在合适地段完善小区的游憩空间,配备基本的设施。
3.桥东意溪组团优化:本区域游憩资源相对贫乏,但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环境氛围浓厚,有潮州精神集聚的韩愈文化、校园文化以及本土文化,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所坐落于此,建议因地制宜,在开发公园、绿地及配套相应文体设施基础上,发展潮州文化中心,引导形成潮汕风情文化、韩愈文化和校园文化相互碰撞的文化展示区。作为城市新区核心区的韩东新城规划建设包括桥东街道、意溪镇、磷溪镇三大组团,在这里可构建新旧城互动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打造韩东新城中央公园,构建韩江滨水城市公共空间生态廊道、笔架山生态廊道。
4.磷溪、官塘、铁铺3 镇组团优化:2013年8月份,潮州城市扩容提质,磷溪、官塘、铁铺3 镇划归湘桥区管辖,此区域农田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作为城郊服务集聚区已有红山森林公园、岗山水库、淡浮院等休闲游憩景区,吸引韩江西岸众多游憩者周末或节假日前往。
随着潮州新区规划实施、韩东新城建设加快推进,桥东意溪组团和磷溪、官塘、铁铺3 镇组团迎来新的发展高峰期。东岸需要发展新的商业中心,与西岸的商业中心形成双中心结构,具体以东山路以南片区为优势区域。配套现代化体育设施,建成东岸体育中心。4个镇则重点发展交通和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后,在桥东中心的辐射带动下,共同发展东岸经济。
潮州总体空间优化以提升居民幸福感为最优原则,在居民休闲活动密集区域增设小型广场,在各居住区配置相应规模的社区文化设施、图书馆、文化交流中心等,加强青少年和老年文化活动设施的建设,丰富群众生活;各小区也可根据需要增加游泳池、乒乓球馆以及健身器材供小区居民锻炼。
(二)深度开发文化型游憩资源,提升游憩空间品质
从潮州城市居民对城市游憩空间类型的偏好和重视程度中可以看出,城市公园绿地及风景区类、文化遗产与古迹类是潮州城市居民认为比较重要的游憩空间,为此,在开发中应把城市游憩业与生态景观相结合,深度挖掘和利用深厚的地域文化。潮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结合“三山(金山、笔架山、葫芦山)一水(韩江)绕城”的自然地理优势,深入挖掘潮州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合理规划,深度开发文化型游憩资源,提供更具文化内涵的游憩空间,进一步提升游憩空间品质,为潮州城市居民进行深度休闲活动提供基础,让城市居民在进行游憩时能得到文化熏陶,感受到古城所带来的独特风韵,从而提高城市幸福感。
(三)完善游憩设施,提升居民满意度
高质量、重参与、受欢迎的游憩空间不仅要求空间本身具有休闲性、娱乐性、互动性,还要求其所配套的基础设施完善,在细节中增加对本地居民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满意度。
首先在游憩资源开发与规划上进行正确引导,尽量做到韩江东岸和西岸基础设施分配相对公平,以满足居民平等的休闲权利;其次对建成的游憩资源经常进行维护,通过以配套基础设施为媒介,在人与环境之间创造和谐的休闲氛围;最后基础设施的管理到位,对于具有文物性质的游憩空间,在建设与使用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应注重保护整体的空间环境,同时加强设施管理者的保护意识,明确管理责任,做到定期清洁、检查、督促,保证居民使用的满意度。并设立专项资金,使损坏设施得以及时维修更换,另外通过设立提示牌等,提醒本地居民正确使用基础设施。
(四)发动社会广泛参与游憩空间建设与治理,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幸福度
在游憩空间的建设与治理中,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社区休闲参与机制,开展各种小区范围的游憩活动,营造社区休闲氛围;另一方面,善于倾听居民的意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将居民纳入到开发主体中来,使其能够广泛参与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监督等各环节,做到真正以人为本的“幸福工程”。积极培养潮州城市居民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宣传和学习,使本地居民深刻认识到保护游憩资源及环境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素质,保持环境整洁,传播绿色游憩观念,爱护游憩基础设施。通过城市居民理性的对待与使用,促使游憩空间达到可持续发展,从而真正发挥增强居民幸福感的强力作用。
(五)完善公共交通体系,优化潮州市区游憩交通格局
城市交通格局制约着城市游憩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潮州城市居民到达游憩空间的交通方式以步行和自驾车为主,应完善城市道路绿道建设。调查中了解到,很多潮州城市居民对现有的交通情况很不满意,政府应以有限的道路资源为基础,充分优化现有的交通格局,以提高游憩空间的可达性。
优先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增加一些公共交通工具数量,增加运营班次,缩短居民等车时间;延长运营时间,每一条线路可预留一班运营至晚上10点的公共汽车;另外还应拓宽运营线路,划分普通专线与旅游专线,为居民到达游憩空间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以满足居民出行的需求;整顿交通工具,如加强对拉客三轮车、黑的等无牌交通工具的整治,改善运营秩序,健全行业规范,取缔恶性经营,保障居民安全,满足居民出行需求。
对于部分游憩空间进出通道的拥堵,如仙洲岛度假休闲公园,通过适当增设道路分隔带,装置红绿灯设施,限制车流的办法,提高游憩空间的可进出性;对于市区的大型游憩空间,需要考虑居民自驾出行带来的尾气污染、噪音污染,合理设置停车泊位,建立绿化隔离带,为居民营造美观、高效、舒适的游憩环境。
(六)提倡健康休闲理念,鼓励开展游憩活动
对于本地居民以家居休闲为主,以长时间上网、看电视,打牌、打麻将等不健康行为作为主要游憩活动的情况,为促进城市游憩空间的参与和利用,加大力度进行引导,使其在意识上由被动性走向主动性。举办各种文化、体育等全民参与活动,例如创办潮剧、潮绣培训班、体育活动培训班等。通过一系列参与性、娱乐性的活动提高居民的积极性,促使其形成健康的游憩意识,提升游憩品位。面对不同群体的居民,引导其集体到户外进行休闲游憩活动,多样化地选择休闲游憩项目。鼓励城市博物馆、体育馆等各类游憩空间免费开放,保障居民游憩权利。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 的通知[EB/OL].(2013-02-18)[2013-03-13].http://www.gov.c/zweig/2013-02/18/content_2333544.
[2]吴必虎,董莉娜,唐子颖.公共游憩空间分类与属性研究[J].中国园林,2003(5):48-50.